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数学氛围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有利于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
一般说,新的知识总是在某个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我们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教学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导人新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用数学”一课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不多,不善于抽象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在课前拍摄了有关他们课间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拍皮球、爬竿等活动场景。一开始上课,大屏幕就放映这段录像,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屏幕时,雀跃不已,所有的注意力都一下子集中于屏幕。每个学生都迫切地想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到底要学什么,和我们的活动又有什么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屏幕定格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后,我请他们根据上面的游戏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不约而同地说:“一共有几人?”接着再清他们仔细观察,要求“一共有几人”可以从上面找到哪两条信息呢?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情绪高昂。不一会儿就找到了许多信息:有的说“男生有6人,女生有4人”,有的说“作老鹰的有1人,作小鸡的有9人”;也有的说“戴帽子的有3人,没戴帽子的有7人”;还有的说“穿校服的有4人,没穿校服的有6人”……每一个学生都争着想说出自己的发现。之后再请他们根据自己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时,自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领悟到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获取不同的信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策略。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快乐学习数学。
二、运用生活索材,快乐体验数学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习题量不是很大,给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为此,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在读時有点困难。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5808元,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约8000万桶,全校有学生1297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贴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没有0的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没有0的数大家都已经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而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读法。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掌握了读数的方法后,在练习中又设计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非洲象的重量、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可见,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快乐体验数学的应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做到活学活用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能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在学生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后,屏幕上出现一家温馨浪漫的花店:玫瑰3元/支,康乃馨1元/支,黄百合10元/支,白百合每束(图中可以看出一束有五支)25元,郁金香20元/支。“5月9日是母亲节,为感谢日夜操劳的母亲,用50元钱,请每一位同学包扎一束鲜花送给妈妈,看谁包得最漂亮。”学生的选择各不相同,但十分有意思。有的说:“康乃馨表示的是一种感谢”花语十分贴近我想表达的心意,而且每支的价钱也便宜,所以我买一打康乃馨再加一支郁金香(1×12+20=32)需32元,还可以买一张贺卡5元,共需37元”;有的说:“我妈妈喜欢玫瑰花·,我买10支红玫瑰,另加一支郁金香(3×10+20=50)刚好50元”;有的说:“百合表示高雅大方,我希望妈妈永远漂亮,送她百合,白百合一束25元,我买两束把它合成一大束(25x2=50)正好”;也有的说:“郁金香比较贵我不买了,其他的花我各买两支,成双表示吉祥和祝福,白百合每束有五支共25元,那每支就是25÷5=5(元),总共需3×2+1×2+10~2+5~2=38(元)”……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运用学会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还能综合运用“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及求各总价之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知道了要爱自己的妈妈,要关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另外,数学问题生活化强调数学情境的创设,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内容来自生活,问题来自学生.要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创设或提供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到好处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这样,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或体会到一种认知冲突时,他们会重新思考和主动寻求理解,也就可能会获得新的理解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二要从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学习,但也未必每个知识的教学都要联系生活,去实践操作、尝试。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恰到好处而又不生搬硬套。
营造数学氛围,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魅力,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数学吧!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
一般说,新的知识总是在某个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我们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教学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导人新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用数学”一课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基础与实践经验不多,不善于抽象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在课前拍摄了有关他们课间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拍皮球、爬竿等活动场景。一开始上课,大屏幕就放映这段录像,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屏幕时,雀跃不已,所有的注意力都一下子集中于屏幕。每个学生都迫切地想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到底要学什么,和我们的活动又有什么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屏幕定格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后,我请他们根据上面的游戏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不约而同地说:“一共有几人?”接着再清他们仔细观察,要求“一共有几人”可以从上面找到哪两条信息呢?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情绪高昂。不一会儿就找到了许多信息:有的说“男生有6人,女生有4人”,有的说“作老鹰的有1人,作小鸡的有9人”;也有的说“戴帽子的有3人,没戴帽子的有7人”;还有的说“穿校服的有4人,没穿校服的有6人”……每一个学生都争着想说出自己的发现。之后再请他们根据自己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时,自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领悟到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获取不同的信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策略。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快乐学习数学。
二、运用生活索材,快乐体验数学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习题量不是很大,给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为此,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在读時有点困难。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5808元,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约8000万桶,全校有学生1297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贴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没有0的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没有0的数大家都已经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而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读法。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掌握了读数的方法后,在练习中又设计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非洲象的重量、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可见,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快乐体验数学的应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做到活学活用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能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在学生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后,屏幕上出现一家温馨浪漫的花店:玫瑰3元/支,康乃馨1元/支,黄百合10元/支,白百合每束(图中可以看出一束有五支)25元,郁金香20元/支。“5月9日是母亲节,为感谢日夜操劳的母亲,用50元钱,请每一位同学包扎一束鲜花送给妈妈,看谁包得最漂亮。”学生的选择各不相同,但十分有意思。有的说:“康乃馨表示的是一种感谢”花语十分贴近我想表达的心意,而且每支的价钱也便宜,所以我买一打康乃馨再加一支郁金香(1×12+20=32)需32元,还可以买一张贺卡5元,共需37元”;有的说:“我妈妈喜欢玫瑰花·,我买10支红玫瑰,另加一支郁金香(3×10+20=50)刚好50元”;有的说:“百合表示高雅大方,我希望妈妈永远漂亮,送她百合,白百合一束25元,我买两束把它合成一大束(25x2=50)正好”;也有的说:“郁金香比较贵我不买了,其他的花我各买两支,成双表示吉祥和祝福,白百合每束有五支共25元,那每支就是25÷5=5(元),总共需3×2+1×2+10~2+5~2=38(元)”……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运用学会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还能综合运用“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及求各总价之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知道了要爱自己的妈妈,要关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另外,数学问题生活化强调数学情境的创设,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内容来自生活,问题来自学生.要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创设或提供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到好处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这样,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或体会到一种认知冲突时,他们会重新思考和主动寻求理解,也就可能会获得新的理解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二要从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学习,但也未必每个知识的教学都要联系生活,去实践操作、尝试。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恰到好处而又不生搬硬套。
营造数学氛围,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魅力,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数学吧!