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香港设计名师陈幼坚自上世纪70年代投身设计领域以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平面作品。这些作品将东方文化与西方美学思想融合起来,既具有时尚气息,又呈现出极强 的传统韵味,为观者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本文从陈幼坚的创作生涯谈起,从图案、色彩、文字三大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陈幼坚作品中的运用,希望能为 广大设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陈幼坚;传统视觉元素;平面设计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十年间,陈幼坚的设计事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他在这期间创作的作品受到石汉瑞等老一辈艺术设计大师的影响,呈现出极强的几何形态感和现代设计感。从色彩上看,该作品采用了极富现代感的高纯度原色,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从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幼坚在设计萌芽阶设计的作品仍然强调西方美学的构成主义,讲求采用大量抽象几何图形或饱满亮丽的色彩来提高视觉效果。进入80年代后,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陈幼坚的平面设计也逐渐转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这一阶段,陈幼坚意识到“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将成为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因此,他开始将大量中国传统视觉元素融入作品中。进入21世纪后,陈幼坚广泛借助飞速发展的科技成果丰富设计手法,以更多的方式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传达出来,迈入了艺术设计中外交融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的他更加在意传统视觉元素的细节展现,善于通过解构、重构等现代手法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例如,设计于2000年的招贴作品《钟表》,就一改传统观念中阿拉伯数字的时间表示方式,将汉字“一”到“十”通过分解、重组装点到表面,不仅完整地传达了时间的概念,还体现出了特殊的美感。时至今日,陈幼坚仍然保持着对传统视觉元素敏锐的感知和发掘能力,并始终将具有中华意蕴的素材作为其创作的思想源泉运用到作品设计中。
一、对传统图案的去粗取精
古人将吉祥纹样、织绣、国画、脸谱等传递本民族精神文明的图案提炼、凝华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传统图案。传统图案作为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最本土化的符号象征。陈幼坚的诸多作品都运用到了传统图案,在运用过程中,他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这些图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加工,使之更加符合宣传初衷和国际化语境。在他的作品中,传统图形经过抽象化处理更加凸显了文静、平和的特点,呈现出东方的含蓄美。例如,他为某茶社设计的商业招贴作品就借用了中国佛教中常见的图案佛手,通过简化、改造等手段的运用将茶叶这一创作主体巧妙地融于画面当中,佛手呈兰花状轻捻茶叶,手势姿态优美,形象生动,刚柔之间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节奏与韵律感鲜明。整幅画面视觉效果清新、自然,完全没有宗教意象的严肃之感,体现了别样的美感以及设计师对于客观美的秩序的追求,感染了人的内心,传达出了茶之道。从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幼坚在使用传统图案时非常注重对其原有形式的取舍,他努力通过结构、线条的改变突破传统图案死板、压抑的局限性,最终实现迁移挪用的“去粗取精”。又如,陈幼坚为某品牌乌龙茶设计的广告,画面主体就采用了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图案。他将汉代漆器的龙形象浓缩为抽象的线条,以弯曲的龙身围绕出右上倾斜的英文字母“O”,简洁稳定的龙身结构维持了画面协调、稳定的美感。此外,陈幼坚对图案细节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他去粗取精的设计思维,龙头与龙眼均采用剪影效果进行修饰,这种无色的处理方式更加凸显了龙图案的强烈符号感,收到了非常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二、对传统色彩的丰富革新
中国传统色彩寓意独特、内涵丰富,深得大众喜爱。在传统色彩体系中,最核心、最典范的当属由“黑、白、赤、青、黄”五色组成的“五行色”,这一色彩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用色观念,也渗透了古典哲学、宗教伦理的思想。陈幼坚注意到传统色彩巨大的内在情感力量和象征意义,将其进行适当的丰富和革新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创作中来。他将奔放、自由的现代色彩同严谨、朴实的传统色彩相融合,顺应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以及人们的心理评价和审美趣味进行色彩的调和与拼接。例如,陈幼坚为某品牌中式甜点设计的招贴作品就选用了传统色彩中色差较大的三个颜色“赤、青、黄”。他通过对这三种色彩明度和纯度阈值的微调来摆脱原色的沉闷感,这样的选色和配色方式既配合了中式甜點传统而又朴实的产品理念,给消费者稳重、朴素的商品感官,又充满了现代气息,凸显热烈、奔放的吉庆氛围。在进行色彩与其他平面设计语言的协调、搭配时,陈幼坚还充分注重色彩与图形、构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充实创作元素、逆向思维等方式破除设计语言相融通的障碍。例如,陈幼坚为中国少数民族亲善行动创作的标志——《世界看见(show the world)》不但引入了英文充实创作元素、传达主题内容,还充分考虑了所选色彩与画面图案、文字的编排与组合方式。这幅作品由六个形状相同而颜色不同的“祥云” 图案组成,陈幼坚将每朵“祥云”按照渐变的方式逆向排列成“花朵”造型,这就使单一的构图元素在色彩变化之间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从具象上呈现出多种物象姿态,丰富了观者的感官享受。除此之外,这一作品的色彩选择还尊重了少数民族的审美习惯与宗教信仰,综合择取了纯度较高的红、蓝、绿、褐、黄和灰六种颜色,这些颜色的搭配呈现出了艳而不俗、色多而不繁的视觉效果。
