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江苏省震泽中学作为江苏省内第一批重点中学、四星级高中,一直领跑吴江地区高中教育。在十二五期间确立创建学术性普通高中的发展目标。在创建学术性普通高中过程中,学术性课程资源建设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江苏省震泽中学“晓庵天文”系列课程资源建设为例,探讨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
[关键词] 学术性高中 课程资源 再生、增值
一、概念界定
1.学术性高中
“学术性高中”概念源于欧美国家,是相对于综合高中而言的。在美国,大部分高中是综合高中,其毕业生可以升学也可以直接就业。少数为学术性高中,这些学校入学竞争激烈,学术水平很高,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因此经常被称作“大学预备学校”、“选拔性学校”或“精英高中”。 学术性高中和一般综合高中相比,规模较小,教学上重视通识博雅教育,人文和科学并重;要求学生进行广泛和深度的阅读;目标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领导力。
2.课程资源
关于什么是课程资源,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探讨。顾明远认为课程资源即教育资源,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合。”[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Z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799]吴刚平认为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吴刚平在其研究中更倾向于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即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吴刚平. 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 教育研究, 2001(9), 59-63, 71]
3.再生、增值
“再生”原是生物学领域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本文中具体是指随着学术性普通高中研究与建设的推进,课程资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之能适合学术性普通高中建设的新需要。“增值”原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指资产价值增加。这里是指课程资源随着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加它的利用价值。
二、“晓庵天文”成为江苏省震泽中学创建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缘起
“晓庵”即王锡阐(1628—1682),字寅旭,号晓庵,江苏吴江震泽人,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历算学家。十七岁那年,时值清军南下,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江南各地纷起抗清,他以投河自尽表示尽忠明朝。遇救之后,他又绝食七日,后来虽因父母强迫,不得已而复食,但从此放弃科举,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王锡阐学贯中西,他在天文学历算领域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刻苦钻研西方历法,积极接受西方科学知识。所著《晓庵新法》、《历说》和《五星行度解》等,为中国近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晚清时期,曾任苏州巡抚的林则徐筹款为王锡阐营建墓地,墓前立了题刻“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的碑石,墓东建造了“王贤祠”,设有王晓庵纪念馆。
民国时期,震泽教育界借“王贤祠”兴办第五高等小学。1922年秋,震泽教育界同仁倡议将“王贤祠”内第五高等小学改设震属初级中学。1923年春,近代著名银行家施肇曾与其胞弟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施肇基先生“敬恭桑梓,斥资兴学”,于民国十二年四月,呈准江苏省教育厅正式设立吴江县私立震属初级中学,此即为江苏省震泽中学前身。在此期间,陈立夫、叶楚伧等政界、学界名人曾为学校题词,爱国诗人柳亚子为学校撰写校歌,勉励师生学习先哲王晓庵,勤学苦读,乐育英才。“学究中西,承先贤遗教;门栽桃李,培后起英才”,王锡阐对天文研究的执着精神也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自此,江苏省震泽中学与“晓庵”结下不解之缘。
1977年恢复高考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迎来了新时期的大发展。在创建特色文化校园上,学校以弘扬王晓庵矢志于学,学究中西的科学精神,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立了“晓庵天文小组”,并在较为简陋的条件下建造了“晓庵天文台”,后又相继配套修建了地磁房、气象站。在天文为特色的科普氛围下,一批批学子带着浓浓的科学精神考入高校深造,很多在天文领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空间自动控制专家、航天工程学家、两院院士杨嘉墀,美国莱斯大学地球物理系终身教授、世界著名地震预测专家钮凤林,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明德等。至上个世纪90年代,江苏省震泽中学“晓庵天文”发展特色,已经成为苏州中学教育的一大亮点,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名片。
进入21世纪,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在国家课程资源基础上,教育部大力提倡地方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晓庵天文”为主题的课程资源成为其中的主体,也成为震泽中学最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震泽中学确立创建学术性普通高中的发展目标,“晓庵天文”为主题的课程资源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彰显个性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而成为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目标确立后,江苏省震泽中学根据校内校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环境以及教育教学、过程和特点等,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并建设课程资源,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课程资源,促进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以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三、江苏省震泽中学“晓庵天文”系列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再生与增值实践
