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理工科专业课中的实践方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理工科专业课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发挥“隐性思想政治”的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思想政治”协同构成立德树人的新模式。立足课程作为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维度来关照课程价值,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深入挖掘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关键词】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工程伦理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No.JG18DB309);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化学化工类研究生招生就业改革实践,No.2018Y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249-02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任何课程的首要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都肩负着道德教育的责任。课程思政并不是用道德教育代替专业教育,而是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思想来提炼理工科课程中包含的文化要素和价值体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教育、工程伦理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等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
  一、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过去由于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陈旧,思政教育被片面认为是思政教师的工作,广大理工科课程教师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引领之间的关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尚未真正建立。但随着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高校已逐渐在专业课中引入思政元素,切实践行全口径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
  (一)理工科课程的研究对象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显著不同,前者以普遍认知的自然知识为研究对象,后者以思想理念为研究对象。理工科课程内容具有客观性、不变性,研究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并有超越意识形态的特性,即所谓的“科学无国界”。理工科课程从本体出发,不具有与思政教育直接显性的、直接的关联因素。
  (二)理工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中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其原因在于每一门课程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只是以前课程教师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守着“富矿”就不能过“穷日子”,理工科课程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契合点的敏锐度,并深挖其思政育人资源。
  (三)在团队建设方面,需要提高理工科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和道德意识。余江涛等人[1]认为不利于理工科课程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看到理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重大区别。 “课程思政”的目标要落实得更好,除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外,最具决定性的一个群体是广大理工科课程教师,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不应仅放在思政课堂。
  二、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途径
  要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科学理论的实用价值。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破解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两张皮”现象。
  (一)找准“契合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找准结点,创新理工科课程的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例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课程《精细化工工艺学》中主讲教师引入这样的思政元素,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要求,将精细化工工艺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讲授精细化工产品开发,涉及的领域和实际应用价值,绿色精细化工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二)科学取舍,突出课程特色进行品德教育。在课程选取上应该有所取舍,首先选取具有学科特色的核心专业课程,便于复制和推广。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据“课程思政”工程开展了“德育实践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教师积极发挥立德树人职能,将体验生命珍贵和大爱精神融合于解剖课程中,在解剖课上,学生们要先向遗体鞠躬,下课时,要向遗体献花以表达死者为医学研究作出贡献的敬意。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与逝者建立起情感的联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目的。
  (三)深挖“重点”,养成文化自信教育。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是对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每门专业课中都应得到体现,以教育的“深入”、“深刻”为突破点,深挖课程内容与思政育人的契合点。例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表面及胶体化学》课程深挖追溯中国古代利用天然表面活性剂开展生产、生活活动,灵活教授表面活性剂化学专业内容,主讲教师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研究进展来切入国家的日益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專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2]王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41):1-4.
  作者简介:
  施岩(1977.12.-)男,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要】《微积分》是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它的内容源于生产、生活中,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极限思想通过有限认识无限,以不变应万变,转化思想可以培养人的灵活思维,实现难以转换,复杂到简单的转换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的趣味性哲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心理的成长、未来的发展,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微积分 哲理 启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问题导向(PBL)教学法对改善大学生课堂投入度的实践效果。方法:采用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选取82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组40人采用问题导向(PBL)教学法,控制组42人采用讲授式(LBL)教学法,采用大学生课堂投入度问卷来反映学生课堂投入度的改善情况。结果:采用问题导向(PBL)教学法的班级课堂投入度显著高于采用讲授式(LBL)教学法的班级。结论:问题导向(PBL
期刊
【摘要】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近年来计算思维在医学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将计算思维通过程序设计课程引入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基于问题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及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 计算思维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高校专业课具有较强的育人优势,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强,本文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文化》课程为例,探索将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基础教学,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专业课程 课程思政 育人  【基金项目】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SZ2018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针对“灾害地质学”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枯燥的实际情况,为保障教学效果,尝试采用了地质灾害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引发地方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贵州燃煤型氟中毒的案例讲解了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以最新的研究进展为例讲述了引发氟中毒的氟源。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灾害地质 地方病 地球化学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作为福利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从踏上这个岗位第一步起,就注定了我和这里的孩子们有了不解之缘。大家往往把这些特需孩子比作折翼的天使,我们班有9位小天使,班级里的三位老师给这9位小天使们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叫“海蓝之家”。  【关键词】福利院 特需儿童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185-02  一、爱的内涵  提及到“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也正在悄然发生,针对高层次、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程制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现代机械工程制图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影响教学效果的主客观因素和教育学规律,对新形势下教学理念和基于“大工程观”和“大图学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探索、实践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工程制图教学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若干参考。  【关键词】工程图学 互联网+教育 大工程
期刊
【摘要】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林木繁育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教材、实验内容、实验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初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林木繁育实验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改项目“林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构建”,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重点项目(JG180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为迎接社会需求的挑战,重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似乎成为了一种理性的、必然的做法。因此,高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热点。  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创新人才实践体系的构建为例,探讨该校“三方主体”+“三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实践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协同机制并进行新一步探索,从理论上整合归纳出适用于同类型地方本科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现代学徒制对中职机电专业技能大赛的促进作用有关的内容,在明确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趋势基础上,不断提升中职机电专业人才的素质,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和教学竞争力,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技能大赛 促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251-02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在中职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