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莱尔城小住的日子里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g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4年了,这4年里最大的收获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我们的二女儿安家在英国,她和女婿邀我和老伴在那里住了近一年时间。回国后时时想起那段异国生活,以及我结识的中外朋友。
  
  英格兰边境重城——卡莱尔
  
  女儿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卡莱尔并不知名,但它却是英格兰西北的边疆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卡莱尔开车北行,不出10分钟就到达了英格兰北部边境,进入神秘的苏格兰丘陵地带。女儿介绍说,这里就是英国两大民族英格兰和苏格兰人民300年前不停征战的地方。
  因为卡莱尔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好,便被政府开发成旅游区和牧区。它的环境很像我国云南大理的洱海,湖水清澈见底,四季鸟语花香。一到假期,英格兰北部的居民便纷纷开着汽车,来到这里划船、遛狗、野餐。到了周末,这里一派热闹。
  
  异国女婿和亲家
  
  女婿是英国人,名叫哈瑞,是国家公务员,在警察局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也许是由于他的职业关系,只要一有空,他必定看报纸和电视新闻。有趣的是,哈瑞看完新闻,还会很热情地把他看到的趣事讲给我们听。尽管我和老伴英语水平有限,但他的热情感染了我们,我们也乐得和他分享。
  哈瑞来过中国,登过八达岭长城,并带了一套印有“我登上了长城”图案和文字的T恤衫回国。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们,他穿着这衣衫,在他的同事和朋友中间曾引起小小轰动。
  英国也有长城,只不过没有中国的雄伟壮观。哈瑞特地开车带我和老伴去参观。历史上这里曾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边界,连绵不断的山丘上,一条四五米宽的墙基延伸向远方,还隐约可见当年的兵营、烽火台和古战场的遗迹,但长城的墙体早已不见踪影。
  我们的亲家住在比较边远的小城怀特黑文,哈瑞和女儿每个月去看望他们一次。每次都会在亲家那里呆上一天,早去晚归。亲家公70多岁,是个退休工人,和哈瑞一样,他也十分热情好客,喜欢讲述他的新鲜见闻。他浓重的苏格兰口音我听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习惯。和许多英国老人一样,亲家老两口单独住在一个小城,几个儿女都在其他城市工作生活,只有到节假日,才会回来聚餐热闹一番。这种家庭模式在英国十分普遍。
  
  我的英语老师和同学
  
  巧的是,女儿所在的城市卡莱尔,市政府开设有业余教育学校,有10多个班级,分别教授计算机、绘画、园艺、印度瑜珈、摄影技术,以及各种语言。机会难得,我和老伴也是闲时颇多,当然要报名参加免费英语学习班。
  上课的老师吉姆先生50多岁,是当地的一名中学教师。他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来过亚洲,只是到过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在英国接触的当地人,很少有人来过中国,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太遥远了,花费一大笔路费到远东旅游,一般不是他们的选择。可见英国人里的富豪也只是少数,老百姓都是过着量入为出的日子。
  跟我同班的学生中有几位是东欧国家的女士,她们来英国做保姆。这倒让我觉得有些新鲜。学生中也有华人,分别来自香港、福建等地。他们大多是来卡莱尔打工,英语几乎从零学起。
  在我看来,英国这种免费初级语言班,很有可取之处。如果国内有这样的汉语班,或许也会有助于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投资、协作、旅游等,也有利于汉语在全球推广。
  
