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隐性德育的最大特点。而仪式活动是隐性德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成人礼的源流、类型和特征进行解读和分析,来探寻仪式中存在的隐性德育。这种隐性德育可分为三个层次:成人角色教育、民族认同感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
[关键词]仪式 隐性德育 日本现代成人礼
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即青少年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又有易受暗示性和具有强烈的归属动机等心理特征,因此易接受教育意图隐蔽的隐性教育。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当前,在学校道德教育的显性教育中存在很大难度,由此,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隐性德育对显性德育进行补充和辅助就显得愈发重要。而成人礼在我国许多地方和学校渐成制度,由于它是青少年成长历程中重要的仪式,是一生仅此一次的人生片段和人生体验,由此可以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隐性德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人礼盛行的日本为例,来探索该仪式背后的隐性德育。
一、日本现代成人礼的源流和演变
(一)日本成人礼的历史追溯。
“成人礼”,亦称“成年礼”或“青春礼”,是指为达到性成熟或法定成年期的少年举行的一种仪式,以此确认其为成年,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或一种宗教团体的成员。成人礼传入日本后,经历了一个逐渐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1.局限于贵族的“元服”成人礼。
日本的成人礼最初叫做“元服”,源于中国的“冠礼”。随着中国文化传人的成人礼首先被日本的贵族阶层所接受。尤其是在593年圣德太子时期,以礼教思想为基础的加冠风俗被日本贵族广泛接受。元服是古代日本的男子成人礼,即新成人穿大人的装束,变成大人的发式,举行戴冠的仪式。当时,元服成人礼只在日本上层社会流行,影响并不大。
2.武士阶层的“乌帽子”成人礼。
戴乌帽子(染成黑色的帽子),举行乌帽子礼在中世纪的武士之家盛行。新成人被称作乌帽子。行此礼还需要邀请有权势或社会地位高的人作为新成人的乌帽子父母,并由乌帽子父母给新成人取一个乌帽子名。从不戴帽子到戴帽子,认新父母、取新名字,这种类似于诞生的过程寓意着一个人的新生。
3.古代日本成人礼的全盛期——“发髻时代”。
到了中世纪末期,流行“中剃”,即剃去头顶前部的头发,以此作为成年人的标记。“中剃”在商人、农民和一般庶民中流行,并形成一大潮流,被称之为“发髻”时代。与“中剃”相对应的一种祝贺礼仪,是穿兜档布。即在13岁或15岁时由外婆家,最好是由姨妈送一块红色的棉布即兜档布,以示祝贺。届时一般会去神社参拜氏族神,邀请近亲参加祝贺宴会。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
4.边缘化的女子成人礼。
古代日本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成人礼不受重视,只有贵族的女子才举行成人礼。女子主要是以“加笄”和“着装”来表示女子成人。加笄就是插簪,而着装就是换掉孩童时代的装束。女子的成女式大约在13~17岁之间举行,不单单看年龄,很多地方在女子初潮之后举行成女式。届时垂发结起并插上簪子,初次穿内裙腰卷,有的地方用铁浆把女子的牙染黑,做糯米红豆饭以示祝贺。
明治维新日本学习西方,废除了元服礼仪,政府发布全民皆兵的征兵令,满20岁的男子要接受征兵体检,这样除了传统的成人式外,一些地方把接受体检作为男子成人的标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战末期。
(二)日本现代成人礼。
现代日本的成人礼始于1948年。政府规定每年1月15日(现改为一月第二个星期一)为成人节,这是日本国民的一大节日,届时全国放假。这一天,凡满20岁的男女青年都要身穿节日盛装(和服),到公会堂或区民会馆等处参加各级政府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和庆祝活动。成人仪式一般首先由町长或村长致词,勉励青年们努力学习、工作,担负起未来的责任。然后青年们高声宣誓,决心改掉稚气,以严肃的态度步入成人的行列。接着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形式主要有典礼、纪念照、文娱表演等,活动还邀请新成人的家人、周围居民、母校的师生等参加。各地鼓励新成人参与成人礼的策划与举行,并通过媒体向社会报道成人礼的状况,以加强人们对成人礼的关心和新成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日本现代成人礼的类型
世界各民族基本上都有或者曾经有过成人礼。这些成人礼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曾经扮演着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关键性的角色。但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的不同,形式各异的成人礼可分为“教导型、考验型、标志型”。教导型着重于对新成人生活知识、社会规则等文化内涵的传授;考验型则通过各种不同“难题”来考验新成人生理和心智是否达到“成人”的标准;标志型既有服饰标志型,也有人体标志型,或借助于其他的装饰为标志。
