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 没有夜生活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pa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本地人说 :夜晚的鼓浪屿,才是真的鼓浪屿。
  九点之后,熙熙攘攘的游客群才渐渐离岛,晚归的岛民则拖着标志性的手拖车,从轮渡上岸,四散在各条宁静的小街里,偶尔有兴奋的住客在街巷深处一阵喧哗,那不过也只是湖面扔下石头的一小会儿涟漪,夜很快又重新平静下来。鼓浪屿没有夜生活,只有夜,和生活。
  一百多年前,每天的黄昏,就有一位老人,一手拿着一桶煤油,一手持一根长杆,经过主要道路上的油灯,长杆把油灯摘下,滴几滴煤油在里面——因为节约,也怕人偷,这几滴煤油是刚刚够油灯点到午夜之前。油灯亮起,鼓浪屿就入夜,油灯熄灭,鼓浪屿就入睡。
  那时候的鼓浪屿,龙头路还没有填出来,海湾里海浪拍击堤岸引起共鸣,乃“鼓浪”之起源,我想象彼时宁静的夜晚,在鼓新路也应该能听到鼓浪之声。时光穿梭,浪声如鼓的海湾早被填平,鼓浪屿的名字也被附会为岛后那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但是,鼓浪屿的夜还是同样宁静,我睡在房间里,能听到外面院子里一片秋叶落地的声音,所谓“一叶知秋”,在听觉上感受,本当如此寂静。
  鼓浪屿的夜晚,也有热闹的时候,家庭音乐会并非如今这样招徕游客却收效甚微的招数。第一代华侨们接触西洋文化,懂得艺术修养的好处,于是儿女们纷纷修习音乐,岛上琴声充斥巷里。音乐岛由此得名,并非为了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大音乐家出现,而是界定了这小岛高雅的人民素质,以及热爱音乐的民风。民间的就是随时都能发声的,家庭音乐会是沙龙,是人群认同的标志,也是自给自足的精神食粮。
  岛民之后陈绍坚和我讲这段往事:文革中,很多华侨跑的跑,批斗的批斗,而这些人的家庭是为社会所鄙弃的,于是大家只有抱团取暖,相濡以沫,每周轮流在各家举办家庭音乐会,各家的孩子表演。在大人,这是互相扶持共度难关的温暖,在孩子,这却是暗中憋气一较高下的比赛,各种器乐争奇斗艳。此情境让我动容: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年代,这是何等动人的夜景?鼓浪屿的夜晚是如此有爱心有担待的存在着,我想起电影《末日危途》中的一句话:我心里带着火呢。有文明有信仰的人群,心中的火种才不会灭。
  雷晶晶家族是岛上最早的原住民,中华路的雷厝,雕梁画栋美仑美奂,一百三十年的建筑,她的祖爷爷是第一位西医,后来因为救助病人染病而逝,叮嘱后人不可行医。于是后人里出了各行精英。晶晶的父母玩着一支演奏夏威夷吉他的小乐队,夏天的夜晚,他们在院子里,或在三丘田码头的海边演奏,我也常与他们一起玩,现在的孩子,学音乐都是为了考级,加分,图前程。而鼓浪屿上的传统,音乐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目的而非手段,是每天的粮食,这是鼓浪屿遗留至今的声音,声音不大,但是余韵很长。
  我到鼓浪屿生活半年,每天下午,我会在走廊里唱歌,但是到了晚上,我就不唱了,不知为什么,鼓浪屿的夜让我心存敬畏,似乎太嘹亮的歌声会打破它,所以,夜晚的更多时候,我坐在走廊里弹琴,拨弦的声音叮咚的散开,比歌声更能融入鼓浪屿的夜色。除此之外,我们只要聆听,就能听见所有的风景,会自行和你说话,讲述一百多年它们所听到的故事。
  曾经也住在曾厝垵,那里与鼓浪屿是不一样的气质,我们在小店里唱歌打鼓,对酒喧嚣。岛民戈子说:鼓浪屿是一个内敛的地方,可以吸取东西,而曾厝垵是一个外放的地方,可以发泄撒野。这话说得太好,我深以为然。
  所以,我要撒野就去曾厝垵,然后赶十二点的船回家。在夜班的船上,总能遇见喝得酩酊大醉的岛民,一脸红红的在海风中摇晃(当然,我有时候也扮演这种角色),这些都是去厦门(鼓浪屿人把过渡叫做去厦门,言下之意我们是鼓浪屿人,不是厦门人)欢歌饮乐的人,不论多么喧哗激烈,到了轮渡,人就自然会安静下来,因为就在你对面,是最安静的小岛,最让人安静的小岛,船到岸,就回到最平实不过却又宁静致远的岛民生活。
  鼓浪屿没有夜生活,只有夜,和生活。
  
其他文献
2月下旬,在台湾地区访问的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透露,大陆游客赴台自由行有望在今年第二季度,也就是6月前正式启动。来自台湾的消息则称,台湾当局正积极研拟率先启动离岛大陆自由行,金门等离岛是最有可能的试点。这是一则令人振奋的新闻。金门方面已有规划,要将金门打造成一个旅游胜地,甚至要让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可是,另一项调查却令人尴尬:大陆不少组织台湾游的旅行社推出的台湾全岛团队游线路中,几乎都没
