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相信,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
透过生活的点滴,我向孩子们传递着爱与教导,教会他们智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面对逆境时,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给他们发现自身潜能的机会,让他们逆风飞扬。
现代生活条件的物质优越,很多孩子都没有经历过逆境,导致逆商很低。那么,什么是逆商呢?除了智商(IQ)、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或逆境商(AQ)。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逆商?我认为逆商是传递下去的。作为家长,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如何逆风而飞,而不是让他们躲避风险;父母应该传递给他们信心与鼓励,而不是做一位“直升机妈妈”,不停地徘徊在孩子身边,一切都为他做好准备。“你是宁愿孩子在你身边失败,还是在社会上失败后被修理?”
一次,我的儿子在游泳池差点儿溺水。当把儿子拉出水面后,我的丈夫坚持让儿子再跳回到水里,当时我对丈夫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但是他说,如果不立刻帮儿子克服这种恐惧,他就永远都学不会游泳。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们不理会儿子的哭闹,敦促他回到游泳池。果然,在儿子克服了恐惧之后,他就得意洋洋地从水里冒了出来。从那以后,他便一直享受着游泳的乐趣。
还有,很多父母总是想在孩子身上将自己人生的遗憾弥补回来,但是,这样的行为却往往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用一个现场演示,来比喻现代教育的学习方式。他抱来一只公鸡放在台上,用手按住它的头强迫它吃自己手中的米,但是,不管他花费多大的力气,那只公鸡就是不吃。最后,他把这米随意地洒在台上,不久,公鸡便主动吃起来。
现在的学生们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高考。因此,父母便拼命地把知识强加给孩子,但这时孩子并没有饿的感觉,无论怎样强迫,他都不会去吃。反之,如果让他自然地去探索,他就会变得主动,因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孩子并不是知识机器。除了学习,我们还应该帮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智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能培养一个成绩好,分辨是非能力比较弱的孩子。
一天,我的小儿子放学回到家告诉我,他的一个同学家里有一架自己的私人飞机。他很兴奋地欢呼“好有钱啊,好了不起!”听到儿子的话,我不客气地说,“那又怎么样?如果你告诉我,他今天中午把自己的午餐分给了别人一半,他很友爱,品格很好,我会说他很棒。但是,他父母有钱和他有什么关系?我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有钱去夸奖他或者感到惊讶”,我的儿子立刻赞成地说:“对,看一个人应该看他的品格。”
我们非常享受陪伴孩子的每一刻,同时,更为见证他们的不断成长而欣喜。我们相信,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本文由Cherry采访整理)
【观点】“虎妈”抄了近道
表面看来,谁不想培养出一个14岁就能实现母亲的梦想——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演奏的孩子?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这是谁的梦想?这又是谁的人生?
我们做父母的都曾有过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结果如何,机会只有一次,而我们已经用掉了那次机会。而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他们是如此弱小,又是如此地信任我们,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意和耐心教会他们了解自己的梦想何在。
心理学家认为,感觉自己可爱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对于毫无经验的儿童而言,那种看重表现的、有条件的爱,不但毒害他们的心灵,还不断吸吮他们生命的活力。那些个性强的孩子会极力反抗,而那些天性顺从的孩子只得按下心中的不快,去满足父母和他人的期望,实现他人代为设计的人生。于是,他们变得郁郁寡欢或感到迷失,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生命的意义,他们永远都会感到自己做得不够完美。
这种失落感或空虚感在梅德林·莱文博士(Madeline Levine)的作品《特权的代价》(The Price of Privilege)中有细致描绘。作者是一位出色的临床心理学家,在过去25年里一直在帮助那些出现问题的青少年,克里斯蒂娜·卢(Christine Lu)对这种失落感也作过令人心碎的叙述。尽管如此,更多的人却是默默的忍受者,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那样做就好像是触犯了天条,冒犯了自己的父母,背叛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这些人外表看来是如此的成功,而内心深处却可能早已心灰意冷,抑郁和自杀的念头常常折磨着他们。
克里斯蒂娜·卢对于“虎妈”蔡美儿中国式育儿方式的评价,得到了最为热烈的回应,她的故事为那些用专制方式育儿的父母敲响了警钟。她曾通过网络留言这样叙述:
我曾嫉妒地宣称,我的大姐“令所有亚裔父母的春梦成真”(请原谅我的粗俗,因为它真的道出了我对大姐曾怀有的愤恨)。她一直成绩优异,五年级时还跳了级。她的SAT考了满分,又是校游泳队的主力,并能弹一手好钢琴,还是学生干部,于是便被哈佛大学提早录取(各高校为了争取最优秀的学生们而比其他申请者更提早录取的一个过程)。在重返哈佛读MBA之前,她在波士顿顾问集团获得了一个驻香港的职位。她拿着6位数的薪金,同一个博士谈婚论嫁,置办了家产,结了婚……
婚后一个月,她自杀了,年仅30岁。暗中忍受了两年抑郁症的折磨后,她给汽车排气口接上塑料管,塞进了车窗,她坐了下来,致命的一氧化碳在车库里弥漫,那是她在旧金山的新家,她死在了那里。下班回家的丈夫发现了她,仪表盘上贴着一张便笺,上面是她的遗言,她道了歉,并说爱每一个人。
对于每一个中国式家教法所创造的奇迹,我们都要耐心等待后续章节的展开,作者在谈论她的方法是如何成功,而我们拭目以待,看这成功能持续多久。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的力量。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必须的,而“虎妈”恰于此处抄了近道。
(摘自蒋佩蓉的新浪博客《亚裔学生学业成功背后的代价》一文)
透过生活的点滴,我向孩子们传递着爱与教导,教会他们智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面对逆境时,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给他们发现自身潜能的机会,让他们逆风飞扬。
现代生活条件的物质优越,很多孩子都没有经历过逆境,导致逆商很低。那么,什么是逆商呢?除了智商(IQ)、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或逆境商(AQ)。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逆商?我认为逆商是传递下去的。作为家长,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如何逆风而飞,而不是让他们躲避风险;父母应该传递给他们信心与鼓励,而不是做一位“直升机妈妈”,不停地徘徊在孩子身边,一切都为他做好准备。“你是宁愿孩子在你身边失败,还是在社会上失败后被修理?”
