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泛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具有强烈的联系,而生理体验会激活心里的感觉。针对具身理论下初中道法活动设计存在的课堂枯燥、学生关注形式大于关注内容等问题,本文认为具身化是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依据,情境化是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基础,体验性是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关键,教师需要更多的去探索和挖掘具身理论融入道法活动设计中的优势,以此更好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具身理论;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设计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
具身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心理与情感的变化,进而引导学习者身体产生反应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具身不仅是身体的直接参与,而且通过具体情境中的身体参与获得经验认识。在教学活动设计的不断延伸下,将具身理论应用在初中道法活动设计中,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认知自己,并从离身式的教学中摆脱出来,真正让学生回归身体参与和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中。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学科内容的活动化形式,是以认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序列化活动设计。以道法活动设计而言,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停留于理论层面,以至于很多实质性的内容都难以理解。但在具身理论的融入下,会促使初中道法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涵养品格,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意义。
二、具身认知理论下初中道法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道法课堂存在枯燥乏味,老师照本宣科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较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否参与活动关注形式大于关注内容。课堂活动的设计可能并未关注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旨在以课堂活动设计为抓手,探索具身理论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的新实践。
三、具身认知理论下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启示
1. 具身化是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依据
具身是具身教学活动设计的起点,强调在设计过程中身体其认知主体功能的发挥。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教学过程更关注学习者的身体,包括身体状态及身体的运用。设计时,要注意将学习者的身体融合于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尽可能通过媒体的形象化设计与身体的外化行为及感知运动系统的感知体验逐渐内化为个人知识,促进高阶认知发展。而如何体现教学知识和呈现形象化设计是活动设计的难点所在。具身活动设计主要体现在学生动作实践以及外在的知识内容行为化和呈现形式的形象化。如七下《青春萌動》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渐渐地发生了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异性疏远期:由于对性差别的敏感,异性之间彼此疏远,相互冷漠,即使童年时代亲密无间的异性朋友,也开始不自觉地躲避。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具身活动:请四位男生和四位女生上台,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台下同学注意观察台上同学。教学活动设计要回归学习者身体,从身体因素出发,与人的认知所处的生物的、物理的、知觉运动的背景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身体能动性。
2.情境化是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基础
具身视野下的学习被视作是学习者身体与学习环境持续交互、动态生成的过程,而环境对于认知的生成也起着直接性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建,尽可能将学习者学习风格、学习需要、学习时间等个性化要素考虑进去,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虚拟学习空间与现实学习环境相结合的丰富学习环境。情境是具身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认知发生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通过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身体的行为与感知体验,使学生身体充分参与的基础上体验学习的乐趣。而具身认知认为的真正具身活动必须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对于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通过身体与特定情境的交互即可获得多样化体验。如八年级上册《我与社会》一课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八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忽略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活动项目,比如“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图”活动。活动的开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去领悟社会上的生活色彩,并让学生在内心产生自我参与的意愿来走向社会,这也会让学生更加认清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主要身份,并为了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而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3.体验性是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关键
体验是身体和情境的互动行为,学习则是在互动行为中得到改变的。所以,体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内容以及最终结果。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而在道法活动的设计上,教师也可以延续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引用具身理论下,必须要凸显学生在一个环境中对于学习知识的体验性,更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主体地位的显现,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最为明显。如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活动设计上提出这节课的主题活动,以“爱”为课程活动主题,鼓励学生走进父母的生活环境,去了解父母在养育自己的整个环节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感人的事,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堂活动中以具体的演讲内容呈现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作为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的紧张心情,也能够在故事的阐述中,了解了父母在养育自己过程中的诸多不易,从中增添了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
参考文献:
[1]姚城.伦理生活中的置身事外与具身应对——朝向一门伦理现象学[J].哲学动态,2021(04):106-113.
[2]德吉曲珍.新时代初中道法课堂学以致用创新教学策略探究[J].智力,2020(17):145-146.
[3]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05.
【关键词】具身理论;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设计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
具身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心理与情感的变化,进而引导学习者身体产生反应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具身不仅是身体的直接参与,而且通过具体情境中的身体参与获得经验认识。在教学活动设计的不断延伸下,将具身理论应用在初中道法活动设计中,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认知自己,并从离身式的教学中摆脱出来,真正让学生回归身体参与和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中。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学科内容的活动化形式,是以认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序列化活动设计。以道法活动设计而言,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停留于理论层面,以至于很多实质性的内容都难以理解。但在具身理论的融入下,会促使初中道法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涵养品格,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意义。
二、具身认知理论下初中道法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道法课堂存在枯燥乏味,老师照本宣科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较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否参与活动关注形式大于关注内容。课堂活动的设计可能并未关注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旨在以课堂活动设计为抓手,探索具身理论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的新实践。
三、具身认知理论下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启示
1. 具身化是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依据
具身是具身教学活动设计的起点,强调在设计过程中身体其认知主体功能的发挥。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教学过程更关注学习者的身体,包括身体状态及身体的运用。设计时,要注意将学习者的身体融合于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尽可能通过媒体的形象化设计与身体的外化行为及感知运动系统的感知体验逐渐内化为个人知识,促进高阶认知发展。而如何体现教学知识和呈现形象化设计是活动设计的难点所在。具身活动设计主要体现在学生动作实践以及外在的知识内容行为化和呈现形式的形象化。如七下《青春萌動》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渐渐地发生了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异性疏远期:由于对性差别的敏感,异性之间彼此疏远,相互冷漠,即使童年时代亲密无间的异性朋友,也开始不自觉地躲避。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具身活动:请四位男生和四位女生上台,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台下同学注意观察台上同学。教学活动设计要回归学习者身体,从身体因素出发,与人的认知所处的生物的、物理的、知觉运动的背景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身体能动性。
2.情境化是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基础
具身视野下的学习被视作是学习者身体与学习环境持续交互、动态生成的过程,而环境对于认知的生成也起着直接性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建,尽可能将学习者学习风格、学习需要、学习时间等个性化要素考虑进去,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虚拟学习空间与现实学习环境相结合的丰富学习环境。情境是具身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认知发生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通过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身体的行为与感知体验,使学生身体充分参与的基础上体验学习的乐趣。而具身认知认为的真正具身活动必须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对于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通过身体与特定情境的交互即可获得多样化体验。如八年级上册《我与社会》一课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八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忽略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活动项目,比如“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图”活动。活动的开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去领悟社会上的生活色彩,并让学生在内心产生自我参与的意愿来走向社会,这也会让学生更加认清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主要身份,并为了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而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3.体验性是初中道法活动设计的关键
体验是身体和情境的互动行为,学习则是在互动行为中得到改变的。所以,体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内容以及最终结果。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而在道法活动的设计上,教师也可以延续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引用具身理论下,必须要凸显学生在一个环境中对于学习知识的体验性,更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主体地位的显现,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最为明显。如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活动设计上提出这节课的主题活动,以“爱”为课程活动主题,鼓励学生走进父母的生活环境,去了解父母在养育自己的整个环节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感人的事,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堂活动中以具体的演讲内容呈现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作为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的紧张心情,也能够在故事的阐述中,了解了父母在养育自己过程中的诸多不易,从中增添了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
参考文献:
[1]姚城.伦理生活中的置身事外与具身应对——朝向一门伦理现象学[J].哲学动态,2021(04):106-113.
[2]德吉曲珍.新时代初中道法课堂学以致用创新教学策略探究[J].智力,2020(17):145-146.
[3]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