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的复习,就是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拓展,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单元复习又和整册教材的复习有所不同,其目的主要是巩固学生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完善这类知识的结构体系,并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建构,促进思维、形成技能,把知识系统化。
下面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的复习,谈谈笔者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一、重梳理,建脉络
【案例再现】
教师出示:能根据我们本单元所学的乘法算式,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14×7 5×70 46×2 15×4 12×8
31×3 35×2 7×800 500×3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如下: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一位数
5×70 7×800 14×7 46×2 15×4
500×3 12×8 31×3 35×2
低年级学生整理知识,梳理信息、主动构建的能力几乎为零,他们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散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完一个单元后,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笔者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每道习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梳理。首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开发(分类的这些算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潜意识中有了知识归类的需求,其实这就是我们复习课要达到的目的之——知识归类和建构。
二、重算理,明方法
【案例再现】
1.承接上面教学环节,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指名学生说说“5×70,8×500、6×200、90×9”是怎么口算的?
(2)思考: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怎样口算?
得出:看做几个十或几个百乘几,得到几个十或几个百,就是几十或几百。
2.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我们再来观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选择一、两题和同桌说说怎么口算的?
(2)教师指名学生说说14×7,46×2……的口算方法。
(3)思考: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怎样口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分,二乘,三合)
就是第一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第二步依次去乘一位数,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合起来。
计算教学本身是枯燥单一的,计算的复习课更是如此,如设计不好就愈加枯燥。有些老师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按照教材编排的习题的顺序一味的做题、练习,认为让学生多做题,多练习,自然就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其实不然,要保证计算的正确率,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算理,我们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计算,只是简单的模仿,一朝错,朝朝错,是不会有长足进步的。所以单元复习,还是要点名算理、明确方法。
三、重基础,成技能
【案例再现】
承接上面的教学环节:
1.出示口算卡片“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算式略)
学生看算式以开火车的形式直接口答,比一比谁算得快!
计算完后交流:怎样又快又对地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再次强调:看作几×几,再根据乘数的情况在得数后面添上相应的0.
2.出示口算卡片“十位和个位相同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算式略)
学生看算式直接口答,比一比谁算得快!
再次明确:一分,二乘,三合的算理算法。
复习课,并不仅限于学生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经历技能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并掌握计算技能,能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算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从算法到形成技能是一个练习强化,不断体验、深化总结的过程。所以,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设计有层次的口算练习。在强化练习中,发现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只要算几乘几再添相应的0就可得到正确答案。而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发现从十位算起比较方便。这就是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计算技能。有了灵活的计算技能,我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才会提高。
四、重应用,促思维
【案例再现】
1.估算方法的复习
(1)出示27×3、3×72,不计算能知道谁的结果大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估算的,27≈30,27×3≈90;3×72,72≈70,3×72≈210.所以27×3的结果小。
生2:我是比较它们的十位,3×72的十位相乘是210,27×3的十位相乘是60,即使再进位也不会超过210的。
(2)比较13×7和17×3
教师小结: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2.不计算比较大小
5×69()59×6 15×6( )16×5
45×3()43×5 62×9( )69×2
指名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重点强调: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估算。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简单的,难就难在让学生能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并在技能上得到提升,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可以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并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去思考,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锻炼。这样不仅挖掘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使得旧知与新知在学生的头脑中主动构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垫下了基础。长此以往,我们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下面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的复习,谈谈笔者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一、重梳理,建脉络
【案例再现】
教师出示:能根据我们本单元所学的乘法算式,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14×7 5×70 46×2 15×4 12×8
31×3 35×2 7×800 500×3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如下: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一位数
5×70 7×800 14×7 46×2 15×4
500×3 12×8 31×3 35×2
低年级学生整理知识,梳理信息、主动构建的能力几乎为零,他们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散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完一个单元后,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笔者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每道习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梳理。首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开发(分类的这些算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潜意识中有了知识归类的需求,其实这就是我们复习课要达到的目的之——知识归类和建构。
二、重算理,明方法
【案例再现】
1.承接上面教学环节,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指名学生说说“5×70,8×500、6×200、90×9”是怎么口算的?
(2)思考: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怎样口算?
得出:看做几个十或几个百乘几,得到几个十或几个百,就是几十或几百。
2.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我们再来观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选择一、两题和同桌说说怎么口算的?
(2)教师指名学生说说14×7,46×2……的口算方法。
(3)思考: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怎样口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分,二乘,三合)
就是第一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第二步依次去乘一位数,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合起来。
计算教学本身是枯燥单一的,计算的复习课更是如此,如设计不好就愈加枯燥。有些老师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按照教材编排的习题的顺序一味的做题、练习,认为让学生多做题,多练习,自然就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其实不然,要保证计算的正确率,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算理,我们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计算,只是简单的模仿,一朝错,朝朝错,是不会有长足进步的。所以单元复习,还是要点名算理、明确方法。
三、重基础,成技能
【案例再现】
承接上面的教学环节:
1.出示口算卡片“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算式略)
学生看算式以开火车的形式直接口答,比一比谁算得快!
计算完后交流:怎样又快又对地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再次强调:看作几×几,再根据乘数的情况在得数后面添上相应的0.
2.出示口算卡片“十位和个位相同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算式略)
学生看算式直接口答,比一比谁算得快!
再次明确:一分,二乘,三合的算理算法。
复习课,并不仅限于学生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经历技能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并掌握计算技能,能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算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从算法到形成技能是一个练习强化,不断体验、深化总结的过程。所以,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设计有层次的口算练习。在强化练习中,发现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只要算几乘几再添相应的0就可得到正确答案。而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发现从十位算起比较方便。这就是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计算技能。有了灵活的计算技能,我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才会提高。
四、重应用,促思维
【案例再现】
1.估算方法的复习
(1)出示27×3、3×72,不计算能知道谁的结果大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估算的,27≈30,27×3≈90;3×72,72≈70,3×72≈210.所以27×3的结果小。
生2:我是比较它们的十位,3×72的十位相乘是210,27×3的十位相乘是60,即使再进位也不会超过210的。
(2)比较13×7和17×3
教师小结: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2.不计算比较大小
5×69()59×6 15×6( )16×5
45×3()43×5 62×9( )69×2
指名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重点强调: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估算。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简单的,难就难在让学生能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并在技能上得到提升,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可以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并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去思考,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锻炼。这样不仅挖掘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使得旧知与新知在学生的头脑中主动构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垫下了基础。长此以往,我们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