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全纳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将“全纳教育”理念引入到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对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的中心思想是: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与当今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学生,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产生初中科学学科“学困生”多的原因
初中科学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较多。根据本人的观察,不外乎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等几方面的原因:
(一)科学教材的编排与必需的数学知识脱节,学生学习难度增加
科学课本身要求逻辑性、抽象思维强;在密度、压力压强、浮力、溶解度的计算时又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计算性功底;再加上科学这一课程在编排上与数学课程不配套。例如科学教材在学习“密度”等概念时要用到数学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在数学教材中的科学记数法、正比例、反比例根本还没有学呢,这就无疑加大了科学这一学科教与学的难度。
(二)学生自身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好的学习方法
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科学这门学科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揭示了学生智力、非智力特征及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其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仅合部分学生“胃口”
讲课速度过快,没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课堂教学目标偏难,学生难以接受。基本概念辨析模糊,所学内容缺乏重点。
(四)家长认同子女成才的标准过于单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是很多家长的心态。很多家长总是习惯于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经常拿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跟别家的孩子进行比较。
三、解决初中科学教学中“学困生”多的对策
(一)树立“全纳教育”人权观理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困生”学习成效的基础
受“应试教育”影响,人们衡量一个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以至当老师的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眼光盯向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生”冷漠、歧视是“正常”现象。
情感教育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从而提高学习成绩。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又告诉我们,初中生的“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优异。因此要提高科学学科“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也是体现“全纳教育”人权观的基础。
(二)展现“全纳教育”平等观理念:优化教法、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是减少“学困生”多的关键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教师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不是要追求一种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我们的教育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实施途径应该是: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能学好科学”的自信心。解决初中科学课学习困难生多的问题,关键在于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就是对其成功行为的正强化,它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助于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1.以“全纳教育理念”改变科学实验过程,使每个学生均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演示实验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在我们的教育基本上仍然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前提下,学校中出现歧视和排斥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我用“全纳教育”理念对初中科学课堂演示实验进行了一些改变。在做演示实验前,我往往先让学生用已有知识猜测,然后再做实验。对于学生实验,我也尽量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全纳教育理念”提升知识的“营销”方法,使每个学生会自觉地吸纳知识。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求知欲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介绍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实际问题,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有能力自觉地吸纳所要学习的知识。
3.以“全纳教育理念”把握教学节奏,使每个学生一节课内均有所得。在“全纳教育”提出初始,也有同样的说法,类似于我们提倡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困生”学的过程。但有人指出:“如果过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那么对学习好的人也是一种不平等”。实际上,全纳教育主张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而在我们目前的教育现实状况中,确实是有一部分人被排斥(包括显性和隐性的),而全纳教育提出的教育目的并非如此。
(三)贯彻“全纳教育”民主观理念:重视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是改变“学困生”现状的前提
很多学生之所以会成为学习困难生,很大的原因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而注意力不集中是所有学习效率低下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共同表现。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1.以“全纳教育理念”教育学生,人人都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这些学习品质比较差的学生,如果靠老师简单的说教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所以我在上课时经常敦促、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如何做课堂笔记;如何预习和复习;如何通过找到关键的字词提高阅读效果。并通过介绍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记忆。
2.以“全纳教育理念”指导学生,人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美国的学习问题研究专家塞伦,首先提出“学习模式”的概念。由于个人身心特点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学习刺激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向和习惯化的方式。学习模式就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这些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是相对稳定的,一般不会随着学习内容、学习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学习模式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兼有活动性和个性两重性功能。
3.以“全纳教育理念”激发学生,人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的学习成绩。“全纳教育”的民主观理念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基础。
(四)落实“全纳教育”价值观理念:改变评价方法,不以分数论英雄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抓手”
现代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学生智力、非智力特征以及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其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智力可能发挥的程度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来陈旧的、不合“学困生”心理需求的评价方法。
1.端正评价动机,以“全纳教育理念”教育学生要善待每一个人的进步。全纳教育主张普通学校接纳所有的学生,但由于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同,因此更需要强大集体的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全纳教育主张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社区之间都应该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创建一种全纳的氛围。因此,端正每一个人的评价动机、善待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和进步,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在许多场合往往会使“学困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学间的积极评价会促进“学困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锻炼学习意志,以“全纳教育理念”帮助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困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绪波动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和挫折。常常会出现老师们所说的“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情况。事实上“学困生”不是不想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而缺少的就是坚强的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
总之,如果我们从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困难生多的多角度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那么减少科学学习困难生是完全有可能的。
