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亦是一个情感养成的过程。特别是毕业生对母校深厚情感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取决于毕业生在母校期间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笔者将2013届、2014届以及2015届毕业生的母校培养情况反馈数据做整理后总结得出近几年我校应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日渐淡薄。尤以建筑工程系毕业生为例,他们对母校的认同感正逐渐缺失。
[关键词]建筑工程 毕业生 母校认同感 报告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125-02
母校就好比人生的摇篮,他帮助每个人长大成人,同时母校也是人生的驿站,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驻足,积蓄力量,才可以走得更长远。也许在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不经意地路过母校的操场和教学楼时,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涌上心头,母校留给我们的回忆将是人生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母校认同感指的是学生因对母校的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学习氛围以及独特魅力的认可而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简单而言它是一种对学校的热爱、依恋、思念的心态。
麦可思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下降,高职高专院校68%,比2008届低2个百分点,而在2012年6月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则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在增强。具体体现在,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即在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朋好友去就读的比例)为56%,高于2010届5个百分点。[1]笔者有多年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经历,因而对麦可思的就业蓝皮书调查结果持有不同观点。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一离开学校大门就对学校恶言相向,认为学校毁了他们原本美好的学习和生活,对母校的推荐度也不超过20%,显然这是我系毕业生认同感缺失的表现,那么导致我系毕业生的母校认同感日渐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笔者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特意收集整理了近三年以来所有毕业生填写的《母校培养情况反馈表》问卷,而且调查的时间自2015年5月初开始一直到7月初结束,为期两个月,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系近三年全体毕业生。此问卷的设计包含了校风学风、课程设置、硬件设置、实践比重、学生管理等十四个评价指标,涵盖了我系日常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问卷每年发放率百分之百,且全部回收,问卷有效率达100%。
二、调查数据分类与结论(见表1)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基本践行学校的校规章程,但是谈到如何维护学校的声誉,为学校做贡献、争光荣就相当缥缈。高考成绩不理想,以及之后在校期间对学校的软硬件设置、学生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环节产生诸多不满,他们毕业离校后更不可能极力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到母校就读,母校在他们心目中地位甚至不如之前的高中。
三、建筑系毕业生母校认同感薄弱的因素
笔者之所以选择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是因为这个群体在校时间相对较长,对学校认识也比较全面,而且因为即将离开学校,对学校体制评价将不再有所忌惮,换言之就是他们比较敢说真话。根据上表中各个评价指标显示,近三年以来我系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在逐渐下降,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毕业生对母校社会地位的不认同
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母校在社会上声名显赫,亦希望自己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成为某一行业的金字招牌。但是,事实上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由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人才所创造的,培养出的学生越优秀,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大,声誉也越高。
当前国内对高职院校发展不够成熟,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认可度不高,尽管这种观念不正确,但却真实且严重地影响了高职学生对自己母校的认同感。笔者从多年辅导员工作中总结:我系每年生源中60%的人自小学阶段起学业成绩就不够理想,30%的人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不得不选择前来就读,而仅仅有10%不到的学生是属于顺利考入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如果说,学生带着不情愿的动机来学校读书,那么学习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毕业生对母校服务质量的不认同
毕业生除了对学校带着根深蒂固的成见以外,另一个导致他们对母校情感淡薄的原因就是不认同母校的服务与管理质量。高校教育服务质量可以定义为:学校顾客即学生对学校产品和学校服务是否满意的主观感受,而工作条件满意因素会提升个体的组织承诺,主要是因为这些令人满意工作条件因素的存在可以让组织成员感受到一种被关心和被支持的感觉。[2]毕业生对母校服务质量的不认同主要体现在后勤服务、学生管理两个方面:
1.后勤服务效率低。在市场经济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九零后孩子对于价值的概念有时会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例如我交了钱,我就是消费者,学校收了我的钱就要为我服务。教室怎么可以没有安装空调、宿舍里怎么可以没有热水器?食堂的饭菜怎么那么难吃?学费缴交手续怎么那么繁琐?报修的效率怎么那么低?校车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坐?等等。当学生们入校后察觉现状与先前的期望不一样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落差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不满。每年针对学校后勤服务开展的问卷调查都反映出很多问题,这在母校培养情况反馈调查中呈现得最为明显。
2.学生管理思路旧。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有所不同,而且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也存在着差异。有从事过辅导员工作经历的人都知道,平时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来自学生们对于校规校纪的不理解,例如为什么不能穿拖鞋?为什么不能染发?为什么早晨七点钟要起床?为什么晚上宿舍要点名?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要晚自习?为什么要轮流当值做卫生?为什么大一新生不可以带电脑?为什么上课之前要统一上缴手机?等等。大学在他们脑海里等同于解放天性的乐园,在这样的乐园内使用类似于军事化的管理,只会不断增强他们的排斥感,甚至激化矛盾。 (三)毕业生对母校教学水平的不认同