1.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依托“晓庵天文”传统积淀,不断挖掘、拓展校本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虽然是国家课程版块一部分,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般以乡土、校本课程资源为依托展开。江苏省震泽中学从本校实际出发,以“晓庵天文”几十年传统积淀为基础,围绕天文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不断挖掘、拓展校本资源。 近年来“晓庵天文”相关研究性学习一览表:
课题名称 课题组长 指导老师
王晓庵天文成就的世界地位研究 翟寒霞、许良 刘松柏(历史)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及其成就探微 周晓峰、叶文杰 刘松柏(历史)
古代神话传说与星宿 马 婷、张周樱子 丁长春(地理)
天文学家的故事 吴嵩南 朱伟男(外语)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景观拾萃 沈娇怡 刘丽华(语文)
星宿命名与生物种类研究 叶依娜 丁长春(地理)
外星生物之生存研究 刘 越 王开秀(生物)
双星运动的机制和黑洞发现的研究 钮闻杰 蔡耀忠(物理)
天文陨石探索 傅 建 鲁加峰(化学)
万有引力在天文学领域的运用研究 盛 宇 郭本刚(物理)
航天器燃料使用研究 刘超逸 王继良(化学)
哥白尼的故事 顾健浩 朱伟男(外语)
简易地震记录仪的设计制作 刘宏超 王 震(物理)
太阳黑子的观测手段研究 曹 易 俞子梦 明 春(地理)
住月工程可行性及未来研究 许卓尔 胡汉玺(语文)
月球表面概况研究 杨俊杰 胡汉玺(语文)
天体运行轨道研究 邱高峰 陈敬国(数学)
黑子和它的光 朱植秀 陶建燕(物理)
天文望远镜研究 童 英 邓荣建(地理)
物理学在卫星变轨上的应用 顾宇峰 陈岚婷(地理)
震泽中学天文爱好者现状调查 金益婷 明 春(地理)
以上研究性学习相关课题和成果每年都编入《放飞的翅膀》校刊杂志,作为课程资源传递给下一届的学生。下一届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这些成果纳入已有的课程资源之中,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如此周而反复,相关的课程资源像滚雪球一样不断丰富和深入,最终促成了 “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项目。
2.以“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项目为契机,在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拓展扩充,实现课程资源的不断再生、增值
在“晓庵天文”传统积淀以及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天文兴趣小组等活动基础上,江苏省震泽中学申报省级课程基地。2011年,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11]27号)文件,江苏省震泽中学“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项目顺利通过立项。以此为契机,在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拓展扩充课程资源。
“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项目由“晓庵天文馆”和“晓庵天文研究所”两部分构成。具体结构如下:
晓庵天文馆是传播天文知识的科普机构。主要功能是通过天象演示、天文知识讲座、培训,天文影像资料放映,天文出版物,举办天文图片展览、天文知识竞赛、天文观测活动,以及自制天文教具等形式从事科普工作,从实践上拓展、扩充课程资源。
晓庵天文研究所是晓庵天文研究基地的学术研究机构。主要功能是以天文科普和天文观测实践为载体,运用高中学生已有的学科课程知识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以此满足学生兴趣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实践创新的动力。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主动系统地在实践中获取天文知识,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以天文校本课程、微课程教材编写为载体,充分调动师生人力资源,共同推进“晓庵天文”系列课程资源的统整、再生与增值
在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统领下,以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基础,江苏省震泽中学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室,分别从各自学科为切入点编写天文主题的校本课程教材。形成一套“晓庵天文”系列校本课程丛书,具体如下:
工作室 研究内容 校本课程名称
物理工作室 物理定律与天文学、力学与天文学等 《高中物理与天文》
数学工作室 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天文数据计算等 《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学》
地理工作室 日月星辰、节气、历法、太阳风暴、黑洞 《谈天说地》
历史工作室 天文学史、古今中外天文学家及成就 《史海天文》
政治工作室 天文与哲学(宇宙观、世界观) 《学究天人》
化学工作室 天体化学元素分析、恒星光谱分析 《宇宙化学》
生物工作室 天文与生命科学、地外生命探测 《宇宙与生命》
语文工作室 天文相关文学作品(诗词歌赋)赏析 《怀想诗意的天空》
英语工作室 国外天文科普读物、国外科普新闻报道 《天文视窗》
“晓庵天文”系列校本课程丛书出版后,先后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围绕“晓庵天文”主题,新一轮研究性学习浪潮掀起。与此同时,“晓庵天文”系列校本课程教材在省内也引起极大反响,这套教材先后获得苏州市、江苏省校本课程评比特等奖。
在“晓庵天文”系列校本课程出版两年后,为了优化课程资源,在九科校本课程基础上各自选取一个角度向纵深挖掘,又编写出版了“晓庵天文”系列微课程。“晓庵天文”系列微课程以“天文情怀,科学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实施方式,与国标高中课程相整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人文精神,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习探究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篇目结构如下:
工作室 微课程篇目
物理工作室 《高中物理与北斗卫星系统》、《天文物理热点聚焦》
数学工作室 《数学与天体测量》
地理工作室 《月相的形成与规律》、《天文望远镜简介》
