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日来青少年沉迷于手机、网络的问题令家长、学校忧心如焚。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愉悦的同时,也带来了伤害。因此,教育要跟进。
网络对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机会,缩小了许多人间差别,推动社会进步。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面对网络带来的快速变化,社会、个人特别是青少年都有若干难以适应、消化不良的问题。很多人面对海量信息不知所措,无从取舍。青少年自制力差,更容易陷入网络不能自拔。这也是一种社会异化现象,即信息异化。
常见年轻人随时随地“手不释机”地收发短信;上网、打游戏占用了很多自习、阅读、锻炼的时间;掌上电脑问世后更有许多人爱不释手。这在精神方面已是一种亚健康状态。
而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深层次的缺陷,有些是理性思维欠缺的积习,有些则是历文化浩劫留下的伤痕。补救之道是下工夫持之以恒来更新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从娃娃抓起,教育是主渠道之一。要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需要功底,能辨认是非,学会正常交流。在现有课程体系内属于不同的课程领域,比如有些属于语文课,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平等待人,学会据理而争,有不同意见心平气和地说清楚;有些属于社会化课程——德育,要加入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让学生知道,傲慢、偏狭是可耻的,网上因地域之争引发的骂战浅薄无聊。
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同时制定规章,限制使用的时间、场合,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也是教育的使命之一。(《中国教育报》)
优秀的习惯比考试分数更为重要
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昌实验中学出台了76条“军规”,包括学生常规行为习惯、礼仪着装规范、学习习惯三个方面的内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定这些规则,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那些处于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确实需要一些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一部儒教启蒙论典《弟子规》之所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养成敦伦尽孝、防邪存诚、诚信忠厚的优秀品质,不仅在于其所阐述的都是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影响生活实践,而且行文优美、语言押韵、通俗易懂、容易记忆、易于口授相传也功不可没。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一名学生能够从母校带走一生的财富,主要还是学校培育出的良好的个性、品格和习惯。生活实践一再表明,只有纪律严明,强化规则的约束和管理,学生才能在严守规定的过程中,慢慢养成好习惯,这是因为环境最能影响人、造就人。
养成优秀的习惯,必须知行合一、一以贯之。习惯具有可变性和易逝性,容易被客观因素所左右,不会一劳永逸、一如既往。因此,学校要经常抓、抓经常,家庭和社会也要反复抓、抓反复。那种认为“规范写字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认真读书的习惯,都是小学就应该养成的,放在高中有拼凑76条之嫌”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学生也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定夕改,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定要抱定终生使自己的优秀言行习以为常,变成自己的第二天性。这将会使自己终身受益,这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红网)
汉语“危机”不在异化在退化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1770人参加)显示,83.6%的人认为现在人们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了,其中45.0%的人表示“下降很多”。
这个调查的样本并不大,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出一些人对汉语使用日益碎片化与不规范化的担忧。学校的老师们发现,很多学生逻辑性很差,写文章时错别字很多,语句都说不通顺。一部分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上几乎是空白,连个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很多学生连毛笔都不会拿,更别说欣赏草书、行书了。有的学生也爱感叹,“我以前能写一手很漂亮的钢笔字,但现在都有点儿提笔忘字的感觉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汉字都记不准确了,还怎么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在现实世界中,很多人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了,那主要不是汉语的“异化”问题,而是汉语衰落“退化”的问题。这里边有“用进废退”的问题,比如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庞大的以中青年人口为主的劳动力大军,他们很廉价很卑微,而生产流水线又往往能将人异化成机器,像某电子企业就是如此,民工们本就话不多,在生存的压抑中,这么大一个群体的汉语应用就很贫乏。
也就是说,生活是否多姿多彩、生命是否生龙活虎、生存是否充满向上的动力,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到汉语的应用是丰富的还是苍白的。汉字被有的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一旦为了身体意义上的生存而无暇他顾时,汉字这精神层面的精灵,也会离人而去。(《钱江晚报》)
学生作文:有意思比有意义重要
“赏能教育”是2011年教育领域的网络热词,旨在引导孩子认识到“我能行”。
让孩子说“我能行”,不容易。就拿作文来说,咬着笔头、苦思冥想,孩子们焦虑不已: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什么事称得上“难忘”?《一个我佩服的人》能不能写调皮捣蛋的同桌……
于是乎,各种“模板作文”应运而生。譬如“总—分—总”的结构;譬如“美句开篇+排比罗列短小故事+抒发感想结尾”的套路;譬如写难忘的事一定是“我学会了做饭、骑车”,写结尾一定是“通过这件事,我想到了……”
有报道称,一个班上50多名同学的作文大同小异,就连其中的结构、事例、华丽句子也如出一辙。此事本应引起反思,但却有老师为此而沾沾自喜:模板作文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我能行”。
此言差矣!赏能教育的立足点应该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孩子来讲,作文“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八股般的模板作文,让学生在学会“我手写我心”之前,便先成了复制、粘贴、模式化思维的高手。童真、童趣何在?创造力、想象力又何在?
