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美学研究笔谈两题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y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依托于规模巨大的人口与空间、先进的生产能力及富可敌国的经济总量、发达的现代交通网络与信息服务系统而形成的都市社会正在成为当代人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现实背景。这是我把“城市化进程”的当代形态与最高表现称之为“都市化进程”刘士林:《都市化进程论》,《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的根本原因。在当今世界中,由于“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国家首位城市”与“国家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与“区域性城市群”,集中了全球、国家或地区主要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本,直接决定着“城市环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验”的再生产过程,因而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核心机制与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以“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当代城市化进程,其影响早已超出了经济社会的范畴与一般的文化领域,并深刻地改变了文学、艺术、影视、娱乐等传统的精神生产与消费方式,使当代人的审美意识、艺术经验、自由体验与审美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言以蔽之,“都市化进程”为中国美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当代性问题与全新的学术生长空间。
  这可从审美主体与对象两方面加以了解。就前者而言,在都市化进程中,随着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越来越多地转移到都市人的精神、心理与情感方面。以《新民晚报》讨论的“新上海人问题”为例,它们大都不是由于物质生活的窘迫,也与制度安排(如户籍等)无关,而是集中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与心理世界中,表现为个体在大都市中的郁闷、烦躁、焦虑和不适应。这既是较为纯粹的美学问题,以其直接关涉到人心理上的愉快不愉快与精神上的自由不自由;又是都市化进程的必然表现,因为这些文化与美学问题不可能出现在乡村与中小城市,而是人口向中心城市与大都市高速流动与大规模迁徙的结果。就后者而言,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张,使自然环境与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其间接后果是抽空了古典美学赖以立足的以大自然与乡村为代表的“物质条件”。以2007年6月发生的无锡蓝藻生态灾难为例,美丽的太湖本是江南诗性文化在古典世界中的最高代表,但当它被厚达三寸、发散着腐烂气味的蓝藻所覆盖时,诸如“江南可采莲”或“三生花草梦苏州”的古典意境也就顿时化作一片虚妄。无锡蓝藻事件不仅直接突现了太湖水资源的危机,摧毁了江南文化赖以存在与重建的现实基础,同时也将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美学、充满了“恶心感”与“荒诞感”的“审丑”经验与现代美学对象感性地展示在当代人面前。由此可知,都市化进程不仅对当代美学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一种与古典美学在范畴、趣味、审美理想等方面完全不同的审美对象,这要求中国当代美学只有首先完成自身的重构与创新,才能跟上全球化时代快速变化的节奏与发展的步伐。
  
  二
  
  从美学学科自身的角度,都市化进程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从审美对象上看,古典美学的主要对象是大自然与乡村,中国古代诗人的“田园诗”可以看作是这方面最典范的创造。以陶渊明为例,“自然的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的伦理秩序、原始心灵的宁静宽阔、无知无欲都是多么的美好诱人。而文明人的行为却破坏了自然秩序,文明人的欲望则毁灭了原始心灵的和谐,与‘晨耀其华,夕已丧之’的文明时代相比较,自然本体和原始心灵的那种朴素状态,显然更适合人的精神生态,是对生命存在的本体。”刘士林:《中国诗学精神》,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101页。)现代美学的主要对象是反思、批判工业化及其对古典精神世界的异化。这集中体现在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潮与现代派文学艺术对现代人类异化困境的深入揭示上,如海德格尔指出的“无家可归”状态,萨特关于存在的“恶心感”,艾略特的“荒原”隐喻,以及卡夫卡小说的“荒诞”叙事,都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与此截然不同,在当代都市社会与生活空间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精神文化消费品与审美实践活动,如超级市场、广告、模特文化、汽车文化、选秀、景观设计等,即使作为美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文学艺术,与其传统形态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这不仅表现在当代西方美学提出的“性经验可以是审美的”〔美〕舒斯特曼、曾繁仁等:《身体美学:中美学者的对话与论辩》,《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同时也以感性方式具体再现于大众文化以物质与肉体消费为中心的话语与影像上。
  从审美主体角度看,古典审美主体的最大成果是一种“和谐”的审美态度,它的必要前提是对自然本能的部分压抑与升华。如鲁枢元先生对辛弃疾词《西江月
其他文献
