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与根本任务,它强调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性格、美德、品行、情操、理想追求、价值观取向等精神意识层面与思想道德层面有较高的要求与准则,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学校教育来讲,则是要开展德育。我校地处南黄海之濱的江苏省海门港新区,这无疑给学校在开展德育创造了更多天然的本土优质资源,笔者以学校开展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海港文化课程基地助推育人模式转型的实践研究》为契机,就海港文化如何融入学校德育进行探析。
以具体事件为教育案例
德育是一种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与理想追求层面的熏陶与引导,相对来讲比较抽象,假如教师只是以“大道理”灌输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无疑鲜少具备吸引力,因此,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可以用表现海港文化中的具体事件来做教学案例。比如,在港口日常的管理中,由于船舶停靠的频次比较高,很多时候可能是半夜抵港或者晨早起运,这意味着港口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可能是日夜颠倒的或者时间规律性比较差的,在这种情况下,港口人员就会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来给自己制定一套合理的轮班工作制度等,以保证港口作业的有序与安全,这就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使命恪尽职守的一种表现,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将这些事例融入到德育的内容当中,让理论知识可以搭载具体的案例而变得更加饱满与容易理解。
以先进人物为学习榜样
文化自信力与文化底蕴内涵,它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一位位具体的人物表现出来的,因此,学校可以选择海港文化中的代表人物,通过榜样学习的方式来将海港文化与德育进行融合。
比如,从过去到现在,在港口的基建领域、货物管理领域、进出口贸易领域、海上作业协助管理、靠港作业协助管理的突出人物,彰显他们人格魅力的点滴素材都可以是体现这一榜样力量的德育内容。比如,有的航海人员,在海面上工作时遭到暴风雨的袭击,是如何凭借智慧来化解一次次的风险。比如,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通过自我约束、自我鞭策、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等方面来让自己始终都保持着充沛的活力与饱满的精神,保持着对工作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自己对岗位与工作的承诺,对理想与抱负的追求等等。教师在选择榜样人物时,可以更倾向于学生们熟悉的,或者是有机会可以直接与榜样进行对话与交流的代表人物,让学生将他们作为学习的对象,用他们的事迹来鼓励自己,用他们的要求来鞭策自己。这种来自于身边熟悉人物的榜样力量会在德育中具备很好的熏陶作用。
以海港文化为参照标准
文化自信力,是优秀文化集大成之后所绽放出来的色彩与魅力,它是多层次的、多元立体的、多个方面与多种元素的。因此,教师在将海港文化与德育进行融合时,可以把海港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作为参照标准。比如,海港文化中的“礼多人不怪”,因为港口汇集了很多不同地方的人、货、车、船,是一个比较杂的人货聚集地,而每个地方的人文特点与文化习俗又不一样,彼此间的相处方式也不一样,在不清楚某个地方人际礼仪偏好的情况下,我们主动释放出善意,通过文明用语的工作方式、谦让耐心的工作态度、“笑迎八方客”的方式来进行港口作业,无形中避免了很多可能的矛盾与冲突。而我国本来就是礼仪文化之邦,讲礼貌,懂礼仪,重礼情,可以称得上是中华人民的基因。因此,它也是德育中的一个方面,当教师从地方文化的特色去分析海港文化的内涵,再将其扩大与引申到学生德育培育上时,也会非常自然。
以海港设施为活动基地
当前,围绕着海港文化,海门港新区先后建设了13个功能场馆,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实践创新的学习场所。海警大队成为我们学校海港文化定点实践基地。刘浩烈士陵园等德育课程基地成为“立德树人”达成的重要载体。这些场馆的设置以及资源上的支持,都给学校的德育提供了在课堂以外和在教材以外的更多素材与发挥的可能性。在各个功能场馆内开展互动性更强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德育因素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校将德育进一步落实到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很好平台与载体。
文化自信,是我国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所推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选择,而文化自信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锤炼沉淀下来,离不开的自然是一股股优秀的文化力量。对我校来讲,海港文化就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色彩浓厚的,价值层次丰富的文化,不论是在民俗民风的传统文化角度,还是在开放外向的现代文化角度,又或者是在文明诚实、循规守矩等人群文化角度,都与当下正在开展的德育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将海港文化融入到德育之中,让德育教学能够焕发出创新活力与动人色彩,也让海港文化能够以多种方式被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以具体事件为教育案例
