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阶段,数学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需要及时响应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可以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实现自己道德修养的稳步提升。基于此,本文先介绍了渗透整合德育教育的价值原则,并介绍了几个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德育教育;价值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39-01
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在导入环节渗透德育教育,激活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能处于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德育知识和数学知识。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价值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合理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就需要保证合理性,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完美结合起来。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论知识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找到德育教育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关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良好的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渐进性原则
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需要保证其内容与学生当前的心智成熟度、年龄相对应。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认知能力,还是在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采用渐进性原则,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逐渐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其内容。
(三)情感性原则
高中数学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需要注重情感教育。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融入更多的情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出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为学生适当讲解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一些数学的发展历史或者数学家的生平事迹,适当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面。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一)导入阶段渗透德育教育
在导入阶段,如果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那么学生该节课的学习效果较为理想。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第一节课、导入环节当做渗透德育教育的重点阶段。在新学期开始时,学生对该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拥有新的期待。并且,在新学期的开始阶段,学生尚未承担较大的学习压力,身心都较为放松,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该阶段合理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激活学生代入感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数学发展的过程、数学家的生平事迹,都非常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合理运用这些内容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与方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可以在聆听故事的同时,能牢牢掌握其具有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促使学生能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给予学生代入感,促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吸收其中隐藏的德育思想。
(三)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与规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同时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并且数学公式与规律之间也存在较大关联,是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需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渗透德育教育,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较多的辩证元素,而这些内容非常容易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内容时,该节课的内容是关于运动和静止的,教师可以从辩证关系的角度,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而这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以及逆向思维,让学生可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准确掌握其中的辩证观点,从而能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和体会德育教育的本质。采用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隐藏的德育思想,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四)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开始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这既能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具有哲学美与平衡美,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数学的魅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问题的不用解决方法和思路。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可以在合作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切勿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切勿给学生制定行为规范,而是要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影响和启发下,感受到教师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将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和谐相处,让学生可以对自己产生信任感,能尊重自己。而教师也要尊重学生,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多以鼓励为主,保持一视同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当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和谐相处后,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能主动听从教师的指导,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前进。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德育教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学内容,找到德育教育的准确切入点,让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熏陶,可以在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稳步提升。
【參考文献】
[1]罗成英.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06.
[2]丁淑艳.浅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研究,2019(16):31-32.
[3]刘金光.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整合的价值原则及其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9):61.
【关键词】高中数学;德育教育;价值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39-01
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在导入环节渗透德育教育,激活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能处于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德育知识和数学知识。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价值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合理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就需要保证合理性,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完美结合起来。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论知识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找到德育教育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关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良好的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渐进性原则
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需要保证其内容与学生当前的心智成熟度、年龄相对应。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认知能力,还是在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采用渐进性原则,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逐渐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其内容。
(三)情感性原则
高中数学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需要注重情感教育。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融入更多的情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出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为学生适当讲解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一些数学的发展历史或者数学家的生平事迹,适当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面。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一)导入阶段渗透德育教育
在导入阶段,如果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那么学生该节课的学习效果较为理想。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第一节课、导入环节当做渗透德育教育的重点阶段。在新学期开始时,学生对该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拥有新的期待。并且,在新学期的开始阶段,学生尚未承担较大的学习压力,身心都较为放松,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该阶段合理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激活学生代入感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数学发展的过程、数学家的生平事迹,都非常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合理运用这些内容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与方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可以在聆听故事的同时,能牢牢掌握其具有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促使学生能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给予学生代入感,促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吸收其中隐藏的德育思想。
(三)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与规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同时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并且数学公式与规律之间也存在较大关联,是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需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渗透德育教育,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较多的辩证元素,而这些内容非常容易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内容时,该节课的内容是关于运动和静止的,教师可以从辩证关系的角度,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而这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以及逆向思维,让学生可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准确掌握其中的辩证观点,从而能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和体会德育教育的本质。采用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隐藏的德育思想,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四)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开始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这既能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具有哲学美与平衡美,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数学的魅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问题的不用解决方法和思路。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可以在合作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切勿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切勿给学生制定行为规范,而是要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影响和启发下,感受到教师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将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和谐相处,让学生可以对自己产生信任感,能尊重自己。而教师也要尊重学生,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多以鼓励为主,保持一视同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当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和谐相处后,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能主动听从教师的指导,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前进。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德育教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学内容,找到德育教育的准确切入点,让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熏陶,可以在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稳步提升。
【參考文献】
[1]罗成英.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06.
[2]丁淑艳.浅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研究,2019(16):31-32.
[3]刘金光.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整合的价值原则及其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