  卡莱尔华人联谊会
  
  卡莱尔有一个华人联谊会,是一个自发组织,每年至少有两次联谊活动,一次是在中国传统佳节中秋,另一次是春节。我和老伴参加了那年的中秋华人聚会。
  联谊会的规模大得超出想象。我们见到了联谊会的领导和许多附近的华人,还有30多个中国留学生。一百多人在远离祖国的他乡欢聚一堂,共用晚餐,还观看了联谊会自编自演的节目。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当地华人基本不会讲普通话,一般都讲广东话。原来,他们之中许多都是祖辈在这里出生、居住的,因而他们没有学说普通话的条件,但世世代代以来,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每年他们都会欢聚联谊。整个活动都是自发的,这很让我佩服。
  责编/曹阳
其他文献
在医院熬了两小时才看完病,我到大厅取药。天哪!这么多人!划价、交费、取药,每个窗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排了半个钟头,快轮到我了,此时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凑到了窗口。“嘿!老头儿,加塞儿呀!”后面的人嚷道,老人指指窗口“持老年证优先的牌子”。“老年证呢?”一位年轻女士不高兴地问,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摸遍了口袋,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尴尬地摇摇头。人们不满了,“没有老年证就排队去,你见天地没事,多等会儿也等不坏你
期刊
张子林和老伴都年近八旬,家住吉林省扶余县陶赖昭镇四号村。他们有6个女儿,没有儿子。6个女儿早已成家,有几个住在外地。前些年,老张和老伴身板还挺硬实,家里家外的活计用不着女儿女婿们操心。可是去年春天,张大娘的鼻子长了个瘤,6个女婿凑出1万元给岳母治病。半年后,张大娘鼻子又长出瘤来,6个姑爷又一起拿出医药费。  妻子生病后,苦了老张,成天屋里屋外,忙得脚不沾地。远在长春的大女婿和二女婿合计,二老一年比
期刊
我曾经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北京丰台区三路居中学副校长、书记,丰台区体育运动学校校长、书记,曾经为北京市第十、十一、十二届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十二届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最难忘的则是当人民代表的这段经历。    出勤和履行职责    我们那届人大常委委员有62名,我常对自己说,你是全市1300万人口中的62名之一,肩负的担子很重啊!在任这5年中,除因探亲缺席
期刊
四川省简阳市石钟镇长沟村的百岁老寿星邱仁德今年103岁,如今仍是耳不聋,眼不花。  采访那天,邱仁德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院坝中候着。笔者问她在等什么人,老人家声音宏亮地回答道:“哈哈哈,等干部来关心哈!”说完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讲起过去,邱老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东扯西谈,吐字清晰,还伴着不断的笑声。邱老生有9个儿女,如今与最小的小儿子一家三口住在一起。儿子、儿媳都很孝顺,从来不吵嘴。  邱老爱干净,
期刊
芭蕾孕育于意大利,诞生于法兰西,成长于俄罗斯,融合了意大利的钟灵毓秀、法兰西的清雅婉约、俄罗斯的高贵凝重。芭蕾是高雅的,是世人一致公认的艺术之最。芭蕾更是属于大众的,它不仅是艺术塔尖,而且还能以健身的方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早在几百年前,它就是武士强身健体的手段。在发达国家,芭蕾被视为女子的必修课。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不仅自己热爱芭蕾,亲自出演男主角太阳神,还让贵族、大臣们练习。他建立了皇家舞蹈学院,制
期刊
十几年前,我受中国外交部委派,去缅甸首都仰光担任驻缅使馆政务参赞。我以前的外交生涯大部分是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度过的,那里的人民刚毅尚武、勇敢豪爽,但在信仰佛教的缅甸,百姓斯文温柔、修身静性,刚到缅甸,我有些不习惯,慢慢地入乡随俗。    礼佛点滴    工作关系,我和爱人经常出席宗教活动,有机会在各地观光,参观大小寺庙、式样各异的佛塔、佛像,还和缅甸友人一起叩头拜佛。按照缅甸习俗,进庙之前必须脱鞋
期刊
1991年,我结识了周恩来的贴身卫士韩福裕老人。那年他刚从毛主席纪念堂离休。我俩一见面,他就自我介绍说:“我现在是一证在手,二事不问,三员及第,四不清楚……”其中的“三员”就包括离退休后要当孙子、孙女的“保育员”。  几年前,也轮到我退休了。退休后的我因为自己的孙子、孙女都已上学读书,“保育员”的滋味我没有体验到。每每对照起韩老的话来,我总觉得颇有几丝遗憾。  去年,同住一楼道的邻居家生下一个小男
期刊
我和老伴结婚43年了,差不多有25年的时光过的是“牛郎织女”的日子,我从农村到城市、从山东到北京四处漂泊。我们之间虽然没有山盟海誓的浪漫,却有情比金坚的牢固。    小诗传情,“井台会”结缘    1960年我考入烟台师专,这所学校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坐落在烟台市郊外一处荒山坡上。吃的、喝的、住的、用的全部要靠我们这些学生自力更生。  打水是轻体力劳动,主要是女同学来干。我从小体质就比较差,
期刊
91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国保,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5年11月在家人陪伴下,从当年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赣南踏上征途,至今年3月,历时3个多月再次走完长征路,成为全国重走长征路中年龄最大的人。    我为自己是长征人而骄傲    刘国保出生在江西省闻名的“红军县”兴国县社富乡山村。1932年,年仅18岁的刘国保参加了革命红军,被编入“兴国模范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刘老带着战友们死
期刊
2005年初春,又一位中共元老级人物,一位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金融、水电战线出色的管理领导干部,在96岁时驾鹤西去了,他的名字叫李葆华。  也许年轻一代不很熟悉他的名字,那么他父亲却是家喻户晓的英雄,1921年中共的创始人,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导师,毛主席的马列启蒙老师——李大钊。  “近朱者赤”, 1925年,年仅16岁的李葆华就在父亲李大钊的教育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