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显示: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种发现与探究的欲望,人们试图通过观察生活中或者实验中的现象来总结其中的科学道理,再利用这个道理来解释说明类似的生活中的现象,学习物理需要的就是这种探究的精神。
1关于探究性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科学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形成积极合作的精神理念与良好的沟通机制;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科学的思维能力。
2探究性教学视角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心得
第一,观察实验,探究科学定理
任何一个科学定理都是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得出的,学习者,不妨重走科学家走过的道路,在新课前,教师先不要直接将定理公布给学生,而是先为学生做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进行积极思考,再展开相互之间的讨论,来总结其中的科学道理。例如:
在学习“惯性定律”时,教师在没有将惯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前,可以先做一个小小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将一摞象棋放在桌子上,然后用一只尺子打掉最上面的象棋,让学生猜测这个象棋最终会落在哪里,学生根据平常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猜测实验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列举生活中实例,例如:用手旋转陀螺,手松开一段时间后,陀螺依然在转动;在平时做公交车的时候,当司机刹车时,乘客的身体向前倾倒——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第二,设立情境,提出问题,做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平时比较常见的例子,例如:挂在墙上的物体为何处于静止状态;为什么飘舞在平衡木上的芭蕾演员能够保持平衡;为什么自动扶梯上的人们能够平稳上升;天空中的飞机怎样才能平稳飞翔?通过这些生活常见的例子,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关于共点受力平衡方面的思考,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条件下能够确保物体受力的平衡?提出问题以后,先不要用实验去检验,也不要立即说出对应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问题的答案,例如:以飞机的飞行的全过程为例,分析飞机在哪一个阶段是平衡的阶段,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曾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总结得出:
首先,飞机起飞时,做加速运动,此时,v≠0,此时飞机受力处于非平衡状态;其次,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做匀速运动,v≠0,此时飞机受力处于平衡状态;再次,飞机从空中降落时,做减速运动,此时v≠0,飞机受力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最后,飞机降落在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v=0,此时飞机受平衡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已经学过了关于二力平衡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懂得:当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用处于平衡状态,根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继续分析,当飞机处于平衡的飞行状态时,要受到多少个力的作用?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出:要受到四个力的作用,以此探究: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而且这些力作用于同一点,他们又成一定角度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是否依然是合力为零呢?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借助于实验,这时,教师不要直接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为学生做这个实验,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验证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以此逐步深入引出实验器材和步骤。在明确了实验的步骤和器材后,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把一个物体用弹簧秤来拉,要同时从三个方向来拉,在每一个方向观看弹簧秤的数值变化,以及作用力的方向,经过深层次的观察和探究,学生就会自然得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的平衡也适用于多力作用下的平衡,也就是:当物体受到n个力作用时,任何(n-1)个力的合力与第n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通过运用探究性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三,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求知和合作探究意识。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给以必要指导,让学生从物理问题情境、审题、思考物理解题目标、研究对象、物理过程和解题思路等各环节进行充分探究交流。同时老师还应在解题方法上进行必要指导,让学生大胆发言、讨论、归纳。学会善于挖掘隐含条件,紧紧抓住隐含条件的内涵解题。(如不变量,等量关系,限制量等因素)。通过对解题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说解题后的心得体会,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反思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与方法,明辨是非得失,扬长避短,总结提高,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学习研究,在原题目基础上通过变换(如增设条件、隐含条件、减少条件、情景更换)、类比、引伸等方式拓展问题的条件或设问的方式等,多角度、多层面训练学生智能和辨证思维能力的方法。旨在增大题目中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提高解题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拓展迁移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易疏忽处、易混淆处进行拓变,逆向拓变,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关于探究性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科学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形成积极合作的精神理念与良好的沟通机制;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科学的思维能力。
2探究性教学视角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心得
第一,观察实验,探究科学定理
任何一个科学定理都是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得出的,学习者,不妨重走科学家走过的道路,在新课前,教师先不要直接将定理公布给学生,而是先为学生做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进行积极思考,再展开相互之间的讨论,来总结其中的科学道理。例如:
在学习“惯性定律”时,教师在没有将惯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前,可以先做一个小小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将一摞象棋放在桌子上,然后用一只尺子打掉最上面的象棋,让学生猜测这个象棋最终会落在哪里,学生根据平常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猜测实验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列举生活中实例,例如:用手旋转陀螺,手松开一段时间后,陀螺依然在转动;在平时做公交车的时候,当司机刹车时,乘客的身体向前倾倒——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第二,设立情境,提出问题,做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平时比较常见的例子,例如:挂在墙上的物体为何处于静止状态;为什么飘舞在平衡木上的芭蕾演员能够保持平衡;为什么自动扶梯上的人们能够平稳上升;天空中的飞机怎样才能平稳飞翔?通过这些生活常见的例子,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关于共点受力平衡方面的思考,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条件下能够确保物体受力的平衡?提出问题以后,先不要用实验去检验,也不要立即说出对应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问题的答案,例如:以飞机的飞行的全过程为例,分析飞机在哪一个阶段是平衡的阶段,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曾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总结得出:
首先,飞机起飞时,做加速运动,此时,v≠0,此时飞机受力处于非平衡状态;其次,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做匀速运动,v≠0,此时飞机受力处于平衡状态;再次,飞机从空中降落时,做减速运动,此时v≠0,飞机受力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最后,飞机降落在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v=0,此时飞机受平衡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已经学过了关于二力平衡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懂得:当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用处于平衡状态,根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继续分析,当飞机处于平衡的飞行状态时,要受到多少个力的作用?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出:要受到四个力的作用,以此探究: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而且这些力作用于同一点,他们又成一定角度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是否依然是合力为零呢?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借助于实验,这时,教师不要直接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为学生做这个实验,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验证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以此逐步深入引出实验器材和步骤。在明确了实验的步骤和器材后,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把一个物体用弹簧秤来拉,要同时从三个方向来拉,在每一个方向观看弹簧秤的数值变化,以及作用力的方向,经过深层次的观察和探究,学生就会自然得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的平衡也适用于多力作用下的平衡,也就是:当物体受到n个力作用时,任何(n-1)个力的合力与第n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通过运用探究性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三,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求知和合作探究意识。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给以必要指导,让学生从物理问题情境、审题、思考物理解题目标、研究对象、物理过程和解题思路等各环节进行充分探究交流。同时老师还应在解题方法上进行必要指导,让学生大胆发言、讨论、归纳。学会善于挖掘隐含条件,紧紧抓住隐含条件的内涵解题。(如不变量,等量关系,限制量等因素)。通过对解题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说解题后的心得体会,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反思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与方法,明辨是非得失,扬长避短,总结提高,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学习研究,在原题目基础上通过变换(如增设条件、隐含条件、减少条件、情景更换)、类比、引伸等方式拓展问题的条件或设问的方式等,多角度、多层面训练学生智能和辨证思维能力的方法。旨在增大题目中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提高解题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拓展迁移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易疏忽处、易混淆处进行拓变,逆向拓变,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