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在新课程实践中笔者形成了:“情境—问题—探究—回归—内化”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下面谈谈自己在物理课堂探索中的体会和收获。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是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如何精心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去寻求探究的话题、概念与主题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远比提供知识性资料有效。
案例1: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猜想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进行科学探究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学中关键是通过创设情景、疑问、故事和矛盾等去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引入探究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进入探究。在“案例1”情景体验后学生提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从而形成一系列问题。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然而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完成设计,实践探究
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尝试体验探究方案的制定过程,采用实验的方法开展科学探究,依据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性能和操作要求、实验基本知识等选择实验器材,同时注意控制变量。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没有把设计实验方案这个环节落实到位,只是走过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对学生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也没有及时的给予评价。
四、检验与评价,实现知识的回归
检验与评价是信息处理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使学生从探究过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知识的回归是检验探究成效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有的由于前面几个环节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感到时间不够用,往往容易忽略此环节。我们应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如小组的讨论记录,个人的课堂笔记等,及时在课内外进行完善,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学生对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会受自身学习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希望具有独创性、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从学生口中说出来,并不要求学生的回答和书上的结论一模一样,也不可能这样。教师习惯于课本上的规范表述,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爱因斯坦曾说:“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揭示科学规律是学生思维突破的关键过程,也是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探究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即对科学概念体系的深刻理解,并将其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可见检验与评价是前面三个环节的目标,如果忽略了这个环节,也就等于说前面的探究毫无意义。检验与评价既是科学探究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
五、表达与交流,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内化
知识的获得并不代表能力的获得,只有当知识向能力迁移,学生才能获得再学习的能力。课标把“表达与交流”纳入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之中。表达与交流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探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应该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是“表达与交流”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是其中的一员。但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对表达与交流的操作把握不是很准,认为小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同桌或前后学生组成一组,然后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既没有考虑小组成员的组合与分工,也没有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小组内要么各自为政,要么不理不睬,要么开小差。几个成绩较好且性格活泼的学生独霸论坛,其他学生往往在小组内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借机逃避学习的责任。这种现象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了“好学生讲,差学生听”。表面上看起来课堂很活跃,实际上控制课堂的始终只有几个人,没有真正达到表达与交流的目标要求。
总之,我们不可能使每一节课把科学探究的六个要素都体现出来,但我们根据教学安排在进行某项训练时,要根据科学探究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通过精心地策划和科学地引导,尽量让学生把个性和特色展示出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这样的课既达到了课标的目标要求,也会是生动活泼的优质课。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进行反思、改进,强化课程意识,建构有效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真正走进新课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是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如何精心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去寻求探究的话题、概念与主题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远比提供知识性资料有效。
案例1: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猜想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进行科学探究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学中关键是通过创设情景、疑问、故事和矛盾等去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引入探究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进入探究。在“案例1”情景体验后学生提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从而形成一系列问题。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然而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完成设计,实践探究
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尝试体验探究方案的制定过程,采用实验的方法开展科学探究,依据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性能和操作要求、实验基本知识等选择实验器材,同时注意控制变量。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没有把设计实验方案这个环节落实到位,只是走过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对学生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也没有及时的给予评价。
四、检验与评价,实现知识的回归
检验与评价是信息处理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使学生从探究过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知识的回归是检验探究成效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有的由于前面几个环节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感到时间不够用,往往容易忽略此环节。我们应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如小组的讨论记录,个人的课堂笔记等,及时在课内外进行完善,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学生对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会受自身学习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希望具有独创性、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从学生口中说出来,并不要求学生的回答和书上的结论一模一样,也不可能这样。教师习惯于课本上的规范表述,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爱因斯坦曾说:“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揭示科学规律是学生思维突破的关键过程,也是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探究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即对科学概念体系的深刻理解,并将其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可见检验与评价是前面三个环节的目标,如果忽略了这个环节,也就等于说前面的探究毫无意义。检验与评价既是科学探究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
五、表达与交流,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内化
知识的获得并不代表能力的获得,只有当知识向能力迁移,学生才能获得再学习的能力。课标把“表达与交流”纳入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之中。表达与交流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探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应该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是“表达与交流”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是其中的一员。但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对表达与交流的操作把握不是很准,认为小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同桌或前后学生组成一组,然后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既没有考虑小组成员的组合与分工,也没有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小组内要么各自为政,要么不理不睬,要么开小差。几个成绩较好且性格活泼的学生独霸论坛,其他学生往往在小组内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借机逃避学习的责任。这种现象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了“好学生讲,差学生听”。表面上看起来课堂很活跃,实际上控制课堂的始终只有几个人,没有真正达到表达与交流的目标要求。
总之,我们不可能使每一节课把科学探究的六个要素都体现出来,但我们根据教学安排在进行某项训练时,要根据科学探究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通过精心地策划和科学地引导,尽量让学生把个性和特色展示出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这样的课既达到了课标的目标要求,也会是生动活泼的优质课。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进行反思、改进,强化课程意识,建构有效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