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学生物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育人。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对增强育人效果十分重要。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特点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多样化的教育途径。渗透性的教育方法。教师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育 生物教学 特点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它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社会面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现在起就必须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侓的一代新人。”①因此,生物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还担负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作为生物教师必须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现就中学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特点,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 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
由于生物学涉及的内容广博,并且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使得生物学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想方法。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恰当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仅可以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消除学生意识中的一些模糊不清而又神秘的唯物主义观点。生物学中包含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有:(1)生命物质性的观点。即生命是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转化为有机大分子物质,进而形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演变为原始生命。(2)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进化的。(3)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性和相适应的观点。(4)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还有一些普遍性的规侓,如能量守恒定律、对立统一规律等。通过这些观点的渗透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方法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生物学发展史介绍相关科学家的探索事迹,对学生进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教育。如达尔文花费20年完成《物种起源》的撰写、论证;孟德尔常年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等。通过介绍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事例以及生物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人类染色体组及基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与自然界的抗争能力,进行生物科学价值的教育。通过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具体过程,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三)国情及环保意识的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均资源却十分匮乏。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森林为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而且由于人口剧增,耕地的被占用、土地的沙化、水土的流失、土壤污染的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人均资源还在继续减少,形势越来越严重。如由于长期人们对资源缺乏科学的认识,草原过度放牧,森林无计划乱砍滥伐,对动物滥捕乱杀等,破坏了大面积森林和草原,破坏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使许多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这些内容教师可在讲述生态学方面的环境保护和人口与环境的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个清醒的认识,认识到保护耕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发展农业为基础和为控制人口增长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合理、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并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进而形成全民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地球的氛围。
(四)勇于科学实践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其中有许多实践活动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如实验、实习、社会调查、栽培、饲养等。在实践中可让学生独立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通过主观努力来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和相互合作的科学精神。
(五)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法律法规教育是贯穿人生的全过程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一种终身教育。尤其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阶段,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中可以结合、渗透、穿插法律法规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如在讲述传染病知识时,可结合内容介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条文;在讲述生殖系统和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时可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计生法》等条款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育观,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讲述生态学内容时可通过介绍《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通过恰当的选择,有意识地渗透教育,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知法、用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动植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遵守法纪的观念。
(六)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大量的珍稀动植物种类。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7000多种,鸟类1180多种,兽类400多种。还有许多只有我国才有的珍稀动植物。如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麋鹿等;植物中的银杏、银杉、金钱松、珙桐等。另外从古到今我国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自然科学成就。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华佗的“麻沸散”麻醉术、《植物名实考录》等古代珍贵遗产。还有现代生物学的结晶。如1956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创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先例;“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二系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功,大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为解决人类的粮食不足问题创造了条件等。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医药、农业和生物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多样化的教育途径
生物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多种多样。除了课堂教学这条主要的途径外,还有实验、野外实习、生态系统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对这些形式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加以研究,找准活动中的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以便达到既传授知识、技能,又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
(一)、实践课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特征。中学生物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课上可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纪侓,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工作作风。在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的能力。
(二)、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包括野外实习、生态系统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同时可进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教育、安全教育、审美教育。
(三)、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是生物学中一种常见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可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态度。在参观良种繁育基地时,除了要了解新技术、新成果,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科学价值观教育,树立科技兴农,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投身科学、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
(四)、栽培饲养
通过栽培饲养,可进行实践观点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不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及热爱劳动的观念。另外还可以结合特定的主题节日(如3月12日植树节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宣传,有效实现自我教育。
三、渗透性的教育方法
生物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思想品德等政治性科目,不能为了加强思想教育而喧宾夺主,更不能把生物教学异化为思想政治教学,而应潜移默化,自然渗透。即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中渗透,实现科学和思想的和谐统一。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些结合点有些本身具体存在,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如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事迹、科学成果介绍等,只要教师讲述或学生认真阅读就能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些知识点需要教师挖掘,才会显现思想性。如介绍血液循环中的血量和血型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无偿献血活动培养学生文明的社会行为和道德。像这样的知识结合点生物教材中比较多。事实上,除了课堂知识传授中可渗透思想教育,在实验、实习等技能训练中也可根据具体问题和情境,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在进行思想渗透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有针对性。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育方法不同。低年级重在提供生动有意义的具体素材,侧重于事实教育;高年级则在以科学事实为基础的前提下,注重“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其次渗透的内容要适度,不能过多。教师在渗透思想教育时,应努力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完美结合,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师的重要作用
生物学中的思想教育最终是通过教师去完成的。教育的效果较多地依赖于教师自身。因此,教师的态度、思想素质、意志、情感等,通过言传身教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教材的思想体系蕴含于知识体系中,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才有可能挖掘出其中的思想性,找准有效的结合点。另外教师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获取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学最新成果和信息去充实教材,才能使生物学的思想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再次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较为重要。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思想教育才会越深入,教育的效果才会越好。
总之,生物教师要实现既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又培育新人的双重目的,本身必须德才兼备。
参考文献:
