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试图通过对成语试题的分析,总结出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有十三种。
关键词:成语;类型;指要
成语是一种意义完整、结构稳定的固定短语。因其数量浩大,内容丰富,它们在为语言增色的同时,也给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增添了难度。所以,历年的广东高职高考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实际是对考生文化积累的考查。
通过分析历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以为,成语误用常见的类型有: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它的意义大多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如果只凭主观臆断,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匪夷所思:不是依据常理所能想象的。形容思想、言行等非常离奇。因此,用“匪夷所思”评价人类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生产规律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句望文生义地想成了“让人羡慕的天然生存环境”。
2.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量入为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支出”,不是“在家”和“出门”。
3.我本来对那里的情况就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是“稍微”的意思。这里却把它误解为“强人所难”的意思。
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
文不加点:文章不用涂改就写成。易误解为“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万人空巷: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现多指很多的人聚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不足为训:“训”,法则,教导,规范。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榜样。
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刊之论:“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身无长物:指除自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貧穷。
细大不捐:“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都兼收不恤。
尾大不掉:“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屡试不爽:“爽”,差错。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无出其右:“右”,上,古代以右边为上位。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人能胜过他。
二、对象误用,张冠李戴
在众多的成语中,有不少成语搭配的对象是相对固定的,不能随意滥用,否则就是误用。
1.大李和小李是两兄弟,他们相敬如宾,感情很好。(03年)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不能用于两兄弟。
2.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用来修饰“学习的楷模(人)”;
3.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是人而不能修饰“时代”等。
诸如此类的还有: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各尽所能(指个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抛砖引玉(谦词,对自己而言)、登堂入室(专指学问或技能)、雨后春笋(比喻美好的事物)、破镜重圆(夫妻之间)、举案齐眉(夫妻互相尊敬)、藕断丝连(多指男女情思)、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栉风沐雨(辛苦奔波的人)等。
三、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成语大都有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运用时应保持其感情色彩的一致性,仔细辨析,准确表情达意,以免褒贬误用。
1.节日的晚上,广场上有精彩的歌舞表演,人们趋之若鹜。(04年)
趋之若鹜: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多含贬义。此句把它用在“人们在节日上看歌舞表演”身上,属“贬词褒义用”。
2.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这个镇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赞叹没有比所看到的事物更好的了,是褒义词。此句把其用在弄虚作假者身上,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3.老师为了我们的进步,常常处心积虑,废寝忘食。(09年)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词。老师为了学生的进步,何来贬义之意?
易于误用的成语还有很多,褒义的有:死得其所、前赴后继、目无全牛、微言大义、运斤成风、危言危行、不负众望等。
贬义的有:无所不为、无所不至、过江之鲫、附庸风雅、挖空心思、弹冠相庆、处心积虑等。
四、敬谦错位,主客混淆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谦敬,运用起来会让人啼笑皆非。
1.王厂长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抓好产品质量的许多好建议。
抛砖引玉:常比喻以自己浅薄的意见引出别人的高论(用作谦辞)。此句错把谦词当敬词的误用。
2.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鼎力相助: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此句属于敬辞的误用。
3.学习上遇到各种问题,我们一定要即时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07年)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一般来说,“我们(学生)”的知识比“老师”要少。
常见的敬词如:如坐春风、醍醐灌顶、虚怀若谷、耳提面命等;
谦词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敝帚自珍、蓬荜生辉、千虑一得等。