一次,我的儿子在游泳池差点儿溺水。当把儿子拉出水面后,我的丈夫坚持让儿子再跳回到水里,当时我对丈夫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但是他说,如果不立刻帮儿子克服这种恐惧,他就永远都学不会游泳。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们不理会儿子的哭闹,敦促他回到游泳池。果然,在儿子克服了恐惧之后,他就得意洋洋地从水里冒了出来。从那以后,他便一直享受着游泳的乐趣。
还有,很多父母总是想在孩子身上将自己人生的遗憾弥补回来,但是,这样的行为却往往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用一个现场演示,来比喻现代教育的学习方式。他抱来一只公鸡放在台上,用手按住它的头强迫它吃自己手中的米,但是,不管他花费多大的力气,那只公鸡就是不吃。最后,他把这米随意地洒在台上,不久,公鸡便主动吃起来。
现在的学生们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高考。因此,父母便拼命地把知识强加给孩子,但这时孩子并没有饿的感觉,无论怎样强迫,他都不会去吃。反之,如果让他自然地去探索,他就会变得主动,因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孩子并不是知识机器。除了学习,我们还应该帮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智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能培养一个成绩好,分辨是非能力比较弱的孩子。
一天,我的小儿子放学回到家告诉我,他的一个同学家里有一架自己的私人飞机。他很兴奋地欢呼“好有钱啊,好了不起!”听到儿子的话,我不客气地说,“那又怎么样?如果你告诉我,他今天中午把自己的午餐分给了别人一半,他很友爱,品格很好,我会说他很棒。但是,他父母有钱和他有什么关系?我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有钱去夸奖他或者感到惊讶”,我的儿子立刻赞成地说:“对,看一个人应该看他的品格。”
我们非常享受陪伴孩子的每一刻,同时,更为见证他们的不断成长而欣喜。我们相信,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本文由Cherry采访整理)
【观点】“虎妈”抄了近道
表面看来,谁不想培养出一个14岁就能实现母亲的梦想——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演奏的孩子?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这是谁的梦想?这又是谁的人生?
我们做父母的都曾有过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结果如何,机会只有一次,而我们已经用掉了那次机会。而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他们是如此弱小,又是如此地信任我们,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意和耐心教会他们了解自己的梦想何在。
心理学家认为,感觉自己可爱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对于毫无经验的儿童而言,那种看重表现的、有条件的爱,不但毒害他们的心灵,还不断吸吮他们生命的活力。那些个性强的孩子会极力反抗,而那些天性顺从的孩子只得按下心中的不快,去满足父母和他人的期望,实现他人代为设计的人生。于是,他们变得郁郁寡欢或感到迷失,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生命的意义,他们永远都会感到自己做得不够完美。
这种失落感或空虚感在梅德林·莱文博士(Madeline Levine)的作品《特权的代价》(The Price of Privilege)中有细致描绘。作者是一位出色的临床心理学家,在过去25年里一直在帮助那些出现问题的青少年,克里斯蒂娜·卢(Christine Lu)对这种失落感也作过令人心碎的叙述。尽管如此,更多的人却是默默的忍受者,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那样做就好像是触犯了天条,冒犯了自己的父母,背叛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这些人外表看来是如此的成功,而内心深处却可能早已心灰意冷,抑郁和自杀的念头常常折磨着他们。
克里斯蒂娜·卢对于“虎妈”蔡美儿中国式育儿方式的评价,得到了最为热烈的回应,她的故事为那些用专制方式育儿的父母敲响了警钟。她曾通过网络留言这样叙述:
我曾嫉妒地宣称,我的大姐“令所有亚裔父母的春梦成真”(请原谅我的粗俗,因为它真的道出了我对大姐曾怀有的愤恨)。她一直成绩优异,五年级时还跳了级。她的SAT考了满分,又是校游泳队的主力,并能弹一手好钢琴,还是学生干部,于是便被哈佛大学提早录取(各高校为了争取最优秀的学生们而比其他申请者更提早录取的一个过程)。在重返哈佛读MBA之前,她在波士顿顾问集团获得了一个驻香港的职位。她拿着6位数的薪金,同一个博士谈婚论嫁,置办了家产,结了婚……
婚后一个月,她自杀了,年仅30岁。暗中忍受了两年抑郁症的折磨后,她给汽车排气口接上塑料管,塞进了车窗,她坐了下来,致命的一氧化碳在车库里弥漫,那是她在旧金山的新家,她死在了那里。下班回家的丈夫发现了她,仪表盘上贴着一张便笺,上面是她的遗言,她道了歉,并说爱每一个人。
对于每一个中国式家教法所创造的奇迹,我们都要耐心等待后续章节的展开,作者在谈论她的方法是如何成功,而我们拭目以待,看这成功能持续多久。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的力量。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必须的,而“虎妈”恰于此处抄了近道。
(摘自蒋佩蓉的新浪博客《亚裔学生学业成功背后的代价》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