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工业题材文学作品因其特殊的文学特质和内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工业题材文学几乎是伴随着新中国工业生产的发生和发展进程而滥觞和不断走向繁荣的。如果说“由于社会、历史发展和环境的原因以及作家个人原因,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工人形象的描写是非常薄弱的。”工业肇始时期的近代中国的工业题材文学是薄弱则几乎是阙如的。《田野的风》、《短裤党》(蒋光慈)、《子夜》(茅盾)、《包身工》(夏衍)等几部新中国成立前几部可圈可点的工业题材小说,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受压迫、受奴役”的政治图解,使其难以获得鲜明的阶级特性和群体特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发展工业的工作重心被确立后,“工业题材小说”始作为国家工业现代化及意识形态的文学进入到百花齐放的“文学样态”之中。
女作家草明的小说《原动力》(1948)作为当代工业题材小说的开山之作,首次以新的历史观描绘工人阶级。左翼作家的人生经历和“革命作家”的历史使命,使草明的小说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但不可忽略的是,草明小说中对中国工人群体特别是电力工人群体的描写具有开创意义。小说中第一次从特殊的视角对以老孙头为代表的中国电力工人群体进行了正面的刻画。老孙头是《原动力》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人形象,在电厂没有人接管的历史“空档”,他带领大家保护了电厂机器并恢复了发电。在文本中,老孙头哄骗大员的胆量和智慧、引导大家刨冰保护机器的力量、团结工人拯救机器等的做法,似乎来自于工人与机器之间的天然联系。遑论有意无意,草明笔下的工人们,第一次表露出个体与机器之间的依赖感和某种难以割舍的血脉联系。这种联系仿佛一种“原动力”,驱使着工人们保护机器,恢复生产,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每个人都有幻想和信念,而且每个人都会用一切的方法争取幻想的实现;和坚持自己的信念。”小说中的老孙头,虽然怀着妻离子散的仇恨心理,但他内心已经萌生了恢复生产的期待。本来他的这种信念已经被旧社会残酷的事实捣得粉碎了,但新时代的光明在鼓舞他,引逗他。此处,人与机器的这种依存关系并不是“劳动工具使用工人”异化的酸楚,而是代表着新中国成立前夕万业待兴时的工人们忍辱负重,操作机器进行生产,创造社会价值的渴望和希冀。可以说,这是中国工人群体内心深处正在逐步萌生和汇聚的精神动力。如果说这种精神动力是存在的,我们暂且将其称之為“工业精神”。对祖国的热爱是这一精神的内核。在《原动力》中,老孙头主动保护电厂并积极想办法恢复生产的举动中,包含有复仇的情绪,但他说“不管谁来接收,咱厂总算是中国人的了。好歹得想个办法,机器像个机器,厂子像个厂子……”作品中说,“日本人是主人,中国工人是奴隶”这种刻版式的社会已经给捣碎了。诚然,这些语言中有一些拔高的嫌疑,但饱经日本人奴役之苦中国早期产业工人们,将祖国和民族振兴的期望寄托在那些虽然破损但尚可恢复生产的机器身上,还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语境的。
审视中国现当代“工业题材文学作品”,这种精神一直或隐或现地贯穿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工业题材文学”作为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象征意义而受到推崇。在草明的《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百炼成钢》(艾芜)。新时期后,《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沉重的翅膀》(张洁)《大厂》(谈歌)等作品也不断涌现。这其中,电力文学作为现当代文学中崛起的一个崭新领域,更是在开拓“工业题材”,重塑“工业精神”的呼声中迅速“生长”。据统计,2001年以来全国电力系统业余创作的文学作品专著多达1300余部,其中长篇小说86部,小说集251部,散文集460部,诗歌集378部,报告文学集、文集106部,文学丛书82套。散见报刊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等数以万计。在众多的电力文学作品中,不能不提到《走进特高压》。由电力作家古清生、黄传会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走进特高压》,以史诗般的笔触,描写了新一代的中国电业工人克服重重困难,以振兴民族工业、维护国家利益的崇高精神和自觉意识,历时4年自主研发并建成世界领先的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壮举。《走进特高压》出版后,评论界认为其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堪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第一部与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建设同步的报告文学作品”。较之《原动力》,《走进特高压》是对中国电力工业在新时期发展情势的更加正面和全景式展现。虽然二者体裁不同,时代也相隔很远,但留给读者的印象,却是不同时代的千千万万电力工人们,都有着共同的精神特质和理想信念,将这两部电力文学作品串连起来,共同指向着新中国工业文学的崇高精神主题。
在中国,电力工业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电力工业甚至承载着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希望。电力也因此以“原动力”的文学隐喻而傲然绽放在中国工业题材文学的百花园之中。只是在商业精神日渐盛行的时代背景下,电力人身上具备的“工业精神”不复等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工人具有的“铁人”精神,而是被赋予了健康向上的生存理念与崇高的理想追求,在新时期文学中更加鲜明、突出。从《原动力》到《走进特高压》的电力文学,正是将中国电力人的这种“工业精神”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和抒发出来,并以此为脉络,绘就了中国工业半世纪以来艰辛开拓的历程。
