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视角下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提高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显示: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种发现与探究的欲望,人们试图通过观察生活中或者实验中的现象来总结其中的科学道理,再利用这个道理来解释说明类似的生活中的现象,学习物理需要的就是这种探究的精神。
  1关于探究性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科学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形成积极合作的精神理念与良好的沟通机制;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科学的思维能力。
  2探究性教学视角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心得
  第一,观察实验,探究科学定理
  任何一个科学定理都是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得出的,学习者,不妨重走科学家走过的道路,在新课前,教师先不要直接将定理公布给学生,而是先为学生做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进行积极思考,再展开相互之间的讨论,来总结其中的科学道理。例如:
  在学习“惯性定律”时,教师在没有将惯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前,可以先做一个小小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将一摞象棋放在桌子上,然后用一只尺子打掉最上面的象棋,让学生猜测这个象棋最终会落在哪里,学生根据平常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猜测实验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列举生活中实例,例如:用手旋转陀螺,手松开一段时间后,陀螺依然在转动;在平时做公交车的时候,当司机刹车时,乘客的身体向前倾倒——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第二,设立情境,提出问题,做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平时比较常见的例子,例如:挂在墙上的物体为何处于静止状态;为什么飘舞在平衡木上的芭蕾演员能够保持平衡;为什么自动扶梯上的人们能够平稳上升;天空中的飞机怎样才能平稳飞翔?通过这些生活常见的例子,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关于共点受力平衡方面的思考,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条件下能够确保物体受力的平衡?提出问题以后,先不要用实验去检验,也不要立即说出对应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问题的答案,例如:以飞机的飞行的全过程为例,分析飞机在哪一个阶段是平衡的阶段,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曾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总结得出:
  首先,飞机起飞时,做加速运动,此时,v≠0,此时飞机受力处于非平衡状态;其次,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做匀速运动,v≠0,此时飞机受力处于平衡状态;再次,飞机从空中降落时,做减速运动,此时v≠0,飞机受力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最后,飞机降落在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v=0,此时飞机受平衡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已经学过了关于二力平衡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懂得:当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用处于平衡状态,根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继续分析,当飞机处于平衡的飞行状态时,要受到多少个力的作用?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出:要受到四个力的作用,以此探究: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而且这些力作用于同一点,他们又成一定角度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是否依然是合力为零呢?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借助于实验,这时,教师不要直接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为学生做这个实验,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验证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以此逐步深入引出实验器材和步骤。在明确了实验的步骤和器材后,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把一个物体用弹簧秤来拉,要同时从三个方向来拉,在每一个方向观看弹簧秤的数值变化,以及作用力的方向,经过深层次的观察和探究,学生就会自然得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的平衡也适用于多力作用下的平衡,也就是:当物体受到n个力作用时,任何(n-1)个力的合力与第n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通过运用探究性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三,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物理课堂应该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求知和合作探究意识。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给以必要指导,让学生从物理问题情境、审题、思考物理解题目标、研究对象、物理过程和解题思路等各环节进行充分探究交流。同时老师还应在解题方法上进行必要指导,让学生大胆发言、讨论、归纳。学会善于挖掘隐含条件,紧紧抓住隐含条件的内涵解题。(如不变量,等量关系,限制量等因素)。通过对解题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说解题后的心得体会,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反思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与方法,明辨是非得失,扬长避短,总结提高,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学习研究,在原题目基础上通过变换(如增设条件、隐含条件、减少条件、情景更换)、类比、引伸等方式拓展问题的条件或设问的方式等,多角度、多层面训练学生智能和辨证思维能力的方法。旨在增大题目中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提高解题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拓展迁移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易疏忽处、易混淆处进行拓变,逆向拓变,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所谓“电学黑箱”即箱内电学元件的种类、个数、连接方式均未知且不能直接打开的观测系统.在高中知识体系下常见的“电学黑箱”有纯电阻黑箱、纯电源黑箱、电源和电阻组成闭合电路的黑箱、电阻和二极管组成的黑箱以及含有电容、电感的黑箱.由于黑箱有利于考查学生发散思维、推理、判断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电学黑箱”问题也是高考经常出现的热点.  学生在遇到电学黑箱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应对,束手无策,因为处理黑箱
演示实验贯穿于整个初中物理的教学,如何让所有同学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器材、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也就是说实验的可见度是课堂演示实验是否有效的关键.区别于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要更具有可见度,效果要更明显,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能够提高一些演示实验的可见度,现介绍如下.  1 利用“转换法”来增强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所谓“转换法”就是将实验中微小的变化放大,转换成较易观察
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有利于培养实验技能和技巧,领略物理学的思想.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仍有课堂表演的嫌疑,似乎学生仍然是物理实验的观察者.面对这种情况本文谈谈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创新实验教学的应用策略. 
1电容器充电过程  如图1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与电源相接,由于电源正极聚集着正电荷,电源负极聚集着等量的负电荷.这样在导线中就存在着由电源正、负极电荷激发的电场,正极电荷激发的电场背离电源正极指向A极板,负极电荷激发的电场由B极板指向电源负极.场强大小为E0,方向如图1箭头所示,A、B两极板由于处在电源正、负极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所以将发生静电感应现象,感应的结果是:A极板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
本文介绍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刘道义所著的《刘道义英语教育自选集》一书,并阐述了笔者研读此书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ook of Liu Tao Yi
等效摆长法就是将不是单摆的摆动系统取其重心到悬点的距离作为摆长,当摆长发生改变时,利用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KF(]L/gKF)]定性判断振动周期的变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4)配套的《探究实验报告册》也安排了用等效摆长法判断TP4GW137.TIF,Y#]周期变化的练习题.本文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这种方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如图1.质量不计的细杆上套着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B(可
“留白”是书法家、画家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常用手法,“无画处皆成妙境!”正因为留有空白,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其实我们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亦不能太满,教学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灌的满满的无疑缩小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笔者在实践中借鉴“空白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后发现,适当地给学生留下一些空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散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本文就这个话题结合教学的几个环节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1 课题名称  本实验为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中的学生探究实验.  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固体熔化时状态的观察,感受物质由固态向液态转变的过程.  (2)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测量,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3)通过对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温度变化曲线的对比研究,归纳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切感受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提
2010年10月13日,温州市科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网上直播教学活动在温州第二中学如期举行,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主会场听课,并对课堂做现场评析.聆听《物体的内能》这课堂,上课老师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演绎,均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总结如下.  1 教学过程设计和典型课堂片段  课件展示 扩散实验  提问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出示 一个茶叶蛋和普通的鸡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 
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讲解习题是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往往以习题为载体,通过习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但是,有些题目的物理情景过于抽象,给学生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在习题分析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日常生活中紧密相连的物品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问题,是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1一个玉米,理解剖面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