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设计能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并在教学中注意分层次教学,体验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并将学生的情感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体验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情感教育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9 -02
一、教学难点
1.整篇文章比较散,有许多细节,且是关于学生并不了解的非洲,需要通过一种形式将这些细节整合贯穿起来。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出自己的旅行计划。
二、学生的状况
1.学生是南京十二的,水平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所以要注意课堂的难度。我们只在课前与他们有10分钟的见面时间,且是半个班20名学生组成一个合作班级,需要临场适应调整与学生的互动。
2.模块二第一单元已经让学生对“旅行”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非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学生可能会缺乏相关词汇来表达自己或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失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一封以旅行计划为主要内容的非正式信件,完善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习并制定旅行计划
3.让学生充分理解探险的意义和精神
我将我的课程设置如下。
Step1 Lead-in
1.Lead-in 对于一堂阅读课是很重要的。首先我对自己进行了简介,“我是个活泼的女孩,我喜欢旅行,尤其是探险旅行”然后通过一组照片展示了我的探险经历,同时板书“My Adventure”,然后我就把这个话题丢给学生“你们的探险旅行或经历又是什么呢?”。同时板书“Your Adventure”,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入了探险这个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探险的兴趣,同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课堂气氛很活跃。最初,我将这堂课的开头设计成瘦西湖和中山陵的照片,然后想引导学生说出旅游的目的可以是欣赏风景,可以是思想洗礼,然后再向探险上引导。但试讲的时候效果并不好。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1)因为一些生词,例如“中山陵”“有教育意义的”使本来就紧张的学生更加怯场,没能很好的调动最初的课堂气氛。这让我首先想到教学内容设计的梯度问题。在备课时,既要备课本,也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实际水平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以课本为载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目的。其次,为什么学生看到瘦西湖的图片就要想到“我是来欣赏风景的”,为什么学生看到中山陵的图片就要想到“我是来受教育的”?如果他们答不出来,我就拼命往上面引,最后甚至直接说出答案,于是课堂真的变成了“我讲”。我反思原因在于我忘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反应都设计好了,你不按照我预先设计好的说,我就拼命往上引,这样学生势必失去兴趣,导致课堂会沉闷。其实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参与者。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教师随机应变,而不应该把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反应都设计好,当然这对教师的基本功,随机应变能力,聪敏才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只有这样充分放手,放好风筝,才能真正调动课堂气氛。2)学生要么对话题太熟悉而不感兴趣,要么不了解话题从而无从说起。这让我想到课堂导入的问题。课堂导入有很多方法,正如现代经济是体验经济一样,其中一种是“体验教学”。可以学生体验为主,可以以教师体验为主,可以教师学生体验相结合,但如何根据课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是个学问。我经过改进后的导入方式,首先我的一组生活照,让学生看到学校以外的我,学生立刻变得很兴奋,甚至有人尖叫。在这种氛围下,我再提出“让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探险经历。”这个话题,学生就有很高的参与积极性。这也可以说是师生间如何进行有效互动的问题。
2.“那么我的探险,你们的探险又有什么共同点呢?”下面就是对于“Adventure”的一个脑力风暴,因为有上面两个活动做铺垫,学会很踊跃,我也板书一个发散图,写下一些重点形容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理解Adventure的含义,不一定很危险,第一次做的,令人兴奋的都可以。
3.接下来我就把学生往课文上引。“既然我们都喜欢探险,那么今天我们就会去一个充满神秘与探险的地方——非洲。”在世界地图上让学生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并询问学生对非洲的了解,引入探险以外的另一个话题,“非洲”。
4.我根据课文中的旅行路线,剪接了一段非洲风情视频,并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们在那,会发生什么。”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陌生的非洲有了形象生动的印象,同时给予他们展示丰富想象力的机会,而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我在看视频之前,设计了个既紧密联系课文,又能让学生有所发挥的开放性题目,这样就避免了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显得生动而生硬地加了一段视屏,而学生也只是看了个热闹的情况出现。在这里要注意,为了让课堂活跃,很多老师都会加一段视频,但设置的不好,就会让让人觉得是鸡肋,意义不大,所以老师必须明确每一步的目的,如果视频对教学目标或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没有帮助,就可省去。不仅是视屏,任何一个步骤,即使它本身单独很精彩,如果对课文理解整体没有什么帮助,一定要能“痛下杀手”。
Step 2 Reading
4.Skimming
“非洲是个好地方,一个叫Toby的男孩也想去旅行,并且制定了一个旅行计划,让我们看看他身边都发生了什么。”(板书MyYour adventure
Toby’s
