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并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拓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思维和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而进行适当的迁移延伸的教学环节。那如何进行有效拓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高效呢?
一、内容拓展应把握最佳时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的拓展内容可能 会因文本学习的具体情况而无需进行,抑或预设的拓展环节需要临时调整,因此,拓展应在课堂的学生主体与文本载体两者碰撞的过程中寻找最佳时机。只有选择在最佳时机进行及时合理的拓展,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马生求学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难困苦,现在的学生由于缺乏经历,体会不到这种求学生活的艰辛,所以很难与人物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这时,可以展示一段视频资料: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马生为了求学于先贤,竟在冰天雪地里走了几十里山路,路上几次出现危险,连冻带饿最后终于到达目的地,昏倒在旅馆里。学生看了以后,虽没有华丽的语言赞美,但从他们的朗读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感动和敬佩,他们真正读懂得了马生的艰难困苦、打不垮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正是这一拓展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近主人公,并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二、内容拓展应着眼文本学习
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在大语文的背景之下,面对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选择拓展内容应立足文本,这是选择有效拓展内容的前提,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这样几个关键点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即学生有疑不得释处、重点内容强化处、难点不能突破处等。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精彩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运用能力。
1 拓展于文本难解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比较远,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时候,应及时拓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例如,在教学《孔乙己净的最后阶段时,通过播放《阿Q正传》的电影片段,把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阿Q和孔乙己两个人物具有同一文化背景,酒店、喝酒、酒客的嘲弄以及考科举等,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样把不同的文章中具有共性的或有对比性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寻找不同中的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更加明显:阿Q的滑稽可笑正好衬托了孔乙己的悲凉。最后让学生从非常直观的影片镜头中走出来,重新回到课文最悲凉的一段文字中,去感悟孔乙己悲凉沉重的命运。学生会在文字中捕捉到丝丝凉意,更会激发起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和对孔乙己这样不幸者的同情。
2 拓展于语言和结构等精砂处
语文是一门侧重语言品读、感悟和表达的基础学科,因此我们可以从文本中选取一些精妙处进行拓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上,可让学生模仿文本,用这个句式写写他们的童年生活或美丽的校园环境。这样的拓展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理解了文本写景的层次。
3 拓展于文本空白处
在平实简短的文本背后,往往蕴藏着大量的空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空白进行补充,在学生“愤悱”状态下进行拓展,使学生情感得到有效提升,这也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一种途径。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在船上发现卖牡蛎的于勒,课文对其神态和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此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补全他说话时的心理,就不难发现,他的恐慌是因为他的美梦破灭,这一刻人性的贪婪、自私、势利,便可以得到深刻的揭示。
4 拓展于教学重难点处
拓展应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新、出奇,不要一味地追求热闹浮躁的课堂气氛。任何一种方式、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别》时,我先给学生补充介绍了表现李孟之间友情深厚的资料和李白的另两首诗《赠孟浩然》、《江下流》,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接着再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这时学生就能体会到所谓“孤帆远影碧空尽”其实是李白的眼中、心中只有孟浩然的那只小船,对友情之深、离情之切感悟就更深刻了。
有效拓展是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对文本的充分挖掘和对学生的准确把握,拓展才会具备无可比拟的课程价值,才是课程改革引领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期待的。
一、内容拓展应把握最佳时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的拓展内容可能 会因文本学习的具体情况而无需进行,抑或预设的拓展环节需要临时调整,因此,拓展应在课堂的学生主体与文本载体两者碰撞的过程中寻找最佳时机。只有选择在最佳时机进行及时合理的拓展,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马生求学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难困苦,现在的学生由于缺乏经历,体会不到这种求学生活的艰辛,所以很难与人物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这时,可以展示一段视频资料: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马生为了求学于先贤,竟在冰天雪地里走了几十里山路,路上几次出现危险,连冻带饿最后终于到达目的地,昏倒在旅馆里。学生看了以后,虽没有华丽的语言赞美,但从他们的朗读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感动和敬佩,他们真正读懂得了马生的艰难困苦、打不垮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正是这一拓展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近主人公,并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二、内容拓展应着眼文本学习
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在大语文的背景之下,面对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选择拓展内容应立足文本,这是选择有效拓展内容的前提,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这样几个关键点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即学生有疑不得释处、重点内容强化处、难点不能突破处等。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精彩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运用能力。
1 拓展于文本难解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比较远,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时候,应及时拓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例如,在教学《孔乙己净的最后阶段时,通过播放《阿Q正传》的电影片段,把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阿Q和孔乙己两个人物具有同一文化背景,酒店、喝酒、酒客的嘲弄以及考科举等,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样把不同的文章中具有共性的或有对比性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寻找不同中的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更加明显:阿Q的滑稽可笑正好衬托了孔乙己的悲凉。最后让学生从非常直观的影片镜头中走出来,重新回到课文最悲凉的一段文字中,去感悟孔乙己悲凉沉重的命运。学生会在文字中捕捉到丝丝凉意,更会激发起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和对孔乙己这样不幸者的同情。
2 拓展于语言和结构等精砂处
语文是一门侧重语言品读、感悟和表达的基础学科,因此我们可以从文本中选取一些精妙处进行拓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上,可让学生模仿文本,用这个句式写写他们的童年生活或美丽的校园环境。这样的拓展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理解了文本写景的层次。
3 拓展于文本空白处
在平实简短的文本背后,往往蕴藏着大量的空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空白进行补充,在学生“愤悱”状态下进行拓展,使学生情感得到有效提升,这也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一种途径。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在船上发现卖牡蛎的于勒,课文对其神态和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此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补全他说话时的心理,就不难发现,他的恐慌是因为他的美梦破灭,这一刻人性的贪婪、自私、势利,便可以得到深刻的揭示。
4 拓展于教学重难点处
拓展应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新、出奇,不要一味地追求热闹浮躁的课堂气氛。任何一种方式、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别》时,我先给学生补充介绍了表现李孟之间友情深厚的资料和李白的另两首诗《赠孟浩然》、《江下流》,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接着再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这时学生就能体会到所谓“孤帆远影碧空尽”其实是李白的眼中、心中只有孟浩然的那只小船,对友情之深、离情之切感悟就更深刻了。
有效拓展是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对文本的充分挖掘和对学生的准确把握,拓展才会具备无可比拟的课程价值,才是课程改革引领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