五、轻重适度,大小混用
成语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表意的准确性。大小人物、优劣事物,都能找到一个对应的成语来加以修饰或描写。如果不加区分,就属于误用。
1.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日理万机: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繁多的政务。用在“李老师”身上,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2.全体职工要群策群力,励精图治,确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励精图治:指振作精神,想方设法治理好国家。用在“全体职工”身上,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3.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死亡。程度很重,不适用于此句。
同样容易混淆的成语还有:从谏如流(多用于领袖或上级)、丰功伟绩(多用于伟人)、力挽狂澜(多用于名人、大家)、纵横捭阖(多用于政治家、外交家)、义无反顾(按道义来讲,只能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等。
六、搭配不当,功能混乱
常见的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因而造成语法功能混乱。
1.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群最大恶极的歹徒已经成了瓮中捉鳖。
“瓮中捉鳖”是偏正性动词短语,不能做宾语,应改为“瓮中之鳖”。
2.硕大的折扇上,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龙飞凤舞:形容山势雄壮奔放;也形容笔势秀逸而又生动活泼。“龙飞凤舞”不能带宾语,此句错把这一形容词性的成语当作及物动词使用。
类似易于误用的成语再如:漠不关心百姓疾苦、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出奇制胜敌人、逼得穷途末路、当仁不让的责任。
3.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惟,古汉语助词。妙,好。肖,相象。描写、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显然是搭配不当。
七、前后矛盾,有悖逻辑
有些成语,就其本身的意义来看尽管准确,但还要看它在整个句子中和其他词语或分句表意是否矛盾。如:
1.从这位莘莘学子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青年奋发向上的风采。
莘莘学子:众多学子。“莘莘学子”前面出现修饰语“这位”,语义上就抵触了。
2.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區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安土重迁:重zhòng,看重。指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居别处。而该句说的是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意完全相反。
3.领导者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防备。“出现之时”显然与“事先”矛盾。
其他如:“大家见仁见智,达成共识”、“两种工艺各有千秋,半斤八两”、“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问题未发现之前就要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等。
八、前后重复,语义赘余
成语本身已经包含了某种意义,但在使用时又画蛇添足,形成重复。
1.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指被内行人笑话。“贻笑大方”已含有“被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
2.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生灵涂炭”的“生灵”就是“人民”,与前面的“人民”重(下转第81页)(上接第79页)复。
类似的再如:“忍俊不禁的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一场南柯一梦”、“显得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闯进来”、“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等。
九、字形相近,盲目乱用
有些成语仅一字之差,意义大相径庭,若不留心,在语句表达时恰恰言不达意。
1.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此句把它与“不负众望”(不辜负众人的期望)混淆了,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2.他对防火问题不以为然,一旦火灾发生可就后悔莫及了。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此句中的“不以为然”应是“不以为意”(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
形近易混的成语还有:“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山高水长”与“山高水低”,“目光如豆”与“目光如炬”,“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目不见睫”与“目不交睫”,等等。
十、意义相近,是非不辨
有些成语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同,它们的用法就有了细微的差别。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人和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二者意义相近,但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一句,只能用“应接不暇”。类似的还有“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不落窠臼”与“别出心裁”等。
有些成语意义相近而适用范围不同,如“狼狈为奸”与“朋比为奸”,二者都指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但前者指几个人,范围小;后者指一大批人,范围大。“这个犯罪团伙成员狼狈为奸,罪行累累”一句中,“狼狈为奸”换成“朋比为奸”更恰当。
十一、不合习惯,违背常规
有些成语通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其它句式。否则,就属于误用。如:
这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专家墨宝,一幅出自中学生之手,二者怎能相提并论?
