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提倡观察似乎已是一个极其陈旧的话题,尤其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更显幼稚。观察的含义没有人会陌生。“观”就是“看”,“察”除了看的意思外,还有调查的意思。联在一起,观察就是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各种现象。更进一步说,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各种感官——眼、耳、鼻、舌、身(皮肤)去接触、认识、思考客观事物。从小学开始,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不断地灌输着这种极富科学精神的观察理念,把“逼真”、“栩栩如生”作为观察文字的最高评语。不可否认,这种实验性的观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在的物”,但我们试图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到的显然不仅仅是“自在的物”,而是要通过物发现他自己。从这种意义上说,作文所需要的观察有别于科学实验所要求的观察,它强调的不是观察的客观性,而恰恰是每一个个体的主观性。因此,我以为最好的观察文字不是像物,而是像他自己。下面我以自己在一堂高中作文课中的部分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希望能对同学们作文有所启发。
示例一:客观的向日葵与主观的向日葵比较
说明:客观的向日葵出示的是一张自然界中的向日葵照片,主观的向日葵出示的是凡高的名画《向日葵》。显然,从“逼真”的角度看,照片中的向日葵远胜于凡高的《向日葵》,但人们为什么会追捧后者而漠视前者呢?这里就有一个艺术价值的问题在。凡高试图表现的不是向日葵,而是他自己,他的精神,他的灵魂。世界上有千千万万极其相近的向日葵,却很难找到一个与《向日葵》中表现出来的凡高心灵相近的东西。我问学生:你们从两幅向日葵中各自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的感受非常一致:在客观的向日葵中只看到了向日葵,而在主观的向日葵中看到了一团烈火,一片纷乱,一种挣扎,一股热情等等,这就是凡高的心灵。
示例二:感性的视觉A与B比较
材料:
▲感性的视觉A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叫嚷着,露出牙齿和舌尖儿。他的对面闪烁着一排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一会儿呈高跟儿鞋形,一会儿呈大酒瓶形。在霓虹灯的照耀下,他的嘴,牙齿,舌尖儿,一会儿变蓝,一會儿变红。
街上也被霓虹灯装点得五颜六色。霓虹灯的明暗在夜空中幻化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有酒,有灯,有高跟儿鞋,也有钟。(改编自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感性的视觉B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儿鞋尖正冲着他的嘴。“《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灯,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选自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说明:A段文字是根据B段文字所提供的情境改写的。仔细体会,A段文字的视觉感受偏于客观的观照,你看我看都是一样的,不能打上观察者的个性化烙印。B段文字里人的主观感受已经融入到客观的都市情境中了,物与人没有了明显的间隙,比如把在霓虹灯照耀下的孩子的嘴直接说成是“蓝嘴”和“红嘴”,“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仿佛不是外在的霓虹灯造成的效果,而直接是都市本身的变化。这种新感觉派式的观察方法给观察对象带来了生动的生命感,让人感觉到观察者在都市里试图抓住什么而又无法抓住的那种无助感和彷徨感。A段文字显然没有这种效果。
示例三:别样的视角A与B比较
材料:
▲别样的视角A
这是一张学生的脸,刚刚洗刮过,干净,光亮。鼻子居中,高凸,笔挺,非常有型。嘴上叼了一支烟,两腮时鼓时瘪,不时喷出几缕富有线形的烟雾来,煞是优雅。(改编自夏目漱石《我是猫》)
▲别样的视角B
咱家在学生的手心稍微稳住神儿,瞧了一眼学生的脸,这大约便是咱家平生第一次和所谓的“人”打个照面了。当时觉得这家伙可真是个怪物,其印象至今也还记忆犹新。单说那张脸,本应用毫毛来装点,却油光崭亮,活像个茶壶。其后咱家碰上的猫不算少,但是像他这么不周正的脸,一次也未曾见过。况且,脸心儿鼓得太高,还不时地从一对黑窟窿里咕嘟咕嘟地喷出烟来。太呛得慌,可真折服了。如今总算明白:原来这是人在吸烟哩。(选自夏目漱石《我是猫》)
说明:A段文字从人的视角观察“学生”, B段文字则从猫的视角观察“学生”。非常明显,视角不同,感觉也不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视角的变换不是空间性的,而是视角主体的改变,它所带来的“间离效果”或者说“陌生化效果”值得细细体味。A段文字很简练,很干净,从实验性观察的角度而言,不能不说准确。它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形象,一个清晰的姿势,但也仅止于此。当学生读到B段文字时,我发现他们都有一种惊奇的表情,或者会心一笑。有人说,牛有意识的话,它所意识到的上帝必然是长着两只角的;鸟有意识的话,它所意识到的上帝必然是插着翅膀的。B段文字的价值就在于打破了同一事物观察自身所带来的局限性,透过不同质主体(猫)的眼光观照人,使人身上原本熟悉的特征有了新鲜意味,并在因熟视而无睹处发现新的感觉和意义。当然,猫的视角归根结底依然是人的视角,但是猫所提供的平台深刻地改变了人所习惯的观察方式,其本质即人更深层的主观性。
示例四:敏感的神经A与B比较
材料:
▲敏感的神经A
今天全没月光,很黑。早上出门,赵贵翁看了我一眼。还有七八个人,在互相交谈。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有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笑。(改编自鲁迅《狂人日记》)
