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着眼于全体学生成长的心理教育模式。几年的实践表明,心理辅导课对于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步进入高原期,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因如此,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都在对心理辅导课作各种深入地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就我的观察与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大都是关于心理辅导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效果评估,却很少有关于课前设计模式的探索。
然而,对于一堂心理辅导课,课前准备与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这设计不仅仅是活动方案的设计,而应是全方位的课前预设行为。现在很多人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彩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事实并不绝对如此。我认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好象遗传与教育的关系。遗传不能决定个体的成败,但它能制约教育发挥作用的程度。遗传越好,教育能够发挥的作用越大,反之,教育的作用就越小。同样,预设越成功,课堂生成精彩的可能性越大,预设不行,则怎么生成都不会精彩。
就各中小学的现实情况来看,心理辅导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许多学校都是兼职教师在上课,而部分专职教师又都是刚毕业不久的,缺少足够的经验,即钟志农老师所说的飞行时数不够。而且,到现在为止,心理辅导课还没有统一的教材与教法。因此,大家都在摸着石子过河,通过互相模仿与自我创设来形成一堂心理辅导课。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如果有一种相对比较统一的,又符合大家习惯的课前设计模式,可能会对我们的教学行为带来一点方便。因而,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与思考,特提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心理辅导课设计模式,以供参考。
一、原行为阶段,关注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阶段,教师根据原有的教学经验与行为方式来设计心理辅导课,其教学行为主要包括主题确定、教材分析、素材积累、初步设计等几个方面。
1.主题确定。由于心理辅导课程的特殊性,它没有考试与教学大纲的约束,却以学生成长与心理素质提高为主要任务。因此,心理辅导课的辅导主题应该计划性与权变性并存。一方面,主题应力求符合心理辅导课的课程特点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辅导教师对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有一个宏观的安排。比如,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等几个版块。另一方面,辅导教师又要根据不同情况对辅导主题作出随机的选择与调整,以争取最佳的辅导时机。一般可根据以下几种情况选择主题:①特殊时期或阶段。如新学期可进行新生适应辅导,大考前进行考前心理辅导。②个别辅导中的发现。当连续发现多位来访同学有类似的问题,则可以此为主题。比如,发现多数同学期中考试后情绪不好,又找不到原因,就不妨把归因辅导或情绪管理作为当前的辅导主题。③班主任反映。班主任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父母,日夜跟学生在一起,他们能更全面更及时地发现学生的现实问题与心理困惑。④流行文化的影响。特别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但心理发展还不是非常成熟,他们非常容易接受前沿事物,但又难免不受其影响。这时,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就应给予适时的帮助与引导。比如,当《流星花园》充斥校园时,我们有必要进行异性交往的辅导;当“超女快男”盛行时,我们不妨以如何正确看待青春形象作为辅导主题。
2.教材分析。前面说过,心理辅导课是一门年轻的特殊课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材,估计以后也不一定会有。但参考的教材却很多,如果具体到某一主题,参考的教案就更多,比如亲子关系,有《亲子之情》、《理解父母》、《认识代沟》、《学会孝敬》等不下10个。如此,则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或者不切实际。因此,辅导教师决不能照搬别人的教案,但也不可能完全放弃,较好的办法就是有选择的扬弃,博采众长,加以提炼,为我所用。比如,我在设计亲子关系的一堂课时,采用了《如何与父母沟通》的设计思路,《一个家,两代人》的AB剧情景材料与形式,《父母与我》的散文资料,《共同托举蓝天》的调查资料,以及其他教案中的一些精彩部分,并根据自己思路编辑电影《千里走单骑》的几个片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架起心的桥梁》。
3.素材积累。与其他学科不同,心理辅导课注重学生认知改善与亲身体验,这就需要大量的现实生活事例或各类情景故事作为素材,来推动学生体验与认识。因此,辅导教师必须在平时做个有心人,尽量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地积累各种教学素材,以备不时之需。象个别辅导中的个案,问卷调查的结果与统计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中见到的材料与故事,在听课或同伴交流中分享到的精彩之处等。通过这些资料的不断积累,以形成自己的素材仓库,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内容提取出来,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有备无患,得心应手。
4.初步设计。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学行为,接下来应该可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了。设计要素主要包括辅导理念、辅导课名称、辅导主题、辅导目标、辅导思路、辅导准备、辅导内容、辅导形式、辅导过程等。这部分是与课堂教学关系最直接的一环,很能考验辅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教学经验。关于如何设计,许多专家都作了深入研究与探索,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
二、新设计阶段,关注辅导理念的设计反思
由于原设计是在教师个人经验与教材模仿的基础上形成的,必然有粗糙与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更新理念,寻找差距,在理论上予以提升。这里的理念当然不同于教学设计中的辅导理念,它不单指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也包括教学理念、新课程理论、心理训练方法论、各学派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描述、各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课程的阐述、各学者对心理辅导课程的研究成果、各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达成的共识等。因此,在这一阶段,辅导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认识与反思,并以此对照原有的设计方案,及时作出调整与修正。
