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为孩子铺设一座通向经典阅读殿堂的台阶,轻松叩开经典阅读之门,使孩子们快乐地踏上经典阅读之路,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共同愿望。尽管近年来,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现阶段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特点方面,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因此,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 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有效阅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笔者在主持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如何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的研究中,深入进行了“开展经典阅读,培养语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研究。
一、经典阅读的现状
(一)经典文的阅读总量不足
《课程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经典文虽然大量入选作课文,但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经典文阅读没有课程定位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一至六年级的语文周课时是依次是9、8、7、7、6、6,以一年级一学期20周计算,一学期共180个课时,而这180个课时是用来完成文本教材的授课。因为没有课程定位,没有固定的读书环境,课外阅读课总是被挤出课堂的门外,有时因教材需要,也会上一两次的指导课,但总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此外,学生所学学科较多,作业也较多,诵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时间少之又少。
(三)教材体的优秀“经典文”被异化
缘于部分的优秀经典文篇幅较长,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现是无法进入课本的。所以,优秀的经典文一旦入选为语文教材时,难免会遭横斩竖砍的删改。这些被异化的中华经典文,不仅流失了丰富的思想,而且变得“小”“短”“轻”“薄”,充满了阅读障碍。
(四)教师阅读观念薄弱
教师队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学生在诵读中华经典方面所得到的指导良莠不一,因此,学生的诵读效果也好坏不一。有的教师仍然抱着“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的陈旧观点,把课外阅读放在补充和次要的地位。而也有的教师尽管经常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却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行的是“放羊”政策,效果当然不佳。于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三无”产品:“无书籍,无时间,无方法”,最终使学生“无兴趣”。
二、经典阅读的有效对策
窄化的中华经典文阅读现状,让我们很难触摸儿童纯真的童心、丰富的童情。为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领域里,要很好地利用优秀的中华经典文资源,积极进行推荐阅读、指导阅读、扩容阅读、主题阅读、演绎阅读、评价阅读,让儿童快乐阅读、享受阅读,让中华经典文在母语教育的殿堂里“读”领风骚。
(一)推荐阅读,激发兴趣
茫茫书海,万千读物,如何让00后的孩子在书海中顺利畅游呢?首先,教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地位与意义。向学生推荐书目要做到传统与时尚并举。除了推荐公认的经典名著外,还可以根据年段不同,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前后相扣列出必背书目必读数目和选读书目。学生必背书目为《中华经典诵读本》《三字经》《必背古诗70首》,必读书目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古文观止》《百家姓》《新世纪教育文库》等。学生每日与经典为伴,与大师为友,相当于每天都在阅读中国,阅读世界。
(二)指导阅读,养成习惯
从阅读理论,我们基本可以归纳出“阅读”含义的三个层面:解读、赏读、研读、创读,由这三个层面出发,便衍生出许多种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阅读。
1. 读物推荐课主要模式: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该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 读书方法指导课主要模式:读——记——汇——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笔记的内容和可以抄精彩词语或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体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学校还专门设计读书日记《小蜜蜂》,要求学生每日进行阅读反思及盘点。一、二年级以摘抄型为主,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加强积累、增长知识、学以致用,也可以写写简单的读后感。三至六年级学生以读后感、人物形象评论等形式写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3. 课内外整合阅读课主要模式:精彩回放——人物大家谈——真情面对面——作家新书架。课程主要结合课文教材,进行与之相关的内容拓展阅读。
4. 交流评论课主要模式: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来进行组织交流。
(三)主题阅读,跃升品质
中华经典文的主题阅读活动是在一个确定的主题的统率下,开展的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一些经典文学文本一般具有更大的阅读空间,用通常的分析性的教学方式,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教学这些文本往往会使他们失去魅力。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主题阅读,通过读、想、编、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跃升中华经典文的阅读品质。 (四)扩容阅读,积淀濡染
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扩充阅读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积淀濡染。
1. 定时、定量阅读。定时让学生阅读,一要时间落实,每周起码安排一节课进行专门阅读,规定每天晚上20~30分钟的阅读时间。定量阅读,内容不宜多,取材要考虑广泛性、可背性,并根据分类提供:星期一唐诗宋词,星期二文言短文,星期三名言警句,星期四资料点滴,星期五哲理小品文。可以在家里读,也可以在校内读。为确保书源,学校图书室可每周向学生开放外,还可以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号召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2. 定性阅读。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自主、自愿的阅读,只要内容健康的,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这样,他们读起书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上很愉快,尤其对刚接触书籍的儿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性情阅读是最合适不过的。教师对这种“定性的放任”态度应该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阅读文学所带来的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3. 声像阅读。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儿童的阅读空间,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知识含量高、人文熏陶气息浓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成语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学校还可以给家长发出读书倡议,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宜学生看的栏目、节目、电视剧等。
