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地处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沈高镇双星村,以一家一户为主体发展高效农业,让农民从土地中获取更多实惠,既实现了农民共同致富,又加深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发挥出了土地的最大效益,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日前,江苏省政府调研组到双星村调研高效农业,对该村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一家一户模式——双星“别无选择”
双星村是个纯农村,土地肥沃,绿色环保,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2001年之前,双星村的农业和其它村一样,是传统农业,每年稻麦两熟,农民种田的收益很少,大多数农民或出外打工,或自主创业,农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不让农田抛荒,双星村曾尝试找人代种,但最后一算账,剔除耕种、水电、农药、化肥等所需费用,最后所剩无几。
此路不通,再谋出路。双星村两委一班人意识到,要解决农田抛荒及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土地的收益。而要想提高土地收益,就必须走高效农业之路。
雄心勃勃的双星人开始模仿一些地方的普遍做法,招引外商发展高效农业。然而事情却并非想像的那样顺利:村里招来的几个“老板”,有的搞建材、有的搞餐饮,没有一个“科班出身”,赚钱不少,对农民的辐射带动效应却不大;还有的老板光投资,不管理,结果圈地一大片,项目却没发展起来,损失不小。而失去土地的村民,变身成为这些老板的“打工仔”,常年工每天40——45元,一年下来收入12000元左右,小时工每天仅25--30元,相对于高效农业每亩万余元的收入,农民的收益还是比较有限。
如此现状,逼着村两委干部换思路:为何不让村民成为发展高效农业的主体,让他们在土地中多增收增效呢?换个思路眼界宽,双星村决定走适合本村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
让农民自己赚——双星“土里生金”
与其让老板赚,不如带着农民自己干。经过市场调查,双星村决定从种植西瓜开始,发展高效农业。为了让外地的西瓜“嫁”进双星,村两委一班人从东台请来两位种瓜大户,以最大的优惠措施吸引对方承包了近30亩土地种植西瓜,村组干部则带头响应,每人承包了5亩左右土地,边学边干,给群众做示范。当年,双星村西瓜种植“一炮打响”,每亩纯收入达4000元。2002年,全村西瓜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180亩。这一年,双星村的“小兰”、“小凤”、“早春红玉”等品种西瓜被一抢而空,亩均收益最高达5000元。而今,双星村的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种植户数十户,特色西瓜品种远近闻名,供不应求。
双星村地势低洼,农民有种茨菰的习惯,但以前常规种植收益不高,受早熟西瓜卖了好价钱启发,村里2003年在一户试种3亩早茨菰,当年这3亩早茨菰纯收入达21500元。于是,早茨菰继西瓜之后成了双星人第二大“土里生金”的种植项目。2004年全村早茨菰种植面积发展到100多亩,到2009年底全村早、中、晚茨菰种植面积达至0了近500亩。
西瓜、茨菰种植和经营模式的成功,为双星人发展高效农业致富提供了样本。双星村很快又搞起了西红柿、茄子、西葫芦等大棚蔬菜,村里从事高效农业的队伍从过去的几户到几十户,一直发展到如今的几百户,高效农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据双星村党支部书记沈昌宽介绍,目前,双星村960户农民中已有450多户从事高效农业,全村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576亩,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目前,双星村最大规模的高效农业在20亩地左右,多数家庭是5亩地左右的规模,资金投入和生产管理都不吃力,每年能有三、四万元的纯收入。村民丁昌根做了20多年的瓦TT头,每年虽然能赚个五、六万元,但苦于年底工钱结算难,听说村里鼓励农民从事高效农业,去年果断投资10多万元承包了21亩蔬菜大棚,当年就收回了成本,今年至少也能赚上20万元左右。
放大土地收益——合作社立大功
为了让一家一户形成规模效应,2007年双星村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专门解决土地流转、农田轮茬等问题。又相继组建了西瓜、蔬菜、茨菰、菱角等4个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集聚功能,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集中解决各家各户购买建材、种苗、肥料、技术、销售等问题。为了解决农民资金投入难的问题,沈高镇从党政负责人到村组干部每人筹一点,由镇政府统筹后,再转借给双星蔬菜生产合作社,利息由镇财政负担。针对村民担心的种植技术问题,各合作社不仅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到村里讲学,还专门聘请了一名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多年的“土专家”驻村24小时指导。为了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由合作社安排专人跑市场、做宣传。近年来,双星农产品在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每年夏季该村田间地头都挤满了来自省内外的经纪人。
这几年,各级政府对高效农业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去年双星村400多农户共享受了50多万元高效农业奖励扶持资金。去年,双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80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高效农业占比达到50%。依靠发展高效种养业,该村家庭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的有100多户。
