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分析武术套路与乐舞渊源关系的基础上,从古代乐舞配乐和武术套路配乐两个方面论证了武术配乐行为的艺术价值及实用价值,为武术的艺术发展增强理论支撑,促进武术的继承和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武术 配乐 价值 乐舞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9- 0227 -01
武术作为在中国的瑰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武术套路是武术的一种演练形式,武术套路与音乐元素的结合,更加增强了武术的表演性。
1.武术与乐舞的渊源关系探讨
中国武术套路是在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下行成的,武术的气、韵、意、神等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达成共识。[1]武术与舞蹈是有武术套路的萌芽形式“武舞”连接在一起的。在古代,武术与舞蹈是以武舞结合的形式呈现的,由于当时部落间相互频繁战争的现实,描写战争的场面、模拟战斗动作的乐舞成为原始乐舞中的一个主要题材。乐舞也用于克敌制胜,《尚书·大禹谟》中记载的禹征服苗人的干戚之舞,就是以“舞”表演军事操练演习,这里所提到的“舞”,其实就是士兵表演的武术套路。以周人灭殷为题材的有“象舞”。《诗经·维清》郑注曰:“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疏曰:“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为象舞。” 这里的象舞其实质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流行于汉代的《剑舞》,是一种剑术套路表演的最初形式,《史记·项羽本纪》种“鸿门宴”所提到的项庄“拔剑起舞”,就是古代剑舞的典范。唐朝“健舞”是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如吸收传统武舞的《破阵乐》、《大定乐》、《剑器舞》。到了宋代,有了“文舞”和“武舞”之分,每当有重大活动,必有“二舞”在场,“武舞”就是有武术动作创编的舞蹈。至今浙江瑞安一带流传的《藤牌舞》,舞起来是“矮、滚、劲、实、圆、活”,体现了舞出于武、武变为舞的特征。武术套路自古以来就是与乐舞艺术混为一体的,直到近代才独立出来。古代一直“舞为乐之容”、“乐以舞为主”等看法,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瘂者会意而不能宫。乐舞合节,谓之中和。由此可见,武术套路的雏形在一定情况下也是配乐的。
2.古代乐舞配乐的价值分析
在古代,音乐是一种高雅的事物,在“歌者象德,舞者象功”的古代,乐舞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周代以“制礼作乐”为特征的周代政治和文化,把乐舞与政治和伦理的结合推向了极致。乐舞配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
2.1审美功能
乐舞有深奥的意境美,舞蹈中增加音乐,增强舞蹈的艺术欣赏性 。《淮南子·本经训》载“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歌舞节则禽兽跳矣。故钟鼓管箫、千戚羽旄,所以饰喜也。” 舞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更加整齐划一,提高舞蹈的整体美观。《乐记》中这样记载“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2.2教育功能
周朝的文化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乐以养性”,乐的作用是使人养成高尚的情操。那时有重大活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要行一定的礼,要歌赋唱和,要钟鼓齐鸣的,要有符合一定规模的音乐队伍伴奏。
2.3社会功能
中国古典乐舞样式众多,但这些多种多样的古典乐舞,都有一个核心价值。这个中心思想,就是和谐的“和”。而乐舞则表现在“舞以象功”和“舞以崇德”两个方面。舞乐祥和是太平盛世的表现,所以君王就用舞乐来表现自己的太平盛世,炫耀功德。历史中有大量文献记载这种“象功崇德”的现象。《乐朽·卷三》:“德为乐之实,乐为德之华;则乐语、德书也,乐舞、德容也”;唐朝张存则的《舞中成八卦赋》:“乐之容,舞为则,导於情,崇於德。”
3.现代武术套路配乐的价值分析
我国著名京剧鼓师曾经说过:“表演跟伴奏就像两条麻绳宁在一起,彼此你帮我,我帮你,是‘风借火之势,火借风之威’”。[2]只有充分认识到配乐在现代武术套路中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国粹得到更好地继承、传播和发展,使之成为真正的全民运动。本文将从传播武术的最重要三个方面: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大众武术的配乐进行价值分析。
3.1“配乐”在学校武术中教学的价值分析
武术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学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生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音乐这一元素。特别是针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教学中,枯燥的喊口令式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青少年。在武术教学中要尝试采用背景音乐教学方法。
首先,音乐自身的律动性能控制学生的武术动作速度、节奏以及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其次,音乐所特有的节奏和旋律能帮助练习者对动作进行特殊的“时间定型”;再次,有学生的强迫性记忆换成音乐的引发式记忆,更便于学生记住动作。此外,配乐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评价的开展。