4. 竞赛阅读。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学校每年以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大力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积极开展大型的面向全校师生的读书比赛活动。丰富的读书活动还有:征文、读书沙龙、演讲比赛,评选星级读书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年级书签评比、班级的“书香伴我行”主题班会、“诗韵飘香”诵读擂台赛、《三国演义》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读《西游记》开展讲故事比赛、人物绘画大赛……同学们可以用说、写、画、唱等各种形式来畅所欲言,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喜悦,并在反复诵读中“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五)评价阅读,享受乐趣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贮备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桥梁,但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往往让学生难以入手。因此,教师要认真按照课程标准,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建立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乐于读书,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可用下表评价中年级学生参与的阅读情况。
我们还采用写读书笔记、读书量、阅读考级等形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重在评价其阅读过程,阅读成绩计入期末语文总评成绩中。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背诵古诗的积极性,我就定出这样的一个古诗考级制度:课外进行阅读古诗的活动(古诗的内容可以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的,也可以是其他书籍上的),到老师处背诵古诗,背出10首古诗为背诵一级,20首为背诵二级,以此类推,100首为背诵十级,110首为背诵特一级,学生甚至可以背诵更难的古文;或者到老师处默写古诗,默出10首为默写一级,定级同背诵的定级法。而这些考级的分数还与期末的成绩挂钩。这样,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高涨。
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为儿童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转化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对待阅读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学生喜欢读书了。学生读书目的以提高语文水平和丰富课外阅读知识为主,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不同。班里56%的同学有每天看书超过一个小时的习惯。88%的同学经常写读书笔记,并有83%的学生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校园到处弥漫幽幽书香!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阅读中华经典,是亲近母语带入一个“童心、诗意、浪漫的旅程”;中华经典的阅读,是一项“花的事业,根的工程”。我们将不断深入,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让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读”领风骚。
【参考文献】
[1] 俞冬伟,励汾水. 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 方智范. 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 施茂枝. 体验感悟: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J]. 课程.教材.教法,2006(2).
【关 键 词】 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有效阅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笔者在主持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如何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的研究中,深入进行了“开展经典阅读,培养语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研究。
一、经典阅读的现状
(一)经典文的阅读总量不足
《课程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经典文虽然大量入选作课文,但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经典文阅读没有课程定位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一至六年级的语文周课时是依次是9、8、7、7、6、6,以一年级一学期20周计算,一学期共180个课时,而这180个课时是用来完成文本教材的授课。因为没有课程定位,没有固定的读书环境,课外阅读课总是被挤出课堂的门外,有时因教材需要,也会上一两次的指导课,但总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此外,学生所学学科较多,作业也较多,诵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时间少之又少。
(三)教材体的优秀“经典文”被异化
缘于部分的优秀经典文篇幅较长,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现是无法进入课本的。所以,优秀的经典文一旦入选为语文教材时,难免会遭横斩竖砍的删改。这些被异化的中华经典文,不仅流失了丰富的思想,而且变得“小”“短”“轻”“薄”,充满了阅读障碍。
(四)教师阅读观念薄弱
教师队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学生在诵读中华经典方面所得到的指导良莠不一,因此,学生的诵读效果也好坏不一。有的教师仍然抱着“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的陈旧观点,把课外阅读放在补充和次要的地位。而也有的教师尽管经常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却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行的是“放羊”政策,效果当然不佳。于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三无”产品:“无书籍,无时间,无方法”,最终使学生“无兴趣”。
二、经典阅读的有效对策
窄化的中华经典文阅读现状,让我们很难触摸儿童纯真的童心、丰富的童情。为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领域里,要很好地利用优秀的中华经典文资源,积极进行推荐阅读、指导阅读、扩容阅读、主题阅读、演绎阅读、评价阅读,让儿童快乐阅读、享受阅读,让中华经典文在母语教育的殿堂里“读”领风骚。
(一)推荐阅读,激发兴趣
茫茫书海,万千读物,如何让00后的孩子在书海中顺利畅游呢?首先,教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地位与意义。向学生推荐书目要做到传统与时尚并举。除了推荐公认的经典名著外,还可以根据年段不同,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前后相扣列出必背书目必读数目和选读书目。学生必背书目为《中华经典诵读本》《三字经》《必背古诗70首》,必读书目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古文观止》《百家姓》《新世纪教育文库》等。学生每日与经典为伴,与大师为友,相当于每天都在阅读中国,阅读世界。
(二)指导阅读,养成习惯
从阅读理论,我们基本可以归纳出“阅读”含义的三个层面:解读、赏读、研读、创读,由这三个层面出发,便衍生出许多种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阅读。