《生物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邵宗杰主编《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赵绍友 主编《德育工作艺术》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关键词:德育 生物教学 特点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它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社会面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现在起就必须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侓的一代新人。”①因此,生物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外,还担负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作为生物教师必须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现就中学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特点,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 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
由于生物学涉及的内容广博,并且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使得生物学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想方法。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恰当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仅可以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消除学生意识中的一些模糊不清而又神秘的唯物主义观点。生物学中包含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有:(1)生命物质性的观点。即生命是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转化为有机大分子物质,进而形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演变为原始生命。(2)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进化的。(3)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性和相适应的观点。(4)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还有一些普遍性的规侓,如能量守恒定律、对立统一规律等。通过这些观点的渗透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方法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生物学发展史介绍相关科学家的探索事迹,对学生进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教育。如达尔文花费20年完成《物种起源》的撰写、论证;孟德尔常年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等。通过介绍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事例以及生物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人类染色体组及基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与自然界的抗争能力,进行生物科学价值的教育。通过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具体过程,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三)国情及环保意识的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均资源却十分匮乏。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森林为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而且由于人口剧增,耕地的被占用、土地的沙化、水土的流失、土壤污染的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人均资源还在继续减少,形势越来越严重。如由于长期人们对资源缺乏科学的认识,草原过度放牧,森林无计划乱砍滥伐,对动物滥捕乱杀等,破坏了大面积森林和草原,破坏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使许多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这些内容教师可在讲述生态学方面的环境保护和人口与环境的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个清醒的认识,认识到保护耕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发展农业为基础和为控制人口增长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合理、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并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进而形成全民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地球的氛围。
(四)勇于科学实践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其中有许多实践活动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如实验、实习、社会调查、栽培、饲养等。在实践中可让学生独立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通过主观努力来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和相互合作的科学精神。
(五)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法律法规教育是贯穿人生的全过程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一种终身教育。尤其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阶段,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中可以结合、渗透、穿插法律法规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如在讲述传染病知识时,可结合内容介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条文;在讲述生殖系统和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时可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计生法》等条款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育观,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讲述生态学内容时可通过介绍《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通过恰当的选择,有意识地渗透教育,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知法、用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动植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遵守法纪的观念。
(六)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大量的珍稀动植物种类。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7000多种,鸟类1180多种,兽类400多种。还有许多只有我国才有的珍稀动植物。如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麋鹿等;植物中的银杏、银杉、金钱松、珙桐等。另外从古到今我国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自然科学成就。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华佗的“麻沸散”麻醉术、《植物名实考录》等古代珍贵遗产。还有现代生物学的结晶。如1956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创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先例;“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二系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功,大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为解决人类的粮食不足问题创造了条件等。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医药、农业和生物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多样化的教育途径
生物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多种多样。除了课堂教学这条主要的途径外,还有实验、野外实习、生态系统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对这些形式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加以研究,找准活动中的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以便达到既传授知识、技能,又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
(一)、实践课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特征。中学生物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课上可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纪侓,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工作作风。在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的能力。
(二)、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包括野外实习、生态系统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同时可进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教育、安全教育、审美教育。
(三)、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是生物学中一种常见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可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态度。在参观良种繁育基地时,除了要了解新技术、新成果,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科学价值观教育,树立科技兴农,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投身科学、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
(四)、栽培饲养
通过栽培饲养,可进行实践观点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不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及热爱劳动的观念。另外还可以结合特定的主题节日(如3月12日植树节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宣传,有效实现自我教育。
三、渗透性的教育方法
生物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思想品德等政治性科目,不能为了加强思想教育而喧宾夺主,更不能把生物教学异化为思想政治教学,而应潜移默化,自然渗透。即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中渗透,实现科学和思想的和谐统一。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些结合点有些本身具体存在,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如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事迹、科学成果介绍等,只要教师讲述或学生认真阅读就能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些知识点需要教师挖掘,才会显现思想性。如介绍血液循环中的血量和血型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无偿献血活动培养学生文明的社会行为和道德。像这样的知识结合点生物教材中比较多。事实上,除了课堂知识传授中可渗透思想教育,在实验、实习等技能训练中也可根据具体问题和情境,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在进行思想渗透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有针对性。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育方法不同。低年级重在提供生动有意义的具体素材,侧重于事实教育;高年级则在以科学事实为基础的前提下,注重“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其次渗透的内容要适度,不能过多。教师在渗透思想教育时,应努力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水乳交融,完美结合,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师的重要作用
生物学中的思想教育最终是通过教师去完成的。教育的效果较多地依赖于教师自身。因此,教师的态度、思想素质、意志、情感等,通过言传身教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教材的思想体系蕴含于知识体系中,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才有可能挖掘出其中的思想性,找准有效的结合点。另外教师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获取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学最新成果和信息去充实教材,才能使生物学的思想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再次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较为重要。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思想教育才会越深入,教育的效果才会越好。
总之,生物教师要实现既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又培育新人的双重目的,本身必须德才兼备。
参考文献:
《生物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邵宗杰主编《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赵绍友 主编《德育工作艺术》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