历史工作室 《从近代西方天文学发展看科学与宗教神学的斗争》 政治工作室 《空间站的那些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
化学工作室 《大气光学现象》、《太阳与太阳黑子》
生物工作室 《地外生命探索》、《中国古代星宿探秘》
语文工作室 《汉魏文人及其诗歌中的时空意识》、《成语中的天文知识》、《唐诗宋词中月亮意蕴》、《杜甫和老人星》、《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北斗星》
英语工作室 《天文学家简介》、《行星之神话传说》
体艺工作室 《天文与音乐》
江苏省震泽中学有着近百年传承历史底蕴,有一支较强而稳定师资队伍,有一套完善的领导班子,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都是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可以依托和挖掘的素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断深入,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由于这种课程资源不以应试为目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大的自主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很有帮助,完全符合“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
三、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再生与增值的几点反思与启示
1.立足于“校本”,又要超越“校本”
“校本”就是立足于学校自身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课程资源建设及课程资源的再生要以“校本”为基础,立足于本校的传统特点、学生状况、教师特长及办学理念等,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形成独特的统领性的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与基本体系,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别人,这才是真正的“校本”研究,也才能达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境界。同时,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又要超越“校本”。所谓超越“校本”,是指学校要善于借鉴和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尤其是依托本地区特有的乡土资源及相关的外围资源,如公共教育设施、媒体资源、外部专家资源等。江苏省震泽中学地处吴江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江南水乡,有同里古镇的江南私家园林,有盛泽繁盛的丝绸文化,有震泽的师俭堂等文化古迹,又有柳亚子、费孝通、汪集旸、程开甲、杨家墀等学界、政界和科学界名人。这些也都可以作为校外地区性的课程资源。以此为基础,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组成相应的课程资源,然后在纵深维度进一步挖掘,使相关课程资源不断发展和丰富,实现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实现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超越“校本”更深层的含义在于课程资源建设要有国际视野,有远大目标,如,我校与美国安生进行国际合作办学,培养以留学为目的的普通高中人才,瞄准国际上教育条件和水平较高的国家的重点大学。立足“校本”是课程资源建设的根本;超越“校本”则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校本,没有超越就很难立足,更难以发展。立足于“校本”,又要超越“校本”才能实现课程资源的不断再生与增值。
2.基于传统特色文化,不断传承创新
每所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与生命密码,积淀并传承着独特的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教育智慧以及某些约定俗成的惯例。这就是学校教育传统或者说是文化特色。传统是历史的凝聚和沉淀,是现代的起点;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因此,学校应继承和发展本校传统中反映教育规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内容。校教育传统应成为课程资源建设的起点,换言之,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应基于传统,立足于传统。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校教育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既继承着传统又构建着传统,也就是说,学校在继承教育传统的同时,还要根据面临的实际情况,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进行加工改造与创生,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因此,高中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应基于传统,同时又要超越传统。但不管如何超越传统,人本主义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3.基于“模式”与超越“模式”
为有效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以及实现课程资源再生与增值,我校把握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质,制定统领性的,有效的指导原则,以科学的理念建立健全基本体系,建立基本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模式”,也就是建立课程资源建设的起码规范,使学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明确如何合理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例如,“晓庵天文”课程资源建设是依次按: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校本课程教材——微课程的模式不断发展,实现其再生与增值的。在没有现成经验借鉴基础上,这一大致的模式思路有效地指引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方向。学校在基于“模式”进行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又不能被“模式”框住;在遵守基本“模式”的同时,还要跳出“模式”,根据学校资源状况,学生需要与教师特点,创造性地建设课程资源。基于“模式”是基础,超越“模式”则为飞跃。课程资源建设在初期应基于“模式”,在其成熟阶段应超越“模式”。下一阶段,江苏省震泽中学课程资源建设该如何超越“模式”,进一步创新也值得思考。