1.对心理辅导课的认识与反思。关于心理辅导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述,但不管说法怎么变,它的特征与性质还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进行设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我们在反思设计方案过程中,需要在充分认识辅导课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与一般的学科课程、主题班会、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加以区分,并体现在设计思路中。
2.对教师自身特点的认识与反思。辅导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实施。因此,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的自身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作出最有利于双赢的教学选择。①专业能力特点。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区别的,有人对情绪管理颇有研究,有人更长于行为训练与指导,这也肯定会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教师应尽量使主题与设计符合自己的专业特长。②个性特点。教师的个性也在无形中影响其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的教师内向,善于思考,但不善表达,那他在教学中最好少一些感性活动,多一些理性思考,设计一些现实情景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有的教师外向,活泼,很能跟学生打成一片,他在设计中就不妨多一些参与性活动,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去体验、感悟。③基本素质与特长。每位教师的基本素质不同,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板书很漂亮,有的普通话很标准,有的课件做得很有水平,有的很善于讲故事等等。而如果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自己的特长,力求扬长避短,则无疑会使课堂润色不少。
3.对教学对象的认识与反思。心理辅导课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为依据。学生首先是认识到课程内容和自身经验之间有相似性、联系性,其次体会到所学知识对其生活学习有指导、帮助作用,才会接受并认同心理课。所以只有依据学生的现实心态,结合其实际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其所需,解其所惑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部动机。其次,必须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活动。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意识水平不同,这必然应在设计活动中有所反映。在小学可用“小红花”等象征性的奖励;对于中学生则更应注重活动形式的层次与深度。另外,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环境设计活动。一般来说,城镇学校与山区学校的学生知识面、思维习惯、关注对象、学校期望、自我认识都有明显差异;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的学习任务、接受能力、思想方法也大相径庭;不同年级学生的现实问题、心理困惑也完全不同。这一切,都左右着我们的教学设计。比如,在一次记忆策略辅导课中,我设计一则材料限定时间让学生记忆,试图找出规律。结果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的记忆速度相差很大。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一情况有所预判,在时间限定上区别对待,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然而,对于一堂心理辅导课,课前准备与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这设计不仅仅是活动方案的设计,而应是全方位的课前预设行为。现在很多人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彩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事实并不绝对如此。我认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好象遗传与教育的关系。遗传不能决定个体的成败,但它能制约教育发挥作用的程度。遗传越好,教育能够发挥的作用越大,反之,教育的作用就越小。同样,预设越成功,课堂生成精彩的可能性越大,预设不行,则怎么生成都不会精彩。
就各中小学的现实情况来看,心理辅导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许多学校都是兼职教师在上课,而部分专职教师又都是刚毕业不久的,缺少足够的经验,即钟志农老师所说的飞行时数不够。而且,到现在为止,心理辅导课还没有统一的教材与教法。因此,大家都在摸着石子过河,通过互相模仿与自我创设来形成一堂心理辅导课。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如果有一种相对比较统一的,又符合大家习惯的课前设计模式,可能会对我们的教学行为带来一点方便。因而,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与思考,特提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心理辅导课设计模式,以供参考。
一、原行为阶段,关注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阶段,教师根据原有的教学经验与行为方式来设计心理辅导课,其教学行为主要包括主题确定、教材分析、素材积累、初步设计等几个方面。
1.主题确定。由于心理辅导课程的特殊性,它没有考试与教学大纲的约束,却以学生成长与心理素质提高为主要任务。因此,心理辅导课的辅导主题应该计划性与权变性并存。一方面,主题应力求符合心理辅导课的课程特点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辅导教师对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有一个宏观的安排。比如,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等几个版块。另一方面,辅导教师又要根据不同情况对辅导主题作出随机的选择与调整,以争取最佳的辅导时机。一般可根据以下几种情况选择主题:①特殊时期或阶段。如新学期可进行新生适应辅导,大考前进行考前心理辅导。②个别辅导中的发现。当连续发现多位来访同学有类似的问题,则可以此为主题。比如,发现多数同学期中考试后情绪不好,又找不到原因,就不妨把归因辅导或情绪管理作为当前的辅导主题。③班主任反映。班主任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父母,日夜跟学生在一起,他们能更全面更及时地发现学生的现实问题与心理困惑。④流行文化的影响。特别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但心理发展还不是非常成熟,他们非常容易接受前沿事物,但又难免不受其影响。这时,我们的心理辅导课就应给予适时的帮助与引导。比如,当《流星花园》充斥校园时,我们有必要进行异性交往的辅导;当“超女快男”盛行时,我们不妨以如何正确看待青春形象作为辅导主题。