3.2“配乐”在竞技武术训练、比赛中的价值分析
从《武术竞赛规则》的发展来看,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向“高难新美”方向发展,更倾向于表现武术的艺术性。首先,在武术训练过程中使用音乐,对武术运动员的情绪变化以及对其运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优美的旋律能激发武术运动员的演练的兴奋性,有助于武术运动员合理调节肌肉的紧张与放松,改善协调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兴奋性。音乐在训练后的恢复中还能起到促进运动恢复的效果,消除压抑和疲劳, 使人精神焕发, 从而促进恢复。
在比赛中加以配乐,可以提高武术表演的整体审美档次。武术的表演过程,是武术运动员在具备技术结构的同时,重视技巧的运用、动作的编排、风格的突出以及音乐各元素的科学组合等对武术进行修饰和雕琢以求完美的过程。[3]音乐会给武术表演带来更好的欣赏视觉效果,视听的完美交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武术的艺术价值。
3.3“配乐”在大众武术健身中的价值分析
武术健身的活动形式可谓花样繁多,丰富多彩。太极类健身套路在习练过程中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在舒缓柔慢的音乐节奏里,连贯圆活的太极拳动作更加有滋有味,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太极拳行云流水。此外,音乐可以使长期生活在繁杂环境中的人们凝神固气、心气宁静。让人在武术锻炼过程中中丝毫没有厌倦、疲倦之感,让人们在轻松柔和连贯匀称协调完整的“舞”式下,上下相随,周身协调,起到调节心情,锻炼身体的效果。
3.4在武术的海外传播方面的价值分析
当我们把练习武术当成一种时尚的时候,无形中从另一侧面让人们对武术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民的习武热情。[4]此外,将武术配上音乐元素,更适合西方人的审美观点,更快和更容易地从内心接受武术,学习武术,利于武术的海外传播。
4.小结
武术套路配乐是一种艺术行为,音乐元素为现代武术套路增添了新的成分。我们不可否认武术配乐对传统武术的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今世界体育格局下,武术只有兼容并包才能真正的走进世界竞技场。
参考文献:
[]胡启凯,满书庆.中国武术套路的产生與传统文化之渊源[J].武术科学,2004,12,1(6)
[2]胡芝风.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30-231
[3]马小龙,徐萌.浅析在武术表演中音乐起到的重要作用[C].人文论坛:199
[4]刘大鹏.以武配乐的研究[J].文化纵横,2011年3月,总第306期:110
姓名:杨明,出生日期:1981 04 04,籍贯:广西容县,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研究,详细
[关键词]:武术 配乐 价值 乐舞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9- 0227 -01
武术作为在中国的瑰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武术套路是武术的一种演练形式,武术套路与音乐元素的结合,更加增强了武术的表演性。
1.武术与乐舞的渊源关系探讨
中国武术套路是在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下行成的,武术的气、韵、意、神等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达成共识。[1]武术与舞蹈是有武术套路的萌芽形式“武舞”连接在一起的。在古代,武术与舞蹈是以武舞结合的形式呈现的,由于当时部落间相互频繁战争的现实,描写战争的场面、模拟战斗动作的乐舞成为原始乐舞中的一个主要题材。乐舞也用于克敌制胜,《尚书·大禹谟》中记载的禹征服苗人的干戚之舞,就是以“舞”表演军事操练演习,这里所提到的“舞”,其实就是士兵表演的武术套路。以周人灭殷为题材的有“象舞”。《诗经·维清》郑注曰:“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疏曰:“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为象舞。” 这里的象舞其实质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流行于汉代的《剑舞》,是一种剑术套路表演的最初形式,《史记·项羽本纪》种“鸿门宴”所提到的项庄“拔剑起舞”,就是古代剑舞的典范。唐朝“健舞”是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如吸收传统武舞的《破阵乐》、《大定乐》、《剑器舞》。到了宋代,有了“文舞”和“武舞”之分,每当有重大活动,必有“二舞”在场,“武舞”就是有武术动作创编的舞蹈。至今浙江瑞安一带流传的《藤牌舞》,舞起来是“矮、滚、劲、实、圆、活”,体现了舞出于武、武变为舞的特征。武术套路自古以来就是与乐舞艺术混为一体的,直到近代才独立出来。古代一直“舞为乐之容”、“乐以舞为主”等看法,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瘂者会意而不能宫。乐舞合节,谓之中和。由此可见,武术套路的雏形在一定情况下也是配乐的。
2.古代乐舞配乐的价值分析
在古代,音乐是一种高雅的事物,在“歌者象德,舞者象功”的古代,乐舞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周代以“制礼作乐”为特征的周代政治和文化,把乐舞与政治和伦理的结合推向了极致。乐舞配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
2.1审美功能