▲敏感的神经B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看见我。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说明:与上述示例三相似,本部分两段文字也存在一个视角上的变换问题。A段文字采用的是正常人的视角,主观性不强;B段文字采用的是非正常人的视角,渗透着略显变态的主观性。我问学生:读B段文字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为他感到毛骨悚然。这个效果来源于哪里?主观性。不仅“我”观察赵贵翁等周围世界有强烈的主观特征,而且“我”的背后还有一个作者的视角,一个既敏感又富有思想的主观存在。
从上述四组示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说科学实验中的观察以客观为最高准则,那么作文教学中的观察应以主观为最可贵品质。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观察世界即观察内心,表现世界即表现内心。
示例一:客观的向日葵与主观的向日葵比较
说明:客观的向日葵出示的是一张自然界中的向日葵照片,主观的向日葵出示的是凡高的名画《向日葵》。显然,从“逼真”的角度看,照片中的向日葵远胜于凡高的《向日葵》,但人们为什么会追捧后者而漠视前者呢?这里就有一个艺术价值的问题在。凡高试图表现的不是向日葵,而是他自己,他的精神,他的灵魂。世界上有千千万万极其相近的向日葵,却很难找到一个与《向日葵》中表现出来的凡高心灵相近的东西。我问学生:你们从两幅向日葵中各自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的感受非常一致:在客观的向日葵中只看到了向日葵,而在主观的向日葵中看到了一团烈火,一片纷乱,一种挣扎,一股热情等等,这就是凡高的心灵。
示例二:感性的视觉A与B比较
材料:
▲感性的视觉A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叫嚷着,露出牙齿和舌尖儿。他的对面闪烁着一排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一会儿呈高跟儿鞋形,一会儿呈大酒瓶形。在霓虹灯的照耀下,他的嘴,牙齿,舌尖儿,一会儿变蓝,一會儿变红。
街上也被霓虹灯装点得五颜六色。霓虹灯的明暗在夜空中幻化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有酒,有灯,有高跟儿鞋,也有钟。(改编自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感性的视觉B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儿鞋尖正冲着他的嘴。“《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灯,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选自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说明:A段文字是根据B段文字所提供的情境改写的。仔细体会,A段文字的视觉感受偏于客观的观照,你看我看都是一样的,不能打上观察者的个性化烙印。B段文字里人的主观感受已经融入到客观的都市情境中了,物与人没有了明显的间隙,比如把在霓虹灯照耀下的孩子的嘴直接说成是“蓝嘴”和“红嘴”,“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仿佛不是外在的霓虹灯造成的效果,而直接是都市本身的变化。这种新感觉派式的观察方法给观察对象带来了生动的生命感,让人感觉到观察者在都市里试图抓住什么而又无法抓住的那种无助感和彷徨感。A段文字显然没有这种效果。
示例三:别样的视角A与B比较
材料:
▲别样的视角A
这是一张学生的脸,刚刚洗刮过,干净,光亮。鼻子居中,高凸,笔挺,非常有型。嘴上叼了一支烟,两腮时鼓时瘪,不时喷出几缕富有线形的烟雾来,煞是优雅。(改编自夏目漱石《我是猫》)
▲别样的视角B
咱家在学生的手心稍微稳住神儿,瞧了一眼学生的脸,这大约便是咱家平生第一次和所谓的“人”打个照面了。当时觉得这家伙可真是个怪物,其印象至今也还记忆犹新。单说那张脸,本应用毫毛来装点,却油光崭亮,活像个茶壶。其后咱家碰上的猫不算少,但是像他这么不周正的脸,一次也未曾见过。况且,脸心儿鼓得太高,还不时地从一对黑窟窿里咕嘟咕嘟地喷出烟来。太呛得慌,可真折服了。如今总算明白:原来这是人在吸烟哩。(选自夏目漱石《我是猫》)
说明:A段文字从人的视角观察“学生”, B段文字则从猫的视角观察“学生”。非常明显,视角不同,感觉也不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视角的变换不是空间性的,而是视角主体的改变,它所带来的“间离效果”或者说“陌生化效果”值得细细体味。A段文字很简练,很干净,从实验性观察的角度而言,不能不说准确。它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形象,一个清晰的姿势,但也仅止于此。当学生读到B段文字时,我发现他们都有一种惊奇的表情,或者会心一笑。有人说,牛有意识的话,它所意识到的上帝必然是长着两只角的;鸟有意识的话,它所意识到的上帝必然是插着翅膀的。B段文字的价值就在于打破了同一事物观察自身所带来的局限性,透过不同质主体(猫)的眼光观照人,使人身上原本熟悉的特征有了新鲜意味,并在因熟视而无睹处发现新的感觉和意义。当然,猫的视角归根结底依然是人的视角,但是猫所提供的平台深刻地改变了人所习惯的观察方式,其本质即人更深层的主观性。
示例四:敏感的神经A与B比较
材料:
▲敏感的神经A
今天全没月光,很黑。早上出门,赵贵翁看了我一眼。还有七八个人,在互相交谈。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有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笑。(改编自鲁迅《狂人日记》)
▲敏感的神经B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看见我。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说明:与上述示例三相似,本部分两段文字也存在一个视角上的变换问题。A段文字采用的是正常人的视角,主观性不强;B段文字采用的是非正常人的视角,渗透着略显变态的主观性。我问学生:读B段文字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为他感到毛骨悚然。这个效果来源于哪里?主观性。不仅“我”观察赵贵翁等周围世界有强烈的主观特征,而且“我”的背后还有一个作者的视角,一个既敏感又富有思想的主观存在。
从上述四组示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说科学实验中的观察以客观为最高准则,那么作文教学中的观察应以主观为最可贵品质。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观察世界即观察内心,表现世界即表现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