德育是一种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与理想追求层面的熏陶与引导,相对来讲比较抽象,假如教师只是以“大道理”灌输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无疑鲜少具备吸引力,因此,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可以用表现海港文化中的具体事件来做教学案例。比如,在港口日常的管理中,由于船舶停靠的频次比较高,很多时候可能是半夜抵港或者晨早起运,这意味着港口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可能是日夜颠倒的或者时间规律性比较差的,在这种情况下,港口人员就会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来给自己制定一套合理的轮班工作制度等,以保证港口作业的有序与安全,这就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使命恪尽职守的一种表现,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将这些事例融入到德育的内容当中,让理论知识可以搭载具体的案例而变得更加饱满与容易理解。
以先进人物为学习榜样
文化自信力与文化底蕴内涵,它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一位位具体的人物表现出来的,因此,学校可以选择海港文化中的代表人物,通过榜样学习的方式来将海港文化与德育进行融合。
比如,从过去到现在,在港口的基建领域、货物管理领域、进出口贸易领域、海上作业协助管理、靠港作业协助管理的突出人物,彰显他们人格魅力的点滴素材都可以是体现这一榜样力量的德育内容。比如,有的航海人员,在海面上工作时遭到暴风雨的袭击,是如何凭借智慧来化解一次次的风险。比如,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通过自我约束、自我鞭策、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等方面来让自己始终都保持着充沛的活力与饱满的精神,保持着对工作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自己对岗位与工作的承诺,对理想与抱负的追求等等。教师在选择榜样人物时,可以更倾向于学生们熟悉的,或者是有机会可以直接与榜样进行对话与交流的代表人物,让学生将他们作为学习的对象,用他们的事迹来鼓励自己,用他们的要求来鞭策自己。这种来自于身边熟悉人物的榜样力量会在德育中具备很好的熏陶作用。
以海港文化为参照标准
文化自信力,是优秀文化集大成之后所绽放出来的色彩与魅力,它是多层次的、多元立体的、多个方面与多种元素的。因此,教师在将海港文化与德育进行融合时,可以把海港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作为参照标准。比如,海港文化中的“礼多人不怪”,因为港口汇集了很多不同地方的人、货、车、船,是一个比较杂的人货聚集地,而每个地方的人文特点与文化习俗又不一样,彼此间的相处方式也不一样,在不清楚某个地方人际礼仪偏好的情况下,我们主动释放出善意,通过文明用语的工作方式、谦让耐心的工作态度、“笑迎八方客”的方式来进行港口作业,无形中避免了很多可能的矛盾与冲突。而我国本来就是礼仪文化之邦,讲礼貌,懂礼仪,重礼情,可以称得上是中华人民的基因。因此,它也是德育中的一个方面,当教师从地方文化的特色去分析海港文化的内涵,再将其扩大与引申到学生德育培育上时,也会非常自然。
以海港设施为活动基地
当前,围绕着海港文化,海门港新区先后建设了13个功能场馆,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实践创新的学习场所。海警大队成为我们学校海港文化定点实践基地。刘浩烈士陵园等德育课程基地成为“立德树人”达成的重要载体。这些场馆的设置以及资源上的支持,都给学校的德育提供了在课堂以外和在教材以外的更多素材与发挥的可能性。在各个功能场馆内开展互动性更强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德育因素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校将德育进一步落实到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很好平台与载体。
文化自信,是我国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所推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选择,而文化自信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锤炼沉淀下来,离不开的自然是一股股优秀的文化力量。对我校来讲,海港文化就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色彩浓厚的,价值层次丰富的文化,不论是在民俗民风的传统文化角度,还是在开放外向的现代文化角度,又或者是在文明诚实、循规守矩等人群文化角度,都与当下正在开展的德育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将海港文化融入到德育之中,让德育教学能够焕发出创新活力与动人色彩,也让海港文化能够以多种方式被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