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德育导向功能,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情感教学在德育渗透中的积极作用已成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遭遇困境。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小组合作学习能突破情感教学的困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激发、体验情感并实现道德升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重任。
关键词:立德树人;情感教学困境;小组合作;全面和谐发展
习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初心和使命。而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承担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责任。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要综合运用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情感教学深入开展遇困境
语言教育家克拉申说过,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知识的习得,只有在最佳的情感条件下,学生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密切。情感既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效能的手段,也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達成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道德与法治经过《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洗礼和新课改指导思想的教育熏陶,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对学生情感的有效激发和熏陶能更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但细观课堂就会发现,传统的情感教学模式虽能激起大多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却容易忽略最需要关注和引导的学生群体。在实际教学中,情感教学常常遭遇困境而难以深入开展。
(一)教材的共性内容难以激发个别学生的个性情感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对象是全体学生,依据社会生活中的主流现象进行演绎和分析,反馈的主要是共性问题。但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抽象和难以把握的,道德情感因素的调动、调控更是复杂。学生不仅在智力、道德认知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在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导致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激发点、对情感的需求和体验的差异。普通课堂无法把他们调整到同一点,教师必须付出极大精力和心思,才能兼顾教材的共性和学生情感的个性,长此以往,教师会因身心疲惫不得不中断或放弃。
如在《家的意味》一课中,教材表达“家的温馨”这一共性知识,但有不少学生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或家庭矛盾冲突较多,对家的体会是“并不温馨的”。老师讲授的共性内容与学生实际的个性体验不符,学生的情感无法有效激发和调动。
(二)腼腆、慢热、爱面子等个性特点阻碍了学生的情感激发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多元的、独特的学生个体,性格各异。开朗大方、积极热情,好奇心浓厚的学生,其道德情感容易被激发和引导,较顺利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和帮助其确立伦理规范、法律规则等。但也有不少学生,或因个性腼腆内秀而不愿意发表意见、或因自身慢热被动而不争取参与机会、或因害怕出错丢面子而放弃活动的参与,这些性格特点阻碍了其道德情感的激发。没有活动和过程,如何启发思维、达成目标?而这类性格特点的学生,恰恰最需要老师关注并进行有效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以纠正其性格的弱势。
(三)基础能力不自信、教师角色等因素限制了学生的情感投入
基础能力弱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多表现出不自信甚至是自卑的情绪,容易妄自菲薄而放弃或拒绝参与。同样的,教师角色及其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学生情感的激发。传统的师生角色关系容易让学生有束缚和紧张感,令学生下意识避免与老师直接对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温和、幽默、活泼的老师往往比严肃犀利的老师更能突破师生情感交流的障碍,让学生敢于表达和亲近老师。老师的性格特点、教学态度等一旦被学生的情感体验所接受,就会被学生信任、认可和接纳。师生间一旦形成积极的情感回路,学生就会在情意融融中主动参与和感受。这些积极的情感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反之,学生只会游离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之外。性格本无好坏之分,但确实在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情感教学困境的突破
操作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能令课堂学习更自主灵活、宽松愉悦,覆盖面和切入点更全面丰富,从深度和广度上满足不同层次和个性特点学生的情感需求,令学生获得广阔真实而积极的情感体验空间,进行知识能力、言行举止、是非观和价值观的碰撞,并在互动中自觉修正思想认识和行为偏差,突破情感教学困境。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情感教学的条件
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创更加灵活开阔、自由愉悦的情感教学空间,以满足学生情感和能力的需求?主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教师要营造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班级氛围
情感教学能否顺利推进,教师角色是关键。教师不仅要打破传统的角色限制,坚持用饱满的热情来打动、促进情感交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要努力营造鼓励欣赏的活动氛围,让学生没有焦虑、紧张、害怕等心理负担。要引导学生不仅给优秀者喝彩,更要给表现欠佳的同学热烈掌声,因为他们每一次参与都可能意味着失败、否定甚至是嘲笑,他们莫大的进取心和极大的勇气值得我们尊重和鼓励。此外,还可灵活运用小组加分制,如被动型孩子主动参与可双倍加分等,增加合作学习的趣味性和刺激感。总之,只有在参与时卸下面具,真实的表达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学生才能在体验中发现、反思、感悟,建立和发展其积极的情感。
(2)组员要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
