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校史资源,传承雨耕文化,彰显职教特色,并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力帮助学生提升人文修养和品行,充分展现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为培养德技双馨的高职人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1面对未来,学院将不断坚持传承创新、文化铸校,精心培育机电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切实担负起高校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任,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电职业技术;彰显职教特色;高职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02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源于八十年前的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是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在传承雨耕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职教文化体系。学院秉承“修德、练技、立业、报国”之校训,以美丽机电、幸福机电、和谐机电、创新机电和活力机电的“五个机电”事业为支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办学理念认同、管理制度建设、学术环境营造、文化品牌形成、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形成了标志性成果。
一、传承雨耕文化拓展文化发展境界
八十年的蓬勃发展,其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创造力都来源于对文化的坚守,机电人始终被同一种思想贯通、同一种精神穿越、同一个目标指引,这就是灌注到机电人灵魂中的雨耕文化。
1、雨耕文化的继承。以“雨润滋兰,耕耘不弃”为主要内涵的雨耕文化,崇尚的是修德,塑造的是品格,培养的是练技,熔铸的是立业,奉献的是报国,服务的是社会。它如同烙印将机电人特有的魂魄、风骨和创造力,融入在自身发展的基因谱系里代代传承,并将这种优秀的、有自身个性的校园文化基因融入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到师生的行为品行当中,最终形成了极具机电特色的校园文化。学院食堂前校园“雨耕”的铭石,每年一次以“雨耕”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校友返校的“雨耕”论坛,院大学生记者团出版的《雨耕山下》等期刊,都深刻展示了学院雨耕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院还通过开设人文讲坛、采集知名校友资料,征集和整理实物文献、精心策划校史馆、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讲述校史、景观、学校发展、校园风貌和励志故事等,让广大师生关注学院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发展脉络,为学院在骨干院校建设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切实推进“工学结合”确立了核心价值追求。
2、雨耕文化的丰富。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借鉴发达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兼收并蓄,开展文化交流。一是“文化走出去”。通过派遣交流生等方式加强与台湾高校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文化的交流。重点围绕与台湾新竹县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间的历史渊源加强两校之间的合作,推动皖台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2013年11月,学院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共建校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开创了我省高职院校与发达省份同类高职院校“结对子、种文化”的先河。二是“文化引进来”。学院长期与芜湖书画诗词研究团体联合开展各类人文讲座、培训、艺术活动等,让高雅艺术进校园、繁荣校园。如近年来学院开展的“人文耀眼弋江”、“高雅艺术校园展演”等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了师生文化素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3、雨耕文化的实践。自200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学院在传承、丰富着雨耕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产学互动,能力为本,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行业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全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指导。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服务载体。学院设立了每年1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经费,投入近百万元建立了“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经过努力,学院孕育了为数众多的创新创业先锋,积淀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学院先后获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全国高职高专创新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彰显职教特色发挥文化引领功能
1935年学院前身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创办之初,就明确了以职业教育为己任,以实业救国为目标,孕育出一代代具有爱国情怀、吃苦耐劳、务实创新等可贵品质的机电学子。80年来社会沧桑巨变,但是,秉承职业教育精神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材却薪火相传,至今未变。
1、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近年来学院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在契合点,建立“校企共融、文化共育、价值趋同”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基于“情感和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根据学院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制定《校企合作文化建设方案》。如与奇瑞公司、美的集团、集瑞重工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规范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聘请企业一线员工参与实训管理和指导,将“技能培养和现场管理能力培养、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养成、职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2、在实训室布置上植入企业车间文化元素,以全真的环境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各系部按照各行业、各专业的不同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6S宿舍管理、各类讲座、“走进企业活动日”和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以及就业观,努力适应社会一线需要。
3、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贯通。学院工科专业集成度高,且大多数属机电制造类。为营造学院人文氛围,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学院大力推进“素养教育进课堂”,开设礼仪、品德修养等人文素质选修课,促进技能训练和素养培育二者的紧密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和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展文化讲座百余场。同时,学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人文管理系,此后陆续开设了一批文科类专业,为这些专业注入机电特色,使学生在就业中更有竞争力,在岗位上更易成为复合技能型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4、竞赛氛围与德育氛围相结合。学院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同步,注重提升技能和塑造品质兼顾,通过竞赛培养师生的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院营造浓郁的竞赛氛围体现在广泛性、多层面、交叉性和团队性上。一年级是选拔团队,二年级是参赛团队,三年级是教练团队,各专业、各班级都有竞赛团队,团队可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团队人员可突破系部专业的界限,如2014年获机械装接国赛一等奖的团队就是两个系学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团队培养、教师指导、相互学习,学院技能竞赛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学院品牌效应得到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以增强,行业企业参与度也不断加深。
