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绰执法不惜死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th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良
  周襄王七年(前645),齐国政治家管仲身患重病,国君齐桓公前往探视。齐桓公拉着管仲的手,询问自己的三位宠臣易牙、竖刁、开方能否接替他的相位,管仲一一予以否决,并忠告齐桓公应疏远他们。最后管仲向他推荐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
  管仲为什么不同意易牙、竖刁、开方继任为相?我们不妨追溯这三人是如何取得齐桓公的信任的。
  易牙原是齐桓公的宫廷厨师,只因齐桓公一句“唯独没有吃过人肉”的戏言,就把自己年仅四岁的小儿杀了,以其肉烹制一道汤菜,送给齐桓公品尝;竖刁是齐桓公身边的侍臣,为表忠心,对自己施以宫刑;开方曾是卫国的公子,到齐国后对齐桓公俯首帖耳,15年没有回卫国,父母去世,也不回家奔丧。
  在齐桓公眼里,易牙、竖刁、开方之所以值得信任,主要是他们对自己极为忠诚。而在管仲看来,他们表现得过于忠诚,甚至不合乎天性人情。易牙三人为获得信任,不惜杀害亲子、毁坏自身、背叛亲情,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管仲意识到,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讨好齐桓公,意在谋取权力,故而劝告齐桓公,不仅不能重用他们,还要敬而远之。
  遗憾的是,齐桓公未能接受他的劝告。管仲、隰朋相继去世后,齐桓公便重用易牙、竖刁、开方,让他们执掌齐国朝政。齐桓公身体健康时,三人对他言听计从,等到齐桓公身患重病,便纷纷摘下忠诚的面具,合伙将齐桓公囚禁于密室,筑高墙不准任何人出入,硬是将他活活饿死。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国君,因听信谗臣,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综观历史,痴迷于权力的,岂止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尤其是帝制时代,总有外戚、宦官、奸臣之类聚集在皇帝身边,他们为追逐权力,会使出卑劣残酷的招数,一旦得势,更是肆无忌惮地弄权、血淋淋地杀戮。所有这些惨剧之所以频繁上演,都是权力惹
  的祸。
  权力何以为祸因?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利国利民,用不好则祸国殃民。中国古代为“家天下”模式,权力归帝王个人私有,试图由帝王赏赐一份权力,就成为臣民最高的追求,“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般被视为实现人生的正途。既然帝王好恶即可决定一切,像易牙、竖刁、开方之类角色便层出不穷;此类小人之所以能倍受君王信赖,关键是他们善于伪装,穷尽一切手段,表现得无比忠诚。
  作为一国之君,所用之人必须有利于江山社稷。很多君主往往以个人好恶选人用人,尤其偏好重用对自己特别忠诚的人。而“特别忠诚”的人,大都是“伪忠”,亦即大奸似忠。当君主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会不择手段讨好于他;一旦君主失去利用价值,他们会迅速变脸背叛,甚至落井下石。
  任用忠诚之人原本没有错,问题在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忠诚。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看来,真正的忠诚依次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只有将对三者的忠诚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忠诚。遗憾的是,平庸的君主并不懂得这个道理,错把小人的“伪忠”视为忠诚,而把那些为了百姓和国家而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视为大逆不道,以至于忠奸不分,危害国家,也祸及自身。
