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留院观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护理风险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投诉率和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急诊护理中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可及时发现护理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降低投诉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0.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8602(2015)04-0344-02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及处理,有组织有系统的消除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儿科急诊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婴幼儿高发,家长陪伴,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等特点。所对应的护理特点随机性强,多为静脉用药,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高,应急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在儿科急诊室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留院观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1月~12岁,平均年龄(4.93±1.62)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75例;年龄1月~11岁,平均年龄(5.28±1.02)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专业管理小组
在急诊护理中,首先组建护理风险三级网络管理,针对儿科急诊室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护理风险,不断完善相关护理制度,制定风险管理应急预案,保持有序的护理流程。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强化其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急诊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演练各类急救流程,理论学习,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讲评,并对每一位护士进行考核,每月召开安全法制教育,对科室内发生差错及其隐患进行分析、讲评,并讨论媒体报道的相关案例,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1.2.2强化护理技能培训
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并留意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出等情况。如发现以上不良情况,应该立即拔除重新穿刺。同时,高效完成体征检测、药物皮试、静脉穿刺等护理工作。根据患儿理解能力,安慰患儿不良情绪,并加强与患儿家属之间的联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1.2.3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尤其是对年轻护士,更要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的培训。爱心、耐心、同情心是一个儿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儿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技巧性语言与其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要有主动与患儿沟通的意识,掌握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
1.2.4儿科急诊护士应具备的应变能力
儿科急诊护士要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具有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知识。既要掌握各年龄患儿抢救护理的特点,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还要掌握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承受能力,从而保证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注重环节质量管理,优化各种流程,提高危重症患儿抢救技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更好地减少医疗纠纷。
1.2.5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学习
只有高水准和有预见性的护理才能保证患儿的安全,减少护理风险。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开展如何在工作中降低风险,维护自身及患儿利益并预见风险倾向的讨论,做好预见性护理,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其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为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了量化考核力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量化考核把护士工作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一改过去的“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使科室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也增强了,护理安全系数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1.2.6实施科学分层管理,满足患儿急诊就诊需求
儿科急诊部根据急诊的就诊量,实施弹性排班制,以满足高峰时期的患者就诊护理需求。实施分层管理,完善分级优先机制,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及时抢救危重的患儿。在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落实换班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后,加强急诊护理巡视工作,及时处理急诊风险等。
1.2.7各个部门安全措施分析
急诊科护士与病房、手术室护士转接好病人的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并由急诊护士简单口述病人病情,包括抢救过程与用药情况,并做好转接记录。病房、手术室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科护士所交内容,并在转接记录本上双方签字。病人伤情复杂需要多科室会诊抢救时,抢救室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生于5min内到达抢救室抢救病人。抢救结束后,由护士协助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再转运病人并完成交接工作等。输液室人员在输液护理中,合理调整输液速度,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确保输液安全。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1.3疗效评价指标
随访调查问卷共发放180份,收回180份,其回收率为100%。分别总计护理投诉率、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等。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投诉率和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3讨论
儿科患儿年纪比较小,自制能力比较差,在急诊中可能会产生恐惧、紧张等抵触情绪,不利于护理的顺利展开。小儿血管较细,配合度差,有时会一次穿刺不成功,产生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提高了护患纠纷发生率。急诊护理管理及时识别各种护理风险,在全面评价护理效果后,从而采取综合处理方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在急诊护理中做到有章可循,增强护理行为的规范性。在安全的输液护理、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可确保患儿健康安全。同时,实施科学分层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投诉率和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的一部分,将风险管理引入到日常管理中,使儿科急诊护理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风险管理预案,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重视护理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0.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8602(2015)04-0344-02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及处理,有组织有系统的消除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儿科急诊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婴幼儿高发,家长陪伴,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等特点。所对应的护理特点随机性强,多为静脉用药,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高,应急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在儿科急诊室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留院观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1月~12岁,平均年龄(4.93±1.62)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75例;年龄1月~11岁,平均年龄(5.28±1.02)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专业管理小组
在急诊护理中,首先组建护理风险三级网络管理,针对儿科急诊室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护理风险,不断完善相关护理制度,制定风险管理应急预案,保持有序的护理流程。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强化其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急诊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演练各类急救流程,理论学习,对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讲评,并对每一位护士进行考核,每月召开安全法制教育,对科室内发生差错及其隐患进行分析、讲评,并讨论媒体报道的相关案例,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1.2.2强化护理技能培训
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并留意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出等情况。如发现以上不良情况,应该立即拔除重新穿刺。同时,高效完成体征检测、药物皮试、静脉穿刺等护理工作。根据患儿理解能力,安慰患儿不良情绪,并加强与患儿家属之间的联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
1.2.3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尤其是对年轻护士,更要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的培训。爱心、耐心、同情心是一个儿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儿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技巧性语言与其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要有主动与患儿沟通的意识,掌握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
1.2.4儿科急诊护士应具备的应变能力
儿科急诊护士要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具有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知识。既要掌握各年龄患儿抢救护理的特点,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还要掌握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承受能力,从而保证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注重环节质量管理,优化各种流程,提高危重症患儿抢救技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更好地减少医疗纠纷。
1.2.5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学习
只有高水准和有预见性的护理才能保证患儿的安全,减少护理风险。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开展如何在工作中降低风险,维护自身及患儿利益并预见风险倾向的讨论,做好预见性护理,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其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为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了量化考核力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量化考核把护士工作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一改过去的“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使科室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也增强了,护理安全系数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1.2.6实施科学分层管理,满足患儿急诊就诊需求
儿科急诊部根据急诊的就诊量,实施弹性排班制,以满足高峰时期的患者就诊护理需求。实施分层管理,完善分级优先机制,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及时抢救危重的患儿。在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落实换班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后,加强急诊护理巡视工作,及时处理急诊风险等。
1.2.7各个部门安全措施分析
急诊科护士与病房、手术室护士转接好病人的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并由急诊护士简单口述病人病情,包括抢救过程与用药情况,并做好转接记录。病房、手术室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科护士所交内容,并在转接记录本上双方签字。病人伤情复杂需要多科室会诊抢救时,抢救室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生于5min内到达抢救室抢救病人。抢救结束后,由护士协助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再转运病人并完成交接工作等。输液室人员在输液护理中,合理调整输液速度,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确保输液安全。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1.3疗效评价指标
随访调查问卷共发放180份,收回180份,其回收率为100%。分别总计护理投诉率、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等。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投诉率和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3讨论
儿科患儿年纪比较小,自制能力比较差,在急诊中可能会产生恐惧、紧张等抵触情绪,不利于护理的顺利展开。小儿血管较细,配合度差,有时会一次穿刺不成功,产生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提高了护患纠纷发生率。急诊护理管理及时识别各种护理风险,在全面评价护理效果后,从而采取综合处理方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在急诊护理中做到有章可循,增强护理行为的规范性。在安全的输液护理、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可确保患儿健康安全。同时,实施科学分层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投诉率和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的一部分,将风险管理引入到日常管理中,使儿科急诊护理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风险管理预案,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重视护理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