粗略地看,日本现代成人礼似乎只是标志型的成人礼,但对日本成人礼的终极目的和过程细究后发现在标志型成人礼外壳之下,隐含着教导型成人礼的内核。正如露西·本尼迪克特所言:“事实上,人们所认识到的青春期是个社会问题,为这一时期而举行的各种仪式便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明孩子将进入成年人的阶段。……所谓的进入成人阶段,其标志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发情期,而是文化制约的青春期仪式。”在现代社会,由于教育和法制的发展,成人礼中的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授功能和具有强制性的标志作用已被法律所取代。现代成人礼就更加成为一种“文化制约的青春期仪式”,成为对个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的传承和个体道德教育,只不过这种文化制约仍依托于“成人”这一标志性的时刻来进行。
三、解析仪式背后的隐性德育
具有演示性的仪式和仪式化这类教育实践在所有社会领域中都发挥着作用,其背后深藏着对参加仪式的个体的隐性的教育。例如,
“礼拜时的神圣气氛会扩散到家庭之中,信仰、知识和能力之间也产生了新的联系。又如一年一度的全家度假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仪式,共同的经历会产生凝聚力”。口’这种隐藏在仪式背后的对个体的教育就是隐性德育。所谓隐性德育是指在一种环境中,通过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而获取的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隐性德育有意识地将教育意图隐蔽在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经济文化活动、日常活动和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淡化德育目的的强制性、外显性,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方式;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把个体真正当作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观念及要求的影响和塑造。从日本现代成人礼中可以发现,这种隐性的德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表层德育——成人“角色”教育。
成年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成熟的标志,更意味 着一个人将在这个世界上承担起一份厚重的责任。成人礼提示他今后将要担负起对长辈、师长、朋友,乃至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提示他已正式跨入社会,获得全新的人生角色。在日本现代成人礼中包括换装、祈祷、宴饮及一系列象征性活动。这些外在的变化及仪式中庄严的行为,强调的正是参加者的角色转换。现代法律替代成人礼赋予了个体作为成人的权利和义务。成人礼作为“成人”的硬性的标志作用已经不存在。但是,成人礼的文化传承和德育功能却凸显出来。成人礼通过其庄严隆重的仪式唤醒青少年的成人意识,暗示他们角色的转变,提醒他们已经是一个要独立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在日本,成人礼之后,新成人可以喝酒,也可以抽烟,可以离家独立生活了。
(二)深层德育——民族认同感教育。
在日本的成人礼上有民间庆典和工艺等传统文化展示和表演,如在石川县七尾市的2008年成人仪式上,就安排了七尾曼达拉和鼓的表演。“七尾曼达拉”是一种远古以来被传唱的祝典歌,庄严而高雅。为了把七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达给会场的所有新成人,“执行委员会全员(活动组织者)在七尾曼达拉保存协会的指导下,经过3个月的努力练习后,向大家表演七尾曼达拉的歌曲和舞蹈。进行3个月的训练之后,由执行委员中的男士表演‘20岁的太鼓’,舞台背景上放映七尾传统节日的画面”。在隆重的成人礼中安排民族文化节目的表演,让青少年在自己人生只有一次的仪式中,在即将成人开始自己第二次生命的体验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因素,使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培养新成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加重要的是将个体成长与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增强新成人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目前开展的成人仪式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成人宣誓仪式这三个环节。其中,民族传统文化所占的比例几乎为零。不可否认,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中充满了封建纲常伦理的糟粕。但只要以理性的态度检视民族文化,剔除其糟粕成分,保留其优秀的部分,充实成人礼的内容和形式,就可以让参加成人礼的个体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认同感。因此,在成人礼中应该取传统成人仪式敬畏、庄重、神圣、和谐的精华,并且注入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等要素。
