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差异性出发,分析了英语学习存在差异的原因,围绕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面向全体、分类提高,突出强调分层教学策略的应用,从而实现高中英语教学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差异分析 理论依据 分层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二级达标山区校,由于全县的人口较少,小学、初中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随着这几年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英语水平相差很大。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并且有较好的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有的学生连基本的语法、词汇和句型都不懂;而有的学生甚至连单词都不会拼读,更不用说朗读句子和课文。这就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即使是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由于教材难度加大和考试要求提高,加上考试科目增加以及初、高中衔接等问题,经过一到二年的学习,英语成绩落差很大。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放弃学习英语的思想。针对高中英语教学这一现状,我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感到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初中英语就学不好,进入高中后发现单词量更多且更难记、课文更长且更难读、语法更多且更繁杂,考试时听力、单选、完形、阅读和写作的要求都较之初中时更高,几次大考下来成绩都是“挂红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不好英语的心理弱势,并逐渐对学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2.基础薄弱。有的学生初中英语基础很薄弱,课堂上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在学习英语时,不会讲,渐渐地对英语课失去了兴趣。3.学习习惯差。初中的知识内容相对较少且较简单,有的初中生学习英语主要被老师、家长“逼”着死记硬背,从成绩来看还勉强过得去,而到了高中则强调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钻研的能力,于是有些学生就变得无所适从。4.方法不正确。高中的学习强调悟性,考试时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融汇贯通,同时知识涉及面也比较广,有的学生还是像初中生那样死记硬背、从不思考。这样肯定适应不了高中英语学习。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无视学生的差异,采取“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方式,这势必产生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或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我校已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把学生分成了普通班和实验班,在普通班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学困生”,“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本文根据分层教学的理论,结合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为普通班的分层教学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并在实施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教育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是:每一个孩子在思维和学习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ZP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上这些观点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新一轮课改已经开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改革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赋予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的一项光荣使命。不可否认,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其发展的多元化等因素决定了学生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考试说明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使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充分发展、逐步提高。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的几点做法:
三、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
进入高一后不久,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4: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学习基础好、目标明确、态度端正、自主学习能力强、英语兴趣浓厚以及善于表达的学生确定为A层;将成绩中等、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不大自觉需要有人监督才肯学习的学生确定为B层;将成绩差、态度不端正、基础很差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确定为C层。三组学生确定分组以后,分期分批找他们谈心,以便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树立信心、合理定位,同时告诉他们这三层之间是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合理流动的,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备课分层
在备课时,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合理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进而设计好每堂课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课堂提问等,比如各单元词汇教学,对C层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掌握黑体部分就可以了,其他的只要求他们会读就行;对B层学生来说,所有的生词(△除外)都要求“四会”;对A层学生来说,所有的生词(含△)都要求“四会”,并且能写出词性,同时,对重点词汇要求他们会造句。在教学"Reading"时,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明显的层次性,如人教版选修八Unit3的Reading(II)可以设计如下三个问题:1).Who was Alexander Graham Bell(he was an American inventor) and what is his most famous invention( a telephone)(C层学生回答)2).Why will he always be known as the inventor of the telephone?(B层学生回答)3). What does Bell's saying mean to you?(A层学生回答)。总之,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内容与学生的协调,尽可能让他们在每堂课上都有收获。为成功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3.施教分层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授课分层是相对的,授课时应着眼B层兼顾A、C两层,如每堂课前先用几分钟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以便判断学情和查缺补漏,使全体学生都进入学习状态:一般来说,要求A层学生能创设情景编对话并自行表演,或能熟练地复述课文;要求B层学生能背诵所学对话或课文部分重要的段落,并尽可能复述课文;要求C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朗读已教对话或课文。然后,教师分层讲解,分层设问,分层提问、答疑、解惑,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听懂本节课的内容。接着分层练习,教师重点分类指导,进行综合训练,力争让所有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堂课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4.练习、作业与批改分层
每教完一节课、一个单元后,学生必须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按学生层次布置作业是关键,传统“一刀切”的做法,往往使A层学生“吃不饱”,C层学生“吃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要求C层学生必做直接运用基础知识的低档题,力争做些中档题;B层学生必做变式或简单综合的中档题,力争做些综合运用知识的高档题;A层学生中、高档都必须做,同时还必须做一些探究性的拓展题。C层学生因基础薄弱解题能力差,布置练习作业时数量不宜太多,侧重模仿。如书面表达题,可以先将此篇作文所需要的相关词汇、句型教学生操练,甚至给他们范文后再叫他们进行模仿写作,而对B、C层学生练习量可以略多一些,侧重于运用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如让他们做一些对课文深层理解的题目或完形、阅读、写作等。关于批改作业,我采取了集中批改与个别批改相结合的办法。对A层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然后让他们协助老师批改C层学生的作业;对B层学生的作业采取老师抽改学生互改,同时要求学生及时订正;对有代表性的典型错误在班上集中点评。这样C层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被减了下来,A、B层学生又有了拓展的空间,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因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辅导分层
因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应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因材施教、补缺补漏,给C层没有过关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缺漏,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给A层学生进行竞赛辅导,拓展课外知识。这样使C层学生“吃得了”,能积极进取,A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蔚然成风。
四、反思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这种压力除了知识本身,还涉及教师专业能力。实践证明,在两极分化明显的普通班实施分层教学,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意识的。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主动适应由“教”转向“导”的过程。其次,要不断地给自己“加油”、“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态,实现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转变。新课改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许多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去实践,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开发,去探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结束语
由于传统“一锅煮”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等。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这种立足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师生的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分层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会促进英语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中小学外语》(2002年第11期),易代钊主编。