三、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文化建设体系
大学文化必须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灵活机制。学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总结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逐步构建文化建设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成立以院党政主要领导为主任,各分管院领导为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宣传(统战)部,努力形成院党委领导、宣传(统战)部牵头、各部门合力、全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完善激励机制。学院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为统领,把党建、团建、日常教学工作及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奖励,将组织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纳入部门和干部检查、考核、评议的重要内容,激励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3、加大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根据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年度实施的具体方案,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学院财务预算。同时,加大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把握建设规律提升文化育人水平
文化育人必须根植学院的历史、行业的沃土,又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符合大学文化的特点和规律,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院独特的精神内核,凝聚师生归属感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打造特色文化育人品牌。○3搭建有效传播平台,形成“人文滋养”品牌。学院为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开展各种校内主题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探寻师生身边典型,形成“示范引领”品牌。通过完善活动体系、充实活动内容、丰富活动载体、提高活动水平,学院的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充分显现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十二五”期间,学院涌现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吴威、全国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明亚楠、安徽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曹畏、安徽省十佳学生提名奖杨杰、徐文杰等国家、省级学生道德模范、青年标兵近200人;学院荣获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芜湖市“青年文明号”、芜湖市学生联合会委员会主席单位等省市表彰近10次,连续5年被评为芜湖市共青团考评特等奖,电子协会被评为“安徽省明星社团”,200余名学生在省市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赛事中屡创佳绩;学生参加国家级和行业技能大赛荣获63项大奖,其中2个特等奖、7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荣获189个奖项,其中特等奖3个,一等奖43个,二等奖62个,三等奖81个。2014年,学院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代表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再次为学院争得荣誉。
参考文献
[1]李世清.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 打造高职院特色文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30
[2]贾文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同体办学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14-12-30
[3]马黎明、杨予海.文化引领特色强校打造农业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3-20
【关键词】 电职业技术;彰显职教特色;高职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02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源于八十年前的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是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在传承雨耕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职教文化体系。学院秉承“修德、练技、立业、报国”之校训,以美丽机电、幸福机电、和谐机电、创新机电和活力机电的“五个机电”事业为支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办学理念认同、管理制度建设、学术环境营造、文化品牌形成、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形成了标志性成果。
一、传承雨耕文化拓展文化发展境界
八十年的蓬勃发展,其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创造力都来源于对文化的坚守,机电人始终被同一种思想贯通、同一种精神穿越、同一个目标指引,这就是灌注到机电人灵魂中的雨耕文化。
1、雨耕文化的继承。以“雨润滋兰,耕耘不弃”为主要内涵的雨耕文化,崇尚的是修德,塑造的是品格,培养的是练技,熔铸的是立业,奉献的是报国,服务的是社会。它如同烙印将机电人特有的魂魄、风骨和创造力,融入在自身发展的基因谱系里代代传承,并将这种优秀的、有自身个性的校园文化基因融入到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到师生的行为品行当中,最终形成了极具机电特色的校园文化。学院食堂前校园“雨耕”的铭石,每年一次以“雨耕”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校友返校的“雨耕”论坛,院大学生记者团出版的《雨耕山下》等期刊,都深刻展示了学院雨耕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院还通过开设人文讲坛、采集知名校友资料,征集和整理实物文献、精心策划校史馆、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讲述校史、景观、学校发展、校园风貌和励志故事等,让广大师生关注学院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发展脉络,为学院在骨干院校建设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切实推进“工学结合”确立了核心价值追求。
2、雨耕文化的丰富。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借鉴发达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兼收并蓄,开展文化交流。一是“文化走出去”。通过派遣交流生等方式加强与台湾高校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文化的交流。重点围绕与台湾新竹县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间的历史渊源加强两校之间的合作,推动皖台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2013年11月,学院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共建校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开创了我省高职院校与发达省份同类高职院校“结对子、种文化”的先河。二是“文化引进来”。学院长期与芜湖书画诗词研究团体联合开展各类人文讲座、培训、艺术活动等,让高雅艺术进校园、繁荣校园。如近年来学院开展的“人文耀眼弋江”、“高雅艺术校园展演”等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了师生文化素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3、雨耕文化的实践。自200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学院在传承、丰富着雨耕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产学互动,能力为本,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行业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全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指导。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服务载体。学院设立了每年1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经费,投入近百万元建立了“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经过努力,学院孕育了为数众多的创新创业先锋,积淀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学院先后获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全国高职高专创新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彰显职教特色发挥文化引领功能