  在当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为民所赋。毫无疑义,我们的官员必须忠于人民,忠于党和国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员讲究“跟对人”,即对个别领导极为忠诚,唯其马首是瞻;而某些领导也热衷于拉帮结派,组成利益共同体。这不仅违反党的纪律,而且有悖于公正原则。实际上,凡是以谋求私利而搞小圈子的人,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忠诚,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忠诚,利益均沾的时候,也许皆大欢喜、额手相庆;如果摊上事情或情况变化,很可能相互拆台甚至构陷出卖。权力这东西,得好生使用,否则坑人害己。
  (作者单位:湖北黄梅县委党校)
  邓忠强
  古代封建专制社会里,皇帝以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能受到约束,任何人想挑战皇帝的意志,就必须准备付出生命的代价。《资治通鉴》卷一七八记述赵绰“舍生求法”的故事,就深刻反映了封建“人治”背景下法官忠于法律、对抗君权的一场生死博弈。
  隋开皇十七年(597)六月,隋文帝杨坚下令逮捕了大臣辛亶(dǎn)。辛亶官居刑部侍郎,堂堂一位“中央副部级干部”,为何被抓起来呢?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尝衣绯裈(kūn)”,曾经穿过红色的裤子。当时,民间习俗说穿红裤子可以得到功名利禄,保证官运亨通。(其实二者之间毫无关联。)大概这位辛侍郎尚嫌纱帽小,又欲加官进爵,便偏信所谓“利官”的说法,“衣”起“绯裈”来,做着黄粱梦。对于一个高级干部来说,这就显得很无聊很无知。虽说不过是一个生活小节,却也透露出辛亶的为官意识和心理观念出了偏差。
  那么辛亶被抓之后,隋文帝作何处理呢?“上以为厌蛊(巫术惑众),将斩之。”文帝认为辛亶是在用邪术蛊惑人心,不能宽恕,立刻下诏给大理寺,要将辛亶处死。可叹这个辛大人,原以为穿“红裤子”可以“利官”,谁知竟是一梦南柯,不但“吉利”没讨得,转瞬间就要丧命。这时,大理寺少卿赵绰果断地向文帝上奏说:“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赵绰认为,根据法律规定,辛亶不应当判处死刑,所以不能奉行这个诏令。他据法抗争,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显示了一个法官公正执法的凛然气概。
  文帝见赵绰不肯接诏,并且还拿法来说事,顿时震怒至极,遂迁怒于赵绰,向赵绰“亮剑”了:“你顾惜辛亶的性命,难道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说罢,立刻下令将赵绰推出斩首,赵绰依旧从容地谏诤道:“陛下可以处死我,但不能处死辛亶。”赵绰被解下衣冠,正准备处斩时,文帝忽又派内侍对他说:“竟何如?”言下之意是,你现在该知道抗命不遵的下场了吧,你打算怎么办?此话无异于“最后通牒”,但也是软硬兼施,想使赵绰回心转意,俯首听命。
  然而,赵绰毫不退缩,他说:“执法一心,不敢惜命!”也就是说,我一心一意坚持公正执法,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内侍回来复奏赵绰的话,文帝听了,愤然拂衣回到后宫,过了很长时间才醒悟过来,传令释放赵绰。第二天,文帝向赵绰道歉,并且嘉勉他的忠贞,给了丰厚的赏赐,而辛亶也因赵绰的冒死抗争而捡回了一条命。
  用现在的话说,赵绰为了法律的公正,不惜以身殉法,真够拼的!当时,朝廷严禁民间使用“恶钱”(劣质钱币)。有两个人在集市上用劣钱兑换好钱,武士抓获他们,并报告了朝廷,文帝下令将他们一律斩首,赵绰进谏说:“他们所犯的罪应当判处杖刑,‘杀之非法’,处死他们就违背了律令。”文帝说:“这不关你的事。”赵绰说:“陛下不因为我愚昧无知,把我安置在大理寺的职位上,现在陛下想胡乱杀人,怎能说不关我的事!”赵绰认为,捍卫法律的严肃性是执法者的重大责任,皇帝“欲妄杀人”就是在随意地破坏司法公正,自己身为执法官,职责所系,怎么可以听之任之,袖手旁观呢?