(三)终极德育——生命·实践教育。
如果说个体脱离母腹是自然生物性的诞生,则成年仪式就标志着个体社会文化性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仪式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次身份角色的转换。参加成人礼的个体从此成为一个担负社会责任的成人。那么,什么是成人资格?获得成人资格的前提首先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敬意的人,一个珍惜自己生命也尊重其他生命的个体。正是基于生命的尊严,一个成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从而领悟到对自身、家人和社会的责任,建立起与他人、国家的生命关联,并唤起他心灵深处的一种神圣感。
这种神圣感的唤起是通过个体的体悟来实现的,叶澜教授认为“强调体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中最富有特色和值得珍视、发扬的方面,人只有进入‘体悟’、经过体悟,才能真正与周围世界、与他人建立起‘我’与‘你’而不是停留在‘我’与‘他’的关系之中”。成人仪式就是这样一个产生特定生命体悟的仪式。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的体悟,个体才能自重、自爱、自强和自主,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的体悟,成人仪式本身方才是对精神和心灵的一次洗礼。这种隐性的体悟造就了成人礼隐性的生命德育。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体悟上,那么生命教育的本意就没有完全实现。体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是为了在实践中践行生命的意义。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生命·实践”的道德教育体系,在日常的学校德育中变简单的行为操练为丰富的生命实践,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坚实而生动的生命实践基础之上。
成人礼仪式中蕴含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挖掘这种隐性德育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充实我国18岁成人礼,并尽可能利用和发挥好成人礼这一重要德育途径。
[关键词]仪式 隐性德育 日本现代成人礼
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即青少年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又有易受暗示性和具有强烈的归属动机等心理特征,因此易接受教育意图隐蔽的隐性教育。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当前,在学校道德教育的显性教育中存在很大难度,由此,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隐性德育对显性德育进行补充和辅助就显得愈发重要。而成人礼在我国许多地方和学校渐成制度,由于它是青少年成长历程中重要的仪式,是一生仅此一次的人生片段和人生体验,由此可以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隐性德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人礼盛行的日本为例,来探索该仪式背后的隐性德育。
一、日本现代成人礼的源流和演变
(一)日本成人礼的历史追溯。
“成人礼”,亦称“成年礼”或“青春礼”,是指为达到性成熟或法定成年期的少年举行的一种仪式,以此确认其为成年,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或一种宗教团体的成员。成人礼传入日本后,经历了一个逐渐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1.局限于贵族的“元服”成人礼。
日本的成人礼最初叫做“元服”,源于中国的“冠礼”。随着中国文化传人的成人礼首先被日本的贵族阶层所接受。尤其是在593年圣德太子时期,以礼教思想为基础的加冠风俗被日本贵族广泛接受。元服是古代日本的男子成人礼,即新成人穿大人的装束,变成大人的发式,举行戴冠的仪式。当时,元服成人礼只在日本上层社会流行,影响并不大。
2.武士阶层的“乌帽子”成人礼。
戴乌帽子(染成黑色的帽子),举行乌帽子礼在中世纪的武士之家盛行。新成人被称作乌帽子。行此礼还需要邀请有权势或社会地位高的人作为新成人的乌帽子父母,并由乌帽子父母给新成人取一个乌帽子名。从不戴帽子到戴帽子,认新父母、取新名字,这种类似于诞生的过程寓意着一个人的新生。
3.古代日本成人礼的全盛期——“发髻时代”。
到了中世纪末期,流行“中剃”,即剃去头顶前部的头发,以此作为成年人的标记。“中剃”在商人、农民和一般庶民中流行,并形成一大潮流,被称之为“发髻”时代。与“中剃”相对应的一种祝贺礼仪,是穿兜档布。即在13岁或15岁时由外婆家,最好是由姨妈送一块红色的棉布即兜档布,以示祝贺。届时一般会去神社参拜氏族神,邀请近亲参加祝贺宴会。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