(注:本文是教育部“十二.五”教育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子课题《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再生与增值研究》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学术性高中 课程资源 再生、增值
一、概念界定
1.学术性高中
“学术性高中”概念源于欧美国家,是相对于综合高中而言的。在美国,大部分高中是综合高中,其毕业生可以升学也可以直接就业。少数为学术性高中,这些学校入学竞争激烈,学术水平很高,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因此经常被称作“大学预备学校”、“选拔性学校”或“精英高中”。 学术性高中和一般综合高中相比,规模较小,教学上重视通识博雅教育,人文和科学并重;要求学生进行广泛和深度的阅读;目标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领导力。
2.课程资源
关于什么是课程资源,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探讨。顾明远认为课程资源即教育资源,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合。”[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Z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799]吴刚平认为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吴刚平在其研究中更倾向于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即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吴刚平. 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 教育研究, 2001(9), 59-63, 71]
3.再生、增值
“再生”原是生物学领域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本文中具体是指随着学术性普通高中研究与建设的推进,课程资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之能适合学术性普通高中建设的新需要。“增值”原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指资产价值增加。这里是指课程资源随着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加它的利用价值。
二、“晓庵天文”成为江苏省震泽中学创建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缘起
“晓庵”即王锡阐(1628—1682),字寅旭,号晓庵,江苏吴江震泽人,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历算学家。十七岁那年,时值清军南下,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江南各地纷起抗清,他以投河自尽表示尽忠明朝。遇救之后,他又绝食七日,后来虽因父母强迫,不得已而复食,但从此放弃科举,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王锡阐学贯中西,他在天文学历算领域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刻苦钻研西方历法,积极接受西方科学知识。所著《晓庵新法》、《历说》和《五星行度解》等,为中国近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晚清时期,曾任苏州巡抚的林则徐筹款为王锡阐营建墓地,墓前立了题刻“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的碑石,墓东建造了“王贤祠”,设有王晓庵纪念馆。
民国时期,震泽教育界借“王贤祠”兴办第五高等小学。1922年秋,震泽教育界同仁倡议将“王贤祠”内第五高等小学改设震属初级中学。1923年春,近代著名银行家施肇曾与其胞弟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施肇基先生“敬恭桑梓,斥资兴学”,于民国十二年四月,呈准江苏省教育厅正式设立吴江县私立震属初级中学,此即为江苏省震泽中学前身。在此期间,陈立夫、叶楚伧等政界、学界名人曾为学校题词,爱国诗人柳亚子为学校撰写校歌,勉励师生学习先哲王晓庵,勤学苦读,乐育英才。“学究中西,承先贤遗教;门栽桃李,培后起英才”,王锡阐对天文研究的执着精神也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自此,江苏省震泽中学与“晓庵”结下不解之缘。
1977年恢复高考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迎来了新时期的大发展。在创建特色文化校园上,学校以弘扬王晓庵矢志于学,学究中西的科学精神,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立了“晓庵天文小组”,并在较为简陋的条件下建造了“晓庵天文台”,后又相继配套修建了地磁房、气象站。在天文为特色的科普氛围下,一批批学子带着浓浓的科学精神考入高校深造,很多在天文领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空间自动控制专家、航天工程学家、两院院士杨嘉墀,美国莱斯大学地球物理系终身教授、世界著名地震预测专家钮凤林,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明德等。至上个世纪90年代,江苏省震泽中学“晓庵天文”发展特色,已经成为苏州中学教育的一大亮点,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名片。
进入21世纪,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在国家课程资源基础上,教育部大力提倡地方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晓庵天文”为主题的课程资源成为其中的主体,也成为震泽中学最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震泽中学确立创建学术性普通高中的发展目标,“晓庵天文”为主题的课程资源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彰显个性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而成为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目标确立后,江苏省震泽中学根据校内校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环境以及教育教学、过程和特点等,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并建设课程资源,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课程资源,促进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以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三、江苏省震泽中学“晓庵天文”系列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再生与增值实践
