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就在我们左右,就在我们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美的感受多一分,我们生活中就会增加一份色彩。怎样才能使我们拥有一颗敏感的感受美的心呢?那就是包容,勇敢的包容自己陌生的、不习惯的、不理解的、没有尝试过的和曾经有过偏见的……你會发现经过生活的洗礼之后,羡就会被慢慢的筛出来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只要我们有一颗平和的心,一双敏感的眼睛,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绚丽多彩。
关键词:感受力;艺术形式;心理定势;包容;偏见
广义地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以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等,都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这是一个又宽又广的议题,在这里我想讨论的是狭义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的感受。当然,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世界观,甚至不同的性格,使每个人所认同的艺术领域的大小是不同的。这里我们又一次缩小了议题的范围,艺术工作者如何使自己有一双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和一个更加敏感的艺术的心灵。这就需要我们要注意训练感觉器官的敏锐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不断增添自己的情感的强度和层次,增强心灵对生活的感应能力,而且要在感受的独特性以及感受的深度、广度、灵敏度上有不懈的追求。
我们都知道,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作者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作者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的强弱,取决于作者内心感情的丰富程度,作者的感受力直接影响着艺术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只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使艺术的灵感爆发,创作出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品。反过来,如果单单有精熟的技术,而没有来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没有灵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那作为我们要如何使自己具有更丰富的对美的体验能力并扩大自身对美的认知能力呢?
那就需要我们以包容的心态认真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寻细微的感触,去搜寻美。那就是包容会加强对美的感受力,而偏见会缩减对美的感受力。
包容并不等于当时的认同,美在我们生活中是具有丰富的形式的,比如画布上涂的各种颜色,键盘上敲出的各种乐音,稿纸上写的各种单词都会成为美的“符号”,而美的形式也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而相互的转变。比如一些人物的形象,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的形象,体现出英姿飒爽的“强”的美感,而忧柔的黛玉和病西施所体现的是“弱”的美感。我们不要给自己下过早的定论是否喜欢哪种形象,而是要主动的体会不同情景中不同形象的独特美感。再比如有的人热衷于看喜剧,有的人偏爱看悲剧,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不同,会在不同的体现美的媒介中各取所需,而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既要体会到喜剧中的幽默诙谐,也要感受出悲剧中的荡气回肠。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具备独特的美的思维能力和独到的美的感受力。在绘画方面同样是这样,选择了一个专业,从小的方面来说,各个画种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只有我们涉猎其他画种再结合自身的特点才能感受的出来;从大的方面来说,绘画又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互关联的,比如绘画中的“调子”、“节奏”都来自于音乐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样电影中的“色调”、“构图”同样来自于绘画的艺术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书法是纸上的舞蹈”或者“绘画是点与线的交响诗”。通过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与感受,才能够触发、丰富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再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去增强艺术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因此我们不要因为选择了一种艺术形式就对其他的艺术形式充耳不闻,不理不顾甚至带有偏见。
偏见对于一个人对美的感受力来说会使其停滞甚至缩减,还拿绘画来说,选择一个画种,就对其他的画种的表现能力心存偏见,对不同时期的画派、画风心存偏见,或者对不同的艺术家的绘画方式心存偏见,甚至割裂该画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这样只能是“闭门造车”,即便是能把这画种的技巧做到极致,那么也不能称其为艺术作品,因为那一定是缺少美感的。艺术是一种美,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而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只能使其感受美的能力越来越拙钝。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曾经看过许多幅看不懂的画,听过曲调奇特的歌,读过晦涩难懂的诗,观赏过不知所谓的艺术片,而后偶会在或长或久的时间内,突然的顿悟,才体会到作者的创作内涵和良苦用心,才会感受到其中独特的美感。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着文化素养,不断丰富着各种生活体验,不断地加强更敏感的感受美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对自己不熟悉,或不合自己口味的事物的偏见,因为偏见会导致人形成心理定势,一旦形成了心理定势,人的审美能力就会受到束缚,感受美的能力也就会下降。这是个正比例的关系,偏见越大、越深,所受的束缚就会越严重。感受美的过程就像儿童一点一点地成长,而在这中间不能单单以爱好的口味选取食物,只有摄取各类食物中的不同种营养,才能健键康康的成长。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一块平面镜,偏见的过多,即使美的东西就在眼前也会无动于衷,就算有惊世骇俗的作品展现在眼前也不会有任何的感触,更不用说能够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了;反之对生活包容的多一些,那么生活展示给你的美就多一些。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哪里看得见并依照我们的理解就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如果我们保持用包容与平和的心态去体会生活,那么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浮过的白云,一块石头在水中带起的涟漪,或是岁月留给建筑的痕迹,甚至是一堆随意堆放的玻璃瓶,都会给你带来美的感受。那么,就让我们敞开我们的心胸,尽情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吧!