4.边缘化的女子成人礼。
古代日本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成人礼不受重视,只有贵族的女子才举行成人礼。女子主要是以“加笄”和“着装”来表示女子成人。加笄就是插簪,而着装就是换掉孩童时代的装束。女子的成女式大约在13~17岁之间举行,不单单看年龄,很多地方在女子初潮之后举行成女式。届时垂发结起并插上簪子,初次穿内裙腰卷,有的地方用铁浆把女子的牙染黑,做糯米红豆饭以示祝贺。
明治维新日本学习西方,废除了元服礼仪,政府发布全民皆兵的征兵令,满20岁的男子要接受征兵体检,这样除了传统的成人式外,一些地方把接受体检作为男子成人的标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战末期。
(二)日本现代成人礼。
现代日本的成人礼始于1948年。政府规定每年1月15日(现改为一月第二个星期一)为成人节,这是日本国民的一大节日,届时全国放假。这一天,凡满20岁的男女青年都要身穿节日盛装(和服),到公会堂或区民会馆等处参加各级政府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和庆祝活动。成人仪式一般首先由町长或村长致词,勉励青年们努力学习、工作,担负起未来的责任。然后青年们高声宣誓,决心改掉稚气,以严肃的态度步入成人的行列。接着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形式主要有典礼、纪念照、文娱表演等,活动还邀请新成人的家人、周围居民、母校的师生等参加。各地鼓励新成人参与成人礼的策划与举行,并通过媒体向社会报道成人礼的状况,以加强人们对成人礼的关心和新成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日本现代成人礼的类型
世界各民族基本上都有或者曾经有过成人礼。这些成人礼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曾经扮演着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关键性的角色。但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的不同,形式各异的成人礼可分为“教导型、考验型、标志型”。教导型着重于对新成人生活知识、社会规则等文化内涵的传授;考验型则通过各种不同“难题”来考验新成人生理和心智是否达到“成人”的标准;标志型既有服饰标志型,也有人体标志型,或借助于其他的装饰为标志。
粗略地看,日本现代成人礼似乎只是标志型的成人礼,但对日本成人礼的终极目的和过程细究后发现在标志型成人礼外壳之下,隐含着教导型成人礼的内核。正如露西·本尼迪克特所言:“事实上,人们所认识到的青春期是个社会问题,为这一时期而举行的各种仪式便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明孩子将进入成年人的阶段。……所谓的进入成人阶段,其标志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发情期,而是文化制约的青春期仪式。”在现代社会,由于教育和法制的发展,成人礼中的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授功能和具有强制性的标志作用已被法律所取代。现代成人礼就更加成为一种“文化制约的青春期仪式”,成为对个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的传承和个体道德教育,只不过这种文化制约仍依托于“成人”这一标志性的时刻来进行。
三、解析仪式背后的隐性德育
具有演示性的仪式和仪式化这类教育实践在所有社会领域中都发挥着作用,其背后深藏着对参加仪式的个体的隐性的教育。例如,
“礼拜时的神圣气氛会扩散到家庭之中,信仰、知识和能力之间也产生了新的联系。又如一年一度的全家度假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仪式,共同的经历会产生凝聚力”。口’这种隐藏在仪式背后的对个体的教育就是隐性德育。所谓隐性德育是指在一种环境中,通过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而获取的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隐性德育有意识地将教育意图隐蔽在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经济文化活动、日常活动和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淡化德育目的的强制性、外显性,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方式;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把个体真正当作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观念及要求的影响和塑造。从日本现代成人礼中可以发现,这种隐性的德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表层德育——成人“角色”教育。