1935年学院前身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创办之初,就明确了以职业教育为己任,以实业救国为目标,孕育出一代代具有爱国情怀、吃苦耐劳、务实创新等可贵品质的机电学子。80年来社会沧桑巨变,但是,秉承职业教育精神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材却薪火相传,至今未变。
1、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近年来学院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在契合点,建立“校企共融、文化共育、价值趋同”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基于“情感和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根据学院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制定《校企合作文化建设方案》。如与奇瑞公司、美的集团、集瑞重工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规范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聘请企业一线员工参与实训管理和指导,将“技能培养和现场管理能力培养、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养成、职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2、在实训室布置上植入企业车间文化元素,以全真的环境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各系部按照各行业、各专业的不同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6S宿舍管理、各类讲座、“走进企业活动日”和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以及就业观,努力适应社会一线需要。
3、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贯通。学院工科专业集成度高,且大多数属机电制造类。为营造学院人文氛围,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学院大力推进“素养教育进课堂”,开设礼仪、品德修养等人文素质选修课,促进技能训练和素养培育二者的紧密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和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展文化讲座百余场。同时,学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人文管理系,此后陆续开设了一批文科类专业,为这些专业注入机电特色,使学生在就业中更有竞争力,在岗位上更易成为复合技能型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4、竞赛氛围与德育氛围相结合。学院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同步,注重提升技能和塑造品质兼顾,通过竞赛培养师生的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院营造浓郁的竞赛氛围体现在广泛性、多层面、交叉性和团队性上。一年级是选拔团队,二年级是参赛团队,三年级是教练团队,各专业、各班级都有竞赛团队,团队可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团队人员可突破系部专业的界限,如2014年获机械装接国赛一等奖的团队就是两个系学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团队培养、教师指导、相互学习,学院技能竞赛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学院品牌效应得到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以增强,行业企业参与度也不断加深。
三、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文化建设体系
大学文化必须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灵活机制。学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总结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逐步构建文化建设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成立以院党政主要领导为主任,各分管院领导为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宣传(统战)部,努力形成院党委领导、宣传(统战)部牵头、各部门合力、全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完善激励机制。学院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为统领,把党建、团建、日常教学工作及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奖励,将组织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纳入部门和干部检查、考核、评议的重要内容,激励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3、加大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根据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年度实施的具体方案,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学院财务预算。同时,加大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把握建设规律提升文化育人水平
文化育人必须根植学院的历史、行业的沃土,又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符合大学文化的特点和规律,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院独特的精神内核,凝聚师生归属感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打造特色文化育人品牌。○3搭建有效传播平台,形成“人文滋养”品牌。学院为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开展各种校内主题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探寻师生身边典型,形成“示范引领”品牌。通过完善活动体系、充实活动内容、丰富活动载体、提高活动水平,学院的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充分显现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十二五”期间,学院涌现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吴威、全国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明亚楠、安徽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曹畏、安徽省十佳学生提名奖杨杰、徐文杰等国家、省级学生道德模范、青年标兵近200人;学院荣获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芜湖市“青年文明号”、芜湖市学生联合会委员会主席单位等省市表彰近10次,连续5年被评为芜湖市共青团考评特等奖,电子协会被评为“安徽省明星社团”,200余名学生在省市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赛事中屡创佳绩;学生参加国家级和行业技能大赛荣获63项大奖,其中2个特等奖、7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荣获189个奖项,其中特等奖3个,一等奖43个,二等奖62个,三等奖81个。2014年,学院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代表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再次为学院争得荣誉。
参考文献
[1]李世清.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 打造高职院特色文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30
[2]贾文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同体办学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14-12-30
[3]马黎明、杨予海.文化引领特色强校打造农业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