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实在在的德育 培养有道德的公民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zhu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庆县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紧扼首都的北大门。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生态环境优良,气候独特,冬冷夏凉,有着北京“夏都”之美誉,是北京市民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地区的延庆人,自然保持着原生态的单纯和朴实,这种单纯和朴实也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延庆县的教育工作者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核心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生活化德育为导向,结合延庆的地域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得实实在在,有声有色。
  美好环境涵养美好品格
  生活在号称“首都后花园”“绿色大氧吧”的延庆人,切身体会到环境对于人的作用,也切实认识到,育人的途径除了教育、服务、管理外,还有环境,环境对于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同样是巨大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效果完全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它是通过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所以,延庆的城山川中小学校都着力打造校园环境,用美好的、有文化的环境涵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延庆县第三小学以水为主线进行整体校园设计,一步一景,处处都有教育的内涵:“九曲流觞”激励学生广修才艺,成为志趣高雅之人;蜿蜒的“黄河情”告诉学生不忘本、懂感恩;“濯玉池”以玉喻人,启迪学生抓住机会打磨锻炼自己,成材成器;“不言亭”教导学生讷言敏行;“听雨轩”引导学生耳要多听,心要多想,胸怀天下;“露香园”让学生体验播种希望就会收获成功……学校还结合“上善若水”景观文化,让学生查找和水有关的古今中外诗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及成语、格言、誓言等,使每位学生在“读水”“论水”“思水”中,体悟水的“六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发动学生给树木制作一张小名片;当一次小导游;认养一棵树木,给树浇水、施肥、除虫、护果、采摘,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活动与景观配合,让学生时刻沐浴在文化的阳光下。
  延庆县第三小学还设计了“日行一善,厚德载物;健美启智,储为国器”的楼道主题文化。一至三年级主题是“日行一善,厚德载物,突出个人如何养成好习惯,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融入自然,逐步达到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年级善待自己,二年级善待他人,三年级善待自然。四至六年级主题是“健美启智,储为国器,突出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服务社会、美化心灵,智慧创新,承担未来发展的责任”:四年级以健养身,二楼五年级以美润物,三楼六年级以智创新。同时,根据班主任与学生的个性特点,把“一班一品”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围绕班级品质,制定班规、班训、班级目标,形成“班班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康庄中学把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儒家文化、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有机结合,用书法、绘画、牌匾、雕刻等艺术形式进行展现,并在学校、班级设置开放式书架,建成开放的报刊阅览角,使学生随手就可拿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实现有藏书之所、有读书之处,让校园充满书香气息,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传统文化塑造文明少年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宝库,是培育子孙后代民族魂的教科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赖以生根的沃土。而源于儒家伦理的中华美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核心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延庆一中开展了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延庆一中的弟子规教育不是一次集会或是某个时期的活动,而是贯穿高中三年的始终。高一入学教育的诵读,全校每天早读的五分钟吟诵,每年开学典礼的学生集体背诵,让《弟子规》熟记率达100%;高一统一开设的《弟子规》选修课,国学讲师团教授的弟子规专题讲座,学生组织演讲的弟子规系列学子讲堂,让这一国学经典深入学生内心;学校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如母亲节、雷锋月等)开展弟子规践行活动。这一切,让弟子规相关的内容,如孝道、为学、友爱、诚信、守礼等观念植根于学生头脑,成为他们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康庄中学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和校园文化创建,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紧密结合,用传统文化陶冶人、用现代文化塑造人,切实做好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喜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每天早晨,康庄中学师生都和着轻柔的音乐诵读国学经典,营造出书声朗朗的书香校园氛围,让学生体会和享受诵读国学经典的美感。此外,学校还开设国学课程,开展国学诵读展示,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学校把国学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开展系列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活动的主线是:学生入学第一年开展感恩父母教育,读《弟子规》,行拜师礼;第二年开展感恩老师教育,赠感恩贴,行感师礼;第三年开展感恩学校、回报社会教育,赠感恩匾,行谢师礼,种感恩树。学校设有“感恩林”基地和“感恩匾”走廊。这项教育活动使得学生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尊重教师、友爱他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主题活动促进习惯养成