三、对汉字形式的再创造
汉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经漫长的演变形成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等多种字体形式,这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陈幼坚认为具有象形特征的汉字本身就是图形,它除了能传达文字内涵外,还能直接用来构成画面主体,设计师可通过字形与事物的联系实现平面设计的意图。在进行平面设计时,陈幼坚非常注重发掘汉字图形美、结构美、线条美等丰富的具象资源,通过异体结合、笔画简化、结构拆分、形态抽象等多种形式实现汉字图形化处理,使之同设计作品更好地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作品的识别性、艺术性。例如,陈幼坚设计展中的招贴作品《东》就以篆书“东”为画面主体,通过在沙子上写字的立体效果呈现出一种复古的味道,同时陈幼坚还将招贴的明暗色调进行了区分,突出了主体“东”。招贴左右两个“东”字,一正一倒,倒字部分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陈幼坚通过将倒字东进行笔画简化和结构细微拆分拼出了不规则的“WEST(西)”,这一倒字异体结合的设计构想一下点亮了整幅作品,将“东西交流”“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完美传达出来。除了直接将汉字当做设计主体外,陈幼坚还非常善于进行汉字、图形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陈幼坚设计展的招贴作品《茶语》就将汉字“茶”和“语”同中式茶杯图形相结合,通过镂空、透印等方式将字体从图形中凸显出来,实现了作品图形与文字的巧妙融合。画面左半部分茶杯杯盖轻轻抬起,茶香四溢,曲线构成了汉字“茶语”的拼音“cha yu”,再一次加深了招贴主题的传达。整幅作品蕴含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图形与汉字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王序.《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陈幼坚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丁晓蕾.《香港设计师陈幼坚专访:做设计要先学会享受生活》.外滩画报,2007.
[3]侯麦.《体验生活:陈幼坚访谈录》.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
作者简介
崔静(1990)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陈幼坚;传统视觉元素;平面设计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十年间,陈幼坚的设计事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他在这期间创作的作品受到石汉瑞等老一辈艺术设计大师的影响,呈现出极强的几何形态感和现代设计感。从色彩上看,该作品采用了极富现代感的高纯度原色,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从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幼坚在设计萌芽阶设计的作品仍然强调西方美学的构成主义,讲求采用大量抽象几何图形或饱满亮丽的色彩来提高视觉效果。进入80年代后,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陈幼坚的平面设计也逐渐转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这一阶段,陈幼坚意识到“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将成为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因此,他开始将大量中国传统视觉元素融入作品中。进入21世纪后,陈幼坚广泛借助飞速发展的科技成果丰富设计手法,以更多的方式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传达出来,迈入了艺术设计中外交融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的他更加在意传统视觉元素的细节展现,善于通过解构、重构等现代手法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例如,设计于2000年的招贴作品《钟表》,就一改传统观念中阿拉伯数字的时间表示方式,将汉字“一”到“十”通过分解、重组装点到表面,不仅完整地传达了时间的概念,还体现出了特殊的美感。时至今日,陈幼坚仍然保持着对传统视觉元素敏锐的感知和发掘能力,并始终将具有中华意蕴的素材作为其创作的思想源泉运用到作品设计中。
一、对传统图案的去粗取精
