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首老歌里这样唱道:“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去年过圣诞节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也不知不觉地响起了这样的旋律。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我会想起这首歌呢?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愚人一思考的时候,上帝就会微笑……于是就有了千奇百怪的人间万象。有的温馨,有的可笑,有的甜蜜,有的悲哀,有的惊喜,有的沮丧……这一切请容我慢慢道来,也请您慢慢品味……
事情是这样的,圣诞节期间,澳洲和新西兰的慈善机构Oxfam(乐施会)开展了为贫穷国家和地区送“成长”的活动,也就是说送给这些贫穷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礼物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自己能够慢慢长大的东西。比如说,鸡鸭猪羊、种子和树苗等等。这种与众不同的做法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贫穷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多少年来,人们捐钱捐粮,可是我们究竟消灭了多少贫穷呢?效果甚微。不然的话,为什么我们还总是捐款捐粮呢?中国有句俗话:救急救不了穷。捐钱捐粮解决的可能是一时的困难,真正解决贫穷的问题恐怕还要依靠他们自己。这种送“成长”的活动能不能为贫穷的人们带来一点点希望呢?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贫穷和不幸,我们又该怎么办?
也是圣诞节那天,马奇姐妹们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她们只有一点点钱买礼物,尽管如此,她们还是竭尽全力为圣诞节准备了简陋的早餐,就等着妈妈回来一家人团聚了。窗外是寒气逼人的暴风雪,妈妈推门进来的时候,她的披风上是厚厚的一层冰雪。她对女儿们说一位妇女刚刚在冰冷的马棚里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家里没有钱也没有任何食物。艾米犹豫了一下,其他的几个女孩子却立即站起身来,建议说把她们刚刚准备好的饭菜送给更穷的人们。4个女孩和妈妈一起出门了,她们在暴风雪中把自己的蛋糕和煎饼送给了穷人们……
这是19世纪小说家路易萨·梅·奥尔科特的小说《小妇人》中的一个场景。在19世纪的小说里,这种目的在于教育人们的写法是很普遍的,每本小说都是希望在人们读过之后,能有所收获,能受到启发,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如果小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这部小说就不是一部好小说。在《小妇人》这部小说中,作者一直在教导着读者这样的理念,那就是我们不能忽视贫穷,帮助别人是一件很神圣的使命。
然而在今天的现实世界中,我们是不是还在这样做呢?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人们却越来越自私了,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得到的说教是挣钱越多越好,而且我们挣大钱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买更多的东西,东西越多越好,好像这是惟一能够使我们幸福的途径。英国作家Polly Toynbee对这一切做了最好的概括,她说:“上帝死了,GDP取而代之,于是经济学家们成了新的大主教!”在经济繁荣的时代,人们真正感到了幸福快乐吗?
无论是在英国美国、还是在澳洲所做的各种社会调查结果都表明,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的幸福快乐感却一点一点在减少。我们错误地以为幸福快乐也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的,仿佛我们的幸福快乐取决于金钱的多少。据悉尼一位心理医生统计,在经济萧条和经济繁荣昌盛的时期,来心理诊所咨询的人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幸福感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相比之下,《小妇人》中的马奇姐妹倒是真正懂得如何得到幸福快乐,那就是帮助别人一定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英国的小说家Mark Haddon在大学毕业后参加了社区志愿者活动后说:“我在牛津的这3年,就总是我、我、我的,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每天都在吃生日蛋糕,我需要喝杯水了。”
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也要喝杯水了呢?这杯水是什么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尽相同,善良不分大小。在马奇姐妹散发了自己的圣诞美味,回到家里只能吃牛奶面包时,奥尔科特写道:“在这座城市里,不仅仅只有四个快乐的人了。”给予是快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给予,我们可以帮助人们脱离贫困,我们可以结束世界上的不平等,我们甚至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英语中说:Charity begins at home.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许是一句善良的话语、一个微笑、一把雨伞、几个面包……也许是为了正义说出的真话,为了理想而做出的牺牲,为了帮助别人而花费的几小时……这一切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面对着世界上的贫穷和种种不幸,一切努力都显得微不足道。贫穷和不幸对许多人来说是遥远的,是在电视上和在远方发生的事,我们管得着吗?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还有没有希望呢?一头猪、一头羊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呢?贫穷——这个困扰着世界上很多人的问题究竟能不能解决呢?我没有答案,不过二战纳粹集中营奥斯威辛里一位幸存者Hermann Grunewald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逐渐认识到,在这个人性丧失的年代,帮助别人让我们又感到了人性的存在。
这样的话给了我信心和希望,我决定送一头猪,不管这头猪能否帮助他们脱离贫困,也不管这头猪是否能给我带来快乐,我都想这样去做,因为我知道我是在帮助别人,而这一切是不求任何回报的。恰恰就是这一点,会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或者说最大的幸福,就像《小妇人》中的马奇姐妹那样。也许这就是我需要的,总是在寻找的那一杯水。
年年都有圣诞节,今年送了一头猪,那么明年呢?也许是一头牛或者是一头驴,也许到时候在我脑子里的歌就是“驴呀!牛呀!送到哪里去”……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又有些期盼圣诞节的到来了。(编辑·俞大振)
希特勒该不该吃生日蛋糕
2008年12月16日,一条消息赫然登上了世界各大报纸,成了家喻户晓的头条新闻。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位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3岁男孩,在过生日的时候,商店拒绝在生日蛋糕上写上:祝阿道夫·希特勒生日快乐!理由显而易见。可是此希特勒非彼希特勒,一个3岁的孩子究竟该不该有权利吃自己的生日蛋糕呢?人们应该怎样祝福这个孩子生日快乐呢?
