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明市历史悠久、文化深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清乾隆年间的孙冉翁称它为“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稿素”,昆明老城区布局结构严谨、整体形象鲜明、主题思想明确、地方文化与山川灵气突出,是独具活力和个性的杰出城市。一座杰出城市的诞生,必然反映了一种杰出的文化。
九宫八卦的城市结构
昆明城在城市布局方法上是用凸显的中轴线来连接天际线和地平线,并划分空间,在城区各部分的功能定位上遵循九宫八卦的原则。
天际线五华山——昆明山川灵气和人文精神的象征
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一直是古代城市形象设计和规划布局中一项重要的决定因素。轮廓线的最高处更是古代城市设计者画龙点睛之所,它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昆明古城环绕五华山而建,背有圆通山为屏,五华山成为全城的中心和制高点,构成中心龟背凸起的城市天际线。它成为昆明古城结构心理和视觉的中心。在五华山上有两处体现城市精神的建筑:诸葛武侯祠和拜云亭。
诸葛武侯祠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而建。他曾在云南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安定边疆,因此几千年来云南各少数民族把诸葛亮奉为神明,明清两代的地方官也在当时的云南府城人人举头仰望的天际线上建祠供奉。它象征着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精神。
拜云亭建于清代,体现了云南和昆明地方的山川灵气。远在公元前122年,“彩云见云南,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昆明滇池之上,是世界彩云缤纷的地方,也是世界云彩种类最多和变幻最为神奇的地方。“拜云亭”体现云南和昆明的地方个性,突出了昆明“云霞都会”的山川灵气,表达了人们对彩云的景仰和对彩云之乡的认同。七彩之云已不仅是自然现象,而且成为昆明地域人文灵气的象征。
元人王升在《滇池赋》中说:“五华钟造化之秀”、“双塔挺擎天之美”,清代的师范诗中说:“一片昆池水,盈盈眼底来。人烟双塔晓,殿阁五华开。”这些都说明了“天际线”上的五华山是整个昆明城的视觉中心,也是昆明人精神文化的聚汇点。
中轴线——老昆明城的历史文化轴线
由五华山向南的正义路是昆明传统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曾有四牌坊、三牌坊(天开云端坊)、近日楼正义门、金马碧鸡坊等,两侧有藩台衙门和文庙。马市口与西华路交汇处并不是直上五华山的干道,因风水上为避免“冲射”,道路东折北转经红桥子路为上五华山正门。后又在三市街上建立起了忠爱坊。清代更从北到南建立起了“万寿无疆坊”、“世恩坊”、“天开云瑞坊” 使这一城市中轴线由“坊”分割成了许多空间相对独立的街区,使人沿着这条路径在空间运动时产生持续而和谐的感受。
在中轴线之外,又从不同的视点表现了几个重要的对象:从兴华街,穿绿水河上双塔寺,从端士街、象眼街、平正街、初地巷至螺峰庵,从甘公祠街、西院街至翠湖等都是南北向的辅助轴线。
中轴线的南城门,即丽正门近日楼上,原有体现昆明山川特点和灵气的楹联:日月丽中天,双塔面临文笔秀。关山雄万里,五华背枕彩云多。
如今在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恢复了忠爱坊和金马碧鸡坊,开辟出绿地和步行街,建议再修复“天开云瑞”、“地接坤维”坊、近日楼和丽正门,以恢复老昆明的传统风貌,保持老昆明城市景观象征的历史文化中轴线。
地平线——从金马碧鸡坊到东、西寺塔
中轴线向南延伸和地平线相连。通过美丽而有格局的青石条路贯通,并用牌坊和城门分割景观空间,吸引人们层层深入,从而给人深刻的印象。再往南去,有东寺塔和西寺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拓东城时期,在金马碧鸡坊南,处于明清昆明城的地平线处。双塔旁临滇池,处于水陆交通和商业的中心,象征着古代昆明城市发展的基础,这基础也就是经济财源的基础。“云津夜市”是昆明依托滇池水运而兴旺起来的经济中心,也是地平线的依托。
五华山之南北阴阳互补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的观念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五华山之南为商业、行政、金融、劝业等活跃的经济发展区。在时间上山南象征阳的地方是现实的、世俗的人间。五华山之北的翠湖一带城内湖泊,在文王八卦的方位上属“兑”位,“兑”代表湖,为高雅的文化区。所以有经正书院(后为昆华翠湖图书馆)、贡院(后为东陆大学、今为云南大学),并且是一批著名学者、文化人的居住和研究场所,如状元袁树五、著名学者陈古逸、世代翰林倪翰卿、民国年间陈秉仁(一得)和西南联大的许多国际知名教授的住宅分布此间,为云南省和昆明市的文化中心区。在翠湖中也有佛教的高雅活动场所。这些都体现了“西文东市”功能分区明确的城市总体布局。