乐舞有深奥的意境美,舞蹈中增加音乐,增强舞蹈的艺术欣赏性 。《淮南子·本经训》载“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歌舞节则禽兽跳矣。故钟鼓管箫、千戚羽旄,所以饰喜也。” 舞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更加整齐划一,提高舞蹈的整体美观。《乐记》中这样记载“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2.2教育功能
周朝的文化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乐以养性”,乐的作用是使人养成高尚的情操。那时有重大活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要行一定的礼,要歌赋唱和,要钟鼓齐鸣的,要有符合一定规模的音乐队伍伴奏。
2.3社会功能
中国古典乐舞样式众多,但这些多种多样的古典乐舞,都有一个核心价值。这个中心思想,就是和谐的“和”。而乐舞则表现在“舞以象功”和“舞以崇德”两个方面。舞乐祥和是太平盛世的表现,所以君王就用舞乐来表现自己的太平盛世,炫耀功德。历史中有大量文献记载这种“象功崇德”的现象。《乐朽·卷三》:“德为乐之实,乐为德之华;则乐语、德书也,乐舞、德容也”;唐朝张存则的《舞中成八卦赋》:“乐之容,舞为则,导於情,崇於德。”
3.现代武术套路配乐的价值分析
我国著名京剧鼓师曾经说过:“表演跟伴奏就像两条麻绳宁在一起,彼此你帮我,我帮你,是‘风借火之势,火借风之威’”。[2]只有充分认识到配乐在现代武术套路中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国粹得到更好地继承、传播和发展,使之成为真正的全民运动。本文将从传播武术的最重要三个方面: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大众武术的配乐进行价值分析。
3.1“配乐”在学校武术中教学的价值分析
武术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学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生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音乐这一元素。特别是针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教学中,枯燥的喊口令式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青少年。在武术教学中要尝试采用背景音乐教学方法。
首先,音乐自身的律动性能控制学生的武术动作速度、节奏以及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其次,音乐所特有的节奏和旋律能帮助练习者对动作进行特殊的“时间定型”;再次,有学生的强迫性记忆换成音乐的引发式记忆,更便于学生记住动作。此外,配乐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评价的开展。
3.2“配乐”在竞技武术训练、比赛中的价值分析
从《武术竞赛规则》的发展来看,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向“高难新美”方向发展,更倾向于表现武术的艺术性。首先,在武术训练过程中使用音乐,对武术运动员的情绪变化以及对其运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优美的旋律能激发武术运动员的演练的兴奋性,有助于武术运动员合理调节肌肉的紧张与放松,改善协调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兴奋性。音乐在训练后的恢复中还能起到促进运动恢复的效果,消除压抑和疲劳, 使人精神焕发, 从而促进恢复。
在比赛中加以配乐,可以提高武术表演的整体审美档次。武术的表演过程,是武术运动员在具备技术结构的同时,重视技巧的运用、动作的编排、风格的突出以及音乐各元素的科学组合等对武术进行修饰和雕琢以求完美的过程。[3]音乐会给武术表演带来更好的欣赏视觉效果,视听的完美交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武术的艺术价值。
3.3“配乐”在大众武术健身中的价值分析
武术健身的活动形式可谓花样繁多,丰富多彩。太极类健身套路在习练过程中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在舒缓柔慢的音乐节奏里,连贯圆活的太极拳动作更加有滋有味,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太极拳行云流水。此外,音乐可以使长期生活在繁杂环境中的人们凝神固气、心气宁静。让人在武术锻炼过程中中丝毫没有厌倦、疲倦之感,让人们在轻松柔和连贯匀称协调完整的“舞”式下,上下相随,周身协调,起到调节心情,锻炼身体的效果。
3.4在武术的海外传播方面的价值分析
当我们把练习武术当成一种时尚的时候,无形中从另一侧面让人们对武术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民的习武热情。[4]此外,将武术配上音乐元素,更适合西方人的审美观点,更快和更容易地从内心接受武术,学习武术,利于武术的海外传播。
4.小结
武术套路配乐是一种艺术行为,音乐元素为现代武术套路增添了新的成分。我们不可否认武术配乐对传统武术的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今世界体育格局下,武术只有兼容并包才能真正的走进世界竞技场。
参考文献:
[]胡启凯,满书庆.中国武术套路的产生與传统文化之渊源[J].武术科学,2004,12,1(6)
[2]胡芝风.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30-231
[3]马小龙,徐萌.浅析在武术表演中音乐起到的重要作用[C].人文论坛:199
[4]刘大鹏.以武配乐的研究[J].文化纵横,2011年3月,总第306期:110
姓名:杨明,出生日期:1981 04 04,籍贯:广西容县,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研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