双星村在高效农业发展上,走的是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下一步,围绕做大做强高效农业,他们还准备给所有高效农业解决保险问题,让农民更大胆地参与进来。同时准备建一个农贸市场,方便农产品交易,并上马建设深加工产业链,尽最大可能做大做强高效农业经济,提高村民收人。
一家一户模式——双星“别无选择”
双星村是个纯农村,土地肥沃,绿色环保,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2001年之前,双星村的农业和其它村一样,是传统农业,每年稻麦两熟,农民种田的收益很少,大多数农民或出外打工,或自主创业,农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不让农田抛荒,双星村曾尝试找人代种,但最后一算账,剔除耕种、水电、农药、化肥等所需费用,最后所剩无几。
此路不通,再谋出路。双星村两委一班人意识到,要解决农田抛荒及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土地的收益。而要想提高土地收益,就必须走高效农业之路。
雄心勃勃的双星人开始模仿一些地方的普遍做法,招引外商发展高效农业。然而事情却并非想像的那样顺利:村里招来的几个“老板”,有的搞建材、有的搞餐饮,没有一个“科班出身”,赚钱不少,对农民的辐射带动效应却不大;还有的老板光投资,不管理,结果圈地一大片,项目却没发展起来,损失不小。而失去土地的村民,变身成为这些老板的“打工仔”,常年工每天40——45元,一年下来收入12000元左右,小时工每天仅25--30元,相对于高效农业每亩万余元的收入,农民的收益还是比较有限。
如此现状,逼着村两委干部换思路:为何不让村民成为发展高效农业的主体,让他们在土地中多增收增效呢?换个思路眼界宽,双星村决定走适合本村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
让农民自己赚——双星“土里生金”
与其让老板赚,不如带着农民自己干。经过市场调查,双星村决定从种植西瓜开始,发展高效农业。为了让外地的西瓜“嫁”进双星,村两委一班人从东台请来两位种瓜大户,以最大的优惠措施吸引对方承包了近30亩土地种植西瓜,村组干部则带头响应,每人承包了5亩左右土地,边学边干,给群众做示范。当年,双星村西瓜种植“一炮打响”,每亩纯收入达4000元。2002年,全村西瓜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180亩。这一年,双星村的“小兰”、“小凤”、“早春红玉”等品种西瓜被一抢而空,亩均收益最高达5000元。而今,双星村的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种植户数十户,特色西瓜品种远近闻名,供不应求。
双星村地势低洼,农民有种茨菰的习惯,但以前常规种植收益不高,受早熟西瓜卖了好价钱启发,村里2003年在一户试种3亩早茨菰,当年这3亩早茨菰纯收入达21500元。于是,早茨菰继西瓜之后成了双星人第二大“土里生金”的种植项目。2004年全村早茨菰种植面积发展到100多亩,到2009年底全村早、中、晚茨菰种植面积达至0了近500亩。
西瓜、茨菰种植和经营模式的成功,为双星人发展高效农业致富提供了样本。双星村很快又搞起了西红柿、茄子、西葫芦等大棚蔬菜,村里从事高效农业的队伍从过去的几户到几十户,一直发展到如今的几百户,高效农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据双星村党支部书记沈昌宽介绍,目前,双星村960户农民中已有450多户从事高效农业,全村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576亩,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目前,双星村最大规模的高效农业在20亩地左右,多数家庭是5亩地左右的规模,资金投入和生产管理都不吃力,每年能有三、四万元的纯收入。村民丁昌根做了20多年的瓦TT头,每年虽然能赚个五、六万元,但苦于年底工钱结算难,听说村里鼓励农民从事高效农业,去年果断投资10多万元承包了21亩蔬菜大棚,当年就收回了成本,今年至少也能赚上20万元左右。
放大土地收益——合作社立大功
为了让一家一户形成规模效应,2007年双星村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专门解决土地流转、农田轮茬等问题。又相继组建了西瓜、蔬菜、茨菰、菱角等4个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集聚功能,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集中解决各家各户购买建材、种苗、肥料、技术、销售等问题。为了解决农民资金投入难的问题,沈高镇从党政负责人到村组干部每人筹一点,由镇政府统筹后,再转借给双星蔬菜生产合作社,利息由镇财政负担。针对村民担心的种植技术问题,各合作社不仅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到村里讲学,还专门聘请了一名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多年的“土专家”驻村24小时指导。为了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由合作社安排专人跑市场、做宣传。近年来,双星农产品在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每年夏季该村田间地头都挤满了来自省内外的经纪人。
这几年,各级政府对高效农业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去年双星村400多农户共享受了50多万元高效农业奖励扶持资金。去年,双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80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高效农业占比达到50%。依靠发展高效种养业,该村家庭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的有100多户。
双星村在高效农业发展上,走的是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下一步,围绕做大做强高效农业,他们还准备给所有高效农业解决保险问题,让农民更大胆地参与进来。同时准备建一个农贸市场,方便农产品交易,并上马建设深加工产业链,尽最大可能做大做强高效农业经济,提高村民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