由于昆明的城市规划依“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因而被国内外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所称赞。城市街道通路在城市总体结构的地位明确,并在较长时期内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与认可,并由此派生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老昆明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
金马碧鸡坊和护国门是代表昆明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金马奔腾、碧鸡展翅、天开云瑞,象征着昆明的腾飞;护国精神,体现着昆明人的爱国情怀。昆明还有着山水天成的自然景观,与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环境相结合,浑然一体。
老昆明的牌坊
城市内的牌坊是城市的一种纪念性的标志物。纪念一方山川文脉,一个人物的贡献、成就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气质与精神,往往都建一座牌坊来纪念。牌坊在城市功能上把街巷划分成为若干个单体的空间,使每一个空间又树立起自己的精神主题。老昆明的牌坊是这座城市充满了历史内容与文化内涵,是城市独特个性的表现。
金马碧鸡的传说在云南流传久远。金马碧鸡最早源自土著先民的图腾,后来成为云南的象征。汉宣帝时曾派王褒赴滇“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昆明因金马碧鸡的传说而被称为“金马碧鸡昆明城”。
城内金马碧鸡坊建于明代,两坊东西相对,拱立于中轴线两侧。传说每60年一次,在酉年(鸡年)中秋酉时,太阳西沉,明月东升,日月光照射两坊形成的倒影在两坊间相接,形成“金碧交辉”奇观。金马碧鸡铸就了昆明城市的自然之灵魂,金马碧鸡坊成为昆明的标志。在昆明金碧路与正义路相交的路口两侧昔日曾建有金马、碧鸡两个牌坊,两坊巍然耸立,雄伟壮观,曾被列为“昆明八景”,金碧路也因此得名。这两坊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二坊均为木质建筑,雕檐彩绘,金碧辉煌,与北边的忠爱坊,鼎足而立,合称“品字三坊”,南面与建于南诏时期的东西寺塔遥相呼应,成为昆明城市形象的象征。
旧时南门外有金马坊、碧鸡坊、忠爱坊三座排坊,排列成品字形,又称品字三牌坊。其中忠爱坊建造时间最早,当时建造忠爱坊,是为了纪念元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在云南执政时期的仁政功德。“忠爱”,谓其对皇上尽忠,施民以爱,故名“忠爱坊”。三牌坊位于正义路中段,今威远街、光华街口交汇处。
“天开云瑞坊”始建于明代,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坊高二丈余,原坊额题为“天开云瑞”(南面),“地靖坤维”(北面)。并请当时著名书法家呈贡人孙铸书写,为八个红底金字。故又称“天开云瑞”坊。“天开云瑞”、“地靖坤维”,表达了昆明的山川灵气,歌颂了本土的人文精神。
1935年,当时的教育厅在光华街原清末云贵总督衙门创办省立中学,因地近“天开云瑞”坊,故取名“云瑞中学”。 天开云瑞坊毁于1941年日本飞机的轰炸。1945年抗战胜利后,云瑞中学校址改作“云瑞公园”,并修筑了云瑞东、西、北三条路。初建时,园内幽静,花木茂密,鸟语花香,游人不断,后渐废,现仅存一花台、假山石。
盘龙江——昆明的母亲河
盘龙江发源于梁王山,原环绕明、清昆明城,注入滇池。昆明古城依山而建,盘龙江是其重要的水源和天然屏障。江上的云津古桥是昆明城的水、陆要津,昆明城的经济“气口”,“云津夜市”是昆明“八景”之一。
在昆明的前身——拓东古城阶段,盘龙江就曾哺育了拓东古城的成长。
从公元950年至公元1250年是大理国时期。鄯阐府仍作为大理国的第二政治中心。其城址和建城区的规模,基本上稳定在南诏“东都”的水平上。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是进一步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工程。首先是在盘龙江中下游开挖了金棱河和索城银棱河。接着,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又修筑春登、云津二堤。这两条河道是盘龙江的分洪工程,又是引水工程,兼可航运。倪蜕《滇云历年传》说:“康定元年……段素兴广营宫室于东京(今昆明市南区一带),筑春登、云津二堤。”当时“筑土各为二堰于河之要处,障其流以灌田,凡数十万亩”。可见在引水、分洪的河堤上,筑坝抬高盘龙江水位,用于灌溉,在大理国时期已开其端。今天昆明城市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盘龙江母亲河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盘龙江在昆明都市游览中的重要景观作用。
国碑记与护国门——云南历史上铲除帝制的凯旋门
护国门原位于南屏街东口,是1919年昆明人民为纪念1915年12月25日云南护国军首义而修建的一座三孔拱形铁门,门前有护国桥和护国路。