1.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依托“晓庵天文”传统积淀,不断挖掘、拓展校本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虽然是国家课程版块一部分,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般以乡土、校本课程资源为依托展开。江苏省震泽中学从本校实际出发,以“晓庵天文”几十年传统积淀为基础,围绕天文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不断挖掘、拓展校本资源。 近年来“晓庵天文”相关研究性学习一览表:
课题名称 课题组长 指导老师
王晓庵天文成就的世界地位研究 翟寒霞、许良 刘松柏(历史)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及其成就探微 周晓峰、叶文杰 刘松柏(历史)
古代神话传说与星宿 马 婷、张周樱子 丁长春(地理)
天文学家的故事 吴嵩南 朱伟男(外语)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景观拾萃 沈娇怡 刘丽华(语文)
星宿命名与生物种类研究 叶依娜 丁长春(地理)
外星生物之生存研究 刘 越 王开秀(生物)
双星运动的机制和黑洞发现的研究 钮闻杰 蔡耀忠(物理)
天文陨石探索 傅 建 鲁加峰(化学)
万有引力在天文学领域的运用研究 盛 宇 郭本刚(物理)
航天器燃料使用研究 刘超逸 王继良(化学)
哥白尼的故事 顾健浩 朱伟男(外语)
简易地震记录仪的设计制作 刘宏超 王 震(物理)
太阳黑子的观测手段研究 曹 易 俞子梦 明 春(地理)
住月工程可行性及未来研究 许卓尔 胡汉玺(语文)
月球表面概况研究 杨俊杰 胡汉玺(语文)
天体运行轨道研究 邱高峰 陈敬国(数学)
黑子和它的光 朱植秀 陶建燕(物理)
天文望远镜研究 童 英 邓荣建(地理)
物理学在卫星变轨上的应用 顾宇峰 陈岚婷(地理)
震泽中学天文爱好者现状调查 金益婷 明 春(地理)
以上研究性学习相关课题和成果每年都编入《放飞的翅膀》校刊杂志,作为课程资源传递给下一届的学生。下一届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这些成果纳入已有的课程资源之中,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如此周而反复,相关的课程资源像滚雪球一样不断丰富和深入,最终促成了 “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项目。
2.以“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项目为契机,在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拓展扩充,实现课程资源的不断再生、增值
在“晓庵天文”传统积淀以及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天文兴趣小组等活动基础上,江苏省震泽中学申报省级课程基地。2011年,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11]27号)文件,江苏省震泽中学“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项目顺利通过立项。以此为契机,在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拓展扩充课程资源。
“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项目由“晓庵天文馆”和“晓庵天文研究所”两部分构成。具体结构如下:
晓庵天文馆是传播天文知识的科普机构。主要功能是通过天象演示、天文知识讲座、培训,天文影像资料放映,天文出版物,举办天文图片展览、天文知识竞赛、天文观测活动,以及自制天文教具等形式从事科普工作,从实践上拓展、扩充课程资源。
晓庵天文研究所是晓庵天文研究基地的学术研究机构。主要功能是以天文科普和天文观测实践为载体,运用高中学生已有的学科课程知识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以此满足学生兴趣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实践创新的动力。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主动系统地在实践中获取天文知识,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以天文校本课程、微课程教材编写为载体,充分调动师生人力资源,共同推进“晓庵天文”系列课程资源的统整、再生与增值
在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统领下,以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基础,江苏省震泽中学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室,分别从各自学科为切入点编写天文主题的校本课程教材。形成一套“晓庵天文”系列校本课程丛书,具体如下:
工作室 研究内容 校本课程名称
物理工作室 物理定律与天文学、力学与天文学等 《高中物理与天文》
数学工作室 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天文数据计算等 《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学》
地理工作室 日月星辰、节气、历法、太阳风暴、黑洞 《谈天说地》
历史工作室 天文学史、古今中外天文学家及成就 《史海天文》
政治工作室 天文与哲学(宇宙观、世界观) 《学究天人》
化学工作室 天体化学元素分析、恒星光谱分析 《宇宙化学》
生物工作室 天文与生命科学、地外生命探测 《宇宙与生命》
语文工作室 天文相关文学作品(诗词歌赋)赏析 《怀想诗意的天空》
英语工作室 国外天文科普读物、国外科普新闻报道 《天文视窗》
“晓庵天文”系列校本课程丛书出版后,先后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围绕“晓庵天文”主题,新一轮研究性学习浪潮掀起。与此同时,“晓庵天文”系列校本课程教材在省内也引起极大反响,这套教材先后获得苏州市、江苏省校本课程评比特等奖。
在“晓庵天文”系列校本课程出版两年后,为了优化课程资源,在九科校本课程基础上各自选取一个角度向纵深挖掘,又编写出版了“晓庵天文”系列微课程。“晓庵天文”系列微课程以“天文情怀,科学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实施方式,与国标高中课程相整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人文精神,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习探究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篇目结构如下:
工作室 微课程篇目
物理工作室 《高中物理与北斗卫星系统》、《天文物理热点聚焦》
数学工作室 《数学与天体测量》
地理工作室 《月相的形成与规律》、《天文望远镜简介》
历史工作室 《从近代西方天文学发展看科学与宗教神学的斗争》 政治工作室 《空间站的那些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
化学工作室 《大气光学现象》、《太阳与太阳黑子》
生物工作室 《地外生命探索》、《中国古代星宿探秘》
