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无论是对提高学生考试能力,还是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概念性教学 历史概念的基本含义 特征 形成方法
一、历史概念的基本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确定性。
即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其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1978年的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巨大震撼,30多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再比如说1992年,正如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到:“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之所以又是一个春天,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解决了改革开放中人们对“姓资”、“姓社”问题的疑虑,为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深化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明确历史概念的时空定位,有助于学生把历史事实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而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2、历时性和共时性。
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再比如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短暂的春天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10年)、沉重打击、陷入绝境、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等历程。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学习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时,就要注意这一时期的共时性问题,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及群众性反帝斗争等。
3、结构性。
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他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再比如说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其主要涉及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中书一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以及清雍正时设军机处等。通过其不同时期的构成,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反映的基本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
二、历史概念形成的方法
由于历史知识结构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历史概念及其史学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而历史概念形成过程是学生逐渐从历史现象提高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所以历史概念形成在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全面完整把握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是学好历史学科的基本保障。在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把历史表象上升为历史概念有以下一些方法。
1、实例论证法。
这是先提出命题,再以具体史实加以解释说明来明确历史概念的方法,也是适用于阐明名词性的历史概念的讲述方法。例如,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根据教材说明,让学生找出具体史实:在人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把“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即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进而提出“民贵君轻”这一民本思想;在个人修养方面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通过孟子的基本思想主张及其在历史地位的归纳,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这一历史命题。也就是说实例论证法在教学中是先提出原则结论,然后举出史实说明论点,使之获得充分理由,从而让学生理解把握基本的历史概念。
2、分析综合法。
因为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不断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是找出某一现象或事件所含的各种不同的特点,确定它们的本质特征;而综合的目的则是揭示包含在历史现象和事件中带有普遍的特性或规律性的特征。以历史事件的分析为例,分析历史事件要找出因果关系,剖析事件发生的条件,理出事件发展的头绪,弄清作用或影响,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要认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对帮助学生认识事件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理解掌握事件的发展过程或内容也有帮助。如“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概念,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知历史,通过思考得出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社会危机即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辽、西夏的威胁。上升为历史表象,即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再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最后综合得出王安石变法的意义和效果。这样由感知历史——认识历史表象——形成概念,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3、归类比较法。历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但在历史潮流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性,又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而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这种相似性容易混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不利。有效的方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比较的方法对于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用:一是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事件,通过比较可以弄清它们之间异同点。如两次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其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其特点是不同的,可通过背景、任务、名称、领导力量、合作的方式及政治基础等方面进行比较,各自的特点就清楚了。二是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认清不同的本质。如唐代手工业作坊与明代手工工场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手工业生产。从所处的历史条件,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剥削方式等几个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可清楚地得出:明代手工工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而唐代的则是封建性质的。三是把性质相似或相同而所起的作用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以区别他们不同的历史作用。如讲述历史人物时,有的称为“民族英雄”或“爱国将领”,有的冠以“伟大”,有的则以“杰出”、“著名”等词语修饰,这些都要仔细比较,领会其意,否则会造成概念不清。
参考书目:赵恒烈《历史教育学》
夏子贤、吴幼雄《中学历史教学法》
赵克礼《历史教学论》
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概念性教学 历史概念的基本含义 特征 形成方法
一、历史概念的基本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确定性。
即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其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1978年的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巨大震撼,30多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再比如说1992年,正如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到:“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之所以又是一个春天,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解决了改革开放中人们对“姓资”、“姓社”问题的疑虑,为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深化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明确历史概念的时空定位,有助于学生把历史事实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而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2、历时性和共时性。
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再比如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短暂的春天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10年)、沉重打击、陷入绝境、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等历程。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学习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时,就要注意这一时期的共时性问题,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及群众性反帝斗争等。
3、结构性。
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他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再比如说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其主要涉及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中书一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以及清雍正时设军机处等。通过其不同时期的构成,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反映的基本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
二、历史概念形成的方法
由于历史知识结构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历史概念及其史学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而历史概念形成过程是学生逐渐从历史现象提高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所以历史概念形成在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全面完整把握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是学好历史学科的基本保障。在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把历史表象上升为历史概念有以下一些方法。
1、实例论证法。
这是先提出命题,再以具体史实加以解释说明来明确历史概念的方法,也是适用于阐明名词性的历史概念的讲述方法。例如,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根据教材说明,让学生找出具体史实:在人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把“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即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进而提出“民贵君轻”这一民本思想;在个人修养方面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通过孟子的基本思想主张及其在历史地位的归纳,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这一历史命题。也就是说实例论证法在教学中是先提出原则结论,然后举出史实说明论点,使之获得充分理由,从而让学生理解把握基本的历史概念。
2、分析综合法。
因为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不断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是找出某一现象或事件所含的各种不同的特点,确定它们的本质特征;而综合的目的则是揭示包含在历史现象和事件中带有普遍的特性或规律性的特征。以历史事件的分析为例,分析历史事件要找出因果关系,剖析事件发生的条件,理出事件发展的头绪,弄清作用或影响,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要认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对帮助学生认识事件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理解掌握事件的发展过程或内容也有帮助。如“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概念,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知历史,通过思考得出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社会危机即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辽、西夏的威胁。上升为历史表象,即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再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最后综合得出王安石变法的意义和效果。这样由感知历史——认识历史表象——形成概念,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3、归类比较法。历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但在历史潮流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性,又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而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这种相似性容易混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不利。有效的方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比较的方法对于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用:一是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事件,通过比较可以弄清它们之间异同点。如两次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其性质是相同的,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其特点是不同的,可通过背景、任务、名称、领导力量、合作的方式及政治基础等方面进行比较,各自的特点就清楚了。二是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认清不同的本质。如唐代手工业作坊与明代手工工场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手工业生产。从所处的历史条件,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剥削方式等几个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可清楚地得出:明代手工工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而唐代的则是封建性质的。三是把性质相似或相同而所起的作用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以区别他们不同的历史作用。如讲述历史人物时,有的称为“民族英雄”或“爱国将领”,有的冠以“伟大”,有的则以“杰出”、“著名”等词语修饰,这些都要仔细比较,领会其意,否则会造成概念不清。
参考书目:赵恒烈《历史教育学》
夏子贤、吴幼雄《中学历史教学法》
赵克礼《历史教学论》
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