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灵魂的歌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2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舍伍德·安德森是第一位成熟的美国现代小说家。本文围绕其代表作《小镇畸人》塑造的一系列极具现代主义特征的怪诞人物形象,探讨安德森的小说创作手法。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 畸人 创作艺术 情节 象征 瞬间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作家,“是第一位成熟的美国现代小说家”。(董衡巽:31)威廉·福克纳将他奉为“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他体现了文坛后来者必将承袭的美国式写作传统”。(Faulkner:29)安德森对许多美国现当代作家的写作风格和视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在海明威、福克纳、约翰·斯坦贝克等人的作品上都可以看到安德森的影子。而他直到36岁才弃商从文开始创作,40岁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43岁才完成令他蜚声文坛的代表作《小镇畸人》,也算是大器晚成了。
  作为安德森最成功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小镇畸人》被誉为美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Crowley:cover)这部作品描写了美国由传统农业手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人们所处的困境。在这部始终贯穿着孤独感、隔绝感、压抑感和挫败感的作品中,安德森使用丰富的技巧,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着重刻画了书中人物的焦虑、绝望、困惑以及彷徨的情绪,表现出现代人的孤独和异化,探究造成人性扭曲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塑造了一批渴盼得到爱与自由却又疏于或拙于交流、为自我所隔离的“畸人”形象。
  一 怪诞的畸人形象
  《小镇畸人》由一个介绍性文章和24个故事组成。在小说开篇的《畸人志》,安德森假托一位年长的作家,在梦中见到了他年轻时在家乡小镇上认识的许多怪人,他们一一列队从他眼前走过。受到一股不可抑制的情绪驱使,他把这些怪人的故事逐个记录下来。故事发生地温士堡是美国19世纪末从乡村过渡到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典型缩影。这是一个落后于时代节奏、地区偏僻而不合时宜,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的中西部小镇。在剧烈社会变革时期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断层和心理断层,生活在温士堡的人们一时不知所措,感到迷茫困惑,无法生活在过去的日子里,又无法融入现代文明,找寻不到生存的意义。他们怀揣着自己创造的虚妄的真理,痛苦挣扎着又不明白自己所求为何物,老在做梦而梦境又是那么模糊遥远,热切渴望与人交流又拙于表达自己,偶尔的敞开心扉却又语无伦次不被理解,最后却只能退缩到自我隔离的状态中,成为心灵扭曲,行为怪异的“畸人”。
  《手》中的比德尔鲍姆曾深受学生喜爱,双手灵巧富有表现力。他喜欢通过轻柔的触摸来表达对学生的热爱,向年轻的心灵传播自己的梦幻。而这一行为却为世人所误解,致使他被殴打和驱逐,只能遁居异乡为异客。在温士堡,他常以自己的双手为耻,总把它们藏在口袋里。《纸团》中,里菲医生脑海中不断迸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思想,他在纸上“写着思想、思想的结尾、思想的开端”,却又总是将这些记录着思想的纸片揉成团藏于口袋中再扔掉。《母亲》和《死亡》中,伊丽莎白在年轻时也曾有炽热的追求和理想,然而冲动之下她选择了婚姻而被困在小城一辈子,从而失去了活力和冲劲,未老先衰。