组员思想认识要准确到位,对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和能力发展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小组合作注重组间竞争,仅个体优秀难以脱颖而出,只有注重组内合作,给予有待提高的同伴更多参与和发展的机会,方是明智之举。组内优秀学生不缺表现机会,应定位更高层次更全面的能力发展,如示范指导、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等能力。其他成员应侧重于尝试参与、观察学习、纠正提高、大胆展示、树立自信等方面的锻炼,从群体中得到积极正面的信息和帮助,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分工明确、定位准确、目标清晰,才能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而融洽的组内关系能把学生的情感障碍转化为积极进步的动力,形成良性学习循环。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情感教学困境的有效突破
小组合作学习化大课堂为小组织,综合运用教学中各种因素进行师生尤其是生生之间的融合互动,调动和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并以团队成果为评价标准,共同合作达成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建立互赖关系,聚焦小组目标;明确个体责任,确保人人参与;掌握社交技能,直面积极互动;鼓励公平参与,兼顾个体发展。
小组内是地位平等、情感熟悉的同学,少了直面老师的压力,能突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限制。明确的分工、团体成绩的评价标准等综合因素,学生更能突破个性情感和性格特点的限制,敢于讲述自己的经历感受。组内充分探讨的互动过程,能突破教材共性内容的限制,给予学生充分表达个性情感的空间。它不仅是一个展示与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帮教与跟学的互动,学习能力强的组员带动基础薄弱的同伴,基础较弱的组员能更直观地观察、思考和学习优秀成员的能力细节,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学习者也能在活动中性格互补,在互动中学习成长、完善自己。经过组内充分探讨的合作成果,让学生更有底气在全班展示,灵活的賦分规则,能促使能力较弱的学生个体获得更多关注、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他们从成就感和自我肯定中重拾信心,突破基础能力等不自信因素的限制。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释放和激发,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较高,满足学生的情感和能力需求的差异,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水到渠成。
三、小组合作学习收获满满,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突破情感教学困境,结合情感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有效的投入学习中,达成更深层次的情感收获。不仅带来了“合作、交流、理解、联络感情、融合默契”等传统利好,还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责任与分工、组织与管理、倾听与表达、求助与助人、包容与反思、欣赏与展现”等道德品格和实践能力,全方位、较深刻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
魏书生说:“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促进者,要细心观察,大胆实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风蕊.初中政治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应用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0,(59).145-146
[2]姚兴秀.略论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结合[J].未来英才,2018,(4).21-22
[3]缪永红.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J].中学政史地,2011,(10).20-22
[4]马兰,盛群力.究竟是什么促成了合作——合作学习基本要素之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8).29-34
(作者单位:广州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关键词:立德树人;情感教学困境;小组合作;全面和谐发展
习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初心和使命。而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承担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责任。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要综合运用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情感教学深入开展遇困境
语言教育家克拉申说过,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知识的习得,只有在最佳的情感条件下,学生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与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密切。情感既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效能的手段,也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達成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道德与法治经过《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洗礼和新课改指导思想的教育熏陶,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对学生情感的有效激发和熏陶能更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但细观课堂就会发现,传统的情感教学模式虽能激起大多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却容易忽略最需要关注和引导的学生群体。在实际教学中,情感教学常常遭遇困境而难以深入开展。
(一)教材的共性内容难以激发个别学生的个性情感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对象是全体学生,依据社会生活中的主流现象进行演绎和分析,反馈的主要是共性问题。但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抽象和难以把握的,道德情感因素的调动、调控更是复杂。学生不仅在智力、道德认知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在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导致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激发点、对情感的需求和体验的差异。普通课堂无法把他们调整到同一点,教师必须付出极大精力和心思,才能兼顾教材的共性和学生情感的个性,长此以往,教师会因身心疲惫不得不中断或放弃。
如在《家的意味》一课中,教材表达“家的温馨”这一共性知识,但有不少学生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或家庭矛盾冲突较多,对家的体会是“并不温馨的”。老师讲授的共性内容与学生实际的个性体验不符,学生的情感无法有效激发和调动。
(二)腼腆、慢热、爱面子等个性特点阻碍了学生的情感激发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多元的、独特的学生个体,性格各异。开朗大方、积极热情,好奇心浓厚的学生,其道德情感容易被激发和引导,较顺利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和帮助其确立伦理规范、法律规则等。但也有不少学生,或因个性腼腆内秀而不愿意发表意见、或因自身慢热被动而不争取参与机会、或因害怕出错丢面子而放弃活动的参与,这些性格特点阻碍了其道德情感的激发。没有活动和过程,如何启发思维、达成目标?而这类性格特点的学生,恰恰最需要老师关注并进行有效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以纠正其性格的弱势。