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悍然称帝。当此之时,勇敢的昆明军民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这一顺民心、和众意的伟大民主运动得到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持,各省也纷纷响应。在举国上下的声讨和斗争下,袁世凯仅仅做了83天“皇帝”,就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咒骂声中死去。护国运动、昆明首义是云南人民、昆明人民对全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贡献。护国运动的成功,打破了袁世凯的帝制梦,维护了共和的旗帜,它使中国几千年的帝王专制历史划上了一个句号,标志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再也不能有终身制的帝王专权了。
翠湖、大观楼——昆明文脉的象征
翠湖作为昆明城内的重要风景区始于明代,从那时起,在翠湖岸边建起了科举考试的贡院。出现了士人云集居住的会馆和与士人有关的街巷名称。如:文林街、龙翔街、凤翔街,通过科举考试而青云直上的“青云街”,这里已成为昆明的大学校园聚集区、云南的教育文化文化中心和昆明新文化的摇篮。
大观楼建于清代,俯临滇池草海。登楼远眺,西山黛紫,碧波茫茫,是昆明市区最享盛名的景观之一。大观楼因清人孙冉翁撰写的气势浑雄、意景深远而富于哲理的“古今第一长联”而闻名遐迩,成为中国名楼之一,可与岳阳楼、黄鹤楼相媲美,脍炙人口的著名长联是昆明文采的象征。
总之,昆明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遵循 “九宫八卦”阵势的规划,布局严谨有序,功能分区明确,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自然的多样性于城市一脉。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昆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优势,进一步提升昆明作为我国中西部现代化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通过一流的策划、建设和发展,将昆明建设成融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国际旅游城市为一体的大都市,使其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
作者简介
于希贤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洪系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讲师、博士研究生。
九宫八卦的城市结构
昆明城在城市布局方法上是用凸显的中轴线来连接天际线和地平线,并划分空间,在城区各部分的功能定位上遵循九宫八卦的原则。
天际线五华山——昆明山川灵气和人文精神的象征
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一直是古代城市形象设计和规划布局中一项重要的决定因素。轮廓线的最高处更是古代城市设计者画龙点睛之所,它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昆明古城环绕五华山而建,背有圆通山为屏,五华山成为全城的中心和制高点,构成中心龟背凸起的城市天际线。它成为昆明古城结构心理和视觉的中心。在五华山上有两处体现城市精神的建筑:诸葛武侯祠和拜云亭。
诸葛武侯祠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而建。他曾在云南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安定边疆,因此几千年来云南各少数民族把诸葛亮奉为神明,明清两代的地方官也在当时的云南府城人人举头仰望的天际线上建祠供奉。它象征着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精神。
拜云亭建于清代,体现了云南和昆明地方的山川灵气。远在公元前122年,“彩云见云南,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昆明滇池之上,是世界彩云缤纷的地方,也是世界云彩种类最多和变幻最为神奇的地方。“拜云亭”体现云南和昆明的地方个性,突出了昆明“云霞都会”的山川灵气,表达了人们对彩云的景仰和对彩云之乡的认同。七彩之云已不仅是自然现象,而且成为昆明地域人文灵气的象征。
元人王升在《滇池赋》中说:“五华钟造化之秀”、“双塔挺擎天之美”,清代的师范诗中说:“一片昆池水,盈盈眼底来。人烟双塔晓,殿阁五华开。”这些都说明了“天际线”上的五华山是整个昆明城的视觉中心,也是昆明人精神文化的聚汇点。
中轴线——老昆明城的历史文化轴线
由五华山向南的正义路是昆明传统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曾有四牌坊、三牌坊(天开云端坊)、近日楼正义门、金马碧鸡坊等,两侧有藩台衙门和文庙。马市口与西华路交汇处并不是直上五华山的干道,因风水上为避免“冲射”,道路东折北转经红桥子路为上五华山正门。后又在三市街上建立起了忠爱坊。清代更从北到南建立起了“万寿无疆坊”、“世恩坊”、“天开云瑞坊” 使这一城市中轴线由“坊”分割成了许多空间相对独立的街区,使人沿着这条路径在空间运动时产生持续而和谐的感受。