她本寄希望于儿子去实现她“那快要被遗忘的、曾经是她生命一部分的东西”,而母子间的沟通却发生障碍,在儿子面前,她一直不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愿望。直到她去世时,儿子乔治才惊觉拳拳母爱之心。压抑的环境最终摧毁了伊丽莎白。她曾多次努力挣扎却只是徒劳:无论是夜色中策马狂奔抑或是寻医求助都于事无补。最后只能在死神的怀抱里寻求解脱。《虔诚》中,农场主杰西·本特利利用工业革命获取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他一直耽于幻想,渴望成为《圣经》中大卫的父亲般的角色,在上帝的指引和恩宠下建立自己的王国,最后与整个环境脱节成为一个妄想狂,失去了所有至亲。《古怪》中的小店老板考利一直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看到推销员上门,他就害怕。因为固执的拒绝可能会失去发财机会,而不够坚持去收购的货物可能永远卖不出去。而儿子小考利为父亲不合时宜的穿着和笨拙的经商行为感到羞愧,为家人在小镇居民眼中的“古怪”印象而愤怒不已。他本想向乔治倾诉,最后却把乔治痛打一顿,跳上火车远走他乡,企图以此方式来证明自己并不“古怪”。当他尝试摆脱孤独的处境时,孤独感却更为深切。《曾经沧海》中,27岁的爱丽丝怯于承认爱情上的失败,在毫无结果的等待中沉溺于幻想,固执地拒绝真相与被爱,最后在极度的压抑中爆发,雨夜裸奔于大街上,大声呼唤着同是寂寞的人的拥抱。
  书中这群“畸人”具有不平静灵魂,自我放逐着,毕生都在寻找挣脱人性破碎的厄运,渴望敞开心扉向人倾诉却又找寻不到的表达方式,沟通受阻,激情最终只能沉郁于胸中。“他们的下场不是遭人误解,被人耻笑,便是孤零零地死去”。(董衡巽:33)那么现实是否只剩下绝望呢?全书结局处,乔治·威拉德带着无言的伤感离开温士堡,投向茫茫远方。这一姿态意味深长。纯朴善良的威拉德作为贯穿全书的角色,在每个短篇中心灵被暴虐的“畸人们”都试图接近他向他倾诉,“从而重新建立他们与人类的联系”。(Cowley:15)在与小城“畸人们”的接触中,威拉德自己也经历了从少年到成熟的嬗变。远方即使茫然,也已为在心灵的荒漠上苦苦找寻着归宿的人们点燃了希望之光,仍让人们满怀希冀、满怀期待。
  二 《小镇畸人》的创作艺术
  《小镇畸人》的成功并非仅仅是将目光投向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遍主题——现代人的孤独和异化、悲剧感和幻灭感,开创了一种“困惑、彷徨的现代意识”(董衡巽:32),它更是一部有着鲜明艺术特色和独特文体构思的精品。
  《小镇畸人》介于长篇和短篇之间,有着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每篇故事只讲述一个人物或描写一个人物的一个方面,形式上相对独立。但所有故事都设定在统一的背景下,即温士堡:这是个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的美国中西部小城镇,营造出统一的氛围和基调。传统的农业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温士堡还占着重要地位,地区偏狭和文化闭塞与商业时代的社会习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环境。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终生都笼罩在小镇呆板阴郁的阴影中,温士堡成了难以摆脱的梦魇。除此之外,24个故事中都有年轻记者威拉德的身影,他或为主角,或为倾听者,或为见证人,或为受害者,将全书串成有机的整体。《小镇畸人》也可以看成是一部以威拉德为主人公的成长小说。畸人们都渴望向他倾诉苦痛的经历以使自己受伤的灵魂得到抚慰,而威拉德在聆听畸人们的故事中成长,从他们的苦难与挣扎中领悟小镇中隐藏的黑暗,从而觉醒到走出小镇的意义,带着自己和小镇畸人们的希望奔向茫茫远方。   《小镇畸人》一反小说重情节的传统。在情节的处理上,抛弃莫泊桑、欧·亨利式的小说创作模式,“拒绝玩弄机变与巧智”。(张强:150)在安德森看来,对于情节的追求是探索想象世界深入人物灵魂的最主要障碍。小说中的故事主线少有因与果的发展。大部分故事一开始就是对主人公外表进行印象式勾勒,强调其容貌或性格的“畸形”之处;而后通过威拉德作为倾听者,展开主人公的遭遇(如遗弃、亲人的死亡或意外怀孕);而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主人公做出孤注一掷的举动或是瞬间里得到顿悟(如酩酊大醉、雨夜裸奔或殴打威拉德)。通过牺牲情节,安德森揭示了“畸人们”隐秘的内心世界。(Crowley:39-40)