古人将吉祥纹样、织绣、国画、脸谱等传递本民族精神文明的图案提炼、凝华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传统图案。传统图案作为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最本土化的符号象征。陈幼坚的诸多作品都运用到了传统图案,在运用过程中,他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这些图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加工,使之更加符合宣传初衷和国际化语境。在他的作品中,传统图形经过抽象化处理更加凸显了文静、平和的特点,呈现出东方的含蓄美。例如,他为某茶社设计的商业招贴作品就借用了中国佛教中常见的图案佛手,通过简化、改造等手段的运用将茶叶这一创作主体巧妙地融于画面当中,佛手呈兰花状轻捻茶叶,手势姿态优美,形象生动,刚柔之间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节奏与韵律感鲜明。整幅画面视觉效果清新、自然,完全没有宗教意象的严肃之感,体现了别样的美感以及设计师对于客观美的秩序的追求,感染了人的内心,传达出了茶之道。从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幼坚在使用传统图案时非常注重对其原有形式的取舍,他努力通过结构、线条的改变突破传统图案死板、压抑的局限性,最终实现迁移挪用的“去粗取精”。又如,陈幼坚为某品牌乌龙茶设计的广告,画面主体就采用了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图案。他将汉代漆器的龙形象浓缩为抽象的线条,以弯曲的龙身围绕出右上倾斜的英文字母“O”,简洁稳定的龙身结构维持了画面协调、稳定的美感。此外,陈幼坚对图案细节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他去粗取精的设计思维,龙头与龙眼均采用剪影效果进行修饰,这种无色的处理方式更加凸显了龙图案的强烈符号感,收到了非常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二、对传统色彩的丰富革新
中国传统色彩寓意独特、内涵丰富,深得大众喜爱。在传统色彩体系中,最核心、最典范的当属由“黑、白、赤、青、黄”五色组成的“五行色”,这一色彩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用色观念,也渗透了古典哲学、宗教伦理的思想。陈幼坚注意到传统色彩巨大的内在情感力量和象征意义,将其进行适当的丰富和革新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创作中来。他将奔放、自由的现代色彩同严谨、朴实的传统色彩相融合,顺应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以及人们的心理评价和审美趣味进行色彩的调和与拼接。例如,陈幼坚为某品牌中式甜点设计的招贴作品就选用了传统色彩中色差较大的三个颜色“赤、青、黄”。他通过对这三种色彩明度和纯度阈值的微调来摆脱原色的沉闷感,这样的选色和配色方式既配合了中式甜點传统而又朴实的产品理念,给消费者稳重、朴素的商品感官,又充满了现代气息,凸显热烈、奔放的吉庆氛围。在进行色彩与其他平面设计语言的协调、搭配时,陈幼坚还充分注重色彩与图形、构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充实创作元素、逆向思维等方式破除设计语言相融通的障碍。例如,陈幼坚为中国少数民族亲善行动创作的标志——《世界看见(show the world)》不但引入了英文充实创作元素、传达主题内容,还充分考虑了所选色彩与画面图案、文字的编排与组合方式。这幅作品由六个形状相同而颜色不同的“祥云” 图案组成,陈幼坚将每朵“祥云”按照渐变的方式逆向排列成“花朵”造型,这就使单一的构图元素在色彩变化之间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从具象上呈现出多种物象姿态,丰富了观者的感官享受。除此之外,这一作品的色彩选择还尊重了少数民族的审美习惯与宗教信仰,综合择取了纯度较高的红、蓝、绿、褐、黄和灰六种颜色,这些颜色的搭配呈现出了艳而不俗、色多而不繁的视觉效果。
三、对汉字形式的再创造
汉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经漫长的演变形成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等多种字体形式,这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陈幼坚认为具有象形特征的汉字本身就是图形,它除了能传达文字内涵外,还能直接用来构成画面主体,设计师可通过字形与事物的联系实现平面设计的意图。在进行平面设计时,陈幼坚非常注重发掘汉字图形美、结构美、线条美等丰富的具象资源,通过异体结合、笔画简化、结构拆分、形态抽象等多种形式实现汉字图形化处理,使之同设计作品更好地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作品的识别性、艺术性。例如,陈幼坚设计展中的招贴作品《东》就以篆书“东”为画面主体,通过在沙子上写字的立体效果呈现出一种复古的味道,同时陈幼坚还将招贴的明暗色调进行了区分,突出了主体“东”。招贴左右两个“东”字,一正一倒,倒字部分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陈幼坚通过将倒字东进行笔画简化和结构细微拆分拼出了不规则的“WEST(西)”,这一倒字异体结合的设计构想一下点亮了整幅作品,将“东西交流”“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完美传达出来。除了直接将汉字当做设计主体外,陈幼坚还非常善于进行汉字、图形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陈幼坚设计展的招贴作品《茶语》就将汉字“茶”和“语”同中式茶杯图形相结合,通过镂空、透印等方式将字体从图形中凸显出来,实现了作品图形与文字的巧妙融合。画面左半部分茶杯杯盖轻轻抬起,茶香四溢,曲线构成了汉字“茶语”的拼音“cha yu”,再一次加深了招贴主题的传达。整幅作品蕴含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图形与汉字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王序.《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陈幼坚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丁晓蕾.《香港设计师陈幼坚专访:做设计要先学会享受生活》.外滩画报,2007.
[3]侯麦.《体验生活:陈幼坚访谈录》.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
作者简介
崔静(1990)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