身为父母的Heath Campbell和Deborah Campbell对此事非常不满,他们对记者说,我们知道纳粹和希特勒不是好人,可是一个名字又能代表什么呢?希特勒是种族歧视的代表,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希特勒,虽然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同异族的孩子们混在一起,但是我们并不是种族歧视者。商店里凭什么就不卖给我们生日蛋糕,为什么人们对这件事情就这么不宽容呢?
我们是不是该宽容?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宽容?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MaxPlanckForschung是德国一家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他们想办一期关于介绍中国的专刊。当然了,既然与中国有关,最好封面上也是与中国有关的图片。编辑们认为中国的文字很有代表性,于是他们就选用了一张带有中国文字的照片作为该期封面。可是在发行试刊的时候,懂汉语的人们却发现这期杂志的封面是红灯区的广告,上面是重金招聘妙龄女郎以及介绍妓女的内容。消息一出,立刻在德国出版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家杂志赶快撤销了原来的封面,另外选了中国文字的照片,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国际玩笑。
对一种文化的误读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这可能是那位编辑去过红灯区,顺手拿了广告,他们并不知道广告上登的是什么内容,只是觉得文字好看,并没有想太多。遗憾的倒是这家科学杂志,本来是宣传严谨的科学理论,任何事情都需要考证才能发表,没想到却出了这样的笑话。可以理解,可以原谅,可是我们却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对中国的误解和误读已经是够多的了。
希特勒的蛋糕这件事情为什么不可能是一种误读呢?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人不知道希特勒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3岁的孩子不懂事,他还没有选择自己名字的权利,可是他的父母呢?他们家的亲朋好友呢?难道他们会不知道二战中的纳粹集中营,难道他们不知道希特勒的手上粘满了无数犹太人的鲜血,二战才刚刚过去几十年,难道他们就会这么健忘、会这样无知?有这样名字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会如何面对社会呢?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在虐待孩子?他们不仅仅给自己的儿子取了希特勒这样的名字,男孩子的两个妹妹也都是以纳粹领袖命名的。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孩子的父母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孩子虽然名叫希特勒,可是他长大后绝对不会成为希特勒那样的坏人。那么作为父母,为什么要给自己的3个孩子都取纳粹领袖的名字呢?身为父亲,为什么总是穿着纳粹的军靴,在家里到处都摆着纳粹的标记呢?难道这一切就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吗?希特勒究竟是怎样长大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希特勒也不是生下来就是杀人魔王的。
也许有人会说干嘛要这么上纲上线,置人于死地呢?不就是一个名字吗?他们也许就是为了好玩,也许是为了好奇,难道有法律规定不许叫这样的名字吗?
遗憾的是,没有这样的法律,但我认为希特勒应该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不应该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也永远不应该有第二个叫希特勒的人出现。然而现实中,不仅仅有这样的父母,还有一些新的纳粹政党在世界各地蠢蠢欲动,他们歧视其他种族的人们,排斥持不同政见者,甚至不顾法律干着杀人放火的勾当。这一切难道不值得让我们警惕吗?
一位英国同事给我讲了一个笑话,她的一位朋友喜爱文身,而且特别喜欢中国文化,所以就在胳膊上文上了几个中国字,有事没事就同别人炫耀。可是最近他却不怎么开心,原来有人告诉他在他胳膊上刺的字是“丑猪”的意思,他被人耍了。我听了哈哈大笑,挺同情这位同事的朋友。看到了希特勒蛋糕这件事儿,我想也许这两个字应该送给这对父母,转念一想这样的做法可能太低级,还是送给他们一本历史书吧!