相提并论:并,一并。论,谈论。指把性质不同的两个人或两件事混在一起来评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句或反诘句。显然这句是正确的。
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的成语如:望其项背、无时无刻、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同日而语等。
十二、误用典故
1.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统治者几代都结为姻亲,后泛指两家联姻。此句把它拿来指两国关系友好,显然错误。
2.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让梨推枣:用于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十三、有些成语的误用不仅仅属一种错误类型
如:
1.时间如行云流水,转眼间职高三年就过去了,我不由得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慨叹。(08年)
行云流水:漂浮着的云,流动着的水。比喻诗文、歌唱等很自然,无拘束。用于时间方面,显然适用对象不当,又有望文生义之误。
2.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一挥而就:挥,舞动,指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写得很快。根据例句看,此处应为“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一做就成。蹴,踏;就,成功。“一挥而就”用于句中,既不合语境,又有望文生义之嫌。
3.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特立独行:特,独特。指处世独特高洁,不随波逐流。由词义可知其使用对象是人,而例句说的却是“历史”,很显然把成语望文生义地想为“独特”,而没有顾及使用的范围、对象。
以上所述,只是一孔之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注意积累祖国的古代文化知识,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以达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成语;类型;指要
成语是一种意义完整、结构稳定的固定短语。因其数量浩大,内容丰富,它们在为语言增色的同时,也给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增添了难度。所以,历年的广东高职高考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实际是对考生文化积累的考查。
通过分析历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以为,成语误用常见的类型有: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它的意义大多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如果只凭主观臆断,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匪夷所思:不是依据常理所能想象的。形容思想、言行等非常离奇。因此,用“匪夷所思”评价人类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生产规律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句望文生义地想成了“让人羡慕的天然生存环境”。
2.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量入为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支出”,不是“在家”和“出门”。
3.我本来对那里的情况就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是“稍微”的意思。这里却把它误解为“强人所难”的意思。
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
文不加点:文章不用涂改就写成。易误解为“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万人空巷: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现多指很多的人聚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不足为训:“训”,法则,教导,规范。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榜样。
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刊之论:“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身无长物:指除自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貧穷。
细大不捐:“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都兼收不恤。
尾大不掉:“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屡试不爽:“爽”,差错。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无出其右:“右”,上,古代以右边为上位。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人能胜过他。
二、对象误用,张冠李戴
在众多的成语中,有不少成语搭配的对象是相对固定的,不能随意滥用,否则就是误用。
1.大李和小李是两兄弟,他们相敬如宾,感情很好。(03年)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不能用于两兄弟。
2.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用来修饰“学习的楷模(人)”;
3.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是人而不能修饰“时代”等。
诸如此类的还有: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各尽所能(指个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抛砖引玉(谦词,对自己而言)、登堂入室(专指学问或技能)、雨后春笋(比喻美好的事物)、破镜重圆(夫妻之间)、举案齐眉(夫妻互相尊敬)、藕断丝连(多指男女情思)、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栉风沐雨(辛苦奔波的人)等。
三、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成语大都有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运用时应保持其感情色彩的一致性,仔细辨析,准确表情达意,以免褒贬误用。
1.节日的晚上,广场上有精彩的歌舞表演,人们趋之若鹜。(04年)
趋之若鹜: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多含贬义。此句把它用在“人们在节日上看歌舞表演”身上,属“贬词褒义用”。
2.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这个镇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赞叹没有比所看到的事物更好的了,是褒义词。此句把其用在弄虚作假者身上,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3.老师为了我们的进步,常常处心积虑,废寝忘食。(09年)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词。老师为了学生的进步,何来贬义之意?
易于误用的成语还有很多,褒义的有:死得其所、前赴后继、目无全牛、微言大义、运斤成风、危言危行、不负众望等。
贬义的有:无所不为、无所不至、过江之鲫、附庸风雅、挖空心思、弹冠相庆、处心积虑等。
四、敬谦错位,主客混淆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谦敬,运用起来会让人啼笑皆非。
1.王厂长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抓好产品质量的许多好建议。
抛砖引玉:常比喻以自己浅薄的意见引出别人的高论(用作谦辞)。此句错把谦词当敬词的误用。
2.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鼎力相助: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此句属于敬辞的误用。
3.学习上遇到各种问题,我们一定要即时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07年)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一般来说,“我们(学生)”的知识比“老师”要少。
常见的敬词如:如坐春风、醍醐灌顶、虚怀若谷、耳提面命等;
谦词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敝帚自珍、蓬荜生辉、千虑一得等。
五、轻重适度,大小混用