依据调查,毕业生们对母校的专业课设置、教学质量、毕业论文指导、学校教学设施、学校图书资料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比重这六项指标的满意度基本只达到50%而已,我们把这六项指标归结成教学水平因子,这就意味着仍有将近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我校的教学水平相对落后。
1.对师资力量的质疑。笔者认为,对于母校教学水平的不认同归根结底还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认识水平偏差。在高职学校论坛或贴吧上经常充斥着学生对自己学校的不满,甚至对学校和老师恶言相向,这不能排除高职院校存在自身物质条件匮乏和师资队伍不强的现象,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出在学生自己身上。学生接触社会少,思想单纯,当他们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读书,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当面对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诸多压力时,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容易出现问题,有自卑、逃避、厌世以及质疑等不良情绪。
2.对毕业条件的质疑。对于任何一位毕业生来说,没有什么比学习三年后拿不到毕业证书更让人郁闷。高职学校出于管理模式的考量,习惯将考试和纪律作为是否发放毕业证书的两大标准,在这样的管制压力之下,花了高昂的学费到头来却换不回一张受教育凭证,学生极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同时也会让更多的学生对学校的办学产生质疑。笔者曾经听许多学生谈起他们的高中生活,说到最多的就是高中班主任如何剥夺他们的玩乐时光,告诉他们考上大学以后可以尽情享受生活,可是为什么来了这里后完全不一样?究竟是被高中班主任骗了还是被大学的辅导员骗了?用一句时下流行的用语表达:“碰到这样不负责任说话的班主任,也是醉了”。
四、认同感缺失的补救措施与建议
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可以有助于打造学校的教育品牌,而且较高的认同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忠诚度,毕业生也会在未来回报母校。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可以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教学进程始终,并作为学生对母校认同感缺失的补救措施之一。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还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完善后勤服务质量
笔者认为,学校在制定管理政策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合理需要。后勤服务是一种为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的辅助性工作,其基本职能是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后勤服务绝不能够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由于经费以及场地等方面的因素,近几年以来我校在学生的生活配套设施上投入几乎为零,甚至是简单的日常维护工作也是相当滞后。在高校后勤服务化高度普及的今天,学校更应该将“育人”理念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后勤管理人员应当效仿辅导员,以“服务者”的心态面对学生,把“为学生服务”的口号转化为“为学生服务”的实际行动,否则后勤这一岗位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二)提升教职员工满意度
与认同感紧密联系的并非只有学生这个单一的群体,学校教职员工也是高校的内部顾客,而这些所谓的“内部顾客”又是“直接顾客”——学生的服务者。显然,如果这些“内部顾客”不满意,很难想象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曾经有人对高校教师展开相关满意度调查后发现:教师认为最常见的令人满意的因素是成就、被承认和责任心。而最不满意的因素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监督和行政管理。因此,学校更应当在管理中克服官僚主义作风,简化人际关系,才有希望提升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师的满意度。
(三)深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它的课程体系应该满足于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与本科相比较,它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弱,对实操能力的需求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就好比在大海航行中失去了卫星与雷达的指引,同时也不能因为害怕承担外校实习的风险就大大削减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想要让毕业生为母校的教学水平打高分,应当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相配套,确保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更具有实用性,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尤其要理性看待高职院校的科研建设问题,坚决杜绝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四)增强就业信息指导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近750万人,不仅如此,据预测2015年归国留学人员总数将有近40万,高校毕业生迎来了最难的“毕业季”。虽然长期来我系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居榜首,但是近些年以来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却逐年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除了来自学生的家庭氛围,缺乏必要专业教育以及就业信息指导也是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到了临近毕业的时刻还对建筑行业一知半解,对自己马上要步入的职场漫无目的与方向。在笔者看来,专业的就业率固然重要,专业对口率亦十分重要,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多引入一些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来校招聘,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这才能算没有辜负老师付出的心血,没有浪费学校投入的资源。
五、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撰写此文的意义在于分析近三年来毕业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同感,具体指明学生对母校的哪些方面满意,哪些方面不满意。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发现学校的问题,更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以及提高我校在同行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就业蓝皮书: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认同感增强,中国新闻网,2012年06月11日.