这一步骤将老师,学生和课文串联了起来,并且自然地导入了课文。接着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以缺词填空的形式填出文章大意。这一步骤,锻炼了学生skimming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同时缺词填空的形式也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水平。最后还让学齐声共读,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调动了气氛。
5.Writing style (reading strategy)
因为这不是重点,且不难,所以我直接询问“为什么信中没有出现姓?”从而引出通信双方的关系,并总结“通常朋友,亲戚或同学间会写非正式的信”,并强调了其中两个重要特点。通过这个步骤帮助学生了解了非正式信函的写作特色。
6.Scanning
让学生Scan课文,并找出旅行路线。这个练习我采用了流程图的形式,但因为关于地名的生词很多,所以难度设的很低,是以选择的形式出现的。接着我将这些地名由北向南标在非洲地图上,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并领读几遍。这个步骤锻炼了学生scanning的能力,并且让他们了解旅行路线,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7.Careful reading
“那他们在旅行中又会发生什么呢?”下面我根据高考新题型“任务型阅读”设计了一个表格,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细节填空 2)通过超链接一段一段处理主要内容,以上两个步骤利用了动画,图片,巩固生词,操练句型,让学生学习语言点的同时,有如身临其境,对课文有了更形象的了解。3)Pair work——编造并表演一个电话通话。此处pair work 的处理很合理,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4)Question——爬山时应该带什么用具?这是个发散性的问题,很好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5)Discussion——你会冒险爬喜马拉雅山吗?你会半途而废吗?为什么?所以面对冒险,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说出,面对困难危险,我们要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将课文升华到整个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情感教育。(我总喜欢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对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渗透在点滴中,因为我觉得教师不是单纯的“授业,解惑”,更重要的首先是“传道”,不能做好人,又怎能学好知识,有怎能真正用所学知识为人类做出贡献?我想着应该就是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吧。最后我总结全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旅行计划的模式,为最后的小组活动大好伏笔。整个careful reading 这个步骤,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描述事情发展的顺序,地点,目的,计划,锻炼了学生英语口头表达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了探险的意义和精神所在,以及它对整个人生的影响。
Step3 Post-reading
1 Summary让学生根据地图复述Toby的非洲旅行路线及可能的见闻,这一步骤锻炼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并检查他们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 Competition
询问学生对Toby旅行计划的感受,并将全班分成两组,让他们比赛从文中找出词,句子,路线或活动来证明自己的感受。在黑板山画出一座山形,两组分别从两边爬山,得一分,爬一级,最先到山顶者为优。这个步骤巩固了学生对旅行计划及课文的理解,练习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因为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很踊跃,调动了课堂气氛,再次掀起一个高潮。(这里最初的设计是,学生刚复述完,我就直接提出竞赛,既然你们认为这是一个探险,那请你们找出文中能证明这是一次探险的证据。可试讲的时候,发现课堂并没有出现该有的热烈场景,而代之以冷场,因为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活动。后来,我加了一个问题,“你们对这次旅行有什么感受?”然后再请他们在文中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他们这些感受正好说明这次旅行确实是一次探险。这样一改,整个课就很流畅,并且教学目的水到渠成。这个改变再次让我想到教学设计的梯度问题。无论是内容的设计,步骤的设计,还是问题的设计,都要注意梯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同时,这一部分最初的设计,我还是人为地把他们的感受限制在“探险”上,所以学生反应不激烈,改动后,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掀起高潮,说到底,还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Step4 Group work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制定一个关于在中国旅行的计划,并简述期间可能的交通工具,见闻等。同时,每个小组需派一个reporter做报道。
这个步骤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任务型教学。既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Step5 Extension
总结全文,升华延展“Adventure”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及重要。并让全班诵读。这里再次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体现了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中渗透情感道德教育的“树人”理念,我想也是扬州中学的“树人”传统的真实含义所在。
Step6 Homework
完善课上制定的旅行计划,并以此为内容,写一封信给Aihua。
四、教学总结
1.在备课时,一定要抓住主题,理清线索。
2.活动设置,目的要明确,无论这个活动本身多精彩,与教学目的无关的,要省去,而且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3.一个步骤或整个课堂都要注意难度的坡度。
4.“学生为主体”要落在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老师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要让学生多参与课堂,不能把问题和答案都控制或设置成固定化,要多设置一些开放型的问题及活动。
