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关注老师精心设计提问和科学有效的理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加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课堂”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 学课堂 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不难发现广大教师的提问存在一些问题:(一)课堂提问比较单一。课堂教学中,以举手回答、指明回答等两种方式。(二)问的主导权过于集中。仍是以教师的提问为主,很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三)问题的语言组织过于成人化,不适合学生的口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以“以有效提问为抓手,优化教学过程”。不管老师的“问”,还是学生的“问”,都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老师的“问”是一种艺术,学生的“问”是一种智慧,两者相得益彰,都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由此可见,如果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抓手,对优化教学过程就一定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
一篇课文可以提问的角度有若干个,怎样才能从中抓出一个主干呢?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反复地读、有感情地读,对教材有了深刻的解讀,我们才能从文本中抓出主干。主干抓住了,我们就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使一堂课变得精彩起来,老师所思考的问题也是在解读文本之后才思考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更具逻辑性,在文中比较清晰明了,适合学生思考。
其次,入选课本的文章应该说是篇篇精美,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无不让人感到它的简约和精美、选文的精当。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反而导致满盘皆输。因此,我们必须给课堂内容减肥。有时候,适时取舍,简约流畅反倒是一种大气。我们应该对这块文本“布料”进行裁剪。对于课堂教学,有必要进行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没有教者的真诚与深刻,就没有精彩的生成?”阅读教学是学习主体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缘文会友”的过程。在学生之前,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才会对文本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才会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和加工,才能引导学生,提出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的问题,让教学过程更精彩。
二、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善于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预设性问题。这个有价值的问题,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去听、去看、去闻、去想,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更好地诱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行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进一步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学习内容。
当然,问题的提出与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加工是分不开的,也是与教师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分不开的。只有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符合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的提出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给予学生合理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长度都会增加,并使学生全员参与到问题中,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
课上,教师更需努力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哪怕是打乱原来的教学设计,哪怕是教师回答不上来,都不要紧,因为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课堂最大的闪光点。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预案,让学生就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探究,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来”转化。
三、鼓励学生多说
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其总归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引起学生的注意,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等,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高―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有效的提问应该包含有效的提问与评价,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效问题的提出,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在预设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与引导。
活用学生的课堂的插嘴现象,善用追问,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抓住一个学生辐射整体,引起共鸣,让大家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试着让学生多说,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课堂时间的百分之七十。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要予以肯定、鼓励、表扬,但表扬必须明确。其实有效的问题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问题的预设性、启发性、明确性、简洁性和少量性。尽管课堂具有生成性特点,但不意味教学的全然生成,否则我们会被课堂出现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探究是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探究中强化实践能力。
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会让语文课堂简洁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学课堂 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不难发现广大教师的提问存在一些问题:(一)课堂提问比较单一。课堂教学中,以举手回答、指明回答等两种方式。(二)问的主导权过于集中。仍是以教师的提问为主,很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三)问题的语言组织过于成人化,不适合学生的口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以“以有效提问为抓手,优化教学过程”。不管老师的“问”,还是学生的“问”,都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老师的“问”是一种艺术,学生的“问”是一种智慧,两者相得益彰,都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由此可见,如果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抓手,对优化教学过程就一定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
一篇课文可以提问的角度有若干个,怎样才能从中抓出一个主干呢?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反复地读、有感情地读,对教材有了深刻的解讀,我们才能从文本中抓出主干。主干抓住了,我们就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使一堂课变得精彩起来,老师所思考的问题也是在解读文本之后才思考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更具逻辑性,在文中比较清晰明了,适合学生思考。
其次,入选课本的文章应该说是篇篇精美,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无不让人感到它的简约和精美、选文的精当。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反而导致满盘皆输。因此,我们必须给课堂内容减肥。有时候,适时取舍,简约流畅反倒是一种大气。我们应该对这块文本“布料”进行裁剪。对于课堂教学,有必要进行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没有教者的真诚与深刻,就没有精彩的生成?”阅读教学是学习主体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缘文会友”的过程。在学生之前,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才会对文本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才会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和加工,才能引导学生,提出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的问题,让教学过程更精彩。
二、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善于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预设性问题。这个有价值的问题,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去听、去看、去闻、去想,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更好地诱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行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进一步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学习内容。
当然,问题的提出与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加工是分不开的,也是与教师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分不开的。只有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符合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的提出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给予学生合理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长度都会增加,并使学生全员参与到问题中,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
课上,教师更需努力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哪怕是打乱原来的教学设计,哪怕是教师回答不上来,都不要紧,因为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课堂最大的闪光点。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预案,让学生就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探究,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来”转化。
三、鼓励学生多说
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其总归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引起学生的注意,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等,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高―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有效的提问应该包含有效的提问与评价,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效问题的提出,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在预设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与引导。
活用学生的课堂的插嘴现象,善用追问,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抓住一个学生辐射整体,引起共鸣,让大家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试着让学生多说,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课堂时间的百分之七十。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要予以肯定、鼓励、表扬,但表扬必须明确。其实有效的问题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问题的预设性、启发性、明确性、简洁性和少量性。尽管课堂具有生成性特点,但不意味教学的全然生成,否则我们会被课堂出现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探究是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探究中强化实践能力。
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会让语文课堂简洁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