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舞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l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值一年姗姗来迟的浓秋,南方小城特有的哀黄秋天。迷醉的秋风裹挟着丝丝疲惫衰老的落叶,在单调的昏黄天际间纷纷扬扬,伴随着幽幽倩风的骊歌,卖弄着华丽却稍显伤怀的舞曲。抬头仰望被灰暗的乌云阴霾,又被朦胧泛黄的落幕天色渲染的苍穹,一张无限感伤而又麻木的脸庞。
  似她日益等待的心情,又若她内心深处片片哀伤纷飞的忧伤离思。“三年了,终于又三年了。”她不禁独自哀叹,眉目间岁月的印记丝毫难以被精心涂抹的淡妆所掩饰,就像此时的落叶不会停止舞蹈一样,只要风还在刮,只要时光还在矢志不渝地流淌。
  她独自一人来到人潮稀少的秋暮的寂静码头,他打长途告诉她已经结束了国外的留学生涯,今天会回来,所以让她来接。在电话里听见他久违的熟悉声音,想象着在另外一个国度他此生不会忘却更不可能忘记的容颜,不知为何她的浓灰色瞳孔已经被泪水打湿。“好,我去”,只有三个字,却压抑着这些年她几乎所有的情愫,丝丝入扣。
  码头的天空是一张亘古不变的衰黄侧脸,因为这里见证了太多的离开与重逢。三年前,她与他就是在这里分开的。三年来,这里的风景依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每天离开抑或欢聚的人。以及她与三年前截然不同的心绪。如今故地重游,她恍惚间又想起了三年前的种种画面,既真实又朦胧,宛若昨日光景又仿佛梦中场景。
  那年他们在北京读书,都是舞蹈学院的。他们认识的时候,他大三,她大二。
  在学校的一次校庆晚会上,她第一次见到他。同样是在一个衰败的秋天,他身着华丽却不做作的燕尾服,在灯光绚烂的偌大舞台上和一个女生搭档跳舞。周遭灯光瞬间暗淡,一个硕大的光点投影到他和那个女生身上,刹那间他忧郁娴熟的舞姿吸引了她的眼球。他像一个忧郁天使与那个女生牵手旋转,女生洁白纯粹的裙子在他似水般缠绵的舞姿下翩翩起舞,像极了梦境中的独舞,唯美中不缺丝丝柔情。光线打在他帅气的脸庞上,不羁的碎发将他的侧脸修饰得甚是光鲜亮丽。他和那个女生其实是在用灵魂在跳舞,用他们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尘间的忧伤与华美。
  一时间她有些羡慕甚至可以说嫉妒那个女生,因为她感觉自己跳得比那个女生会好些,如果是和他一起跳舞的话。
  她再一次不自觉地仰望着晚霞遍布的天空,哀黄的天边掠景被讨厌的乌云渐次渲染,暖黄色蔓延了大部分的天空。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当她再次回忆从前的场景时,内心那根敏感的神经会不自觉的刺痛着她渐渐麻木的感情,于是她又回忆起了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如烟往事。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舞会上,他们虽然素不相识却拥有同样的朋友。于是阴差阳错地出现在了同样的舞会上,他也终于有机会看到她的独舞。舞会上的他们是第一次跳舞,同时也是最后一次。虽然是第一次,却很合得来,他依旧是一身很合气质的燕尾服,而她,浅浅的淡蓝色花边摆裙。她像一个快乐的精灵,随着他的节拍随意舞动婀娜身姿,似乎盛夏天边透彻洁净的云霞般飘渺欲仙。而他,更像是她的守护神,保护着腼腆的她,让她变得随意,让她变得单纯。
  那次舞会是她大学时期最开心的一次跳舞,没有束缚,没有压抑,有的只是淡淡的天真与明媚。
  从此,他们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相识了。他们也从普通朋友演变成了男女朋友,直到分离。他后来又选择了去美国留学,为成为一名职业舞蹈家作准备。那时,她还在读大四,已经放弃了跳舞。
  当她回忆这些如梦碎影的时候,天空已经被蒙上了一层更加伤感的柠檬黄,像是一层柔软的纱布轻拂过美梦的表层。此时海面上隐隐约约有游轮开来,很小,但是她看得到,而且她知道,他就在游轮里。她又一次想起了他们分离时的场景,那画面是她永生都难以忘怀,如同耳朵上针尖大的耳洞,是此生不可能痊愈的“伤疤”,永远跟随着自己,陪伴着自己,同时也伤害着自己。
