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筆者6月初駕車從徐州到溫州參加一個活動,結果是,路橋費與油費幾乎「旗鼓相當」。也就是說,在大陸大陸的任何一個駕車旅行者,除了不得不負擔高油價外,還必須承擔沉重的路橋費。
自從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大陸就不斷呼籲企業抓緊時機轉型升級,並不失時機地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的「三駕馬車」改革——從投資拉動、出口拉動型向「投資、出口、內需」共同拉動方向發展。政府的出發點,就是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受制於美國市場和資源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借機撬動龐大的內需市場。
可是,就在大陸從上到下枕戈待旦,準備施展拳腳時,卻「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地被美國佬瞄上了,美國趁機調整政策,抓住時機對大陸進行算計。
美國首先啟動匯率機制,整天大呼小叫要求人民幣升值,同時輔之以各種政治經濟壓力逼迫人民幣升值,更令大陸人不悅的是,美國在施加壓力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同時,卻任由美元貶值,如此一來一往,不僅讓大陸持有的3萬億美元外匯存底眼睜睜縮水,而且還大大削弱了大陸產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對大陸的出口製造業帶來很大打擊。美國在施壓人民幣升值的同時,又在緊鑼密鼓地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6月底結束,會否接著推出,有待觀察),一方面「有理、有節」地賴掉大陸的很多美元債務,另一方面又大張旗鼓地推高國際資源價格,借此把通貨膨脹誘因播撒到大陸。
很多人早就把美國的陽謀看的清清楚楚,唯獨大陸一些部門的政策制定者以及被利益集團綁架的部門決策者「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任由美國陽謀蠶食大陸利益,明裏暗裏予以配合。時至今日,危害開始慢慢浮現:難以抑止的通貨膨脹、節節攀升的生產要素成本、越來越高的融資代價、矛盾凸顯的稅費結構……
而大陸的中央銀行,並沒有因應美國採取釜底抽薪政策,相反,是一而再採取「風助火勢」的利率加息和匯率升值政策,以成本上升「倒逼」企業結構調整的模式,強迫企業轉型升級。在如此金融政策指導(逼迫)下,生產企業只能採取如下措施:一是關掉入不敷出的製造業;二是「轉型」,把「產業資本」變成「金融資本」,把原本用來生產的資金拿來炒房地產、放高利貸。表面上看,是金融服務業「蓬勃發展」,實際上則是製造業萎縮付出的代價。
當然,製造業「轉型」到服務業或者金融業,對一個企業來說,可能意味著「重生」或者「壯大」,但是,對整個社會來說,可能是「營商環境」惡化的表現。
君不見,全球都在降低過路費以降低交易成本的時候,只有大陸的過路費在爆炸式增長,因為在全世界14萬公里的收費公路中,大陸就占了10萬公里,占全世界70%,絕對可破吉尼斯紀錄。對物流業來說,路橋費絕對是一個龐大的成本支出。就目前大陸的稅費標準而言,流通環節的稅費成本,至少占產品成本70%以上。如此高的「中間成本」,又怎能發展出高水平的服務業?又怎能不助長高通脹?
再比如說,美國各種油的稅費加在一起占油價的6.2%,大陸確是42%。如果大陸成品油的各種稅費降為美國2倍的話,大陸的油價就可以下降23%。人們不僅要問:為什麼全世界石油價格都一樣,大陸賣的卻比美國貴?顯然是大陸稅費太高之故。相反,美國人卻坐在家裏享受「低通脹、低利率、低稅費、高收入、優服務」的愜意生活。
自從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大陸就不斷呼籲企業抓緊時機轉型升級,並不失時機地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的「三駕馬車」改革——從投資拉動、出口拉動型向「投資、出口、內需」共同拉動方向發展。政府的出發點,就是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受制於美國市場和資源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借機撬動龐大的內需市場。
可是,就在大陸從上到下枕戈待旦,準備施展拳腳時,卻「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地被美國佬瞄上了,美國趁機調整政策,抓住時機對大陸進行算計。
美國首先啟動匯率機制,整天大呼小叫要求人民幣升值,同時輔之以各種政治經濟壓力逼迫人民幣升值,更令大陸人不悅的是,美國在施加壓力逼迫人民幣升值的同時,卻任由美元貶值,如此一來一往,不僅讓大陸持有的3萬億美元外匯存底眼睜睜縮水,而且還大大削弱了大陸產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對大陸的出口製造業帶來很大打擊。美國在施壓人民幣升值的同時,又在緊鑼密鼓地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6月底結束,會否接著推出,有待觀察),一方面「有理、有節」地賴掉大陸的很多美元債務,另一方面又大張旗鼓地推高國際資源價格,借此把通貨膨脹誘因播撒到大陸。
很多人早就把美國的陽謀看的清清楚楚,唯獨大陸一些部門的政策制定者以及被利益集團綁架的部門決策者「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任由美國陽謀蠶食大陸利益,明裏暗裏予以配合。時至今日,危害開始慢慢浮現:難以抑止的通貨膨脹、節節攀升的生產要素成本、越來越高的融資代價、矛盾凸顯的稅費結構……
而大陸的中央銀行,並沒有因應美國採取釜底抽薪政策,相反,是一而再採取「風助火勢」的利率加息和匯率升值政策,以成本上升「倒逼」企業結構調整的模式,強迫企業轉型升級。在如此金融政策指導(逼迫)下,生產企業只能採取如下措施:一是關掉入不敷出的製造業;二是「轉型」,把「產業資本」變成「金融資本」,把原本用來生產的資金拿來炒房地產、放高利貸。表面上看,是金融服務業「蓬勃發展」,實際上則是製造業萎縮付出的代價。
當然,製造業「轉型」到服務業或者金融業,對一個企業來說,可能意味著「重生」或者「壯大」,但是,對整個社會來說,可能是「營商環境」惡化的表現。
君不見,全球都在降低過路費以降低交易成本的時候,只有大陸的過路費在爆炸式增長,因為在全世界14萬公里的收費公路中,大陸就占了10萬公里,占全世界70%,絕對可破吉尼斯紀錄。對物流業來說,路橋費絕對是一個龐大的成本支出。就目前大陸的稅費標準而言,流通環節的稅費成本,至少占產品成本70%以上。如此高的「中間成本」,又怎能發展出高水平的服務業?又怎能不助長高通脹?
再比如說,美國各種油的稅費加在一起占油價的6.2%,大陸確是42%。如果大陸成品油的各種稅費降為美國2倍的話,大陸的油價就可以下降23%。人們不僅要問:為什麼全世界石油價格都一樣,大陸賣的卻比美國貴?顯然是大陸稅費太高之故。相反,美國人卻坐在家裏享受「低通脹、低利率、低稅費、高收入、優服務」的愜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