  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也是《小镇畸人》的另一重要创作特色。“畸人”形象是贯穿全书的主导意象,烘托出小说的“孤独”和“异化”等现代主义主题。同时每篇故事都有一个统摄全篇的主导意象,把隐于背后的一切传达出来。如《寂寞》这一故事既是伊诺克的故事也是房间的故事。伊诺克整日在他这充满幻想的房间里独处,只有在这封闭的空间里,在通过想象力臆造出来的精灵面前,他才感到灵感不断涌现,才能谈吐自如。而现实交往中他又语无伦次、结结巴巴。“房间”的意象象征着一种隔阂与禁锢,笼罩着全篇。同时,某一实物、动作或场景常常在全书中反复出现。如同样的“房间”意象在书中多次重复出现:凯蒂独自在卧室里痛苦(《教师》),里菲医生独坐在办公室中(《纸团》),哈特曼牧师独守在教堂的钟楼里(《上帝的力量》)。其它反复运用的实物还有“手”(在书中共出现61次),“眼睛”(在全书出现68次),以及死亡、玉米地、雨水等。人物的动作也在不断重复着:里菲医生不断在纸片上记录他的真理,乔兴总是兴奋地向路人诉说着,爱丽丝日复一日孤独地漫步着。此外,故事的场景也不断重现着:其中有17个故事在夜幕下发生,大部分故事的结局都是畸人们遁入漆黑夜色(Crowley:43)。这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无不深刻揭示了安德森刻意营造出小镇的沉郁、呆板、压抑和畸人们的孤独、异化与失落。
  安德森常常让故事的结局定格在一个意味深长的“瞬间”,让故事主人公认清自身处境,从而顿悟到人生的真谛。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生命史就是一部瞬间史。仅仅是在那屈指可数的瞬间里,我们才得以存在。”(王青松:84)爱丽丝在雨夜裸奔后得出了一个启示:“许多人必须孤寂地生和死,即使在温士堡,也是一样的”;帕雪瓦尔医生(《哲学家》)悟出自己的真理:“世界上人人是基督,而他们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哈特曼牧师(《上帝的力量》)看到了凯蒂的裸体,顿悟到上帝的神谕;《没有说出的谎言》中的雷最后自言自语:“无论我告诉他什么话,都会是谎言”;而乔治·威拉德从众人的顿悟中觉醒了:走出小镇,做一个真正的作家。安德森正是通过这些“瞬间”捕捉让人们于瞬间中迸发出的强烈情绪,挖掘人物的个性以及潜藏于他们内心的奥秘,使每篇故事的主旨进一步升华了。
  在语言风格上,安德森继承马克·吐温的口语化传统,“与格特鲁德·斯泰因等人开创了美国小说的一代新文体,提倡清新朴实的文风。”在《小镇畸人》中,安德森摒弃了冗长繁复的复合句,倾向于使用短小精悍的简单句;注重使用词意单纯的盎格鲁-撒克逊词汇,从而实现表意的简单明晰。如《纸团》第一段句子都十分简洁,简朴精炼的句子凸显出里菲医生的基本信息。这些结构简单的陈述句充满节奏感,虽无华丽词藻,所描写的人物却更为可信。安德森的语言是“一种去掉了土味的、韵律悠扬的美国口语。”(董衡巽:38)
  安德森通过独树一帜的创作技巧,突破传统的小说模式,使《小镇畸人》在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透视生活表层之下的渴望”,深刻地探究反映社会转折时期人们心灵深处的阵痛和复杂的心态,刻意地发掘“残存在他们心灵中的诗”(董衡巽:34)。正是因为如此,董衡巽把安德森称为“灵魂的歌手。”
  参考文献:
  [1] 董衡巽:《美国现代小说风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Faulkner,William.“Sherwood Anderson,”Paris Review,1956.
  [3] Crowley,John W.,ed.New Essays on Winesburg,Ohio.Cambridge:Cambridge U P,1990.
  [4] Cowley,Malcolm.Introduction to WInesburg,Ohio.New York:The Viking Press,Inc.,1960.
