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祖国西南部的莽莽群山中,生活着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他们依据一年分五季,一年十个月,一月三十六天的古老太阳历而耕种收获,这个民族叫做彝族。彝族的族源多样、迁移频繁、分支芜杂、分布广泛,又因历时久远,最终形成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其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并存。所以,各个地区的彝族人过年的时间并不一样,从秋天到春天,都有彝族人在吃年夜饭。但所有的年夜饭都像《彝年物语》里描述的那样:火塘边山一样堆积的粮食,散发着成熟的香气,火塘的右首坐着母亲,左首坐着父亲,他们的笑容篝火一样温暖而幸福……
彝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族源虽然现在已无材料可考,但却有着很多版本的传说故事。在彝族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彝族的婚姻是从男人嫁女人开始的。据《西南彝志》卷五《男人出嫁的故事》:人类婚姻之初,女子娶男子,男人嫁女人。后来,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不断地壮大,渐渐地发展成为武、乍、糯、恒、布、默等六个部落,为彝族历史上的“六祖”。
在后来的岁月里,由于彝族六祖社会内部经济利益和社会所产生的冲突和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统一体分解,“六祖”后裔分别外迁,开拓新的地域,并在和其他民族的征伐和融合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奴隶制度。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的“六祖分支”。
由于祖先的分支、迁徙,彝族居住分散,又有很多支系民族和其他种种原因,所以,各地过彝族年的时间不一致。祖先至上的彝人年,是由彝族太阳历的第一个星回节转化而来的重大节日。
早在唐五代时,就有歌咏星回节的诗,如“不觉岁云暮,感激星回节,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等诗句,均载于《全唐诗》中。那时彝族先民过第一个星回节是在岁末最冷的时候,有“星回岁终”之意。劳累一年的彝家要“享腊以送旧迎新”。后来,由于第一个星回节依附于农历,在保留彝族太阳历新年等特点的前提下,各地彝族民间大致在农历十月至正月过彝历新年,叫做“过节而不改岁”。具体的过年时间需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德高望重的人来决定。
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年十分重视。从农历十月开始到二月初八,几乎每天都有彝族同胞在过年,远古时杀牛祭祖,现在杀猪宰羊……形式不一样,欢乐、隆重的氛围却一年比一年更浓!
彝族年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是一年中最喜气、最令人向往的节日。彝族由于居住分散,又有很多支系民族和其他种种原因,各地彝族年除了时间不一致外,还形成了各自传统的规矩。越西、昭觉、汉源等地彝族在公历十月份过年,而四川省的西昌、喜德、冕宁、会理、米易、盐边、盐源、木里和云南省宁蒗、永胜、华坪、永仁等县以腊月十六日为过年的头一天。但准确的在哪一天过年,还得由当地的毕摩看了卦来决定,只要不影响春耕生产。
以四川凉山彝族为首的多数彝族居民区,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过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凉山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经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每年阳历11月20日为彝族年,法定放假3天,使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欢度彝族年。
通常情况下,过年前一个月,凉山彝族人就准备好一坛荞麦甘酒。过年前三天,各户人家都要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豆花等。在过年前一天上午,每户人家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
同时,每家在门口前放一堆柴禾,以便过年时点火薰烟。据说,这是象征迎接祖先回来过年。大年三十天刚破晓,各家各户在简易坑灶内点燃篝火,烧着烫猪水等待杀年猪的小伙儿们到来。杀猪的人到来时,主人家向他们敬上“杀猪酒”,彝语叫“乌色志”。剖好年猪后,首先割点舌苔、背溜、肝子、腰子等,烧来溶在木碗里,放到供祖灵的火塘上方的壁头吊板上敬献祖灵。开始煮肉烹饪团年饭,吃过团年饭后,就让孩子们给没有杀猪的人家送去煮熟的肉和饭。
晚上全家人就坐在火塘旁,叫作“陪祖”或“守夜”,长者讲述旧社会的苦难与新社会的甜美,同时还述说很多做人的道理。大年初一早上,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到各家祝贺,恭贺新禧。青年人要在寨边的坡上唱歌跳舞弹琴。过后,小伙子们牵出骏马在寨边坝上赛马。全寨男女老幼都去看赛马。马蹄声、挥鞭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冲天的音响,把年节的气氛推向高潮。赛马结束,小伙子们又要进行摔跤比赛,让自己得到锻炼、让大家得到欢乐。
在年节中,寨里人爱吃“团圆饭”,从这家吃到那家,又从那家耍到这家,来来往往,欢欢乐乐,化解平时的气恼,加强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要是外民族人路过寨边,会被拉住同大家吃够喝足,酒醉饭饱后,实在挽留不住才让其上路。
年节的最后一晚,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上半夜,大人们认真吸取过去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教训,精心策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蓝图。公鸡报晓后,外寨他乡嫁来的妇女,就带上娃娃,背上过年猪头、燕麦糌粑、鸡蛋和一坛荞麦酒,争先回娘家拜年。其他需要走亲访友的人也在此时动身,以图吉利。
千百年来,凉山彝族地区过年的时间得到了政府法定的统一,但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年俗从未更改……
最晚过年的彝族,是居住在云南大理、巍山、南涧、漾濞、弥渡、祥云等县的彝族人,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节。这一天,彝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吃肉和饮酒,合家欢聚。古时候,以村寨为单位,杀一头牛,举行拦路祭密枯活动,时间一般为三天。解放后,将杀牛祭密枯的习俗改为杀猪祭密枯。“二月八”这天,举行过祭密枯活动后,各村寨都要举行盛大的打歌活动,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另外,云南、贵州、广西彝族地区有些地方过去都过彝族年,汉文方志都有记载,但是在清朝时期吴三桂和鄂尔泰统治的改土归流的情况下改夷归汉已经不过彝族年了。
