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全面了解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研究未来继续推进纺织服装行業的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措施,近期,开展了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专题调研活动,对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开展调查研究。
关键词:纺织服装行业 中小企业 发展现状
为全面了解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研究未来继续推进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措施,近期,开展了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专题调研活动,对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开展调查研究。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最接近千亿级产业之一,截至201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有413家,从业人员9.8万人。主营业务收入736.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8%,同比增长7.57%;利润总额53.1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3%,同比增长11.1%。2016年,我市纱产量30.69万吨,同比增长12.81%;布产量28457.5万米,同比减少20.06%;蚕丝产量2712.33吨,同比增长20.9%;服装22759.33万件,同比增长10.38%。
2.产业特点。第一,产业发展态势较好。近年来,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始终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2014年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10.72亿元,同比增长10.56%,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84.76亿元,同比增长12.12%,2016年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736.62亿元,同比增长7.57%,近三年纺织服装产业平均增速达10%。
第二,产业链条基本形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绢纺、织布、服装、服饰、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初步构建了“机械装备→(聚酯)→纺丝(纱)→服装(家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三,项目支撑作用显著。近两年,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设备投资超千万元以上项目有82个,总投资达7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56亿元,占82个项目总投资的78%。
第四,产业特色板块初显。沭阳县、泗阳县、宿城区都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2+1”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通过培育发展,各地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3.品牌建设。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省名牌产品有16个,其中纱线类2个,面料类4个,家纺类9个,服装类1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分别为“箭鹿”“新箭鹿”“玖久”“SPCC”;省著名商标14个,其中纱线类4个,面料类3个,家纺类5个,服装类2个。
4.科技创新。截至2016年底,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
二、存在问题
1.产品结构。纱产品主要以低支棉纱为主,大部分棉纺企业都是生产22支、32支以下高配纱,仅有少数设备先进企业可生产60支以下高配纱。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呈现“头重脚轻”现象。印染是决定纺织服装产业利润率最核心的环节,也是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最突出的短板,我市印染产业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多数企业可处理品种单一;企业印染功能多为自身配套,不提供对外加工;三是污水处理指标十分紧张。
2.企业结构。规上纺织服装企业仍以招商引资企业为主,这类企业自主品牌、产品设计研发掌握在总公司,原料、市场“两头在外”。招引企业所需原料与本地企业提供产品规格往往不一致,没有形成上游配套关系。三是我市服装企业以订单式生产为主要模式,本地配套很少。
3.关联配套。我市棉纺产业占比较大,主要原料棉花都是从山东、新疆等地购进,本地没有配套,纺织产业受棉花政策影响较大,抗风险性较弱。毛纺产业中所需羊毛主要从澳洲等地购进,兔毛主要从昆山、河北、上海购进,本地没有配套。
4.品牌创建。服装设计、品牌建设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本土的服装企业还没有发展壮大,品牌知名度不高,招引的服装企业很多是代加工模式。
三、发展建议
第一,发展纺织纤维新材料。发展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业和包覆纱产业。打响“中国包覆纱产业基地”称号,引进锦纶、氨纶制造类企业及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生产企业;发展高质量新型混纺纱线。
第二,发展化纤家纺产业。加大下游织布和成品产业链配套来消化70万吨熔体直纺生产量,引进喷气织机、大园机、经编机等无废水排放的先进织造装备。提高宿迁化纤家纺产业集聚水平,建设有全国知名度的化纤家纺产品交易中心。
第三,推进印染集聚,发展牛仔布产业。引导印染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印染企业加大污水处理投入。适时推进印染中心建设,将印染中心建设和当地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相结合。
第四,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坚持产业链招商,通过招引海澜之家、雅戈尔、黑牡丹等国内知名品牌服装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服装生产线,鼓励品牌企业将设计研发、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转入到我市。