  赵绰的一番劝谏,晓之以理,导之以法,使得文帝无话可说,无奈之际,文帝只得搬出皇权来企图压倒对方。文帝说:“你想撼动大树,大树岿然不动,你就该知难而退。”赵绰回答:“我希望自己的一片忠心能感动苍天,更不用说摇动树木了。”文帝又说:“喝汤的人,汤热就放下,天子的权威,你也想挫折它吗?”赵绰再次跪拜后又向前靠近,文帝厉声呵斥他,赵绰还是不肯退避,文帝见他忠贞不屈,便起身回后宫。这时,治书侍御史柳彧(yù)又上奏恳切劝谏,文帝方才收回成命,不再坚持将那两人处死。
  这些陈年古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时代,赵绰始终不屈不挠,坚决抵制君主强权的任性,不惜舍生取义,以死捍法,这样的强项令,令人钦佩;隋文帝尚能顾全大局,最终能做到“法大于权”,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并不是封建社会所有的法官和君主都能够做到这些,因为毕竟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法治举步维艰,君权睥睨一切,可以说,“人治”之下难有真正的“法治”。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在权力失去监督的情况下,也仍可看到权力干预法律的现象,出现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权大于法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赵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的精神,至今仍焕发出法律至高无上的
  光彩。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长江日报社)
其他文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a。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b。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
期刊
放鱼  〔唐〕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李群玉诗集》)  【品读】  李群玉是晚唐诗人,他的诗才在诗人辈出的唐朝也是备受赞誉的,唐宣宗称赞他的诗“异常高雅”。大诗人杜牧因为钦佩李群玉的才华,劝他参加科举,结果他没有考上,从此便不再考试。后来,他因丞相推荐、皇帝赏识而做官,但是个性忠直,不适应官场,三年后主动辞官。死后被朝廷追赐进士及第。从这首诗里,可以看
期刊
编者按: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此文是钱穆先生最后的遗稿,作于1990年,原题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去年(编者注:1989)九月,我赴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四十周年庆典,因行动不便,在港数日,常留旅社中,因有所感而思及此
期刊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 《尚书·周官》  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西周初期,原商朝旧贵族武庚联合西周诸侯管叔、蔡叔,以及位于江淮地区的淮夷部落,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周叛乱。周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最终将叛乱平定。回到王都丰邑,成王与群臣一起总结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并向群臣说明王朝设官用人的法则。同时,他敦促各级官员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
期刊
“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自古以来,文人读书藏书做学问的地方统称为“书斋”,他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趣情操和精神风貌,不管自己的书斋大还是小,华美还是简陋,往往要起个雅号,或明志以自勉,或托物以寄情,不仅寓意精深,而且妙趣横生,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书斋名是“陋室”。诗人曾在此专门写下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房的简陋和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期刊
手杖,俗称拐杖,古时又名“扶老”,是老年人手中的常备之物,而镌刻在手杖上的文字,则称之为“手杖铭”。  古往今来,许多人的手杖铭,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如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轼,还自刻别有新意的《杖铭》:“于乎危,于乎忿,于乎失道于嗜欲,于乎相忘于富贵。”道出了使人真正产生危险的是缺乏修养、气度急躁、贪图享乐、损人利己、腐化堕落,以及今日富贵便忘昨日的贫寒与艰难,居安而不思
期刊
中国人民从1931年反击日本“九一八”入侵,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算起,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抗战前后达14年之久。最后,大而弱的中国打败了小而强的日本。这是弱国打败强国的典型范例。为什么一个弱国能够最后打败强国?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历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不畏强暴,
期刊
读北京《中山公园二十五周年纪念册》第四章《古槐》云:  居社稷街门内左右方各一株,围径一丈三尺五寸,空心,现实以砖泥,上生三干,左右下垂短枝百数十,仍具葱茂之状。按清乾隆时钱萚石侍郎(载)《社稷坛双树歌》所述“空腔偃卧,小干分披”,形状与今大致相同。其云“晓趋阙右陪祀坛,礼毕巽隅观古树”,“巽隅”即东南隅,与今地位亦同,以时计之,当系四五百年前所遗之物。  谈到北京中山公园的古树,去过的人都知道,
期刊
毛泽东同志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理论。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习近平同志说:“实践反复
期刊
中国古代德政思想广博深厚,它以格言、警句、典故等形式存在于文化典籍之中,“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就是其中代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分认识和分析它的内涵、精髓、特征和发展脉络,发现其对当今从政治国的借鉴价值,对维护和促进当代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中国古代德政思想  我国古代德政思想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政权的周公就认为殷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