彝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族源虽然现在已无材料可考,但却有着很多版本的传说故事。在彝族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彝族的婚姻是从男人嫁女人开始的。据《西南彝志》卷五《男人出嫁的故事》:人类婚姻之初,女子娶男子,男人嫁女人。后来,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不断地壮大,渐渐地发展成为武、乍、糯、恒、布、默等六个部落,为彝族历史上的“六祖”。
在后来的岁月里,由于彝族六祖社会内部经济利益和社会所产生的冲突和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统一体分解,“六祖”后裔分别外迁,开拓新的地域,并在和其他民族的征伐和融合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奴隶制度。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的“六祖分支”。
由于祖先的分支、迁徙,彝族居住分散,又有很多支系民族和其他种种原因,所以,各地过彝族年的时间不一致。祖先至上的彝人年,是由彝族太阳历的第一个星回节转化而来的重大节日。
早在唐五代时,就有歌咏星回节的诗,如“不觉岁云暮,感激星回节,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等诗句,均载于《全唐诗》中。那时彝族先民过第一个星回节是在岁末最冷的时候,有“星回岁终”之意。劳累一年的彝家要“享腊以送旧迎新”。后来,由于第一个星回节依附于农历,在保留彝族太阳历新年等特点的前提下,各地彝族民间大致在农历十月至正月过彝历新年,叫做“过节而不改岁”。具体的过年时间需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德高望重的人来决定。
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年十分重视。从农历十月开始到二月初八,几乎每天都有彝族同胞在过年,远古时杀牛祭祖,现在杀猪宰羊……形式不一样,欢乐、隆重的氛围却一年比一年更浓!
彝族年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是一年中最喜气、最令人向往的节日。彝族由于居住分散,又有很多支系民族和其他种种原因,各地彝族年除了时间不一致外,还形成了各自传统的规矩。越西、昭觉、汉源等地彝族在公历十月份过年,而四川省的西昌、喜德、冕宁、会理、米易、盐边、盐源、木里和云南省宁蒗、永胜、华坪、永仁等县以腊月十六日为过年的头一天。但准确的在哪一天过年,还得由当地的毕摩看了卦来决定,只要不影响春耕生产。
以四川凉山彝族为首的多数彝族居民区,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过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凉山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经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每年阳历11月20日为彝族年,法定放假3天,使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欢度彝族年。
通常情况下,过年前一个月,凉山彝族人就准备好一坛荞麦甘酒。过年前三天,各户人家都要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豆花等。在过年前一天上午,每户人家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
同时,每家在门口前放一堆柴禾,以便过年时点火薰烟。据说,这是象征迎接祖先回来过年。大年三十天刚破晓,各家各户在简易坑灶内点燃篝火,烧着烫猪水等待杀年猪的小伙儿们到来。杀猪的人到来时,主人家向他们敬上“杀猪酒”,彝语叫“乌色志”。剖好年猪后,首先割点舌苔、背溜、肝子、腰子等,烧来溶在木碗里,放到供祖灵的火塘上方的壁头吊板上敬献祖灵。开始煮肉烹饪团年饭,吃过团年饭后,就让孩子们给没有杀猪的人家送去煮熟的肉和饭。
晚上全家人就坐在火塘旁,叫作“陪祖”或“守夜”,长者讲述旧社会的苦难与新社会的甜美,同时还述说很多做人的道理。大年初一早上,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到各家祝贺,恭贺新禧。青年人要在寨边的坡上唱歌跳舞弹琴。过后,小伙子们牵出骏马在寨边坝上赛马。全寨男女老幼都去看赛马。马蹄声、挥鞭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冲天的音响,把年节的气氛推向高潮。赛马结束,小伙子们又要进行摔跤比赛,让自己得到锻炼、让大家得到欢乐。
在年节中,寨里人爱吃“团圆饭”,从这家吃到那家,又从那家耍到这家,来来往往,欢欢乐乐,化解平时的气恼,加强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要是外民族人路过寨边,会被拉住同大家吃够喝足,酒醉饭饱后,实在挽留不住才让其上路。
年节的最后一晚,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上半夜,大人们认真吸取过去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教训,精心策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蓝图。公鸡报晓后,外寨他乡嫁来的妇女,就带上娃娃,背上过年猪头、燕麦糌粑、鸡蛋和一坛荞麦酒,争先回娘家拜年。其他需要走亲访友的人也在此时动身,以图吉利。
千百年来,凉山彝族地区过年的时间得到了政府法定的统一,但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年俗从未更改……
最晚过年的彝族,是居住在云南大理、巍山、南涧、漾濞、弥渡、祥云等县的彝族人,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节。这一天,彝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吃肉和饮酒,合家欢聚。古时候,以村寨为单位,杀一头牛,举行拦路祭密枯活动,时间一般为三天。解放后,将杀牛祭密枯的习俗改为杀猪祭密枯。“二月八”这天,举行过祭密枯活动后,各村寨都要举行盛大的打歌活动,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另外,云南、贵州、广西彝族地区有些地方过去都过彝族年,汉文方志都有记载,但是在清朝时期吴三桂和鄂尔泰统治的改土归流的情况下改夷归汉已经不过彝族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