3. 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
4. 马爱贞王兆红 《谈英语中的分层教学》《人教期刊》。
关键词:差异分析 理论依据 分层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二级达标山区校,由于全县的人口较少,小学、初中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随着这几年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英语水平相差很大。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并且有较好的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有的学生连基本的语法、词汇和句型都不懂;而有的学生甚至连单词都不会拼读,更不用说朗读句子和课文。这就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即使是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由于教材难度加大和考试要求提高,加上考试科目增加以及初、高中衔接等问题,经过一到二年的学习,英语成绩落差很大。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放弃学习英语的思想。针对高中英语教学这一现状,我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感到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初中英语就学不好,进入高中后发现单词量更多且更难记、课文更长且更难读、语法更多且更繁杂,考试时听力、单选、完形、阅读和写作的要求都较之初中时更高,几次大考下来成绩都是“挂红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不好英语的心理弱势,并逐渐对学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2.基础薄弱。有的学生初中英语基础很薄弱,课堂上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在学习英语时,不会讲,渐渐地对英语课失去了兴趣。3.学习习惯差。初中的知识内容相对较少且较简单,有的初中生学习英语主要被老师、家长“逼”着死记硬背,从成绩来看还勉强过得去,而到了高中则强调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钻研的能力,于是有些学生就变得无所适从。4.方法不正确。高中的学习强调悟性,考试时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融汇贯通,同时知识涉及面也比较广,有的学生还是像初中生那样死记硬背、从不思考。这样肯定适应不了高中英语学习。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无视学生的差异,采取“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方式,这势必产生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或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我校已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把学生分成了普通班和实验班,在普通班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学困生”,“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本文根据分层教学的理论,结合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为普通班的分层教学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并在实施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教育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是:每一个孩子在思维和学习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ZP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上这些观点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新一轮课改已经开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改革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赋予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的一项光荣使命。不可否认,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其发展的多元化等因素决定了学生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考试说明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使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充分发展、逐步提高。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的几点做法:
三、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
进入高一后不久,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4: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学习基础好、目标明确、态度端正、自主学习能力强、英语兴趣浓厚以及善于表达的学生确定为A层;将成绩中等、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不大自觉需要有人监督才肯学习的学生确定为B层;将成绩差、态度不端正、基础很差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确定为C层。三组学生确定分组以后,分期分批找他们谈心,以便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树立信心、合理定位,同时告诉他们这三层之间是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合理流动的,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备课分层
在备课时,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合理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进而设计好每堂课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课堂提问等,比如各单元词汇教学,对C层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掌握黑体部分就可以了,其他的只要求他们会读就行;对B层学生来说,所有的生词(△除外)都要求“四会”;对A层学生来说,所有的生词(含△)都要求“四会”,并且能写出词性,同时,对重点词汇要求他们会造句。在教学"Reading"时,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明显的层次性,如人教版选修八Unit3的Reading(II)可以设计如下三个问题:1).Who was Alexander Graham Bell(he was an American inventor) and what is his most famous invention( a telephone)(C层学生回答)2).Why will he always be known as the inventor of the telephone?(B层学生回答)3). What does Bell's saying mean to you?(A层学生回答)。总之,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内容与学生的协调,尽可能让他们在每堂课上都有收获。为成功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3.施教分层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授课分层是相对的,授课时应着眼B层兼顾A、C两层,如每堂课前先用几分钟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以便判断学情和查缺补漏,使全体学生都进入学习状态:一般来说,要求A层学生能创设情景编对话并自行表演,或能熟练地复述课文;要求B层学生能背诵所学对话或课文部分重要的段落,并尽可能复述课文;要求C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朗读已教对话或课文。然后,教师分层讲解,分层设问,分层提问、答疑、解惑,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听懂本节课的内容。接着分层练习,教师重点分类指导,进行综合训练,力争让所有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堂课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4.练习、作业与批改分层
每教完一节课、一个单元后,学生必须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按学生层次布置作业是关键,传统“一刀切”的做法,往往使A层学生“吃不饱”,C层学生“吃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要求C层学生必做直接运用基础知识的低档题,力争做些中档题;B层学生必做变式或简单综合的中档题,力争做些综合运用知识的高档题;A层学生中、高档都必须做,同时还必须做一些探究性的拓展题。C层学生因基础薄弱解题能力差,布置练习作业时数量不宜太多,侧重模仿。如书面表达题,可以先将此篇作文所需要的相关词汇、句型教学生操练,甚至给他们范文后再叫他们进行模仿写作,而对B、C层学生练习量可以略多一些,侧重于运用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如让他们做一些对课文深层理解的题目或完形、阅读、写作等。关于批改作业,我采取了集中批改与个别批改相结合的办法。对A层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然后让他们协助老师批改C层学生的作业;对B层学生的作业采取老师抽改学生互改,同时要求学生及时订正;对有代表性的典型错误在班上集中点评。这样C层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被减了下来,A、B层学生又有了拓展的空间,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因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辅导分层
因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应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因材施教、补缺补漏,给C层没有过关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缺漏,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给A层学生进行竞赛辅导,拓展课外知识。这样使C层学生“吃得了”,能积极进取,A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蔚然成风。
四、反思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这种压力除了知识本身,还涉及教师专业能力。实践证明,在两极分化明显的普通班实施分层教学,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意识的。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主动适应由“教”转向“导”的过程。其次,要不断地给自己“加油”、“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态,实现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转变。新课改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许多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去实践,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开发,去探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结束语
由于传统“一锅煮”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等。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这种立足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师生的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分层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会促进英语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中小学外语》(2002年第11期),易代钊主编。
3. 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
4. 马爱贞王兆红 《谈英语中的分层教学》《人教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