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目前,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他们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通过古诗词等优秀文化的熏陶,可帮助我校外来务工子女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语感,进而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达到“顺其自然、自由成长”的教育效果。
播种:许下约定
九月,我和孩子们有一个小小的约定:一起背诵15首经典古诗。为了便于诵读,我用最简单的方式送给学生一份开学见面礼——古诗清单。
清单上的这些古诗均来源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推荐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然而,在背诵经典的道路上,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十分艰难:短短几十个字,学生却读得结结巴巴,像挤牙膏似的,拖着长腔,毫无节奏和韵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刚刚从二年级跨入三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能力比较弱,更何况还有一些外来务工子女。所以,“生字”就成了誦读古诗的绊脚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是啊,面对学生学情,我应该静下心来反思:诵读古诗,意义何在?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吗?答案是否定的。
于是,我开始放慢脚步,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始,一边教学生查字典,一边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耐心地指导他们读好每一首古诗。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通读顺,第三遍把握节奏,做到抑扬顿挫。万事开头难,“每周一诗”的背诵计划耗费了许多时间,在我的语文课上,首先教学的是古诗诵读,第一周虽然没有什么大成效,但第一首古诗《山行》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接着第二首、第三首……渐渐地,古诗诵读成了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
古人有云:三分诗,七分读。孩子们心中有了古诗词诵读的种子,就能不断地从古诗文中汲取“诗意的营养”,在陶冶与浸润中健康成长!
浇灌:乐在诗中
不知不觉,三个月过去了,按照开学初的约定,15首古诗已经诵读完了。如何检验诵读效果呢?如果按照常规做法,可以给学生出一张古诗专项检测卷,但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因此谈“诗”色变。
十二月初的一个下午,课间的一次偶遇让我产生了奇思妙想:两个顽皮的孩子头碰着头,趴在地上,不顾一切地猜拳争赢家,那份激烈和刺激真叫人欲罢不能,再看看他们手中的卡片,四四方方,小巧玲珑,上面的图案更是五花八门,大有学问。上课铃声响了,他们还在继续,直到分出胜负的最后一刻。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学习也能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一玩,那岂不快哉?
于是,我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发明游戏——神奇的纸牌。大家将一张张普通的白纸裁剪成长条形,然后分工合作,分别在纸条上方写下古诗的题目,下方写上诗句,在纸条的其他地方自由发挥。
第二天,语文课改成了游戏课。我让大家拿出自制的纸牌,六人一组围坐一团,游戏开始了,每一个孩子都动了起来,场面热闹非凡:猜拳、抽牌、背诗、积分……只要背诵正确,就可以得到别人手中的那张纸牌,还可以得到一颗星。手中的纸牌越多,星星越多,积分就越多。最后评出小组冠军,参加全班“古诗大比拼”。
接下来的几天,教室里、走廊上,总有几个学生簇拥在一起,就连平时不爱写作业的学生手中也拽着几张小纸牌……就这样,曾经播下的种子终于发芽了!
呵护:诗和远方
二月,春暖花开,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了,这次我和孩子们许下了第二个约定:建立古诗“加油站”。“加油站”该建在哪儿呢?既要醒目,又要方便。抬头看到黑板右上方“读书的孩子最美丽”这行字,虽然是半年前书写的,但仍然清晰有力。于是,我就地取材,在下方增加了一栏“日有所诵”——古诗“加油站”诞生了。开学第二周,我认认真真地在黑板上书写了古诗《题西林壁》,说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心教。果然,我刚写完,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赞叹:“哇,真好看!”