关键词:感受力;艺术形式;心理定势;包容;偏见
广义地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以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等,都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这是一个又宽又广的议题,在这里我想讨论的是狭义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的感受。当然,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世界观,甚至不同的性格,使每个人所认同的艺术领域的大小是不同的。这里我们又一次缩小了议题的范围,艺术工作者如何使自己有一双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和一个更加敏感的艺术的心灵。这就需要我们要注意训练感觉器官的敏锐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不断增添自己的情感的强度和层次,增强心灵对生活的感应能力,而且要在感受的独特性以及感受的深度、广度、灵敏度上有不懈的追求。
我们都知道,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作者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作者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的强弱,取决于作者内心感情的丰富程度,作者的感受力直接影响着艺术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只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使艺术的灵感爆发,创作出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品。反过来,如果单单有精熟的技术,而没有来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没有灵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那作为我们要如何使自己具有更丰富的对美的体验能力并扩大自身对美的认知能力呢?
那就需要我们以包容的心态认真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寻细微的感触,去搜寻美。那就是包容会加强对美的感受力,而偏见会缩减对美的感受力。
包容并不等于当时的认同,美在我们生活中是具有丰富的形式的,比如画布上涂的各种颜色,键盘上敲出的各种乐音,稿纸上写的各种单词都会成为美的“符号”,而美的形式也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而相互的转变。比如一些人物的形象,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的形象,体现出英姿飒爽的“强”的美感,而忧柔的黛玉和病西施所体现的是“弱”的美感。我们不要给自己下过早的定论是否喜欢哪种形象,而是要主动的体会不同情景中不同形象的独特美感。再比如有的人热衷于看喜剧,有的人偏爱看悲剧,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不同,会在不同的体现美的媒介中各取所需,而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既要体会到喜剧中的幽默诙谐,也要感受出悲剧中的荡气回肠。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具备独特的美的思维能力和独到的美的感受力。在绘画方面同样是这样,选择了一个专业,从小的方面来说,各个画种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只有我们涉猎其他画种再结合自身的特点才能感受的出来;从大的方面来说,绘画又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互关联的,比如绘画中的“调子”、“节奏”都来自于音乐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样电影中的“色调”、“构图”同样来自于绘画的艺术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书法是纸上的舞蹈”或者“绘画是点与线的交响诗”。通过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与感受,才能够触发、丰富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再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去增强艺术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因此我们不要因为选择了一种艺术形式就对其他的艺术形式充耳不闻,不理不顾甚至带有偏见。
偏见对于一个人对美的感受力来说会使其停滞甚至缩减,还拿绘画来说,选择一个画种,就对其他的画种的表现能力心存偏见,对不同时期的画派、画风心存偏见,或者对不同的艺术家的绘画方式心存偏见,甚至割裂该画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这样只能是“闭门造车”,即便是能把这画种的技巧做到极致,那么也不能称其为艺术作品,因为那一定是缺少美感的。艺术是一种美,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而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只能使其感受美的能力越来越拙钝。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曾经看过许多幅看不懂的画,听过曲调奇特的歌,读过晦涩难懂的诗,观赏过不知所谓的艺术片,而后偶会在或长或久的时间内,突然的顿悟,才体会到作者的创作内涵和良苦用心,才会感受到其中独特的美感。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着文化素养,不断丰富着各种生活体验,不断地加强更敏感的感受美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对自己不熟悉,或不合自己口味的事物的偏见,因为偏见会导致人形成心理定势,一旦形成了心理定势,人的审美能力就会受到束缚,感受美的能力也就会下降。这是个正比例的关系,偏见越大、越深,所受的束缚就会越严重。感受美的过程就像儿童一点一点地成长,而在这中间不能单单以爱好的口味选取食物,只有摄取各类食物中的不同种营养,才能健键康康的成长。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一块平面镜,偏见的过多,即使美的东西就在眼前也会无动于衷,就算有惊世骇俗的作品展现在眼前也不会有任何的感触,更不用说能够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了;反之对生活包容的多一些,那么生活展示给你的美就多一些。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哪里看得见并依照我们的理解就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如果我们保持用包容与平和的心态去体会生活,那么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浮过的白云,一块石头在水中带起的涟漪,或是岁月留给建筑的痕迹,甚至是一堆随意堆放的玻璃瓶,都会给你带来美的感受。那么,就让我们敞开我们的心胸,尽情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