(三)基础能力不自信、教师角色等因素限制了学生的情感投入
基础能力弱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多表现出不自信甚至是自卑的情绪,容易妄自菲薄而放弃或拒绝参与。同样的,教师角色及其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学生情感的激发。传统的师生角色关系容易让学生有束缚和紧张感,令学生下意识避免与老师直接对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温和、幽默、活泼的老师往往比严肃犀利的老师更能突破师生情感交流的障碍,让学生敢于表达和亲近老师。老师的性格特点、教学态度等一旦被学生的情感体验所接受,就会被学生信任、认可和接纳。师生间一旦形成积极的情感回路,学生就会在情意融融中主动参与和感受。这些积极的情感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反之,学生只会游离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之外。性格本无好坏之分,但确实在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情感教学困境的突破
操作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能令课堂学习更自主灵活、宽松愉悦,覆盖面和切入点更全面丰富,从深度和广度上满足不同层次和个性特点学生的情感需求,令学生获得广阔真实而积极的情感体验空间,进行知识能力、言行举止、是非观和价值观的碰撞,并在互动中自觉修正思想认识和行为偏差,突破情感教学困境。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情感教学的条件
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创更加灵活开阔、自由愉悦的情感教学空间,以满足学生情感和能力的需求?主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教师要营造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班级氛围
情感教学能否顺利推进,教师角色是关键。教师不仅要打破传统的角色限制,坚持用饱满的热情来打动、促进情感交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要努力营造鼓励欣赏的活动氛围,让学生没有焦虑、紧张、害怕等心理负担。要引导学生不仅给优秀者喝彩,更要给表现欠佳的同学热烈掌声,因为他们每一次参与都可能意味着失败、否定甚至是嘲笑,他们莫大的进取心和极大的勇气值得我们尊重和鼓励。此外,还可灵活运用小组加分制,如被动型孩子主动参与可双倍加分等,增加合作学习的趣味性和刺激感。总之,只有在参与时卸下面具,真实的表达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学生才能在体验中发现、反思、感悟,建立和发展其积极的情感。
(2)组员要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
组员思想认识要准确到位,对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和能力发展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小组合作注重组间竞争,仅个体优秀难以脱颖而出,只有注重组内合作,给予有待提高的同伴更多参与和发展的机会,方是明智之举。组内优秀学生不缺表现机会,应定位更高层次更全面的能力发展,如示范指导、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等能力。其他成员应侧重于尝试参与、观察学习、纠正提高、大胆展示、树立自信等方面的锻炼,从群体中得到积极正面的信息和帮助,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分工明确、定位准确、目标清晰,才能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而融洽的组内关系能把学生的情感障碍转化为积极进步的动力,形成良性学习循环。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情感教学困境的有效突破
小组合作学习化大课堂为小组织,综合运用教学中各种因素进行师生尤其是生生之间的融合互动,调动和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并以团队成果为评价标准,共同合作达成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建立互赖关系,聚焦小组目标;明确个体责任,确保人人参与;掌握社交技能,直面积极互动;鼓励公平参与,兼顾个体发展。
小组内是地位平等、情感熟悉的同学,少了直面老师的压力,能突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限制。明确的分工、团体成绩的评价标准等综合因素,学生更能突破个性情感和性格特点的限制,敢于讲述自己的经历感受。组内充分探讨的互动过程,能突破教材共性内容的限制,给予学生充分表达个性情感的空间。它不仅是一个展示与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帮教与跟学的互动,学习能力强的组员带动基础薄弱的同伴,基础较弱的组员能更直观地观察、思考和学习优秀成员的能力细节,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学习者也能在活动中性格互补,在互动中学习成长、完善自己。经过组内充分探讨的合作成果,让学生更有底气在全班展示,灵活的賦分规则,能促使能力较弱的学生个体获得更多关注、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他们从成就感和自我肯定中重拾信心,突破基础能力等不自信因素的限制。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释放和激发,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较高,满足学生的情感和能力需求的差异,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水到渠成。
三、小组合作学习收获满满,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突破情感教学困境,结合情感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有效的投入学习中,达成更深层次的情感收获。不仅带来了“合作、交流、理解、联络感情、融合默契”等传统利好,还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责任与分工、组织与管理、倾听与表达、求助与助人、包容与反思、欣赏与展现”等道德品格和实践能力,全方位、较深刻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
魏书生说:“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促进者,要细心观察,大胆实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风蕊.初中政治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应用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0,(59).145-146
[2]姚兴秀.略论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结合[J].未来英才,2018,(4).21-22
[3]缪永红.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J].中学政史地,2011,(10).20-22
[4]马兰,盛群力.究竟是什么促成了合作——合作学习基本要素之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8).29-34
(作者单位:广州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