第五,建立体制机制。建立推进服装产业发展领导联动机制,落实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扶持产业有序协调发展,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优先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市场拓展等项目建设。
关键词:纺织服装行业 中小企业 发展现状
为全面了解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研究未来继续推进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措施,近期,开展了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专题调研活动,对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开展调查研究。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最接近千亿级产业之一,截至201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有413家,从业人员9.8万人。主营业务收入736.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8%,同比增长7.57%;利润总额53.1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3%,同比增长11.1%。2016年,我市纱产量30.69万吨,同比增长12.81%;布产量28457.5万米,同比减少20.06%;蚕丝产量2712.33吨,同比增长20.9%;服装22759.33万件,同比增长10.38%。
2.产业特点。第一,产业发展态势较好。近年来,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始终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2014年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10.72亿元,同比增长10.56%,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84.76亿元,同比增长12.12%,2016年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736.62亿元,同比增长7.57%,近三年纺织服装产业平均增速达10%。
第二,产业链条基本形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绢纺、织布、服装、服饰、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初步构建了“机械装备→(聚酯)→纺丝(纱)→服装(家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三,项目支撑作用显著。近两年,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设备投资超千万元以上项目有82个,总投资达7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56亿元,占82个项目总投资的78%。
第四,产业特色板块初显。沭阳县、泗阳县、宿城区都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2+1”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通过培育发展,各地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3.品牌建设。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省名牌产品有16个,其中纱线类2个,面料类4个,家纺类9个,服装类1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分别为“箭鹿”“新箭鹿”“玖久”“SPCC”;省著名商标14个,其中纱线类4个,面料类3个,家纺类5个,服装类2个。
4.科技创新。截至2016年底,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
二、存在问题
1.产品结构。纱产品主要以低支棉纱为主,大部分棉纺企业都是生产22支、32支以下高配纱,仅有少数设备先进企业可生产60支以下高配纱。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呈现“头重脚轻”现象。印染是决定纺织服装产业利润率最核心的环节,也是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最突出的短板,我市印染产业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多数企业可处理品种单一;企业印染功能多为自身配套,不提供对外加工;三是污水处理指标十分紧张。
2.企业结构。规上纺织服装企业仍以招商引资企业为主,这类企业自主品牌、产品设计研发掌握在总公司,原料、市场“两头在外”。招引企业所需原料与本地企业提供产品规格往往不一致,没有形成上游配套关系。三是我市服装企业以订单式生产为主要模式,本地配套很少。
3.关联配套。我市棉纺产业占比较大,主要原料棉花都是从山东、新疆等地购进,本地没有配套,纺织产业受棉花政策影响较大,抗风险性较弱。毛纺产业中所需羊毛主要从澳洲等地购进,兔毛主要从昆山、河北、上海购进,本地没有配套。
4.品牌创建。服装设计、品牌建设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本土的服装企业还没有发展壮大,品牌知名度不高,招引的服装企业很多是代加工模式。
三、发展建议
第一,发展纺织纤维新材料。发展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业和包覆纱产业。打响“中国包覆纱产业基地”称号,引进锦纶、氨纶制造类企业及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生产企业;发展高质量新型混纺纱线。
第二,发展化纤家纺产业。加大下游织布和成品产业链配套来消化70万吨熔体直纺生产量,引进喷气织机、大园机、经编机等无废水排放的先进织造装备。提高宿迁化纤家纺产业集聚水平,建设有全国知名度的化纤家纺产品交易中心。
第三,推进印染集聚,发展牛仔布产业。引导印染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印染企业加大污水处理投入。适时推进印染中心建设,将印染中心建设和当地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相结合。
第四,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坚持产业链招商,通过招引海澜之家、雅戈尔、黑牡丹等国内知名品牌服装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服装生产线,鼓励品牌企业将设计研发、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转入到我市。
第五,建立体制机制。建立推进服装产业发展领导联动机制,落实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扶持产业有序协调发展,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优先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市场拓展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