孩子是无辜的,历史却是不应该忘记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么你说这个小希特勒究竟该不该吃生日蛋糕呢?(编辑·俞大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愚人一思考的时候,上帝就会微笑……于是就有了千奇百怪的人间万象。有的温馨,有的可笑,有的甜蜜,有的悲哀,有的惊喜,有的沮丧……这一切请容我慢慢道来,也请您慢慢品味……
事情是这样的,圣诞节期间,澳洲和新西兰的慈善机构Oxfam(乐施会)开展了为贫穷国家和地区送“成长”的活动,也就是说送给这些贫穷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礼物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自己能够慢慢长大的东西。比如说,鸡鸭猪羊、种子和树苗等等。这种与众不同的做法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贫穷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多少年来,人们捐钱捐粮,可是我们究竟消灭了多少贫穷呢?效果甚微。不然的话,为什么我们还总是捐款捐粮呢?中国有句俗话:救急救不了穷。捐钱捐粮解决的可能是一时的困难,真正解决贫穷的问题恐怕还要依靠他们自己。这种送“成长”的活动能不能为贫穷的人们带来一点点希望呢?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贫穷和不幸,我们又该怎么办?
也是圣诞节那天,马奇姐妹们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她们只有一点点钱买礼物,尽管如此,她们还是竭尽全力为圣诞节准备了简陋的早餐,就等着妈妈回来一家人团聚了。窗外是寒气逼人的暴风雪,妈妈推门进来的时候,她的披风上是厚厚的一层冰雪。她对女儿们说一位妇女刚刚在冰冷的马棚里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家里没有钱也没有任何食物。艾米犹豫了一下,其他的几个女孩子却立即站起身来,建议说把她们刚刚准备好的饭菜送给更穷的人们。4个女孩和妈妈一起出门了,她们在暴风雪中把自己的蛋糕和煎饼送给了穷人们……
这是19世纪小说家路易萨·梅·奥尔科特的小说《小妇人》中的一个场景。在19世纪的小说里,这种目的在于教育人们的写法是很普遍的,每本小说都是希望在人们读过之后,能有所收获,能受到启发,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如果小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这部小说就不是一部好小说。在《小妇人》这部小说中,作者一直在教导着读者这样的理念,那就是我们不能忽视贫穷,帮助别人是一件很神圣的使命。
然而在今天的现实世界中,我们是不是还在这样做呢?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人们却越来越自私了,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得到的说教是挣钱越多越好,而且我们挣大钱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买更多的东西,东西越多越好,好像这是惟一能够使我们幸福的途径。英国作家Polly Toynbee对这一切做了最好的概括,她说:“上帝死了,GDP取而代之,于是经济学家们成了新的大主教!”在经济繁荣的时代,人们真正感到了幸福快乐吗?
无论是在英国美国、还是在澳洲所做的各种社会调查结果都表明,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的幸福快乐感却一点一点在减少。我们错误地以为幸福快乐也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的,仿佛我们的幸福快乐取决于金钱的多少。据悉尼一位心理医生统计,在经济萧条和经济繁荣昌盛的时期,来心理诊所咨询的人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幸福感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相比之下,《小妇人》中的马奇姐妹倒是真正懂得如何得到幸福快乐,那就是帮助别人一定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英国的小说家Mark Haddon在大学毕业后参加了社区志愿者活动后说:“我在牛津的这3年,就总是我、我、我的,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每天都在吃生日蛋糕,我需要喝杯水了。”
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也要喝杯水了呢?这杯水是什么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尽相同,善良不分大小。在马奇姐妹散发了自己的圣诞美味,回到家里只能吃牛奶面包时,奥尔科特写道:“在这座城市里,不仅仅只有四个快乐的人了。”给予是快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给予,我们可以帮助人们脱离贫困,我们可以结束世界上的不平等,我们甚至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英语中说:Charity begins at home.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许是一句善良的话语、一个微笑、一把雨伞、几个面包……也许是为了正义说出的真话,为了理想而做出的牺牲,为了帮助别人而花费的几小时……这一切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面对着世界上的贫穷和种种不幸,一切努力都显得微不足道。贫穷和不幸对许多人来说是遥远的,是在电视上和在远方发生的事,我们管得着吗?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还有没有希望呢?一头猪、一头羊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呢?贫穷——这个困扰着世界上很多人的问题究竟能不能解决呢?我没有答案,不过二战纳粹集中营奥斯威辛里一位幸存者Hermann Grunewald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逐渐认识到,在这个人性丧失的年代,帮助别人让我们又感到了人性的存在。
这样的话给了我信心和希望,我决定送一头猪,不管这头猪能否帮助他们脱离贫困,也不管这头猪是否能给我带来快乐,我都想这样去做,因为我知道我是在帮助别人,而这一切是不求任何回报的。恰恰就是这一点,会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或者说最大的幸福,就像《小妇人》中的马奇姐妹那样。也许这就是我需要的,总是在寻找的那一杯水。
年年都有圣诞节,今年送了一头猪,那么明年呢?也许是一头牛或者是一头驴,也许到时候在我脑子里的歌就是“驴呀!牛呀!送到哪里去”……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又有些期盼圣诞节的到来了。(编辑·俞大振)
希特勒该不该吃生日蛋糕
2008年12月16日,一条消息赫然登上了世界各大报纸,成了家喻户晓的头条新闻。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位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3岁男孩,在过生日的时候,商店拒绝在生日蛋糕上写上:祝阿道夫·希特勒生日快乐!理由显而易见。可是此希特勒非彼希特勒,一个3岁的孩子究竟该不该有权利吃自己的生日蛋糕呢?人们应该怎样祝福这个孩子生日快乐呢?