  他们分离的季节是在一个秋季,那时秋意正酣,片片衰老的黄叶在秋景下哀嚎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他们怀揣着难以诉说的难过,踩过校园水泥路面上积压的憔悴枯叶,他们走出校门,他知道或许自己以后再也没机会进来了。她和他的家人、朋友把他送到机场,那一次,她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却欲哭无泪。
  “我好想和你再跳一次舞蹈,像那天的舞会一样。”
  “好,等我回来一定。”
  简单的对白,却使她至今刻骨铭心。所以在他离开的光阴里,她一直在等他,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
  游轮靠岸了,海水也停止了欢歌。旅人渐渐下船,透过熙熙攘攘的人流间的缝隙,她隐隐见到了他,和三年前一模一样的精致脸庞,他原来一直没有改变。她想,只是他的身边多了一个淡黄色头发的美国女孩。
  他牵着那个美国女孩的手,像他从前牵着自己的手一样。
  她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他,而他,远远地看见了她,同样是一动不动的姿势,倒是那个美国女孩一脸迷惑。一直等到方才喧闹的人们逐渐散场,她迈着优雅淡定的步伐徐徐走进他。随后缓缓把头抬起凝视着昏暗的天色,以及不再像刚才那样泛黄的落暮。他也仰头看天,看秋天泛黄的倩影。“三年了,真的什么都改变了。”她不禁感叹。此时又有几片满目皱纹的落叶随风扫过他们的两侧,那些落叶见证着他们曾经独舞的秋歌。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局。时间真的可以改变许多事情,包括昔日的海誓山盟,包括曾经难以忘怀的记忆片段,但到了来年再回首之时,就算结局再悲伤,也可以真切地释然了。
  因为伤感的秋天并不会持久,暮春三月的绚烂风景终究是会来临的,往昔纷飞的秋叶很快会演化成若干年后的一棵开花树上的花蕾。
其他文献
不到一年的时间,我曾在不同的季节分三次前往双廊。第一次是在2012年的阳春三月,第二次是在2012年的金秋十月,第三次则是在2013年春节前夕的隆冬。  2012年3月,正是我为期一年的长途旅行之初,云南三月的阳光明媚,风中弥漫着青草和繁花的馨香,仰起脸是一抹蔚蓝无际的清湛天空,蜂飞蝶舞,暖风拂面,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一颗毛茸茸的心。第一次去双廊,正是这样的好季节、好天气。  那日住在洱海西岸的蝴
期刊
上大学时,我结交了两位好朋友,她们是阿曼和茉莉。毕业后,阿曼选择到上海工作,想趁着大好年华,拼出一个美好的未来。茉莉回到了小城,她说小城虽小,却处处透着清幽与雅静,给人以闲适恬淡之感。  那些年里,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各自忙碌,各自奔波,见面的机会很少。然而思念如藤,偶尔会沿着电话线攀援生长,为生活添一抹绿意。  十余年的光阴,倏忽而过。有一天我到上海出差,提前办完公事,想顺便拜访下旧友。我满心欢喜地
期刊
儿时随父母由南向北由北向南地穿梭,在故乡与北方小城的梦境里往返,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故乡远没有乡愁,有的只是一条长长的铁轨,铁轨上穿行着长长的绿皮火车,以及火车上说不清的快乐抑或寂寞。  记忆最终总会将时光凝固成为一些瞬间,仿佛那就是生命里曾经的全部。北京是中转站,每次从小城到北京,从北京到小城,车上颠簸着的仿佛都是深夜,然而那样的夜是不需睡眠的。火车仿佛被涵洞大口吸进腹中,咆哮着闯进夜的另一
期刊
一、 偶遇《巨流河》  偶然,有花一样美名城市的美国布鲁名顿市映入我的眼帘。因为这里坐落着一所世界著名的印弟安纳大学,这个地方也是我梦寐以求今生想去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的外祖父--国际著名历史学家邓嗣禹任教的地方。在印大的图书馆里还坐落着我的外祖父邓嗣禹的铜像。邓嗣禹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曾参加过“三一八”学生运动;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去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他虽侨居美国,对中国的苦难关