“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将“全纳教育”理念引入到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对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的中心思想是: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与当今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学生,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产生初中科学学科“学困生”多的原因
初中科学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较多。根据本人的观察,不外乎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等几方面的原因:
(一)科学教材的编排与必需的数学知识脱节,学生学习难度增加
科学课本身要求逻辑性、抽象思维强;在密度、压力压强、浮力、溶解度的计算时又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计算性功底;再加上科学这一课程在编排上与数学课程不配套。例如科学教材在学习“密度”等概念时要用到数学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在数学教材中的科学记数法、正比例、反比例根本还没有学呢,这就无疑加大了科学这一学科教与学的难度。
(二)学生自身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好的学习方法
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科学这门学科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揭示了学生智力、非智力特征及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其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仅合部分学生“胃口”
讲课速度过快,没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课堂教学目标偏难,学生难以接受。基本概念辨析模糊,所学内容缺乏重点。
(四)家长认同子女成才的标准过于单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是很多家长的心态。很多家长总是习惯于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经常拿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跟别家的孩子进行比较。
三、解决初中科学教学中“学困生”多的对策
(一)树立“全纳教育”人权观理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困生”学习成效的基础
受“应试教育”影响,人们衡量一个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以至当老师的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眼光盯向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生”冷漠、歧视是“正常”现象。
情感教育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从而提高学习成绩。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又告诉我们,初中生的“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优异。因此要提高科学学科“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也是体现“全纳教育”人权观的基础。
(二)展现“全纳教育”平等观理念:优化教法、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是减少“学困生”多的关键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教师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不是要追求一种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我们的教育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实施途径应该是: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能学好科学”的自信心。解决初中科学课学习困难生多的问题,关键在于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就是对其成功行为的正强化,它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助于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1.以“全纳教育理念”改变科学实验过程,使每个学生均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演示实验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在我们的教育基本上仍然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前提下,学校中出现歧视和排斥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我用“全纳教育”理念对初中科学课堂演示实验进行了一些改变。在做演示实验前,我往往先让学生用已有知识猜测,然后再做实验。对于学生实验,我也尽量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全纳教育理念”提升知识的“营销”方法,使每个学生会自觉地吸纳知识。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求知欲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介绍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实际问题,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有能力自觉地吸纳所要学习的知识。
3.以“全纳教育理念”把握教学节奏,使每个学生一节课内均有所得。在“全纳教育”提出初始,也有同样的说法,类似于我们提倡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困生”学的过程。但有人指出:“如果过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那么对学习好的人也是一种不平等”。实际上,全纳教育主张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而在我们目前的教育现实状况中,确实是有一部分人被排斥(包括显性和隐性的),而全纳教育提出的教育目的并非如此。
(三)贯彻“全纳教育”民主观理念:重视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是改变“学困生”现状的前提
很多学生之所以会成为学习困难生,很大的原因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而注意力不集中是所有学习效率低下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共同表现。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1.以“全纳教育理念”教育学生,人人都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这些学习品质比较差的学生,如果靠老师简单的说教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所以我在上课时经常敦促、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如何做课堂笔记;如何预习和复习;如何通过找到关键的字词提高阅读效果。并通过介绍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记忆。
2.以“全纳教育理念”指导学生,人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美国的学习问题研究专家塞伦,首先提出“学习模式”的概念。由于个人身心特点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学习刺激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向和习惯化的方式。学习模式就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这些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是相对稳定的,一般不会随着学习内容、学习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学习模式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兼有活动性和个性两重性功能。
3.以“全纳教育理念”激发学生,人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的学习成绩。“全纳教育”的民主观理念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基础。
(四)落实“全纳教育”价值观理念:改变评价方法,不以分数论英雄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抓手”
现代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学生智力、非智力特征以及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其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智力可能发挥的程度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来陈旧的、不合“学困生”心理需求的评价方法。
1.端正评价动机,以“全纳教育理念”教育学生要善待每一个人的进步。全纳教育主张普通学校接纳所有的学生,但由于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同,因此更需要强大集体的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全纳教育主张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社区之间都应该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创建一种全纳的氛围。因此,端正每一个人的评价动机、善待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和进步,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在许多场合往往会使“学困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学间的积极评价会促进“学困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锻炼学习意志,以“全纳教育理念”帮助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困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绪波动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和挫折。常常会出现老师们所说的“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情况。事实上“学困生”不是不想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而缺少的就是坚强的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
总之,如果我们从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困难生多的多角度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那么减少科学学习困难生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