语文工作室 《汉魏文人及其诗歌中的时空意识》、《成语中的天文知识》、《唐诗宋词中月亮意蕴》、《杜甫和老人星》、《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北斗星》
英语工作室 《天文学家简介》、《行星之神话传说》
体艺工作室 《天文与音乐》
江苏省震泽中学有着近百年传承历史底蕴,有一支较强而稳定师资队伍,有一套完善的领导班子,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都是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可以依托和挖掘的素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断深入,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由于这种课程资源不以应试为目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大的自主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很有帮助,完全符合“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
三、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再生与增值的几点反思与启示
1.立足于“校本”,又要超越“校本”
“校本”就是立足于学校自身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课程资源建设及课程资源的再生要以“校本”为基础,立足于本校的传统特点、学生状况、教师特长及办学理念等,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形成独特的统领性的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与基本体系,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别人,这才是真正的“校本”研究,也才能达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境界。同时,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又要超越“校本”。所谓超越“校本”,是指学校要善于借鉴和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尤其是依托本地区特有的乡土资源及相关的外围资源,如公共教育设施、媒体资源、外部专家资源等。江苏省震泽中学地处吴江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江南水乡,有同里古镇的江南私家园林,有盛泽繁盛的丝绸文化,有震泽的师俭堂等文化古迹,又有柳亚子、费孝通、汪集旸、程开甲、杨家墀等学界、政界和科学界名人。这些也都可以作为校外地区性的课程资源。以此为基础,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组成相应的课程资源,然后在纵深维度进一步挖掘,使相关课程资源不断发展和丰富,实现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实现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超越“校本”更深层的含义在于课程资源建设要有国际视野,有远大目标,如,我校与美国安生进行国际合作办学,培养以留学为目的的普通高中人才,瞄准国际上教育条件和水平较高的国家的重点大学。立足“校本”是课程资源建设的根本;超越“校本”则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校本,没有超越就很难立足,更难以发展。立足于“校本”,又要超越“校本”才能实现课程资源的不断再生与增值。
2.基于传统特色文化,不断传承创新
每所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与生命密码,积淀并传承着独特的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教育智慧以及某些约定俗成的惯例。这就是学校教育传统或者说是文化特色。传统是历史的凝聚和沉淀,是现代的起点;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因此,学校应继承和发展本校传统中反映教育规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内容。校教育传统应成为课程资源建设的起点,换言之,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应基于传统,立足于传统。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校教育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既继承着传统又构建着传统,也就是说,学校在继承教育传统的同时,还要根据面临的实际情况,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进行加工改造与创生,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因此,高中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应基于传统,同时又要超越传统。但不管如何超越传统,人本主义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3.基于“模式”与超越“模式”
为有效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以及实现课程资源再生与增值,我校把握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质,制定统领性的,有效的指导原则,以科学的理念建立健全基本体系,建立基本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模式”,也就是建立课程资源建设的起码规范,使学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明确如何合理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增值。例如,“晓庵天文”课程资源建设是依次按: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校本课程教材——微课程的模式不断发展,实现其再生与增值的。在没有现成经验借鉴基础上,这一大致的模式思路有效地指引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方向。学校在基于“模式”进行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又不能被“模式”框住;在遵守基本“模式”的同时,还要跳出“模式”,根据学校资源状况,学生需要与教师特点,创造性地建设课程资源。基于“模式”是基础,超越“模式”则为飞跃。课程资源建设在初期应基于“模式”,在其成熟阶段应超越“模式”。下一阶段,江苏省震泽中学课程资源建设该如何超越“模式”,进一步创新也值得思考。
(注:本文是教育部“十二.五”教育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子课题《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再生与增值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