期刊
某日,我们的船经过亚马孙河两条支流的汇集处,遇见了亚马孙的“泾渭分明”。亚马孙的“泾渭分明”是一条白水、一条黑水。白水是从亚马孙支流马尔尼翁河流来的,携带着安第斯山脉的冲积物,营养比较丰富。黑水是从萨米尼亚河、热带雨林泛洪区流来进入亚马孙,因为流水把热带雨林里的有机质和汇入树叶里的丹宁融解,水的颜色就成黑色的了,营养更高了。这样的水的加入与融化所带来的变化,是不多见的。我们中国曾经有。但现在再去当
期刊
湖滨北路的尽头,再往轮渡方向延伸,连通着海湾公园,与西堤别墅隔着筼筜湖的末尾,与大海相依。海湾公园是个能在里面呆一天的公园,具备所有新公园的特点:占地面积大,生活气息淡而富戏剧冲突性的嘉年华味道浓郁,尤其是在晚上!  晚餐时间。海湾公园的消费不算大众,在这里就餐,钱包要准备好,档次绝对够。  海鲜选择:公园内有厦门久负盛名的佳丽海鲜大酒楼,酒楼临海,虽然在不少人看来,其环境不及环岛路店的无敌海景,
期刊
早就多年不去看花灯了,因为来来去去都是些现代题材的花灯,全无古意,浅白乏味,加上工艺普通,实在是提不起太大兴趣。虽然这样,可内心里对记忆中的传统花灯,仍然感到亲切。于是听人说起泉州仍有花灯艺人保持着传统的扎灯工艺,并在元宵节时热闹上灯,便玩心大发,想要去买一盏合意的花灯回来收藏。  花灼盛  花灯,泉州人称为“古灯”,又称“灯彩”。到泉州找花灯艺人的作坊,连个具体的地址也没有,只凭友人记忆,一路问
期刊
海岸带是人类的聚集地和活动中心,大约40%的人口和资产都集中在仅占10%的全球面积上。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稀缺与城市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围填海成为解决沿海地区土地结构性短缺的主要方法。现在,围填海作为一项重要的海洋工程,已经成为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  许多国家都是填海大国。日本填海面积约占全国面积33%,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其四大工业地带,包括东京湾、大阪湾、
期刊
入夜。筼筜湖畔。筼筜路。  西堤别墅一带。  厦门岛内最好的观湖地带,这里被称为咖啡一条街。  坐在咖啡店群落中,院内,或露台,要安静点,赏不远不近的筼筜湖夜景,听轻声音乐中的情书或箴言,探探通往海的湖水“走动”的脚步声,或各自对望而已。  若要寻厦门最商务、最有情调、最适合约会,或最值得你在那儿穷发呆的咖啡店,无论哪样的类别,西堤一定都有入围者。  雅子可算地理位置上的第一家,位于筼筜路与建业路
期刊
Text by 绿茶  本月,两岸三地的出版界人士汇聚台北,分享书业盛事“台北国际书展”。对于书展,我太熟悉了,每年都要参加若干台,渐渐对它们产生了一点抗拒感,也对书展上花样繁多的活动有选择地做减法。但是每次书展,总还有那么多的新书发布活动要参加,那么多朋友要相见,那么多饭局要赶赴。  和大多数书展一样,台北书展也在新书发布和沙龙活动上下足功夫,两岸三地的名家齐聚台北,展开各式话题的沙龙对话。  
期刊
水是中山公园的灵。从公园东门进入,一带绿水便呈现眼前,水上桥为蓼花桥。这带水原名蓼花溪,发源于万石山,流经蓼花路,进入公园。公园建造时,就利用了这水的自然流向。  中山公园的建造者叫周醒男,周醒男在关于中山公园的计划书之序中说:厦门中山公园结构仿北京农事试验场而风景则过之。农事实验场即现在北京动物园前身。当时,中山公园纳入厦门岛上原有的三河、三溪——魁星河、盐草河、东岳河、虎溪、樵溪、蓼花溪的水流
期刊
周边好去处  花鸟市场  1990年中山公园东门旁,曾有一溜花鸟市场,坐落在改造前窄窄的老公园北路上。十来家狭小门面,撑起了厦门最初的闲情逸趣。百米长的花鸟市场,夹着花香鸟粪的味道,白天人来人往,门庭若市,入夜后也常有店家加班赶制鲜花篮,直到老路拆去,花鸟市场解散,一众花草鱼虫店陆续迁往中山公园北门附近的溪岸路上。    老居民楼  曾经住着休业在家的老人,精力满满要勇闯世界的年轻人,和美的三口之
期刊
莲花,从来就是厦门最声色鲜活之地,以莲花公园为中心扩散去,沿厦禾路一线有各种大小餐厅酒楼、ktv、百货。莲花居民楼区,一直盖到了莲花五村,好吃好玩的,主要集中在二村与三村。围绕公园,有一片别墅区,是厦门较早的别墅区,早期多由台商居住,之后也有不少栋空置出来,出租给人经营餐厅、咖啡馆。渐渐地,用做经营的别墅多了起来,一片区域内各色料理齐全,川菜、湘菜、私房菜、姜母鸭、东北菜、煎蟹等等。   从莲花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