[2]陈志霞,张敏.大学生母校承诺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05).
[关键词]建筑工程 毕业生 母校认同感 报告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125-02
母校就好比人生的摇篮,他帮助每个人长大成人,同时母校也是人生的驿站,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驻足,积蓄力量,才可以走得更长远。也许在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不经意地路过母校的操场和教学楼时,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涌上心头,母校留给我们的回忆将是人生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母校认同感指的是学生因对母校的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学习氛围以及独特魅力的认可而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简单而言它是一种对学校的热爱、依恋、思念的心态。
麦可思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下降,高职高专院校68%,比2008届低2个百分点,而在2012年6月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则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在增强。具体体现在,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即在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朋好友去就读的比例)为56%,高于2010届5个百分点。[1]笔者有多年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经历,因而对麦可思的就业蓝皮书调查结果持有不同观点。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一离开学校大门就对学校恶言相向,认为学校毁了他们原本美好的学习和生活,对母校的推荐度也不超过20%,显然这是我系毕业生认同感缺失的表现,那么导致我系毕业生的母校认同感日渐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笔者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特意收集整理了近三年以来所有毕业生填写的《母校培养情况反馈表》问卷,而且调查的时间自2015年5月初开始一直到7月初结束,为期两个月,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系近三年全体毕业生。此问卷的设计包含了校风学风、课程设置、硬件设置、实践比重、学生管理等十四个评价指标,涵盖了我系日常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问卷每年发放率百分之百,且全部回收,问卷有效率达100%。
二、调查数据分类与结论(见表1)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基本践行学校的校规章程,但是谈到如何维护学校的声誉,为学校做贡献、争光荣就相当缥缈。高考成绩不理想,以及之后在校期间对学校的软硬件设置、学生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环节产生诸多不满,他们毕业离校后更不可能极力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到母校就读,母校在他们心目中地位甚至不如之前的高中。
三、建筑系毕业生母校认同感薄弱的因素
笔者之所以选择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是因为这个群体在校时间相对较长,对学校认识也比较全面,而且因为即将离开学校,对学校体制评价将不再有所忌惮,换言之就是他们比较敢说真话。根据上表中各个评价指标显示,近三年以来我系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在逐渐下降,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毕业生对母校社会地位的不认同
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母校在社会上声名显赫,亦希望自己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成为某一行业的金字招牌。但是,事实上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由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人才所创造的,培养出的学生越优秀,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大,声誉也越高。
当前国内对高职院校发展不够成熟,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认可度不高,尽管这种观念不正确,但却真实且严重地影响了高职学生对自己母校的认同感。笔者从多年辅导员工作中总结:我系每年生源中60%的人自小学阶段起学业成绩就不够理想,30%的人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不得不选择前来就读,而仅仅有10%不到的学生是属于顺利考入自己理想中的学校。如果说,学生带着不情愿的动机来学校读书,那么学习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毕业生对母校服务质量的不认同
毕业生除了对学校带着根深蒂固的成见以外,另一个导致他们对母校情感淡薄的原因就是不认同母校的服务与管理质量。高校教育服务质量可以定义为:学校顾客即学生对学校产品和学校服务是否满意的主观感受,而工作条件满意因素会提升个体的组织承诺,主要是因为这些令人满意工作条件因素的存在可以让组织成员感受到一种被关心和被支持的感觉。[2]毕业生对母校服务质量的不认同主要体现在后勤服务、学生管理两个方面:
1.后勤服务效率低。在市场经济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九零后孩子对于价值的概念有时会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例如我交了钱,我就是消费者,学校收了我的钱就要为我服务。教室怎么可以没有安装空调、宿舍里怎么可以没有热水器?食堂的饭菜怎么那么难吃?学费缴交手续怎么那么繁琐?报修的效率怎么那么低?校车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坐?等等。当学生们入校后察觉现状与先前的期望不一样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落差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不满。每年针对学校后勤服务开展的问卷调查都反映出很多问题,这在母校培养情况反馈调查中呈现得最为明显。
2.学生管理思路旧。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有所不同,而且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也存在着差异。有从事过辅导员工作经历的人都知道,平时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来自学生们对于校规校纪的不理解,例如为什么不能穿拖鞋?为什么不能染发?为什么早晨七点钟要起床?为什么晚上宿舍要点名?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要晚自习?为什么要轮流当值做卫生?为什么大一新生不可以带电脑?为什么上课之前要统一上缴手机?等等。大学在他们脑海里等同于解放天性的乐园,在这样的乐园内使用类似于军事化的管理,只会不断增强他们的排斥感,甚至激化矛盾。 (三)毕业生对母校教学水平的不认同
