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高考江苏语文试卷,打破了江苏高考多年“稳中求变”的局面,出现了一些多年未考的题型。《2014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新增题例的考点(字形、标点、提炼语义),在全省都成为迎考热门的情势下,一个都没有涉及,让全省师生一起扑了个空。为了更好地解读和研究江苏高考试题,探究命题规律,我们打算从语言文字运用、阅读和作文等方面进行透视,并就此提出2015年的一些备考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语言文字运用:改头换面重基础
虽然总分没变,但形式和内容新了。往年2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今年5道全是选择题。以前主打的字音、病句都没有出现,出现了新内容。①词语选择题。2013年分别用了三则语料考查了三组成语的辨析,而2014年则用一条语料考查了三组“成语 词语”的辨析。②诗句选择题。这是新增题型,选择与例句对仗工整的一项,考查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③交际用语选择题。一改病句的“书生气”,更加贴近生活,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④语意连贯题。“在横线处选择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种题型上一次考查还是在2003年,在第23题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相比较而言,2014年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大大降低了难度,没有为难同学们。⑤图文转换题。2013年用的是图表转换,而2014年考查的是抽象漫画,概括寓意,有点难,但可以反观选项,获得答题灵感。
2015届高三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导与训练,要实现“三级跳”:①第一级:夯实基础。这些题目都是久未谋面的“稀客”,但又关乎语文功底的基础,所以对基础知识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逐点夯实,全面备考。②第二级:动态运用。语言表达是在动态运用中进行的,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语境,进行表达上的调控。③第三级:“智”“情”齐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答题时要巧妙运用题目本身的信息,“代入法”“排除法”“反证法”“推理法”等方法在平时练习时都要巧妙运用。
二、阅读:稳中有变考能力
对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两年题量相同,分别设置了4道、3道、4道、3道题,但题型、分值、使用的语料都有明显的变化:①文言文阅读。过去3道选择 3道翻译,2014年变成2道选择 1道主观 2句翻译,新增考查了文言虚词的客观题,对文意理解的考查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分值由过去19分降为18分。另外,语料从2013年的二十四史(《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转向了2014年的作家作品(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前者写人叙事,而后者侧重思辨说理。②古诗词阅读。题量相同,两年均设置了3道题,但分值由10分增加为11分,且其所选诗歌体裁的类别发生了转型且数量也有增加,从2013年的一首宋代诗(唐庚《醉眠》)转向了2014年的两首唐代诗(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和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③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量相同,两年均设置了4道小题,但体裁发生了转型,从2013年的中国作家的散文(老舍《何容何许人也》)转向了2014年的外国作家的长篇小说的节选([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之死》)。④论述类文本阅读。形式没有太大变化,但以前这道题都明确考查的是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但这次模糊了文体特征。从2013年论述类文本([德]叔本华《论名声》)转向了2014年哲学学术类文章(朱良志《乾坤草亭》)。
2015届高三阅读的指导与训练,要把握三个要点:①练实能力。对古代诗文,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能,要逐一分解切割,形成专题,确保逐一落实,不留“夹生饭”。②减点增效。“阅读”是要细细咀嚼,悉心体悟的,为此,应把眼睛盯在读的“质量”上,而不是读的“数量”上,要以“减点”来提升“质”,要以升“质”来增“效”,在分体裁训练之外,还要打通不同体裁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整体阅读的能力。③回归经典。引导学生去读国内外的经典名著,并使之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三、作文:回归理性看表达
江苏卷自2013年首次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2014年依然延续新材料的命题形式。2013年“蝴蝶与探险者”是故事类材料,注重人文关怀;2014年“青春与不朽”则是言论类,注重理性的思辨。并且,今年的作文材料是由两则相反的材料组成:有人说,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春是易逝的。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与联接点,这异同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可切入立意,也可以两者结合辩证立意。同学们可以从青春易逝、青春不朽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切入,形成“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的立意,都是允许的。现对其基本立意角度作如下解读:
①青春易逝。年轻人阅历不丰富,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未免显得天真;人总要老去,要面对现实,要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珍惜人生的每一个季节。正如苏教版必修一课本中张洁《我的四季》中写的那样:生命如四季。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②青春不朽。虽然年龄概念上的青春逝去了,但精神意义上的青春是永远不会逝去的。青春为什么会不朽、怎样让青春不朽应该是重中之重。正如当代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什么呢?因为他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那么人民永远记住他!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也就是要奉献,要付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事,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的青春才是不朽的。从小的角度,反观自己来看,青春是容易逝去,但只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一颗永不停止接纳、学习、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也可以永葆青春。
③辩证思考。“老去”是时间层面的概念,“不朽”是精神层面的,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老。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厘清“三个认识”:①回归课本,关注社会人生。以文本为支撑,挖掘课本中的素材,树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观念,坚持从自己的生活中学语文。②以“不变”方能应“万变”。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也好,新材料作文也罢,都只是命题形式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写作能力”。要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③以“变”方能制“变”。不同命题形式对作文的写作内容,尤其是“立意”有着不同的限制性。所以,针对不同的命题形式必须采取不同的立意策略,进行专项的审题立意训练。