5.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渗透到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去。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体验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情感教育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9 -02
一、教学难点
1.整篇文章比较散,有许多细节,且是关于学生并不了解的非洲,需要通过一种形式将这些细节整合贯穿起来。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出自己的旅行计划。
二、学生的状况
1.学生是南京十二的,水平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所以要注意课堂的难度。我们只在课前与他们有10分钟的见面时间,且是半个班20名学生组成一个合作班级,需要临场适应调整与学生的互动。
2.模块二第一单元已经让学生对“旅行”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非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学生可能会缺乏相关词汇来表达自己或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失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一封以旅行计划为主要内容的非正式信件,完善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习并制定旅行计划
3.让学生充分理解探险的意义和精神
我将我的课程设置如下。
Step1 Lead-in
1.Lead-in 对于一堂阅读课是很重要的。首先我对自己进行了简介,“我是个活泼的女孩,我喜欢旅行,尤其是探险旅行”然后通过一组照片展示了我的探险经历,同时板书“My Adventure”,然后我就把这个话题丢给学生“你们的探险旅行或经历又是什么呢?”。同时板书“Your Adventure”,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入了探险这个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探险的兴趣,同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课堂气氛很活跃。最初,我将这堂课的开头设计成瘦西湖和中山陵的照片,然后想引导学生说出旅游的目的可以是欣赏风景,可以是思想洗礼,然后再向探险上引导。但试讲的时候效果并不好。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1)因为一些生词,例如“中山陵”“有教育意义的”使本来就紧张的学生更加怯场,没能很好的调动最初的课堂气氛。这让我首先想到教学内容设计的梯度问题。在备课时,既要备课本,也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实际水平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以课本为载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目的。其次,为什么学生看到瘦西湖的图片就要想到“我是来欣赏风景的”,为什么学生看到中山陵的图片就要想到“我是来受教育的”?如果他们答不出来,我就拼命往上面引,最后甚至直接说出答案,于是课堂真的变成了“我讲”。我反思原因在于我忘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反应都设计好了,你不按照我预先设计好的说,我就拼命往上引,这样学生势必失去兴趣,导致课堂会沉闷。其实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参与者。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教师随机应变,而不应该把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反应都设计好,当然这对教师的基本功,随机应变能力,聪敏才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只有这样充分放手,放好风筝,才能真正调动课堂气氛。2)学生要么对话题太熟悉而不感兴趣,要么不了解话题从而无从说起。这让我想到课堂导入的问题。课堂导入有很多方法,正如现代经济是体验经济一样,其中一种是“体验教学”。可以学生体验为主,可以以教师体验为主,可以教师学生体验相结合,但如何根据课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是个学问。我经过改进后的导入方式,首先我的一组生活照,让学生看到学校以外的我,学生立刻变得很兴奋,甚至有人尖叫。在这种氛围下,我再提出“让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探险经历。”这个话题,学生就有很高的参与积极性。这也可以说是师生间如何进行有效互动的问题。
2.“那么我的探险,你们的探险又有什么共同点呢?”下面就是对于“Adventure”的一个脑力风暴,因为有上面两个活动做铺垫,学会很踊跃,我也板书一个发散图,写下一些重点形容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理解Adventure的含义,不一定很危险,第一次做的,令人兴奋的都可以。
3.接下来我就把学生往课文上引。“既然我们都喜欢探险,那么今天我们就会去一个充满神秘与探险的地方——非洲。”在世界地图上让学生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并询问学生对非洲的了解,引入探险以外的另一个话题,“非洲”。
4.我根据课文中的旅行路线,剪接了一段非洲风情视频,并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们在那,会发生什么。”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陌生的非洲有了形象生动的印象,同时给予他们展示丰富想象力的机会,而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我在看视频之前,设计了个既紧密联系课文,又能让学生有所发挥的开放性题目,这样就避免了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显得生动而生硬地加了一段视屏,而学生也只是看了个热闹的情况出现。在这里要注意,为了让课堂活跃,很多老师都会加一段视频,但设置的不好,就会让让人觉得是鸡肋,意义不大,所以老师必须明确每一步的目的,如果视频对教学目标或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没有帮助,就可省去。不仅是视屏,任何一个步骤,即使它本身单独很精彩,如果对课文理解整体没有什么帮助,一定要能“痛下杀手”。
Step 2 Reading
4.Skimming
“非洲是个好地方,一个叫Toby的男孩也想去旅行,并且制定了一个旅行计划,让我们看看他身边都发生了什么。”(板书MyYour adventure
Toby’s
这一步骤将老师,学生和课文串联了起来,并且自然地导入了课文。接着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以缺词填空的形式填出文章大意。这一步骤,锻炼了学生skimming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同时缺词填空的形式也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水平。最后还让学齐声共读,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调动了气氛。