依据调查,毕业生们对母校的专业课设置、教学质量、毕业论文指导、学校教学设施、学校图书资料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比重这六项指标的满意度基本只达到50%而已,我们把这六项指标归结成教学水平因子,这就意味着仍有将近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我校的教学水平相对落后。
1.对师资力量的质疑。笔者认为,对于母校教学水平的不认同归根结底还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认识水平偏差。在高职学校论坛或贴吧上经常充斥着学生对自己学校的不满,甚至对学校和老师恶言相向,这不能排除高职院校存在自身物质条件匮乏和师资队伍不强的现象,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出在学生自己身上。学生接触社会少,思想单纯,当他们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读书,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当面对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诸多压力时,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容易出现问题,有自卑、逃避、厌世以及质疑等不良情绪。
2.对毕业条件的质疑。对于任何一位毕业生来说,没有什么比学习三年后拿不到毕业证书更让人郁闷。高职学校出于管理模式的考量,习惯将考试和纪律作为是否发放毕业证书的两大标准,在这样的管制压力之下,花了高昂的学费到头来却换不回一张受教育凭证,学生极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同时也会让更多的学生对学校的办学产生质疑。笔者曾经听许多学生谈起他们的高中生活,说到最多的就是高中班主任如何剥夺他们的玩乐时光,告诉他们考上大学以后可以尽情享受生活,可是为什么来了这里后完全不一样?究竟是被高中班主任骗了还是被大学的辅导员骗了?用一句时下流行的用语表达:“碰到这样不负责任说话的班主任,也是醉了”。
四、认同感缺失的补救措施与建议
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可以有助于打造学校的教育品牌,而且较高的认同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忠诚度,毕业生也会在未来回报母校。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可以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教学进程始终,并作为学生对母校认同感缺失的补救措施之一。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还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完善后勤服务质量
笔者认为,学校在制定管理政策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合理需要。后勤服务是一种为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的辅助性工作,其基本职能是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后勤服务绝不能够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由于经费以及场地等方面的因素,近几年以来我校在学生的生活配套设施上投入几乎为零,甚至是简单的日常维护工作也是相当滞后。在高校后勤服务化高度普及的今天,学校更应该将“育人”理念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后勤管理人员应当效仿辅导员,以“服务者”的心态面对学生,把“为学生服务”的口号转化为“为学生服务”的实际行动,否则后勤这一岗位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二)提升教职员工满意度
与认同感紧密联系的并非只有学生这个单一的群体,学校教职员工也是高校的内部顾客,而这些所谓的“内部顾客”又是“直接顾客”——学生的服务者。显然,如果这些“内部顾客”不满意,很难想象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曾经有人对高校教师展开相关满意度调查后发现:教师认为最常见的令人满意的因素是成就、被承认和责任心。而最不满意的因素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监督和行政管理。因此,学校更应当在管理中克服官僚主义作风,简化人际关系,才有希望提升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师的满意度。
(三)深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它的课程体系应该满足于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与本科相比较,它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弱,对实操能力的需求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就好比在大海航行中失去了卫星与雷达的指引,同时也不能因为害怕承担外校实习的风险就大大削减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想要让毕业生为母校的教学水平打高分,应当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相配套,确保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更具有实用性,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尤其要理性看待高职院校的科研建设问题,坚决杜绝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四)增强就业信息指导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近750万人,不仅如此,据预测2015年归国留学人员总数将有近40万,高校毕业生迎来了最难的“毕业季”。虽然长期来我系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居榜首,但是近些年以来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却逐年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除了来自学生的家庭氛围,缺乏必要专业教育以及就业信息指导也是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到了临近毕业的时刻还对建筑行业一知半解,对自己马上要步入的职场漫无目的与方向。在笔者看来,专业的就业率固然重要,专业对口率亦十分重要,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多引入一些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来校招聘,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这才能算没有辜负老师付出的心血,没有浪费学校投入的资源。
五、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撰写此文的意义在于分析近三年来毕业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同感,具体指明学生对母校的哪些方面满意,哪些方面不满意。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发现学校的问题,更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以及提高我校在同行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就业蓝皮书: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认同感增强,中国新闻网,2012年06月11日.
[2]陈志霞,张敏.大学生母校承诺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