2.教材分析。前面说过,心理辅导课是一门年轻的特殊课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材,估计以后也不一定会有。但参考的教材却很多,如果具体到某一主题,参考的教案就更多,比如亲子关系,有《亲子之情》、《理解父母》、《认识代沟》、《学会孝敬》等不下10个。如此,则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或者不切实际。因此,辅导教师决不能照搬别人的教案,但也不可能完全放弃,较好的办法就是有选择的扬弃,博采众长,加以提炼,为我所用。比如,我在设计亲子关系的一堂课时,采用了《如何与父母沟通》的设计思路,《一个家,两代人》的AB剧情景材料与形式,《父母与我》的散文资料,《共同托举蓝天》的调查资料,以及其他教案中的一些精彩部分,并根据自己思路编辑电影《千里走单骑》的几个片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架起心的桥梁》。
3.素材积累。与其他学科不同,心理辅导课注重学生认知改善与亲身体验,这就需要大量的现实生活事例或各类情景故事作为素材,来推动学生体验与认识。因此,辅导教师必须在平时做个有心人,尽量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地积累各种教学素材,以备不时之需。象个别辅导中的个案,问卷调查的结果与统计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中见到的材料与故事,在听课或同伴交流中分享到的精彩之处等。通过这些资料的不断积累,以形成自己的素材仓库,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内容提取出来,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有备无患,得心应手。
4.初步设计。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学行为,接下来应该可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了。设计要素主要包括辅导理念、辅导课名称、辅导主题、辅导目标、辅导思路、辅导准备、辅导内容、辅导形式、辅导过程等。这部分是与课堂教学关系最直接的一环,很能考验辅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教学经验。关于如何设计,许多专家都作了深入研究与探索,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
二、新设计阶段,关注辅导理念的设计反思
由于原设计是在教师个人经验与教材模仿的基础上形成的,必然有粗糙与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更新理念,寻找差距,在理论上予以提升。这里的理念当然不同于教学设计中的辅导理念,它不单指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也包括教学理念、新课程理论、心理训练方法论、各学派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描述、各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课程的阐述、各学者对心理辅导课程的研究成果、各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达成的共识等。因此,在这一阶段,辅导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认识与反思,并以此对照原有的设计方案,及时作出调整与修正。
1.对心理辅导课的认识与反思。关于心理辅导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述,但不管说法怎么变,它的特征与性质还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进行设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我们在反思设计方案过程中,需要在充分认识辅导课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与一般的学科课程、主题班会、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加以区分,并体现在设计思路中。
2.对教师自身特点的认识与反思。辅导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实施。因此,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的自身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作出最有利于双赢的教学选择。①专业能力特点。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区别的,有人对情绪管理颇有研究,有人更长于行为训练与指导,这也肯定会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教师应尽量使主题与设计符合自己的专业特长。②个性特点。教师的个性也在无形中影响其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的教师内向,善于思考,但不善表达,那他在教学中最好少一些感性活动,多一些理性思考,设计一些现实情景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有的教师外向,活泼,很能跟学生打成一片,他在设计中就不妨多一些参与性活动,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去体验、感悟。③基本素质与特长。每位教师的基本素质不同,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板书很漂亮,有的普通话很标准,有的课件做得很有水平,有的很善于讲故事等等。而如果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自己的特长,力求扬长避短,则无疑会使课堂润色不少。
3.对教学对象的认识与反思。心理辅导课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为依据。学生首先是认识到课程内容和自身经验之间有相似性、联系性,其次体会到所学知识对其生活学习有指导、帮助作用,才会接受并认同心理课。所以只有依据学生的现实心态,结合其实际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其所需,解其所惑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部动机。其次,必须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活动。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意识水平不同,这必然应在设计活动中有所反映。在小学可用“小红花”等象征性的奖励;对于中学生则更应注重活动形式的层次与深度。另外,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环境设计活动。一般来说,城镇学校与山区学校的学生知识面、思维习惯、关注对象、学校期望、自我认识都有明显差异;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的学习任务、接受能力、思想方法也大相径庭;不同年级学生的现实问题、心理困惑也完全不同。这一切,都左右着我们的教学设计。比如,在一次记忆策略辅导课中,我设计一则材料限定时间让学生记忆,试图找出规律。结果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的记忆速度相差很大。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一情况有所预判,在时间限定上区别对待,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