1. 读物推荐课主要模式: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该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 读书方法指导课主要模式:读——记——汇——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笔记的内容和可以抄精彩词语或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体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学校还专门设计读书日记《小蜜蜂》,要求学生每日进行阅读反思及盘点。一、二年级以摘抄型为主,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加强积累、增长知识、学以致用,也可以写写简单的读后感。三至六年级学生以读后感、人物形象评论等形式写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3. 课内外整合阅读课主要模式:精彩回放——人物大家谈——真情面对面——作家新书架。课程主要结合课文教材,进行与之相关的内容拓展阅读。
4. 交流评论课主要模式: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来进行组织交流。
(三)主题阅读,跃升品质
中华经典文的主题阅读活动是在一个确定的主题的统率下,开展的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一些经典文学文本一般具有更大的阅读空间,用通常的分析性的教学方式,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教学这些文本往往会使他们失去魅力。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主题阅读,通过读、想、编、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跃升中华经典文的阅读品质。 (四)扩容阅读,积淀濡染
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扩充阅读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积淀濡染。
1. 定时、定量阅读。定时让学生阅读,一要时间落实,每周起码安排一节课进行专门阅读,规定每天晚上20~30分钟的阅读时间。定量阅读,内容不宜多,取材要考虑广泛性、可背性,并根据分类提供:星期一唐诗宋词,星期二文言短文,星期三名言警句,星期四资料点滴,星期五哲理小品文。可以在家里读,也可以在校内读。为确保书源,学校图书室可每周向学生开放外,还可以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号召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2. 定性阅读。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自主、自愿的阅读,只要内容健康的,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这样,他们读起书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上很愉快,尤其对刚接触书籍的儿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性情阅读是最合适不过的。教师对这种“定性的放任”态度应该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阅读文学所带来的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3. 声像阅读。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儿童的阅读空间,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知识含量高、人文熏陶气息浓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成语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学校还可以给家长发出读书倡议,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宜学生看的栏目、节目、电视剧等。
4. 竞赛阅读。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学校每年以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大力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积极开展大型的面向全校师生的读书比赛活动。丰富的读书活动还有:征文、读书沙龙、演讲比赛,评选星级读书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年级书签评比、班级的“书香伴我行”主题班会、“诗韵飘香”诵读擂台赛、《三国演义》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读《西游记》开展讲故事比赛、人物绘画大赛……同学们可以用说、写、画、唱等各种形式来畅所欲言,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喜悦,并在反复诵读中“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五)评价阅读,享受乐趣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贮备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桥梁,但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往往让学生难以入手。因此,教师要认真按照课程标准,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建立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乐于读书,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可用下表评价中年级学生参与的阅读情况。
我们还采用写读书笔记、读书量、阅读考级等形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重在评价其阅读过程,阅读成绩计入期末语文总评成绩中。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背诵古诗的积极性,我就定出这样的一个古诗考级制度:课外进行阅读古诗的活动(古诗的内容可以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的,也可以是其他书籍上的),到老师处背诵古诗,背出10首古诗为背诵一级,20首为背诵二级,以此类推,100首为背诵十级,110首为背诵特一级,学生甚至可以背诵更难的古文;或者到老师处默写古诗,默出10首为默写一级,定级同背诵的定级法。而这些考级的分数还与期末的成绩挂钩。这样,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高涨。
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为儿童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转化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对待阅读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学生喜欢读书了。学生读书目的以提高语文水平和丰富课外阅读知识为主,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不同。班里56%的同学有每天看书超过一个小时的习惯。88%的同学经常写读书笔记,并有83%的学生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校园到处弥漫幽幽书香!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阅读中华经典,是亲近母语带入一个“童心、诗意、浪漫的旅程”;中华经典的阅读,是一项“花的事业,根的工程”。我们将不断深入,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让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读”领风骚。
【参考文献】
[1] 俞冬伟,励汾水. 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 方智范. 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 施茂枝. 体验感悟: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J]. 课程.教材.教法,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