《人文杂志》创刊六十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在这里共同庆祝《人文杂志》创刊六十周年。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人文杂志》创刊六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编辑们、作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支持《人文杂志》发展的读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人文杂志》是国内创刊时间
面对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和刷不完的题目,我经常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刷多少题才能够心安理得地迎来高考,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见完所有的题型。可是后来我发现,盲目刷题仅仅是一种无意义的重复:把会做的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可不会做的题目遇到了还是不会做,也没有时间去复习。  痛定思痛下我放弃了题海战术,开始尝试“少而精”的做法,做少量的题目,但是要想把这些题目牢牢掌握,就需要借助错题集的帮助了。 
内容提要:王艮作为一个平民儒者,秉承着儒家学者一贯的政治情结,在其哲学思想里对于政治问题予以了热烈的关注。王艮的政治关怀,从思想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期盼实现“万物一体”的合理政治秩序能够继上古三代社会之后再次重现;强调“安身”、“保身”是家国天下等政治事务的根本,将治世的问题化约为治身的问题;倡导“大成师道”学说,认为儒者应该用“圣人之教”来教化君主和万民,通过教化社会、参与政治来实现儒者的救世
哲学作为学科来自西方,而中国哲学则是传统学术中的内容。因此,探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历史先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清之际黄宗羲的学术史研究(主要是《明儒学案》),无疑属于中国哲学史历史先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先导作用和意义,归结起来就是突破传统学术模式,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制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一、黄宗羲学术史研究的范式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1994年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分别在《上海文学》和《文艺争鸣》杂志上发表了《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两篇文章,从描述文学史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民间”概念。民间问题提出之后,受到了学界的热切关注,有响应肯定也有批评质疑,当然更多的是探讨争鸣。而以此为肇始,后来经过陈本人、陈的学生们以及其他同仁学者的进一步阐释、不断修正和深入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史学萌生于先秦,成立于汉末魏晋南北朝,定型于隋唐,转型于近代,从汉末魏晋史学独立之日起,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史学史学者都对它进行过学术阐释,每阐释一次,史学的谱系便加长增宽一次;时代越后的史学史阐释,史学的谱系便越往前拓展,形成“层累构成”的效应。魏晋时期对史学史的梳理和阐释,其结果是将西汉《史记》从经部或子部中释放出来,加入史学谱系;到了唐代,以刘知幾《史通》的《六家》、《二体》为代
内容提要 让拿着锄头的农民,跟上中共的脚步确非易事。因而,为乡村党员建立有组织的生活是中共基层支部的工作任务,目的是训练合格的中共党员。问题是,相对党员的思想政治训练,以扩军、征粮为主要内容的战争动员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紧迫性,使得基层支部更似任务型组织。由于支部生活的中心内容就是战争动员,使得新党员训练、模范支部建设也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中共基层组织生活的事务化必然带来党员思想训练的弱化,为了弥补
亲爱的芳蓉学姐:  你好!  欣闻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大”,并选择了自己心儀的考古专业,在羡慕你的同时,请允许我送上真诚的祝福。愿你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坚守理想,御风筑梦,用心经营属于你的明媚天空。  “没钱途”不等于“没前途”。  你选择了你所钟爱的考古专业,便是找到了你心灵的栖居之所,网友的质疑固然有其现实依据,但终究是世俗的尘埃,你不妨轻轻地拂去,别让世俗玷污了理想。考古专业虽然相对冷门,
内容提要 女性主义对传统“政治-伦理”结构之文化建制的批判必然走向基于平等的性别正义诉求。无论是“性别中立”式、“女性中心”式的策略,还是“差异-解构”式的策略都未能摆脱西方二分式思维之限域,陷入正义两难。而以两性和谐共生为其指向的男女间性范式的推出,不仅为哈贝马斯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增添两性对话的生命维度,而且有利于开启一种以平等为底线,尊重差异基础上的两性价值共显与共同创造的更具包容性的政治-伦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2017年7月2日,长五遥二任务发射,当火箭飞行至346秒时,有一台发动机突然熄火,很快火箭就掉了下来,坠入海底。失利,来得猝不及防。  那个夜晚,所有人都彻夜未眠,开始寻找故障原因。因为看不到实物,只能靠大量的地面仿真和试验参数来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原来由于发动机内部的涡轮泵产生一种异常振动,最终导致发动机停止工作。  随后两年半时间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