  [5] 张强:《舍伍德·安德森研究综论》,《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6] 王青松:《〈小城畸人〉艺术论》,《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7] 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吴桂兴,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繁荣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在设计表现形式上过于简单、追求形式等。因此,本文从环境理念、体现结构的模型以及多思维角度进行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途径探讨,从而对城市公园景观艺术设计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使其在社会、生态和美学等方面都拥有永恒的艺术主题。  关键词:环境理念 景观设计 艺术主题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民生活
期刊
时间:2013年12月28日  地点:复旦大学中文系会议室  主办: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云文学网  协办:上海文艺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甫跃辉是复旦大学文学写作专业培养的第一位毕业研究生,现供职于《上海文学》杂志社,是“80后”作家的优秀代表,自2006年至今,共发表文字近百万字,作品见于《人民文学》《收获》《上海文学》《花城》《中国作家》《大家》《山花》等,已有作品译介至国外。200
期刊
摘要 格非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以20世纪80年代为背景,塑造了胡惟丏这样一个学贯中西、古旧清高的知识分子形象。作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群的缩影,胡惟丏艰难的在市场的洪流中坚守自我,他是一个生错了时代的人,也是那群知识分子中的最后一个人,他的死讯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作者以这样一个形象,缅怀和祭奠一个时代一群知识分子的离去,表达了一种怅惋哀伤之感。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的性格气质特征和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两方面来
期刊
摘要 苏青的《结婚十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中不乏有快乐、伤心,可谓五味俱全,小说当中有两个人是与女主人公苏怀青的恋爱婚姻密切相关的。本文着重从时代背景和苏青本人婚恋观的角度探讨造成作者理想婚姻生活破灭的原因。  关键词:《结婚十年》 苏青 男性形象  苏青既是小说家、散文家,同时也是剧作家,是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苏青曾创作过不少小说、散文,其中《结婚十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是苏
期刊
一 城市空间中的行动困境  甫跃辉短篇小说《动物园》讲述一对来沪的外来青年陷入爱情,但由于窗外临近上海动物园,双方因动物的味道而争吵,最终分道扬镳。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顾零洲、虞丽)之所以分手,不是来自外力的阻碍,导火索与其说是动物园的气味,不如说是某种内在的、无法具象描述的气息。  “淡漠”“陌生”“空荡荡”一类的词可视为本文的文眼,在两人的关系描述中,尽管热恋缱绻,“陌生人”一词前后共出现了五次
期刊
摘要 就像人类在不断前进一样,历史也不会让我们看到终结的一天,那些曾经看似权威的权贵的精英式的审美标准和文学史观,也许会在某一天被完全颠覆成另一幅面貌的价值标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个包容差异、多元共存的历史眼光正在重新审视过去,再没有唯一的正宗的标杆来衡量所有的文学现象,就像《剑桥美国文学史》一样,它的权威性体现在更多的兼容并蓄的包容中却不失对于历史事实的准确表述。  关键词:美国文学史,
期刊
一 空间内部的政治经济关系  笔者将重点讨论甫跃辉作品中《动物园》、《丢失者》、《晚宴》、《饲鼠》、《苏州夜》、《巨象》、《亲爱的》、《走失在秋天的夜晚》等几篇“顾零洲”系列的城市小说。小说《晚宴》中有这样一处:  有一次她说,她要到这城市来。他反问道,你不就是这城市的人吗?怎么能说到这城市来?她笑说,我那儿是郊区啊。他说,那郊区不算这城市算哪儿?她说,不跟你说这个,说了你也不明白。(1)  空间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与中国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以象征的叙事方式、富含深意的内蕴笔法,分别塑造了艾米丽与祥林嫂这两位令人难忘的悲剧形象。本文通过比照解读两位女主人公和她们所经历的相似的心路历程,探寻造成艾米丽与祥林嫂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其中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艾米丽 祥林嫂 威廉·福克纳 鲁迅 悲剧命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
期刊
摘要 本文基于对19世纪末美国南部的社会背景及作者凯特·肖邦本人生活经验的描述,进一步分析了文中女主角自我意识觉醒的历史背景,揭示了美国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忽视及对女性精神上的束缚。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传达出的“自由和死亡的关系”这一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女性意识 凯特·肖邦 《一小时的故事》  引言  作为早期的女权主义作家,凯特·肖邦擅长描写乡土文化和民俗生活
期刊
摘要 亨利·詹姆斯将戏剧手法巧妙地融入到小说创作中,赋予小说不同的解释,在传统的现实主义追求统一的风格上融入了象征意义,并且开始采用多个层次的叙述手法,逐渐提升作品的形式化与内在,并使他的创新理论得到发展,最终使自己的创作成功走向了成熟。在他的中期创作阶段内,詹姆斯成功地创作出小说《螺丝在拧紧》,本文对这部杰出的小说进行详细的解读,分析詹姆斯是如何成功地从现实主义文学走向了现代主义文学。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