  任何一种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活动都是必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使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康庄中学开展“人人是形象,文明伴成长”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培养了学生的文明意识、公德意识、环保意识、礼仪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学校开展“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五评”(评二操、卫生、行为规范、班风班貌)、“六会”(会倾听、会学习、会发言、会行走、会休息、会交往),使校园形成“处处见文明,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学校还结合教师节、感恩节、母亲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大型的主题实践活动。在特殊的节日,学生们学会了语言表达,也会把自己做的小礼物送给父母、老师,诠释了感恩、尊师的思想;同学之间能够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形成了互帮互学的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家校之间关系越来越融洽,彼此可以相互沟通、理解,使教育形成合力;学生知道感恩父母和周围的人,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各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十一学校每学年开展“爱祖国 做厚德十一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学期的教育主题突出“四个一”,即举行一次“爱学习 爱劳动”演讲活动,一次以“爱祖国 会创新”为主题的班级文化专栏、板报评比活动,一次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一次以“我爱我们的校园”为主题的绿色低碳校园警示语征集活动。十一学校成人仪式以“成长、感恩、责任”为主题,通过学生活动和情感体验贯彻“成人之道”。成长主题以丰富的视频、图片展示学生3年来的学习活动,尤其展现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貌和综合素质;感恩主题以家长的视频寄语和给孩子的一封信为载体,进行家长孩子互动交流,强化情感体验;责任主题则侧重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思考和构建。十一学校的成人仪式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流泪,更让每个学生增强内心的公民意识,让良好的道德情操流淌在学生的血液中。
  延庆县第三小学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了《延庆第三小学学生养成目标》,主要内容为“六会”:会问候、会说话、会走路、会敲门、会开门、会排队。分年级细化,螺旋上升,形成系统。如见到老师问好,学生应该侧身—立定—目视—微笑—问好(声音适中)。遇到人多或距离较远时不出声,要使用摇手礼问好。各班利用班会课、晨检模拟训练。学校电教组历时1个月的时间,制作了学生在校一日生活专题片,给学生提供了1个比较标准的示范,让全体师生观看,然后按照专题片的示范,去规范学生。同时,学校开展最美笑脸评比活动,小记者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一个微笑,一个招手,一句礼貌的话,一个弯腰捡纸的镜头,一个善意的提示……都抓拍在相机里,做成短片,在校园电视里展示播放,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传递正能量。
  实践导行培养合格公民
  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十一学校致力于培养“爱国、诚信、友善”的小公民。学校将“爱国”细化为四个方面,即唱响国歌、了解时事、热爱家乡、爱护公物,通过德育活动课、展板展示、校报宣传等方式进行正面宣传,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使爱校、爱家、爱国的意识浸入学生内心,要求学生通过德育活动课、社会大课堂、合唱、演讲、征文等展示平台,将爱国行为付诸实践。学校引导学生善待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以“独立自然人成长为优秀社会人的历程”为主线,分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大板块,为学生诠释生命个体经历,由低到高最终实现梦想之自我,指导学生以友善的态度处理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和外界事物的关系。学校引导学生善待他人。依托学校雷锋展室,开展人人参与的以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引导全体学生关注、关心、关爱困难群体,营造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倡导和要求学生假期回到社区后,参加社区志愿活动。
  在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中,延庆一中重视榜样的激励和带动作用。学校雷锋班自2002年成立以来,坚持照顾孤寡老人,到现在已更换了七届毕业班,连续12年接力,共有350名学子参与其中。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雷锋班的事迹进行宣传,用发生在身边的优秀事迹感动和鼓舞全校学生,也激发了他们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品质。继雷锋班之后,学校又出现了“爱之方舟”团支部、“微风(锋)”志愿者小分队等多个自发团体,他们到特教中心、庆源打工子弟学校帮助孩子们,他们到社区空巢老人家里、养老院看望老人们,他们在公交车站维持秩序,在广场开展环保宣传,在长城旅游区进行志愿服务,到古崖居植树种草,美化环境……
  延庆一中每年还进行“感动一中、真情学子”校园风采人物评选活动,评选种类包括道德之星、学习之星、服务之星、科技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等,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评选过程分为候选人自述、事迹介绍(展板、报纸)、三方投票(学生、教师、家长)、事迹报告会、对外宣传,共经历班级之星、年级之星、校园之星三个评选阶段。真情学子评选充分展现延庆一中学子杰出的才能和良好的品质,也调动了更多学生主动发展、自觉超越的主体精神,是学生学习他人、教育自我的良好平台,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年扩大。