成年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成熟的标志,更意味 着一个人将在这个世界上承担起一份厚重的责任。成人礼提示他今后将要担负起对长辈、师长、朋友,乃至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提示他已正式跨入社会,获得全新的人生角色。在日本现代成人礼中包括换装、祈祷、宴饮及一系列象征性活动。这些外在的变化及仪式中庄严的行为,强调的正是参加者的角色转换。现代法律替代成人礼赋予了个体作为成人的权利和义务。成人礼作为“成人”的硬性的标志作用已经不存在。但是,成人礼的文化传承和德育功能却凸显出来。成人礼通过其庄严隆重的仪式唤醒青少年的成人意识,暗示他们角色的转变,提醒他们已经是一个要独立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在日本,成人礼之后,新成人可以喝酒,也可以抽烟,可以离家独立生活了。
(二)深层德育——民族认同感教育。
在日本的成人礼上有民间庆典和工艺等传统文化展示和表演,如在石川县七尾市的2008年成人仪式上,就安排了七尾曼达拉和鼓的表演。“七尾曼达拉”是一种远古以来被传唱的祝典歌,庄严而高雅。为了把七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达给会场的所有新成人,“执行委员会全员(活动组织者)在七尾曼达拉保存协会的指导下,经过3个月的努力练习后,向大家表演七尾曼达拉的歌曲和舞蹈。进行3个月的训练之后,由执行委员中的男士表演‘20岁的太鼓’,舞台背景上放映七尾传统节日的画面”。在隆重的成人礼中安排民族文化节目的表演,让青少年在自己人生只有一次的仪式中,在即将成人开始自己第二次生命的体验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因素,使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培养新成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加重要的是将个体成长与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增强新成人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目前开展的成人仪式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成人宣誓仪式这三个环节。其中,民族传统文化所占的比例几乎为零。不可否认,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中充满了封建纲常伦理的糟粕。但只要以理性的态度检视民族文化,剔除其糟粕成分,保留其优秀的部分,充实成人礼的内容和形式,就可以让参加成人礼的个体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认同感。因此,在成人礼中应该取传统成人仪式敬畏、庄重、神圣、和谐的精华,并且注入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等要素。
(三)终极德育——生命·实践教育。
如果说个体脱离母腹是自然生物性的诞生,则成年仪式就标志着个体社会文化性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仪式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次身份角色的转换。参加成人礼的个体从此成为一个担负社会责任的成人。那么,什么是成人资格?获得成人资格的前提首先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敬意的人,一个珍惜自己生命也尊重其他生命的个体。正是基于生命的尊严,一个成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从而领悟到对自身、家人和社会的责任,建立起与他人、国家的生命关联,并唤起他心灵深处的一种神圣感。
这种神圣感的唤起是通过个体的体悟来实现的,叶澜教授认为“强调体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中最富有特色和值得珍视、发扬的方面,人只有进入‘体悟’、经过体悟,才能真正与周围世界、与他人建立起‘我’与‘你’而不是停留在‘我’与‘他’的关系之中”。成人仪式就是这样一个产生特定生命体悟的仪式。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的体悟,个体才能自重、自爱、自强和自主,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的体悟,成人仪式本身方才是对精神和心灵的一次洗礼。这种隐性的体悟造就了成人礼隐性的生命德育。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体悟上,那么生命教育的本意就没有完全实现。体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是为了在实践中践行生命的意义。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生命·实践”的道德教育体系,在日常的学校德育中变简单的行为操练为丰富的生命实践,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坚实而生动的生命实践基础之上。
成人礼仪式中蕴含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挖掘这种隐性德育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充实我国18岁成人礼,并尽可能利用和发挥好成人礼这一重要德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