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壤碳库是全球最大碳库之一,土壤碳循环过程调控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质量。其关键因子在于土壤的有机质。本文基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中环境因子的控制对有机质土壤养分水平、土壤结构体形成、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影响,分析了碳循环过程中,对有机质输入和输出、有机质转化过程、施肥方式与人为管理等3个方面的行为进行调控,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调节土壤的碳源、碳汇,优化土壤结构和功能。由此阐明土壤碳循环过程调控在促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团聚体结构,进而提高土壤的水肥调控能力和肥力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碳循环;土壤肥力;有机质;调控
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830001
碳循环(Carboncycle)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存在状态。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碳循环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呼吸作用由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CO2),再经光合作用轉化为葡萄糖,最后释放出氧气(O2)的过程[1]。它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吸收的碳(C)被固定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过程中的C通过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CO2的形式排放到大气层中。这些碳素在地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层中循环流动,从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碳循环[2]。其中非生物库指的是大气圈碳库和土壤圈碳库。有研究表明,土壤是C的主要蓄积库之一,是全球植物碳库的2~3倍,全球大气碳库的2倍。近年来,土壤碳库对大气CO2的作用过程、贡献率等研究报告较多,是全球气候变化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而土壤碳循环中各环境因子的转变对土壤质量的调控研究相对较分散[3]。
农业土壤的有机碳库及碳循环过程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因子密切相关。其中,直接影响因子主要为土壤有机质(SOM),间接因子则主要为其他物理化学性质及人为管理方式 [4]。本文基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中控制性因子--SOM展开分析,从SOM输入和输出、转化过程及施肥方式、人为管理措施等方面阐述土壤肥力质量转变与土壤碳循环的协同效应,进而为土壤培肥、土壤退化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1 土壤碳循环过程因子分析
1.1 碳循环与土壤有机质
SOM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的本质过程。它一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来讲,它既是植物矿质营养与有机营养的源泉,同时也是土壤中寄养型微生物能源物质,[5]。土壤的众多功能都与SOM含量和组成有关系[6]。比如,土壤有机物质在好气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矿质化过程使有机物质分解,释放能量、CO2和H2O,由此植物和微生物获取了养分;一部分最后产物和中间产物成为腐殖化过程的原料,从而产生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腐殖物质(腐殖质、腐殖酸、胡敏酸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其它性质,为土壤保肥性、保水性、缓冲性、耕性和通气状况等提供了基础。此外,土壤有机质含有绝大多数的活性基因,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有很大的贡献 [7]。因此,由碳循环的角度调控有机质,改善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最终对土壤肥力的调控有很大意义。
1.2 碳循环与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和数量是影响土壤碳循环的主要物理因子,两者互为因子,即土壤碳循环能有效调控团聚体的形成和保持[8]。土壤团聚体是胶体与土壤颗粒通过有机无机物质凝聚、胶结而成,大、小团聚体数量和组合比例、空间的排列方式等决定了土壤的孔隙性(包括孔隙分布和比例),从而决定了土壤水力学性质,对土壤通气透水性、蓄水性和耕性等物理性状有很好的调控作用[9]。作为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物质—SOM,其在土壤碳循环过程中影响可想而知。自然土壤有机物质的种类及来源的调控、人为施用有机物质、种植绿肥等过程调控为土壤大团聚体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最终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起到明显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经矿质化、腐殖化过程,增加SOM含量、降低表层土壤的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和物理性粘粒含量,缓慢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进而提高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有效性。有研究发现,施用有机物质增加了土壤的大、中的孔隙度,有机肥处理的大、中孔隙度是化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的2倍[10,11]。另外,团聚体形成过程中有大量机胶结物质的参与,对改良土壤中团聚体的结构和比例,增加土壤微团聚体的团聚度有重大作用,最终有利于提高了土壤水肥调控能力和肥力水平[12,13]。
1.3 碳循环与施肥管理措施
肥料种类和比例的改变等施肥管理措施可调整土壤碳循环过程。有研究表明,因施肥方式、习惯肥料种类及配比、土壤发育类型和作物轮作方式等不同,SOM含量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14]。有机肥的施用可提高土壤SOM含量,而纯化肥施用对土壤SOM含量影响不大。有研究显示,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氮磷钾化肥与有机无机肥料配施都可以显著增加SOM含量;只施氮钾肥或者只施氮磷肥,氮肥、磷肥、钾肥单独施用或磷钾配施,土壤SOM含量增加不明显,更甚至于有所下降,但其下降幅度比无肥区小[15]。
2 土壤碳循环调控肥力质量的措施
2.1 土壤有机质调控
SOM的形成和转化都和土壤微生物相关,其数量和活性是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机肥给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碳源、氮源和能量,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促进微生物种类的生长和繁殖,增加了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优化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循环调控具有重要意义[16]。
2.1.1 有机质输入调控
SOM的输入与碳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形式等有一定关系,这种关系目前具有不确定性[17]。但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是由输入与输出2方面的因素决定是可以确定的,由此可以通过提高作物的生物量来固持土壤碳库[18]。 2.1.2 有機质转化过程调控