5.Writing style (reading strategy)
因为这不是重点,且不难,所以我直接询问“为什么信中没有出现姓?”从而引出通信双方的关系,并总结“通常朋友,亲戚或同学间会写非正式的信”,并强调了其中两个重要特点。通过这个步骤帮助学生了解了非正式信函的写作特色。
6.Scanning
让学生Scan课文,并找出旅行路线。这个练习我采用了流程图的形式,但因为关于地名的生词很多,所以难度设的很低,是以选择的形式出现的。接着我将这些地名由北向南标在非洲地图上,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并领读几遍。这个步骤锻炼了学生scanning的能力,并且让他们了解旅行路线,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7.Careful reading
“那他们在旅行中又会发生什么呢?”下面我根据高考新题型“任务型阅读”设计了一个表格,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细节填空 2)通过超链接一段一段处理主要内容,以上两个步骤利用了动画,图片,巩固生词,操练句型,让学生学习语言点的同时,有如身临其境,对课文有了更形象的了解。3)Pair work——编造并表演一个电话通话。此处pair work 的处理很合理,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4)Question——爬山时应该带什么用具?这是个发散性的问题,很好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5)Discussion——你会冒险爬喜马拉雅山吗?你会半途而废吗?为什么?所以面对冒险,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说出,面对困难危险,我们要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将课文升华到整个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情感教育。(我总喜欢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对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渗透在点滴中,因为我觉得教师不是单纯的“授业,解惑”,更重要的首先是“传道”,不能做好人,又怎能学好知识,有怎能真正用所学知识为人类做出贡献?我想着应该就是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吧。最后我总结全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旅行计划的模式,为最后的小组活动大好伏笔。整个careful reading 这个步骤,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描述事情发展的顺序,地点,目的,计划,锻炼了学生英语口头表达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了探险的意义和精神所在,以及它对整个人生的影响。
Step3 Post-reading
1 Summary让学生根据地图复述Toby的非洲旅行路线及可能的见闻,这一步骤锻炼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并检查他们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 Competition
询问学生对Toby旅行计划的感受,并将全班分成两组,让他们比赛从文中找出词,句子,路线或活动来证明自己的感受。在黑板山画出一座山形,两组分别从两边爬山,得一分,爬一级,最先到山顶者为优。这个步骤巩固了学生对旅行计划及课文的理解,练习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因为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很踊跃,调动了课堂气氛,再次掀起一个高潮。(这里最初的设计是,学生刚复述完,我就直接提出竞赛,既然你们认为这是一个探险,那请你们找出文中能证明这是一次探险的证据。可试讲的时候,发现课堂并没有出现该有的热烈场景,而代之以冷场,因为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活动。后来,我加了一个问题,“你们对这次旅行有什么感受?”然后再请他们在文中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他们这些感受正好说明这次旅行确实是一次探险。这样一改,整个课就很流畅,并且教学目的水到渠成。这个改变再次让我想到教学设计的梯度问题。无论是内容的设计,步骤的设计,还是问题的设计,都要注意梯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同时,这一部分最初的设计,我还是人为地把他们的感受限制在“探险”上,所以学生反应不激烈,改动后,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掀起高潮,说到底,还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Step4 Group work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制定一个关于在中国旅行的计划,并简述期间可能的交通工具,见闻等。同时,每个小组需派一个reporter做报道。
这个步骤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任务型教学。既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Step5 Extension
总结全文,升华延展“Adventure”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及重要。并让全班诵读。这里再次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体现了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中渗透情感道德教育的“树人”理念,我想也是扬州中学的“树人”传统的真实含义所在。
Step6 Homework
完善课上制定的旅行计划,并以此为内容,写一封信给Aihua。
四、教学总结
1.在备课时,一定要抓住主题,理清线索。
2.活动设置,目的要明确,无论这个活动本身多精彩,与教学目的无关的,要省去,而且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3.一个步骤或整个课堂都要注意难度的坡度。
4.“学生为主体”要落在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老师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要让学生多参与课堂,不能把问题和答案都控制或设置成固定化,要多设置一些开放型的问题及活动。
5.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渗透到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