在中轴线之外,又从不同的视点表现了几个重要的对象:从兴华街,穿绿水河上双塔寺,从端士街、象眼街、平正街、初地巷至螺峰庵,从甘公祠街、西院街至翠湖等都是南北向的辅助轴线。
中轴线的南城门,即丽正门近日楼上,原有体现昆明山川特点和灵气的楹联:日月丽中天,双塔面临文笔秀。关山雄万里,五华背枕彩云多。
如今在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恢复了忠爱坊和金马碧鸡坊,开辟出绿地和步行街,建议再修复“天开云瑞”、“地接坤维”坊、近日楼和丽正门,以恢复老昆明的传统风貌,保持老昆明城市景观象征的历史文化中轴线。
地平线——从金马碧鸡坊到东、西寺塔
中轴线向南延伸和地平线相连。通过美丽而有格局的青石条路贯通,并用牌坊和城门分割景观空间,吸引人们层层深入,从而给人深刻的印象。再往南去,有东寺塔和西寺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拓东城时期,在金马碧鸡坊南,处于明清昆明城的地平线处。双塔旁临滇池,处于水陆交通和商业的中心,象征着古代昆明城市发展的基础,这基础也就是经济财源的基础。“云津夜市”是昆明依托滇池水运而兴旺起来的经济中心,也是地平线的依托。
五华山之南北阴阳互补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的观念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五华山之南为商业、行政、金融、劝业等活跃的经济发展区。在时间上山南象征阳的地方是现实的、世俗的人间。五华山之北的翠湖一带城内湖泊,在文王八卦的方位上属“兑”位,“兑”代表湖,为高雅的文化区。所以有经正书院(后为昆华翠湖图书馆)、贡院(后为东陆大学、今为云南大学),并且是一批著名学者、文化人的居住和研究场所,如状元袁树五、著名学者陈古逸、世代翰林倪翰卿、民国年间陈秉仁(一得)和西南联大的许多国际知名教授的住宅分布此间,为云南省和昆明市的文化中心区。在翠湖中也有佛教的高雅活动场所。这些都体现了“西文东市”功能分区明确的城市总体布局。
由于昆明的城市规划依“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因而被国内外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所称赞。城市街道通路在城市总体结构的地位明确,并在较长时期内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与认可,并由此派生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老昆明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
金马碧鸡坊和护国门是代表昆明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金马奔腾、碧鸡展翅、天开云瑞,象征着昆明的腾飞;护国精神,体现着昆明人的爱国情怀。昆明还有着山水天成的自然景观,与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环境相结合,浑然一体。
老昆明的牌坊
城市内的牌坊是城市的一种纪念性的标志物。纪念一方山川文脉,一个人物的贡献、成就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气质与精神,往往都建一座牌坊来纪念。牌坊在城市功能上把街巷划分成为若干个单体的空间,使每一个空间又树立起自己的精神主题。老昆明的牌坊是这座城市充满了历史内容与文化内涵,是城市独特个性的表现。
金马碧鸡的传说在云南流传久远。金马碧鸡最早源自土著先民的图腾,后来成为云南的象征。汉宣帝时曾派王褒赴滇“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昆明因金马碧鸡的传说而被称为“金马碧鸡昆明城”。
城内金马碧鸡坊建于明代,两坊东西相对,拱立于中轴线两侧。传说每60年一次,在酉年(鸡年)中秋酉时,太阳西沉,明月东升,日月光照射两坊形成的倒影在两坊间相接,形成“金碧交辉”奇观。金马碧鸡铸就了昆明城市的自然之灵魂,金马碧鸡坊成为昆明的标志。在昆明金碧路与正义路相交的路口两侧昔日曾建有金马、碧鸡两个牌坊,两坊巍然耸立,雄伟壮观,曾被列为“昆明八景”,金碧路也因此得名。这两坊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二坊均为木质建筑,雕檐彩绘,金碧辉煌,与北边的忠爱坊,鼎足而立,合称“品字三坊”,南面与建于南诏时期的东西寺塔遥相呼应,成为昆明城市形象的象征。
旧时南门外有金马坊、碧鸡坊、忠爱坊三座排坊,排列成品字形,又称品字三牌坊。其中忠爱坊建造时间最早,当时建造忠爱坊,是为了纪念元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在云南执政时期的仁政功德。“忠爱”,谓其对皇上尽忠,施民以爱,故名“忠爱坊”。三牌坊位于正义路中段,今威远街、光华街口交汇处。