有机质转化过程复杂,矿质化与腐殖化过程的中间影响影子众多。从地上生物量的角度来看,土壤SOM含量与叶片、根茎、收获物之间关系密切。如在盐化潮土上的研究表明,SOM含量的提高与叶片间CO2浓度的增加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两者增加使得植株获得的光量子数目随之增多,光合作用增强、产量增加;该作用使的叶片气孔的阻力加大,可有效提高植株对水分的调控能力,降低作物蒸腾所带来的危害。两者最终都对作物高产高效的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沈润平等研究指出,SOM组分中活性较强和较易矿化分解的土壤易氧化有机质与水稻生育密切相关: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67,p
关键词:碳循环;土壤肥力;有机质;调控
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830001
碳循环(Carboncycle)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存在状态。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碳循环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呼吸作用由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CO2),再经光合作用轉化为葡萄糖,最后释放出氧气(O2)的过程[1]。它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吸收的碳(C)被固定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过程中的C通过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CO2的形式排放到大气层中。这些碳素在地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层中循环流动,从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碳循环[2]。其中非生物库指的是大气圈碳库和土壤圈碳库。有研究表明,土壤是C的主要蓄积库之一,是全球植物碳库的2~3倍,全球大气碳库的2倍。近年来,土壤碳库对大气CO2的作用过程、贡献率等研究报告较多,是全球气候变化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而土壤碳循环中各环境因子的转变对土壤质量的调控研究相对较分散[3]。
农业土壤的有机碳库及碳循环过程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因子密切相关。其中,直接影响因子主要为土壤有机质(SOM),间接因子则主要为其他物理化学性质及人为管理方式 [4]。本文基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中控制性因子--SOM展开分析,从SOM输入和输出、转化过程及施肥方式、人为管理措施等方面阐述土壤肥力质量转变与土壤碳循环的协同效应,进而为土壤培肥、土壤退化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1 土壤碳循环过程因子分析
1.1 碳循环与土壤有机质
SOM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的本质过程。它一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来讲,它既是植物矿质营养与有机营养的源泉,同时也是土壤中寄养型微生物能源物质,[5]。土壤的众多功能都与SOM含量和组成有关系[6]。比如,土壤有机物质在好气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矿质化过程使有机物质分解,释放能量、CO2和H2O,由此植物和微生物获取了养分;一部分最后产物和中间产物成为腐殖化过程的原料,从而产生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腐殖物质(腐殖质、腐殖酸、胡敏酸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其它性质,为土壤保肥性、保水性、缓冲性、耕性和通气状况等提供了基础。此外,土壤有机质含有绝大多数的活性基因,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有很大的贡献 [7]。因此,由碳循环的角度调控有机质,改善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最终对土壤肥力的调控有很大意义。
1.2 碳循环与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和数量是影响土壤碳循环的主要物理因子,两者互为因子,即土壤碳循环能有效调控团聚体的形成和保持[8]。土壤团聚体是胶体与土壤颗粒通过有机无机物质凝聚、胶结而成,大、小团聚体数量和组合比例、空间的排列方式等决定了土壤的孔隙性(包括孔隙分布和比例),从而决定了土壤水力学性质,对土壤通气透水性、蓄水性和耕性等物理性状有很好的调控作用[9]。作为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物质—SOM,其在土壤碳循环过程中影响可想而知。自然土壤有机物质的种类及来源的调控、人为施用有机物质、种植绿肥等过程调控为土壤大团聚体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最终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起到明显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经矿质化、腐殖化过程,增加SOM含量、降低表层土壤的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和物理性粘粒含量,缓慢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进而提高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有效性。有研究发现,施用有机物质增加了土壤的大、中的孔隙度,有机肥处理的大、中孔隙度是化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的2倍[10,11]。另外,团聚体形成过程中有大量机胶结物质的参与,对改良土壤中团聚体的结构和比例,增加土壤微团聚体的团聚度有重大作用,最终有利于提高了土壤水肥调控能力和肥力水平[12,13]。
1.3 碳循环与施肥管理措施
肥料种类和比例的改变等施肥管理措施可调整土壤碳循环过程。有研究表明,因施肥方式、习惯肥料种类及配比、土壤发育类型和作物轮作方式等不同,SOM含量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14]。有机肥的施用可提高土壤SOM含量,而纯化肥施用对土壤SOM含量影响不大。有研究显示,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氮磷钾化肥与有机无机肥料配施都可以显著增加SOM含量;只施氮钾肥或者只施氮磷肥,氮肥、磷肥、钾肥单独施用或磷钾配施,土壤SOM含量增加不明显,更甚至于有所下降,但其下降幅度比无肥区小[15]。
2 土壤碳循环调控肥力质量的措施
2.1 土壤有机质调控
SOM的形成和转化都和土壤微生物相关,其数量和活性是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机肥给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碳源、氮源和能量,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促进微生物种类的生长和繁殖,增加了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优化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循环调控具有重要意义[16]。
2.1.1 有机质输入调控
SOM的输入与碳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形式等有一定关系,这种关系目前具有不确定性[17]。但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是由输入与输出2方面的因素决定是可以确定的,由此可以通过提高作物的生物量来固持土壤碳库[18]。 2.1.2 有機质转化过程调控
有机质转化过程复杂,矿质化与腐殖化过程的中间影响影子众多。从地上生物量的角度来看,土壤SOM含量与叶片、根茎、收获物之间关系密切。如在盐化潮土上的研究表明,SOM含量的提高与叶片间CO2浓度的增加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两者增加使得植株获得的光量子数目随之增多,光合作用增强、产量增加;该作用使的叶片气孔的阻力加大,可有效提高植株对水分的调控能力,降低作物蒸腾所带来的危害。两者最终都对作物高产高效的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沈润平等研究指出,SOM组分中活性较强和较易矿化分解的土壤易氧化有机质与水稻生育密切相关: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6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