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中小学衔接中的价值初探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的教学价值,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思想品德》所讲述的知识和道理,能满足学生这个主体成长的实际需要。
  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刚踏进中学大门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以至影响学业,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会影响学生顺利、健康地成长。因此,从中小学衔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说,通过《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实现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挫折适应是《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教学价值的实现。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品德目标,促进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正是由于《思想品德》七年级(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其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教学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
  
  一、立足课堂教学,实现《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思想品德》要实现在促进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需要落实相关知识的教学。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围绕“成长中的我”这个中心,安排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学习内容,即“自我调适”、“人际适应”和“学习适应”,讲述七年级学生自我调适、善待他人和适应中学学习生活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积极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学习的主人。
  
  1.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产生新鲜、好奇、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表现出羞怯、畏缩、拘谨、谨小慎微等行为,身心处于高度的兴奋和警觉状态。老师可以利用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中学生活新变化”帮助学生认识中学生活,通过“探究园”的“校情知多少”,以竞赛或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收集校长室、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等位置及负责人的名字;老师办公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的所在地;以及食堂、医务室、厕所的位置等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学校环境,缓解身心的紧张状态。
  
  2.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彼此陌生,在新班级中,会因为个人身份、地位发生变化,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增大,表现出焦虑不安,自我意象不稳定,学业能力自信降低,自我评价降低等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对“陈杰与李辉的不同境遇”的出谋划策,引导学生明白尽快适应中学新生活的重要性;利用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认识新伙伴”“融入新集体”的内容,通过制作同学的“个人名片”,制定“建设集体从我做起”的创意方案,引导学生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与同学积极交往,认识到集体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建设新集体的责任心,促进班集体的形成。
  
  3.初中学习的科目多,难度提高,作业量相应增加,对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觉性的要求明显提高,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产生厌学情绪。管理从小学教师的“扶着走”、“牵着走”,到初中教师“跟着走”、“引着走”,的变化,让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方法感到疑惑和不适。教师可以利用第四单元:学会学习中的“他们为什么要参加学习”的调查分析, “我的学习原动力”的自我检测,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明白“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将外界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形成积极主动的责任感。
  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需要,调整教学顺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出《思想品德》基础性与适应性的特点,从而为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价值打下基础。
  
  二、延伸教育空间,提升《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在部署中小学衔接工作的时候,要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思想品德》的学科优势促进学校的中小学衔接工作。 《思想品德》教师也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结合学校中小学衔接工作,提升《思想品德》在这项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1.重视向常规教育工作的延伸。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更需要落实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之中,《思想品德》发挥在其中的作用,应该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借助各种常规工作,如打扫环境卫生、种树和布置墙报等,来培养合作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例如教师可在上《融入新集体》中的“建设集体从我做起”时,要求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2.向班级相关主题教育延伸。对于中小学衔接工作而言,《思想品德》要配合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增强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例如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中学生活新变化”的教学,教师可以改变往常做法,置于主题班会中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也可以在班会课中以“自我完善设计”为主题组织演讲比赛,既解决中小学衔接工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也可以落实《悦纳自我》一课中的教学任务。
  
  3.向家校合作教育延伸。要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配合班主任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家访或者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初中学习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如:为纠正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一课中与家长配合,让学生完成“不良学习习惯纠正卡”的各项内容,共同帮助学生纠正其不好的习惯。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学“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思想品德》开展针对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延伸至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自己的认识,实现对相关问题认识的升华和内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设置情景等手段让学生参与探究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往往不是在课堂上所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老师把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往研究性学习延伸。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组成相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机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促进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学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其中比较敏感且棘手的是男女生早恋。针对早恋问题,教师可以结合《认识自我》单元中的“男生女生”的教学,设计“我校初一部分学生早恋问题的调查和建议”的研究学习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学校初一年级的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对老师、家长的访问和对同学的观察,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早恋问题。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用在《思想品德》中学到的知识对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而是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针对问题对学校、老师、同学和自己提出了要求,涵养了自己的人文关怀,优化了《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期望是人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期望在这个效应中起着动力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关注家长对孩子的期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开放性、内容的整合型、实施过程的动态性以及评价的多元性,决定了它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这门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智慧的源泉来自生活,情感的体验来自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
期刊
厉复东先生的课程讲座既有咀嚼又有反刍,细致精彩得让人拍案叫绝,但有两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1)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拓展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年困扰这么多人?(2)跨省级的研修,那么多专家,那么多一线教师,聚“举国之力”,寻求一个成型的解决办法而不能,为什么?我不相信我们的一线教师集体弱智,我也不相信我们的专家集体失慧。但是,我们不能总用美丽的雪花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吧。  我们总在一
期刊
摘要 加强中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特殊意义。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中学生心目中遭到严重的误解和歪曲,学校及教师,应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亲近感、责任感和受益感入手,让中学生愿意进入且能够进入传统文化这座“精神家园”。  关键词 中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问题 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十七大之后,教育部、文
期刊
在喧嚣浮躁的时下,我自认还算得上一个“读者”。近半年来,过眼的书也有上10本,唯独这本名为《教育与幸福生活》的书让我捧读再三,且于掩卷之际,陷入沉思,憬然有悟。  书的作者王君是重庆外国语学校35岁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改新星,重庆市红岩好班级班主任。我喜欢这本教育专著,不是因为它是一本貌似深刻的理论书籍,而是因为它是一本十分朴素,饱含真情的教育手记;不是因为它传递出多少时髦的教育观念
期刊
[摘要]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隐性德育的最大特点。而仪式活动是隐性德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成人礼的源流、类型和特征进行解读和分析,来探寻仪式中存在的隐性德育。这种隐性德育可分为三个层次:成人角色教育、民族认同感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  [关键词]仪式 隐性德育 日本现代成人礼    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即青少年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又有易受暗示性和具有强烈的归属动机等心理特征,因此易接受
期刊
[摘要]学会关心,是教育对青少年必须承担的责任。关心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明确关心是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互动关系,是一种道德品质;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极认可学生的关心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关键词]青少年关心 关心品质    一、青少年学会关心的必要性    1 “学会关心”:时代的要求  “学会关心”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
期刊
学校的德育管理所关注的更多时候是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小事情,甚至是鸡毛蒜皮的事。但学校德育管理却没有“小事情”,只有从宏观着眼,从小事人手,才能奏出学校大德育的和谐乐章。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在德育管理中专注于做好各种德育“小事情”,专心于校内外一切德育场所的每一个“小角落”,用心于一切德育活动的“小事件”上,细心于一切德育行为的“小环节”中,全方位推进德育工作精细化,不断构建德育管理的新境界。,近
期刊
在我班的《班规》中有一条关于喝水的规定:  在教室只能用自己的水杯喝纯净水,禁止在教室喝饮料和用各种饮料瓶子喝水。  不要小看这条简单的班规,它的诞生还颇费周折。  如今,各式各样的瓶装饮料广受学生欢迎。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而且造成了极大浪费。更让人恼火的是,饮料瓶子的随意摆放抛掷严重影响了教室的整洁。但是直接禁止学生喝饮料显然剥夺了学生的“公民权”。我们该如何引导呢?  刚开始我能够做的
期刊
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重体验、重探究、重过程,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