(作者:吕玲,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一、语言文字运用:改头换面重基础
虽然总分没变,但形式和内容新了。往年2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今年5道全是选择题。以前主打的字音、病句都没有出现,出现了新内容。①词语选择题。2013年分别用了三则语料考查了三组成语的辨析,而2014年则用一条语料考查了三组“成语 词语”的辨析。②诗句选择题。这是新增题型,选择与例句对仗工整的一项,考查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③交际用语选择题。一改病句的“书生气”,更加贴近生活,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④语意连贯题。“在横线处选择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种题型上一次考查还是在2003年,在第23题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相比较而言,2014年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大大降低了难度,没有为难同学们。⑤图文转换题。2013年用的是图表转换,而2014年考查的是抽象漫画,概括寓意,有点难,但可以反观选项,获得答题灵感。
2015届高三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导与训练,要实现“三级跳”:①第一级:夯实基础。这些题目都是久未谋面的“稀客”,但又关乎语文功底的基础,所以对基础知识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逐点夯实,全面备考。②第二级:动态运用。语言表达是在动态运用中进行的,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语境,进行表达上的调控。③第三级:“智”“情”齐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答题时要巧妙运用题目本身的信息,“代入法”“排除法”“反证法”“推理法”等方法在平时练习时都要巧妙运用。
二、阅读:稳中有变考能力
对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两年题量相同,分别设置了4道、3道、4道、3道题,但题型、分值、使用的语料都有明显的变化:①文言文阅读。过去3道选择 3道翻译,2014年变成2道选择 1道主观 2句翻译,新增考查了文言虚词的客观题,对文意理解的考查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分值由过去19分降为18分。另外,语料从2013年的二十四史(《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转向了2014年的作家作品(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前者写人叙事,而后者侧重思辨说理。②古诗词阅读。题量相同,两年均设置了3道题,但分值由10分增加为11分,且其所选诗歌体裁的类别发生了转型且数量也有增加,从2013年的一首宋代诗(唐庚《醉眠》)转向了2014年的两首唐代诗(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和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③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量相同,两年均设置了4道小题,但体裁发生了转型,从2013年的中国作家的散文(老舍《何容何许人也》)转向了2014年的外国作家的长篇小说的节选([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之死》)。④论述类文本阅读。形式没有太大变化,但以前这道题都明确考查的是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但这次模糊了文体特征。从2013年论述类文本([德]叔本华《论名声》)转向了2014年哲学学术类文章(朱良志《乾坤草亭》)。
2015届高三阅读的指导与训练,要把握三个要点:①练实能力。对古代诗文,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能,要逐一分解切割,形成专题,确保逐一落实,不留“夹生饭”。②减点增效。“阅读”是要细细咀嚼,悉心体悟的,为此,应把眼睛盯在读的“质量”上,而不是读的“数量”上,要以“减点”来提升“质”,要以升“质”来增“效”,在分体裁训练之外,还要打通不同体裁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整体阅读的能力。③回归经典。引导学生去读国内外的经典名著,并使之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三、作文:回归理性看表达
江苏卷自2013年首次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2014年依然延续新材料的命题形式。2013年“蝴蝶与探险者”是故事类材料,注重人文关怀;2014年“青春与不朽”则是言论类,注重理性的思辨。并且,今年的作文材料是由两则相反的材料组成:有人说,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春是易逝的。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与联接点,这异同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可切入立意,也可以两者结合辩证立意。同学们可以从青春易逝、青春不朽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切入,形成“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的立意,都是允许的。现对其基本立意角度作如下解读:
①青春易逝。年轻人阅历不丰富,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未免显得天真;人总要老去,要面对现实,要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珍惜人生的每一个季节。正如苏教版必修一课本中张洁《我的四季》中写的那样:生命如四季。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②青春不朽。虽然年龄概念上的青春逝去了,但精神意义上的青春是永远不会逝去的。青春为什么会不朽、怎样让青春不朽应该是重中之重。正如当代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什么呢?因为他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那么人民永远记住他!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也就是要奉献,要付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事,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的青春才是不朽的。从小的角度,反观自己来看,青春是容易逝去,但只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一颗永不停止接纳、学习、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也可以永葆青春。
③辩证思考。“老去”是时间层面的概念,“不朽”是精神层面的,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老。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厘清“三个认识”:①回归课本,关注社会人生。以文本为支撑,挖掘课本中的素材,树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观念,坚持从自己的生活中学语文。②以“不变”方能应“万变”。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也好,新材料作文也罢,都只是命题形式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写作能力”。要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③以“变”方能制“变”。不同命题形式对作文的写作内容,尤其是“立意”有着不同的限制性。所以,针对不同的命题形式必须采取不同的立意策略,进行专项的审题立意训练。
(作者:吕玲,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