(作者单位: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
女作家草明的小说《原动力》(1948)作为当代工业题材小说的开山之作,首次以新的历史观描绘工人阶级。左翼作家的人生经历和“革命作家”的历史使命,使草明的小说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但不可忽略的是,草明小说中对中国工人群体特别是电力工人群体的描写具有开创意义。小说中第一次从特殊的视角对以老孙头为代表的中国电力工人群体进行了正面的刻画。老孙头是《原动力》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人形象,在电厂没有人接管的历史“空档”,他带领大家保护了电厂机器并恢复了发电。在文本中,老孙头哄骗大员的胆量和智慧、引导大家刨冰保护机器的力量、团结工人拯救机器等的做法,似乎来自于工人与机器之间的天然联系。遑论有意无意,草明笔下的工人们,第一次表露出个体与机器之间的依赖感和某种难以割舍的血脉联系。这种联系仿佛一种“原动力”,驱使着工人们保护机器,恢复生产,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每个人都有幻想和信念,而且每个人都会用一切的方法争取幻想的实现;和坚持自己的信念。”小说中的老孙头,虽然怀着妻离子散的仇恨心理,但他内心已经萌生了恢复生产的期待。本来他的这种信念已经被旧社会残酷的事实捣得粉碎了,但新时代的光明在鼓舞他,引逗他。此处,人与机器的这种依存关系并不是“劳动工具使用工人”异化的酸楚,而是代表着新中国成立前夕万业待兴时的工人们忍辱负重,操作机器进行生产,创造社会价值的渴望和希冀。可以说,这是中国工人群体内心深处正在逐步萌生和汇聚的精神动力。如果说这种精神动力是存在的,我们暂且将其称之為“工业精神”。对祖国的热爱是这一精神的内核。在《原动力》中,老孙头主动保护电厂并积极想办法恢复生产的举动中,包含有复仇的情绪,但他说“不管谁来接收,咱厂总算是中国人的了。好歹得想个办法,机器像个机器,厂子像个厂子……”作品中说,“日本人是主人,中国工人是奴隶”这种刻版式的社会已经给捣碎了。诚然,这些语言中有一些拔高的嫌疑,但饱经日本人奴役之苦中国早期产业工人们,将祖国和民族振兴的期望寄托在那些虽然破损但尚可恢复生产的机器身上,还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语境的。
审视中国现当代“工业题材文学作品”,这种精神一直或隐或现地贯穿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工业题材文学”作为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象征意义而受到推崇。在草明的《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百炼成钢》(艾芜)。新时期后,《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沉重的翅膀》(张洁)《大厂》(谈歌)等作品也不断涌现。这其中,电力文学作为现当代文学中崛起的一个崭新领域,更是在开拓“工业题材”,重塑“工业精神”的呼声中迅速“生长”。据统计,2001年以来全国电力系统业余创作的文学作品专著多达1300余部,其中长篇小说86部,小说集251部,散文集460部,诗歌集378部,报告文学集、文集106部,文学丛书82套。散见报刊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报告文学等数以万计。在众多的电力文学作品中,不能不提到《走进特高压》。由电力作家古清生、黄传会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走进特高压》,以史诗般的笔触,描写了新一代的中国电业工人克服重重困难,以振兴民族工业、维护国家利益的崇高精神和自觉意识,历时4年自主研发并建成世界领先的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壮举。《走进特高压》出版后,评论界认为其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堪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第一部与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建设同步的报告文学作品”。较之《原动力》,《走进特高压》是对中国电力工业在新时期发展情势的更加正面和全景式展现。虽然二者体裁不同,时代也相隔很远,但留给读者的印象,却是不同时代的千千万万电力工人们,都有着共同的精神特质和理想信念,将这两部电力文学作品串连起来,共同指向着新中国工业文学的崇高精神主题。
在中国,电力工业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电力工业甚至承载着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希望。电力也因此以“原动力”的文学隐喻而傲然绽放在中国工业题材文学的百花园之中。只是在商业精神日渐盛行的时代背景下,电力人身上具备的“工业精神”不复等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工人具有的“铁人”精神,而是被赋予了健康向上的生存理念与崇高的理想追求,在新时期文学中更加鲜明、突出。从《原动力》到《走进特高压》的电力文学,正是将中国电力人的这种“工业精神”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和抒发出来,并以此为脉络,绘就了中国工业半世纪以来艰辛开拓的历程。
(作者单位: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