返璞归真应是赏能教育的至高境界,就作文而言,应该教给孩子写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写出真情实感、真心实意。按照模板,每个孩子虽都能依葫芦画瓢,写出“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习作,然而,孩子们创作的冲动、表达的激情、思考的动力……还未待激发,便被一块块“模板”掩盖、固化了。通过模板作文,孩子们写“没”了自己,“真话不会说,假话不脸红”的“能力”却培养了不少。不经意间,“赏能教育”变成了“造假教育”。
教育,终究要唤醒人们自身的潜力,带来真正的发展与提高。模板作文与赏能教育南辕北辙,泯灭的恰恰是天性,失去的肯定是能力。(《人民日报》)
网络对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机会,缩小了许多人间差别,推动社会进步。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面对网络带来的快速变化,社会、个人特别是青少年都有若干难以适应、消化不良的问题。很多人面对海量信息不知所措,无从取舍。青少年自制力差,更容易陷入网络不能自拔。这也是一种社会异化现象,即信息异化。
常见年轻人随时随地“手不释机”地收发短信;上网、打游戏占用了很多自习、阅读、锻炼的时间;掌上电脑问世后更有许多人爱不释手。这在精神方面已是一种亚健康状态。
而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深层次的缺陷,有些是理性思维欠缺的积习,有些则是历文化浩劫留下的伤痕。补救之道是下工夫持之以恒来更新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从娃娃抓起,教育是主渠道之一。要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需要功底,能辨认是非,学会正常交流。在现有课程体系内属于不同的课程领域,比如有些属于语文课,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平等待人,学会据理而争,有不同意见心平气和地说清楚;有些属于社会化课程——德育,要加入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让学生知道,傲慢、偏狭是可耻的,网上因地域之争引发的骂战浅薄无聊。
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同时制定规章,限制使用的时间、场合,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也是教育的使命之一。(《中国教育报》)
优秀的习惯比考试分数更为重要
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昌实验中学出台了76条“军规”,包括学生常规行为习惯、礼仪着装规范、学习习惯三个方面的内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定这些规则,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那些处于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确实需要一些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一部儒教启蒙论典《弟子规》之所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养成敦伦尽孝、防邪存诚、诚信忠厚的优秀品质,不仅在于其所阐述的都是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影响生活实践,而且行文优美、语言押韵、通俗易懂、容易记忆、易于口授相传也功不可没。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一名学生能够从母校带走一生的财富,主要还是学校培育出的良好的个性、品格和习惯。生活实践一再表明,只有纪律严明,强化规则的约束和管理,学生才能在严守规定的过程中,慢慢养成好习惯,这是因为环境最能影响人、造就人。
养成优秀的习惯,必须知行合一、一以贯之。习惯具有可变性和易逝性,容易被客观因素所左右,不会一劳永逸、一如既往。因此,学校要经常抓、抓经常,家庭和社会也要反复抓、抓反复。那种认为“规范写字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认真读书的习惯,都是小学就应该养成的,放在高中有拼凑76条之嫌”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学生也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定夕改,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定要抱定终生使自己的优秀言行习以为常,变成自己的第二天性。这将会使自己终身受益,这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红网)
汉语“危机”不在异化在退化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1770人参加)显示,83.6%的人认为现在人们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了,其中45.0%的人表示“下降很多”。
这个调查的样本并不大,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出一些人对汉语使用日益碎片化与不规范化的担忧。学校的老师们发现,很多学生逻辑性很差,写文章时错别字很多,语句都说不通顺。一部分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上几乎是空白,连个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很多学生连毛笔都不会拿,更别说欣赏草书、行书了。有的学生也爱感叹,“我以前能写一手很漂亮的钢笔字,但现在都有点儿提笔忘字的感觉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汉字都记不准确了,还怎么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在现实世界中,很多人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了,那主要不是汉语的“异化”问题,而是汉语衰落“退化”的问题。这里边有“用进废退”的问题,比如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庞大的以中青年人口为主的劳动力大军,他们很廉价很卑微,而生产流水线又往往能将人异化成机器,像某电子企业就是如此,民工们本就话不多,在生存的压抑中,这么大一个群体的汉语应用就很贫乏。
也就是说,生活是否多姿多彩、生命是否生龙活虎、生存是否充满向上的动力,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到汉语的应用是丰富的还是苍白的。汉字被有的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一旦为了身体意义上的生存而无暇他顾时,汉字这精神层面的精灵,也会离人而去。(《钱江晚报》)
学生作文:有意思比有意义重要
“赏能教育”是2011年教育领域的网络热词,旨在引导孩子认识到“我能行”。
让孩子说“我能行”,不容易。就拿作文来说,咬着笔头、苦思冥想,孩子们焦虑不已: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什么事称得上“难忘”?《一个我佩服的人》能不能写调皮捣蛋的同桌……
于是乎,各种“模板作文”应运而生。譬如“总—分—总”的结构;譬如“美句开篇+排比罗列短小故事+抒发感想结尾”的套路;譬如写难忘的事一定是“我学会了做饭、骑车”,写结尾一定是“通过这件事,我想到了……”
有报道称,一个班上50多名同学的作文大同小异,就连其中的结构、事例、华丽句子也如出一辙。此事本应引起反思,但却有老师为此而沾沾自喜:模板作文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我能行”。
此言差矣!赏能教育的立足点应该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孩子来讲,作文“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八股般的模板作文,让学生在学会“我手写我心”之前,便先成了复制、粘贴、模式化思维的高手。童真、童趣何在?创造力、想象力又何在?
返璞归真应是赏能教育的至高境界,就作文而言,应该教给孩子写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写出真情实感、真心实意。按照模板,每个孩子虽都能依葫芦画瓢,写出“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习作,然而,孩子们创作的冲动、表达的激情、思考的动力……还未待激发,便被一块块“模板”掩盖、固化了。通过模板作文,孩子们写“没”了自己,“真话不会说,假话不脸红”的“能力”却培养了不少。不经意间,“赏能教育”变成了“造假教育”。
教育,终究要唤醒人们自身的潜力,带来真正的发展与提高。模板作文与赏能教育南辕北辙,泯灭的恰恰是天性,失去的肯定是能力。(《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