身为父母的Heath Campbell和Deborah Campbell对此事非常不满,他们对记者说,我们知道纳粹和希特勒不是好人,可是一个名字又能代表什么呢?希特勒是种族歧视的代表,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希特勒,虽然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同异族的孩子们混在一起,但是我们并不是种族歧视者。商店里凭什么就不卖给我们生日蛋糕,为什么人们对这件事情就这么不宽容呢?
我们是不是该宽容?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宽容?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MaxPlanckForschung是德国一家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他们想办一期关于介绍中国的专刊。当然了,既然与中国有关,最好封面上也是与中国有关的图片。编辑们认为中国的文字很有代表性,于是他们就选用了一张带有中国文字的照片作为该期封面。可是在发行试刊的时候,懂汉语的人们却发现这期杂志的封面是红灯区的广告,上面是重金招聘妙龄女郎以及介绍妓女的内容。消息一出,立刻在德国出版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家杂志赶快撤销了原来的封面,另外选了中国文字的照片,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国际玩笑。
对一种文化的误读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这可能是那位编辑去过红灯区,顺手拿了广告,他们并不知道广告上登的是什么内容,只是觉得文字好看,并没有想太多。遗憾的倒是这家科学杂志,本来是宣传严谨的科学理论,任何事情都需要考证才能发表,没想到却出了这样的笑话。可以理解,可以原谅,可是我们却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对中国的误解和误读已经是够多的了。
希特勒的蛋糕这件事情为什么不可能是一种误读呢?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人不知道希特勒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3岁的孩子不懂事,他还没有选择自己名字的权利,可是他的父母呢?他们家的亲朋好友呢?难道他们会不知道二战中的纳粹集中营,难道他们不知道希特勒的手上粘满了无数犹太人的鲜血,二战才刚刚过去几十年,难道他们就会这么健忘、会这样无知?有这样名字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会如何面对社会呢?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在虐待孩子?他们不仅仅给自己的儿子取了希特勒这样的名字,男孩子的两个妹妹也都是以纳粹领袖命名的。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孩子的父母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孩子虽然名叫希特勒,可是他长大后绝对不会成为希特勒那样的坏人。那么作为父母,为什么要给自己的3个孩子都取纳粹领袖的名字呢?身为父亲,为什么总是穿着纳粹的军靴,在家里到处都摆着纳粹的标记呢?难道这一切就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吗?希特勒究竟是怎样长大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希特勒也不是生下来就是杀人魔王的。
也许有人会说干嘛要这么上纲上线,置人于死地呢?不就是一个名字吗?他们也许就是为了好玩,也许是为了好奇,难道有法律规定不许叫这样的名字吗?
遗憾的是,没有这样的法律,但我认为希特勒应该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不应该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也永远不应该有第二个叫希特勒的人出现。然而现实中,不仅仅有这样的父母,还有一些新的纳粹政党在世界各地蠢蠢欲动,他们歧视其他种族的人们,排斥持不同政见者,甚至不顾法律干着杀人放火的勾当。这一切难道不值得让我们警惕吗?
一位英国同事给我讲了一个笑话,她的一位朋友喜爱文身,而且特别喜欢中国文化,所以就在胳膊上文上了几个中国字,有事没事就同别人炫耀。可是最近他却不怎么开心,原来有人告诉他在他胳膊上刺的字是“丑猪”的意思,他被人耍了。我听了哈哈大笑,挺同情这位同事的朋友。看到了希特勒蛋糕这件事儿,我想也许这两个字应该送给这对父母,转念一想这样的做法可能太低级,还是送给他们一本历史书吧!
孩子是无辜的,历史却是不应该忘记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么你说这个小希特勒究竟该不该吃生日蛋糕呢?(编辑·俞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