其他文献
当前,学校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在教育新常态下,学校如何找到教育变革的有力支点?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以课程变革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实施多元授课形式,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全方位变革,激发学校活力,满足学生全面、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1.“三元”全息课程体系  建立以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三元”全息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元”是指三个主要的学习领域——个人
2015年9月,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征)》提出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北京十二中积极开展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对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和经验。  1.普通高中当下的历史使命  普通高中教育的使命是要兼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大众化的普及,不能顾此失彼。这主要是基于对普通高中教育
郭峰,1915年出生于吉林省德惠县西刘家屯。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为中共党员。郭峰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在党内、军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  为撰写《郭峰传》。1996年2月到2004年9月,郭峰同志生前我们曾对他访问10余次。作为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他介绍了亲身经历的重要历史情况,并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经我们整理后形成了10余份访谈录
看到一个老师的博客里写道:“刚工作那几年,我常常抱怨,教书育人太难了:管得严,学生有抵触情绪;管得松,又起不到教育效果;我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常常引起他们的反感;我对学生过问太少,又让他们感到我冷漠无情。我该如何把握师生之间的距离呢?”  这位老师的问题,其他很多老师也曾经遇到过。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呢?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望这90年,值得总结、回忆、探讨和深思的事情,可谓数不胜数,但有一个话题,长期以来海内外政界和学术界聚论不已,这就是:当年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  近年来,笔者在整理张学良口述史料过程中发现,张学良围绕这一话题从国共两党比较的角度谈了许多看法,比许多人谈得具体、生动、深刻,从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特点。  张学良虽然说自己的生
【摘 要】私立中学在民国时期曾占据了成都中学教育的大半匹江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清末到民国,历届政府对私立中学基本上都采取了提倡与鼓励的政策。特别是民国以来,政府在“教育救国”时代主题的驱动之下,出于对人们办学主权的尊重,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颁布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一方面对私立学校加以鼓励和扶持,另一方面又借助于法律法规对私立学校加以规范和引导。这对今天政府在管理私立中学的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黄城根小学一直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思政课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延伸。  1.学《规定》写“承诺”,让学生懂得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
本书的作者阿兰·拉金,人称“美国时间管理之父”。他率先创立了时间管理方法。人们对于此书的评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时间管理领域最为杰出、经典的作品”。    一、区分重要任务与紧急任务    在区分重要任务和紧急任务方面,拉金教授提供了两把利器——一个是“ABC排序系统”,另一个是“80/20法则”。  1.ABC排序系统  所谓“ABC排序系统”是对日常事务进行规划的一种方式,具体操作是:  
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12月提出并为中共十二大采纳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构想。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到江苏苏州、浙江杭州进行调研,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包括“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内的中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    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上向全国人民发
讲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教育故事,传播首都教育好声音,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首都教育者的新任务。教育本身就是创造故事的行业,没有故事的教育不会是真正的教育。“人天生能够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人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往往感动于故事背后的真情和道理。好的育人故事能够让人通过故事看到其背后教育的力量。  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指导支持下,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从2019年开始,连续主办两届“北京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