第一步,我的榜样示范成功了,第二步,我开始让学生模仿书写。第一位同学很关键,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请朱欣敏接过我手中的“古诗接力棒”。一开始,由我指定书写古诗的内容,一段时间后,朱欣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动向我推荐经典诗文。于是,我大胆放手,让她自由发挥,将自己喜欢的古诗书写在“日有所诵”中。每天课前两分钟,她都会带着同学们反复诵读。接下来,朱欣敏手中的“古诗接力棒”会传给谁呢?别担心,正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有人说,风景总在远方,而我却认为,教室才是最美的地方。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学生有了浓厚的诵读兴趣,养成了诵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记忆力逐渐增强,能轻松诵读20多首古诗词,既培养了语感,又提升了审美情趣。
后来,我发现部分学生即便是摘抄古诗也会错误百出,与其他学生差距甚大,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再次查证《语文课程标准》,我发现针对中年级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规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原来,中年级学习古诗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读一读、背一背,更需要感悟古诗词的情、意、韵。于是,我结合班级学生特点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发挥想象,画面入境;二是欣赏音律,吟唱入情;三是诵读涵泳,潜移默化。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坚持诵读、涵泳优秀诗文的过程,也就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和浸润的过程。一路读诗,一路书香。我和孩子们将继续坚持躬行实践,默默前行,共同期待与古诗的每一场约会。
播种:许下约定
九月,我和孩子们有一个小小的约定:一起背诵15首经典古诗。为了便于诵读,我用最简单的方式送给学生一份开学见面礼——古诗清单。
清单上的这些古诗均来源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推荐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然而,在背诵经典的道路上,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十分艰难:短短几十个字,学生却读得结结巴巴,像挤牙膏似的,拖着长腔,毫无节奏和韵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刚刚从二年级跨入三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能力比较弱,更何况还有一些外来务工子女。所以,“生字”就成了誦读古诗的绊脚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是啊,面对学生学情,我应该静下心来反思:诵读古诗,意义何在?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吗?答案是否定的。
于是,我开始放慢脚步,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始,一边教学生查字典,一边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耐心地指导他们读好每一首古诗。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通读顺,第三遍把握节奏,做到抑扬顿挫。万事开头难,“每周一诗”的背诵计划耗费了许多时间,在我的语文课上,首先教学的是古诗诵读,第一周虽然没有什么大成效,但第一首古诗《山行》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接着第二首、第三首……渐渐地,古诗诵读成了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
古人有云:三分诗,七分读。孩子们心中有了古诗词诵读的种子,就能不断地从古诗文中汲取“诗意的营养”,在陶冶与浸润中健康成长!
浇灌:乐在诗中
不知不觉,三个月过去了,按照开学初的约定,15首古诗已经诵读完了。如何检验诵读效果呢?如果按照常规做法,可以给学生出一张古诗专项检测卷,但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因此谈“诗”色变。
十二月初的一个下午,课间的一次偶遇让我产生了奇思妙想:两个顽皮的孩子头碰着头,趴在地上,不顾一切地猜拳争赢家,那份激烈和刺激真叫人欲罢不能,再看看他们手中的卡片,四四方方,小巧玲珑,上面的图案更是五花八门,大有学问。上课铃声响了,他们还在继续,直到分出胜负的最后一刻。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学习也能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一玩,那岂不快哉?
于是,我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发明游戏——神奇的纸牌。大家将一张张普通的白纸裁剪成长条形,然后分工合作,分别在纸条上方写下古诗的题目,下方写上诗句,在纸条的其他地方自由发挥。
第二天,语文课改成了游戏课。我让大家拿出自制的纸牌,六人一组围坐一团,游戏开始了,每一个孩子都动了起来,场面热闹非凡:猜拳、抽牌、背诗、积分……只要背诵正确,就可以得到别人手中的那张纸牌,还可以得到一颗星。手中的纸牌越多,星星越多,积分就越多。最后评出小组冠军,参加全班“古诗大比拼”。
接下来的几天,教室里、走廊上,总有几个学生簇拥在一起,就连平时不爱写作业的学生手中也拽着几张小纸牌……就这样,曾经播下的种子终于发芽了!
呵护:诗和远方
二月,春暖花开,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了,这次我和孩子们许下了第二个约定:建立古诗“加油站”。“加油站”该建在哪儿呢?既要醒目,又要方便。抬头看到黑板右上方“读书的孩子最美丽”这行字,虽然是半年前书写的,但仍然清晰有力。于是,我就地取材,在下方增加了一栏“日有所诵”——古诗“加油站”诞生了。开学第二周,我认认真真地在黑板上书写了古诗《题西林壁》,说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心教。果然,我刚写完,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赞叹:“哇,真好看!”
第一步,我的榜样示范成功了,第二步,我开始让学生模仿书写。第一位同学很关键,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请朱欣敏接过我手中的“古诗接力棒”。一开始,由我指定书写古诗的内容,一段时间后,朱欣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动向我推荐经典诗文。于是,我大胆放手,让她自由发挥,将自己喜欢的古诗书写在“日有所诵”中。每天课前两分钟,她都会带着同学们反复诵读。接下来,朱欣敏手中的“古诗接力棒”会传给谁呢?别担心,正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有人说,风景总在远方,而我却认为,教室才是最美的地方。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学生有了浓厚的诵读兴趣,养成了诵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记忆力逐渐增强,能轻松诵读20多首古诗词,既培养了语感,又提升了审美情趣。
后来,我发现部分学生即便是摘抄古诗也会错误百出,与其他学生差距甚大,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再次查证《语文课程标准》,我发现针对中年级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规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原来,中年级学习古诗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读一读、背一背,更需要感悟古诗词的情、意、韵。于是,我结合班级学生特点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发挥想象,画面入境;二是欣赏音律,吟唱入情;三是诵读涵泳,潜移默化。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坚持诵读、涵泳优秀诗文的过程,也就是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和浸润的过程。一路读诗,一路书香。我和孩子们将继续坚持躬行实践,默默前行,共同期待与古诗的每一场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