期刊
长亭古道,历来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和很多旅行者一样,我也有化不开的古道情结。  出丽江去香格里拉,有些路是在古滇藏茶马古道基础上修建的。古滇藏茶马古道从云南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进入西藏的察隅、拉萨、日喀则后,最终辐射到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昔日马帮走个来回,往往得耗上整年时光。有了水泥路,普洱到香格里拉也算整个茶马古道最舒坦的一程,可仍感觉到了颠簸艰辛。沿途停车,看过虎跳峡、长江第
期刊
金色铜牛:华尔街的标志,力量与勇气的象征  来到华尔街,在西入口不远处,我一眼就看到了华尔街的标志——铜牛。这是座制作非常精美的雕塑,体型硕大的公牛,低头弯腰,前腿蹬,后腿弓,肌肉紧绷,尾巴上翘,展现出一副无畏险阻,奋力向前的神态。这座铜牛雕塑,出自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狄摩迪卡之手,它不仅栩栩如生,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1987年纽约股市崩盘,狄摩迪卡看到很多美国人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非常难过,便决
期刊
丹的儿子16岁,1米93,可看电视的时候仍趴在地毯上,高兴了就打个滚儿;佳妮的好友15岁,1米83,她问佳妮:“你说我以后结婚了,能买到合适的婚纱吗?”;杠杠14岁时,已有1米80,他忧愁着小脸对我说:“妈,我不喜欢长这么高!”……  好像一夜之间,身边的小孩都拔地而起,长成了一棵大树:尽管枝叶还稚嫩,但身高都有“参天”的趋势!虽然,长高了好哇,可以俯视唠叨的妈妈,可以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可以眺望
期刊
一  翻箱倒柜,在一个抽屉里层找到一个精致的白色小瓷瓶。抽屉里装满各种细小物品。小瓷罐,贝壳,旧手机,光盘,各类证件。它躲藏在一堆零散的票据下面,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寻找它的踪迹。中途几次欲放弃,依旧不依不饶。找到之后,内心有无比舒畅的成就感。  里面装着一截苦莲。是离开那座大宅院时捎来的。后来经我收藏。经久没用,已经忘记它存放的时间和位置。  那天,突然感觉身疲力竭,心烦不寐。打电话咨询中医朋友
期刊
1955年的一天,前往俄亥俄州的飞机已经起飞,美国民歌手皮特·西格望着机舱外越来越远的大地,漫无边际地想:“都去哪儿了”,曾在小说《静静的顿河》里读过的一首哥萨克民歌,蓦然闪现在脑海,为了不忘却,他将它们记在笔记本上:“鲜花在哪儿?被女孩们采去了;女孩在哪儿?她们嫁人去了;男人们在哪儿?他们都参军去了”……  阅读这件乐坛小轶事时,我的视线被“哪儿”吸引住,果然好词!既是疑问的十字路口,又是明确的
期刊
一天晚上,和先生灯下闲论,先生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来,没有顾左右而言他,也没有客套和寒暄,只是略微沉吟了一下,就是直奔主题,他说他想借点钱。  我笑了,问先生:“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朋友?”先生愣了一下,反问我:“怎么了?他是个不错的人啊!”我说:“什么不错?既是好朋友,就不会张口跟朋友借钱,除非不想要这段友情了,你忘了古人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先生也笑了:“你这是什么逻辑?朋友遇到困难,不找朋友找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