“天开云瑞坊”始建于明代,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坊高二丈余,原坊额题为“天开云瑞”(南面),“地靖坤维”(北面)。并请当时著名书法家呈贡人孙铸书写,为八个红底金字。故又称“天开云瑞”坊。“天开云瑞”、“地靖坤维”,表达了昆明的山川灵气,歌颂了本土的人文精神。
1935年,当时的教育厅在光华街原清末云贵总督衙门创办省立中学,因地近“天开云瑞”坊,故取名“云瑞中学”。 天开云瑞坊毁于1941年日本飞机的轰炸。1945年抗战胜利后,云瑞中学校址改作“云瑞公园”,并修筑了云瑞东、西、北三条路。初建时,园内幽静,花木茂密,鸟语花香,游人不断,后渐废,现仅存一花台、假山石。
盘龙江——昆明的母亲河
盘龙江发源于梁王山,原环绕明、清昆明城,注入滇池。昆明古城依山而建,盘龙江是其重要的水源和天然屏障。江上的云津古桥是昆明城的水、陆要津,昆明城的经济“气口”,“云津夜市”是昆明“八景”之一。
在昆明的前身——拓东古城阶段,盘龙江就曾哺育了拓东古城的成长。
从公元950年至公元1250年是大理国时期。鄯阐府仍作为大理国的第二政治中心。其城址和建城区的规模,基本上稳定在南诏“东都”的水平上。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是进一步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工程。首先是在盘龙江中下游开挖了金棱河和索城银棱河。接着,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又修筑春登、云津二堤。这两条河道是盘龙江的分洪工程,又是引水工程,兼可航运。倪蜕《滇云历年传》说:“康定元年……段素兴广营宫室于东京(今昆明市南区一带),筑春登、云津二堤。”当时“筑土各为二堰于河之要处,障其流以灌田,凡数十万亩”。可见在引水、分洪的河堤上,筑坝抬高盘龙江水位,用于灌溉,在大理国时期已开其端。今天昆明城市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盘龙江母亲河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盘龙江在昆明都市游览中的重要景观作用。
国碑记与护国门——云南历史上铲除帝制的凯旋门
护国门原位于南屏街东口,是1919年昆明人民为纪念1915年12月25日云南护国军首义而修建的一座三孔拱形铁门,门前有护国桥和护国路。
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悍然称帝。当此之时,勇敢的昆明军民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这一顺民心、和众意的伟大民主运动得到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持,各省也纷纷响应。在举国上下的声讨和斗争下,袁世凯仅仅做了83天“皇帝”,就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咒骂声中死去。护国运动、昆明首义是云南人民、昆明人民对全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贡献。护国运动的成功,打破了袁世凯的帝制梦,维护了共和的旗帜,它使中国几千年的帝王专制历史划上了一个句号,标志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再也不能有终身制的帝王专权了。
翠湖、大观楼——昆明文脉的象征
翠湖作为昆明城内的重要风景区始于明代,从那时起,在翠湖岸边建起了科举考试的贡院。出现了士人云集居住的会馆和与士人有关的街巷名称。如:文林街、龙翔街、凤翔街,通过科举考试而青云直上的“青云街”,这里已成为昆明的大学校园聚集区、云南的教育文化文化中心和昆明新文化的摇篮。
大观楼建于清代,俯临滇池草海。登楼远眺,西山黛紫,碧波茫茫,是昆明市区最享盛名的景观之一。大观楼因清人孙冉翁撰写的气势浑雄、意景深远而富于哲理的“古今第一长联”而闻名遐迩,成为中国名楼之一,可与岳阳楼、黄鹤楼相媲美,脍炙人口的著名长联是昆明文采的象征。
总之,昆明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遵循 “九宫八卦”阵势的规划,布局严谨有序,功能分区明确,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自然的多样性于城市一脉。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昆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优势,进一步提升昆明作为我国中西部现代化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通过一流的策划、建设和发展,将昆明建设成融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国际旅游城市为一体的大都市,使其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
作者简介
于希贤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洪系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讲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