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导学案的设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
一、课改以来的收获——导学案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正是为了贯彻这种基本理念才产生了导学案,导学案最根本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导学案不能简单地视为教师的教案,更不能视为课堂练习。要真正认识导学案的作用,还要从教学方式的转变说起,这才是新课改需要教师改变的地方。
以往的教学,所谓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往往是教师自己在讲,尤其是数学,因为内容抽象,教师讲的就会居多。暑假在石河子大学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师大附中的陶维林老师的讲座,因为他举了个非常真实的例子。他说,我们很多数学老师还不如体育老师。当时在座的很多老师都露出异样的眼光,这怎么有可比性,根本不是一个学科。但是他接着说,一样都是教给学生知识。比如这节课要学5000米跑,体育老师一定会告诉学生基本的动作要领,弯道的动作要领等,然后会让学生去跑,而自己不跑。而我们有的老师数学课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单调性的定义讲完,接着就会举例讲单调性的应用等,其中还夹杂各种高明的技巧,以体现教师功底的深厚。很快,一节课下课了,学生听了一节课。让他做题,还是不会。原因很简单,这节课对比那节体育课就相当于“同学们,这节课学习5000米跑,5000米跑的基本要领是这样的……接下来同学们请看我示范跑……”结果老师跑了5000米,学生没有得到锻炼。当时陶老师讲完这个例子,满堂哄笑。但仔细回味,好像自己的教学就像是自己在“跑”给学生看。
使用导学案教学则不同。我对导学案的认识,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确定好一节课的目标,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到达目标的“路标”,指引学生“在哪拐弯”,“在哪直行”的标志。导学案是让学生“跑”,教师从旁指点,不再是教师“跑”,学生看。
二、课改以来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高中数学的教材中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的,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3.课时不足问题
教师普遍认为,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不足。认真分析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还有:虽然教材的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改变,学生没有做到很好的预习,甚至不预习,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以讲为主的层面上;有些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搞题海战术,就教材教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忙于处理习题,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个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是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如我校来自南部山区的许多学生没有见过计算机,再加上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不同步。所以课本中设置的借助信息技术描绘函数的图像,探究函数的性质,就成为虚设。
5.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6.阅读材料与实习作业难以完成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与数学文化和数学史有关,老师课堂上几乎不讲,这与新课程精神是不符的,而实习作业更是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完成。
三、思考
1.课标的定位
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标是最低标准,考纲是最高标准。
2.教材的定位
教材是素材,教学时需要处理和加工。
3.三种学习方式的关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辩证关系,是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辅。
4.三维课程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其他两维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达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5.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终结性评价不可缺少,因此练习要做,测验考试要搞。
6.教学常规的定位
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7.校本教研的立足点
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8.课改后的课堂
有人总结了课改后教学的六大转变: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课堂上,我们追求两点: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头不再是抬着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说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得到结果的思维过程。中国的数学双基教育,有些人很看不起,往往将它和“死记硬背”、“重复演练”联系在一起。可是一旦丢掉了这些优良传统,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就失去原来的价值了。
总之,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是我们的根本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将由肤浅、稚嫩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学习,教师也会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
一、课改以来的收获——导学案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正是为了贯彻这种基本理念才产生了导学案,导学案最根本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导学案不能简单地视为教师的教案,更不能视为课堂练习。要真正认识导学案的作用,还要从教学方式的转变说起,这才是新课改需要教师改变的地方。
以往的教学,所谓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往往是教师自己在讲,尤其是数学,因为内容抽象,教师讲的就会居多。暑假在石河子大学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师大附中的陶维林老师的讲座,因为他举了个非常真实的例子。他说,我们很多数学老师还不如体育老师。当时在座的很多老师都露出异样的眼光,这怎么有可比性,根本不是一个学科。但是他接着说,一样都是教给学生知识。比如这节课要学5000米跑,体育老师一定会告诉学生基本的动作要领,弯道的动作要领等,然后会让学生去跑,而自己不跑。而我们有的老师数学课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单调性的定义讲完,接着就会举例讲单调性的应用等,其中还夹杂各种高明的技巧,以体现教师功底的深厚。很快,一节课下课了,学生听了一节课。让他做题,还是不会。原因很简单,这节课对比那节体育课就相当于“同学们,这节课学习5000米跑,5000米跑的基本要领是这样的……接下来同学们请看我示范跑……”结果老师跑了5000米,学生没有得到锻炼。当时陶老师讲完这个例子,满堂哄笑。但仔细回味,好像自己的教学就像是自己在“跑”给学生看。
使用导学案教学则不同。我对导学案的认识,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确定好一节课的目标,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到达目标的“路标”,指引学生“在哪拐弯”,“在哪直行”的标志。导学案是让学生“跑”,教师从旁指点,不再是教师“跑”,学生看。
二、课改以来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高中数学的教材中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的,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3.课时不足问题
教师普遍认为,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不足。认真分析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还有:虽然教材的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改变,学生没有做到很好的预习,甚至不预习,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以讲为主的层面上;有些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搞题海战术,就教材教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忙于处理习题,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个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是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如我校来自南部山区的许多学生没有见过计算机,再加上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不同步。所以课本中设置的借助信息技术描绘函数的图像,探究函数的性质,就成为虚设。
5.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6.阅读材料与实习作业难以完成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与数学文化和数学史有关,老师课堂上几乎不讲,这与新课程精神是不符的,而实习作业更是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完成。
三、思考
1.课标的定位
从学科能力方面来说,课标是最低标准,考纲是最高标准。
2.教材的定位
教材是素材,教学时需要处理和加工。
3.三种学习方式的关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辩证关系,是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辅。
4.三维课程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其他两维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达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5.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终结性评价不可缺少,因此练习要做,测验考试要搞。
6.教学常规的定位
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7.校本教研的立足点
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8.课改后的课堂
有人总结了课改后教学的六大转变: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课堂上,我们追求两点: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头不再是抬着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说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得到结果的思维过程。中国的数学双基教育,有些人很看不起,往往将它和“死记硬背”、“重复演练”联系在一起。可是一旦丢掉了这些优良传统,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就失去原来的价值了。
总之,新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是我们的根本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将由肤浅、稚嫩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学习,教师也会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