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作业布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作业模式是“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完成作业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让学生“由会做题到会出题”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核心。文章主要阐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传统作业模式的一些局限性和不合理性;2、新的作业模式的创意、理念、意义、探索过程和效果。
关键字:教改;作业模式;高校课堂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是讲解,优异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节课最终的目的应该落实在学生身上,“讲好”不是目的,“学好”才是关键。
有效的作业布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对于课堂知识的巩固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作业模式是“老师出题——学生做题”,这样题目(题量、难度)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学生完成作业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对有些学生来说甚至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
让学生“由会做题到会出题”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核心,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再出现成的题目,而是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自己出题,题量根据课堂内容确定,选择题一般是3—5道左右,简答题1—2道。题型不固定,可以是选择、填空、连线、判断、计算等等。要求尽可能的不照搬照抄教材原句,不是简单的挖空,同学间尽量不重复,题目新颖,难易适度。出好题以后同桌交换做题,教师根据出题和做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归纳。
我们的实验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作业模式具有明显的优点:1.从被动到主动。传统的作业模式只是学生被动的去完成作业,很少去主动的研究题目考查知识点以及题目的严谨性等等。而出题比做题的要求要高的多,要出好题必须得认真的钻研教材,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哪些知识点可以出题,某个知识点以哪种题型出现比较好,题目的难易度、覆盖面等等。2.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看看谁出的题目更好,谁的题目既不超出教材范围又能将同桌难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活跃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甚至出现很多老师想象不到甚至解决不了的问题,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还形成一种平等交流探讨问题的学习氛围。4、能顾及到所有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交流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笔者在滨城区的部分初中学校开展了课堂作业模式探究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研讨活动开展近两年,成效显著,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展示如下,仅供同仁们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1.实验方法。
对照组选择。我们选取了区三中(区直)和三河湖实验学校(乡镇)两所初中进行实验,两所学校全是平行班,每年级10个教学班,两所学校都选择1班、7班作为实验班,同一个老师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的变化对比更能说明这种模式的效果。其他班级可参考对照。
2.实验过程。
实验班在教学中采取创新型的学生出题作业模式,而对照班级采取传统的作业布置模式。
3.实验时间。两年(初一开学至初二课程结束)。
4.实验结果。
我们的实验是从2012年9月份开始,实验过程中,在第一学期,实验班从课堂氛围、学习习惯以及互动交流等方面就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课堂更轻松活跃,学习更加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加的自由充分,学生也能够积极表现自我,大胆的提出问题。作业模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明显的好于对照班级,截至2013年底,三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如下表。
5.实验结果及分析。
两所学校的实验班跟对照班之间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并且随着实验的进行这种差距越来越大。
实验结果分析:1、同一教师任课的班级对比最具有说服力,实验班均比对照班高5分以上;2、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差距在加大;3、城区学校的实验效果更明显,差距更大;这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家庭条件及家长的重视程度、教师的理念都有一定的关系;4、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班主任管理等等可能会影响班级的成绩。
教学无定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所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我们在探索。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保留我们常规教学中一些优秀的做法,进一步改善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一些不足,从自身做起,从我们最基层做起,争取对我们的教学有一些帮助。
关键字:教改;作业模式;高校课堂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是讲解,优异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节课最终的目的应该落实在学生身上,“讲好”不是目的,“学好”才是关键。
有效的作业布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对于课堂知识的巩固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作业模式是“老师出题——学生做题”,这样题目(题量、难度)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学生完成作业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对有些学生来说甚至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
让学生“由会做题到会出题”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核心,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再出现成的题目,而是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自己出题,题量根据课堂内容确定,选择题一般是3—5道左右,简答题1—2道。题型不固定,可以是选择、填空、连线、判断、计算等等。要求尽可能的不照搬照抄教材原句,不是简单的挖空,同学间尽量不重复,题目新颖,难易适度。出好题以后同桌交换做题,教师根据出题和做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归纳。
我们的实验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作业模式具有明显的优点:1.从被动到主动。传统的作业模式只是学生被动的去完成作业,很少去主动的研究题目考查知识点以及题目的严谨性等等。而出题比做题的要求要高的多,要出好题必须得认真的钻研教材,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哪些知识点可以出题,某个知识点以哪种题型出现比较好,题目的难易度、覆盖面等等。2.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看看谁出的题目更好,谁的题目既不超出教材范围又能将同桌难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活跃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甚至出现很多老师想象不到甚至解决不了的问题,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还形成一种平等交流探讨问题的学习氛围。4、能顾及到所有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交流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笔者在滨城区的部分初中学校开展了课堂作业模式探究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研讨活动开展近两年,成效显著,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展示如下,仅供同仁们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1.实验方法。
对照组选择。我们选取了区三中(区直)和三河湖实验学校(乡镇)两所初中进行实验,两所学校全是平行班,每年级10个教学班,两所学校都选择1班、7班作为实验班,同一个老师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的变化对比更能说明这种模式的效果。其他班级可参考对照。
2.实验过程。
实验班在教学中采取创新型的学生出题作业模式,而对照班级采取传统的作业布置模式。
3.实验时间。两年(初一开学至初二课程结束)。
4.实验结果。
我们的实验是从2012年9月份开始,实验过程中,在第一学期,实验班从课堂氛围、学习习惯以及互动交流等方面就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课堂更轻松活跃,学习更加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加的自由充分,学生也能够积极表现自我,大胆的提出问题。作业模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明显的好于对照班级,截至2013年底,三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如下表。
5.实验结果及分析。
两所学校的实验班跟对照班之间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并且随着实验的进行这种差距越来越大。
实验结果分析:1、同一教师任课的班级对比最具有说服力,实验班均比对照班高5分以上;2、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差距在加大;3、城区学校的实验效果更明显,差距更大;这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家庭条件及家长的重视程度、教师的理念都有一定的关系;4、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班主任管理等等可能会影响班级的成绩。
教学无定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所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我们在探索。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保留我们常规教学中一些优秀的做法,进一步改善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一些不足,从自身做起,从我们最基层做起,争取对我们的教学有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