成语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表意的准确性。大小人物、优劣事物,都能找到一个对应的成语来加以修饰或描写。如果不加区分,就属于误用。
1.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日理万机: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繁多的政务。用在“李老师”身上,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2.全体职工要群策群力,励精图治,确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励精图治:指振作精神,想方设法治理好国家。用在“全体职工”身上,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3.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死亡。程度很重,不适用于此句。
同样容易混淆的成语还有:从谏如流(多用于领袖或上级)、丰功伟绩(多用于伟人)、力挽狂澜(多用于名人、大家)、纵横捭阖(多用于政治家、外交家)、义无反顾(按道义来讲,只能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等。
六、搭配不当,功能混乱
常见的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因而造成语法功能混乱。
1.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群最大恶极的歹徒已经成了瓮中捉鳖。
“瓮中捉鳖”是偏正性动词短语,不能做宾语,应改为“瓮中之鳖”。
2.硕大的折扇上,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龙飞凤舞:形容山势雄壮奔放;也形容笔势秀逸而又生动活泼。“龙飞凤舞”不能带宾语,此句错把这一形容词性的成语当作及物动词使用。
类似易于误用的成语再如:漠不关心百姓疾苦、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出奇制胜敌人、逼得穷途末路、当仁不让的责任。
3.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惟,古汉语助词。妙,好。肖,相象。描写、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显然是搭配不当。
七、前后矛盾,有悖逻辑
有些成语,就其本身的意义来看尽管准确,但还要看它在整个句子中和其他词语或分句表意是否矛盾。如:
1.从这位莘莘学子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青年奋发向上的风采。
莘莘学子:众多学子。“莘莘学子”前面出现修饰语“这位”,语义上就抵触了。
2.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區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安土重迁:重zhòng,看重。指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居别处。而该句说的是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意完全相反。
3.领导者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防备。“出现之时”显然与“事先”矛盾。
其他如:“大家见仁见智,达成共识”、“两种工艺各有千秋,半斤八两”、“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问题未发现之前就要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等。
八、前后重复,语义赘余
成语本身已经包含了某种意义,但在使用时又画蛇添足,形成重复。
1.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指被内行人笑话。“贻笑大方”已含有“被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
2.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生灵涂炭”的“生灵”就是“人民”,与前面的“人民”重(下转第81页)(上接第79页)复。
类似的再如:“忍俊不禁的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一场南柯一梦”、“显得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闯进来”、“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等。
九、字形相近,盲目乱用
有些成语仅一字之差,意义大相径庭,若不留心,在语句表达时恰恰言不达意。
1.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此句把它与“不负众望”(不辜负众人的期望)混淆了,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2.他对防火问题不以为然,一旦火灾发生可就后悔莫及了。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此句中的“不以为然”应是“不以为意”(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
形近易混的成语还有:“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山高水长”与“山高水低”,“目光如豆”与“目光如炬”,“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目不见睫”与“目不交睫”,等等。
十、意义相近,是非不辨
有些成语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同,它们的用法就有了细微的差别。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人和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二者意义相近,但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一句,只能用“应接不暇”。类似的还有“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不落窠臼”与“别出心裁”等。
有些成语意义相近而适用范围不同,如“狼狈为奸”与“朋比为奸”,二者都指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但前者指几个人,范围小;后者指一大批人,范围大。“这个犯罪团伙成员狼狈为奸,罪行累累”一句中,“狼狈为奸”换成“朋比为奸”更恰当。
十一、不合习惯,违背常规
有些成语通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其它句式。否则,就属于误用。如:
这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专家墨宝,一幅出自中学生之手,二者怎能相提并论?
相提并论:并,一并。论,谈论。指把性质不同的两个人或两件事混在一起来评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句或反诘句。显然这句是正确的。
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的成语如:望其项背、无时无刻、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同日而语等。
十二、误用典故
1.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统治者几代都结为姻亲,后泛指两家联姻。此句把它拿来指两国关系友好,显然错误。
2.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让梨推枣:用于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十三、有些成语的误用不仅仅属一种错误类型
如:
1.时间如行云流水,转眼间职高三年就过去了,我不由得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慨叹。(08年)
行云流水:漂浮着的云,流动着的水。比喻诗文、歌唱等很自然,无拘束。用于时间方面,显然适用对象不当,又有望文生义之误。
2.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一挥而就:挥,舞动,指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写得很快。根据例句看,此处应为“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一做就成。蹴,踏;就,成功。“一挥而就”用于句中,既不合语境,又有望文生义之嫌。
3.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特立独行:特,独特。指处世独特高洁,不随波逐流。由词义可知其使用对象是人,而例句说的却是“历史”,很显然把成语望文生义地想为“独特”,而没有顾及使用的范围、对象。
以上所述,只是一孔之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注意积累祖国的古代文化知识,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以达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